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四维盆底超声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锻炼治疗压力性尿失禁(SUI)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60例SUI患者,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锻炼3个月后分析治疗效果;并于治疗前后采用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记录患者肛提肌裂孔面积、裂孔左右径、肛提肌厚度、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及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结果:治疗后,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检查选择性剖宫产分娩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方法选取118例选择性剖宫产分娩的初产妇,在其产后6周经会阴超声检查,记录其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结果 118例初产妇中,发生盆底功能障碍25例,其发生率为21.19%。对照组经会阴超声检查均未见异常,且两组均未检出压力性尿失禁的病例。研究组经会阴超声检查发现产妇直肠膨出2例,阴道前壁脱垂3例,膀胱颈活动度增加17例,子宫脱垂3例。两组产妇经会阴超声检查在膀胱颈活动度上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而两组在直肠膨出、阴道前壁脱垂及子宫脱垂诊出情况上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研究组膀胱颈移动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大,且研究组在静息状态下、Valsalva动作时的肛提肌裂孔面积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大。结论产后早期行经会阴超声检查能早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会阴二维联合四维超声在女性膀胱脱垂分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不同膀胱脱垂亚型的声像图特征。方法:收集28例膀胱脱垂患者,并同期选取22例无盆腔器官脱垂和尿失禁患者作为对照。运用经会阴二维联合四维盆底超声成像技术,观察膀胱颈的移动情况,测量Valsalva动作下膀胱最低点至参考线的垂直距离、尿道旋转角及膀胱尿道后角;四维超声观察肛提肌裂孔的形态及结构改变,筛查出不同类型的膀胱脱垂。结果:28例中12例膀胱尿道膨出,16例孤立性膀胱膨出。Valsalva动作下测量参数:膀胱最低点至耻骨联合后下缘的垂直距离在膀胱脱垂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类型膀胱脱垂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尿道后角在膀胱尿道膨出组明显大于孤立性膀胱膨出组和对照组(均P<0.05);尿道旋转角和肛提肌裂孔面积在膀胱尿道膨出组和孤立性膀胱膨出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5),在不同膀胱脱垂亚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道漏斗形成在膀胱尿道膨出组有9例(75.0%),在孤立性膀胱膨出组和对照组均未见。结论:经会阴二维联合四维超声可成功获得不同膀胱脱垂亚型的声像图特征,为临床鉴别诊断该病及选择最佳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诊疗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经盆底四维超声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PF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建档的初产妇自然分娩60例(分为A组)与选择性剖宫产60例(分为B组),另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未孕健康者60例(分为C组)作为对照组,三组均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进行检查、测量、评估,然后诊断PFD发生率。结果子宫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距离、宫颈下移距离、BSD、BND、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旋转角度与PFD发生率,自然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5); BND、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旋转角度、PFD发生率、肛提肌裂孔最大面积及肛提肌厚度自然分娩组与选择性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5)。结论自然分娩产更能影响女性产后PFD的发生,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可作为产后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PFD的有效方法,以防重度PFD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盆底三维超声在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功能损伤和疗效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纳入本次实验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产后40例正常产妇纳入本次实验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产后接受盆底康复治疗,2组均接受盆底三维超声检查,统计并比较2组盆底功能(盆底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以及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结果观察组康复治疗前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的盆底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均大于对照组,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治疗后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的盆底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均小于治疗前,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均大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康复治疗后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的盆底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实施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可以准确判断患者的盆底功能损伤情况,并可作为评价盆底康复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正常女性与盆底功能失调患者力排相MRI肛提肌裂孔形态及解剖结构的变化.方法 选择23名女性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35例盆底功能失调患者(试验组),采用MRI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采集静息和力排相盆腔横断、冠状和矢状面影像,观测肛提肌裂孔的解剖和形态,比较力排相试验组与对照组肛提肌裂孔面积和解剖结构的变化.结果 静息相两组间肛提肌裂孔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力排相试验组肛提肌裂孔面积[(35.9 ±13.1)cm2]和面积增大百分比[(64.7±22.5)%]均显著大于对照组[(21.7±4.9)cm2和(11.3±6.4)%](P<0.01).静息相两组受试者肛提肌裂孔解剖结构由前至后均分别为尿道、阴道和肛管,力排相试验组肛提肌裂孔出现膀胱10例(31.3%)、子宫12例(37.5%)、直肠黏膜21例(65.6%)和腹膜脂肪8例(25.0%),而对照组仅发现2例(9.5%)肛提肌裂孔内出现直肠黏膜,经x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女性盆底功能失调患者力排相常出现多个盆腔器官向肛提肌裂孔脱垂,并导致肛提肌裂孔异常膨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在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障碍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90例子宫全切术后患者,将术后无发生盆底功能障碍分为对照组30例,诊断为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分为盆腔器官脱垂组总计30例,诊断为尿失禁患者分为尿失禁组30例。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分析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尿道倾斜角(urethral angle, UIA)、膀胱尿道后角(posterior urethrovesical angle, PUVA)、肛提肌裂孔面积(levator hiatus area, LHA)对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价值。结果 Valsalva状态LHA对盆腔器官脱垂诊断的临界值为27.5 cm2,敏感度为70.0%,特异度为93.3%,阳性预测值为76.7%,阴性预测值为70.0%,说明Valsalva状态LHA对盆腔器官脱垂诊断价值较好;Valsalva状态UIA对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临界值为40.5°,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96.7%,阳性预测值为80.0%,阴性预测值为93.3%,说明Valsalva状态UIA对压力性尿失禁诊断价值较好。结论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诊断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在本院接受自然分娩、剖宫产术及未孕女性采用三维容积或腔内探头进行检查,经会阴对盆底肌肉及盆腔器官位置、结构进行观察和评估,对比三组受检者的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三组受检者之间比较,在尿道旋转、静息状态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Valsalva膀胱下降、肛提肌Valsalva最大面积、静息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Valsalva宫颈下降、尿道漏斗、直肠膨出等指标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进行两组间比较发现自然分娩组的尿道旋转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自然分娩组、剖宫产组在静息状态下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明显低于未孕组,Valsalva动作时,未孕组膀胱下降均明显低于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自然分娩组的肛提肌Valsalva最大面积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未孕组静息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合剖宫产组,未孕组Valsalva宫颈下降数明显低于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Valsalva动作时,自然分娩组的尿道漏斗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而自然分娩组的直肠膨出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器官结构及功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经会阴超声能有效诊断盆底功能功能性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价值。方法对在本院接受自然分娩、剖宫产术及未孕女性采用三维容积或腔内探头进行检查,经会阴对盆底肌肉及盆腔器官位置、结构进行观察和评估,对比三组受检者的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三组受检者之间比较,在尿道旋转、静息状态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Valsalva膀胱下降、肛提肌Valsalva最大面积、静息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Valsalva宫颈下降、尿道漏斗、直肠膨出等指标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行两组间比较发现自然分娩组的尿道旋转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自然分娩组、剖宫产组在静息状态下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明显低于未孕组,Valsalva动作时,未孕组膀胱下降均明显低于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自然分娩组的肛提肌Valsalva最大面积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未孕组静息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未孕组Valsalva宫颈下降数明显低于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Valsalva动作时,自然分娩组的尿道漏斗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而自然分娩组的直肠膨出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器官结构及功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经会阴超声能有效诊断盆底功能功能性障碍性疾病,反应出患者的损伤情况,是一种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阴道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产妇盆底结构改变情况。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3月—2016年4月间于我院产科进行产后盆底复查的经阴道分娩初产妇44例,包括尿失禁组19例,正常组25例和对照组17例。受试者均行盆腔静、动态MRI检查。由2名放射科医师测量及评估受试者静息期和力排期盆底结构改变情况,指标包括肛提肌裂隙面积(LHA)、H线、M线、膀胱颈至耻骨尾骨线(PCL)距离(B-PCL)、宫颈至PCL的距离(U-PCL)、膀胱尿道后角(RVA)、尿道前倾角(AUA)、提肛板角(LPA)、尿道高度(D)、膀胱颈至耻骨长轴中线的距离(S)和膀胱漏斗存在与否。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2名医师各指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各测量指标差异,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cheffe检验。采用卡方检验比较3组间膀胱漏斗出现比例差异。结果力排期,尿失禁组LHA、H线、M线、RVA、AUA均大于正常组和对照组(均P0.05),尿失禁组LPA大于对照组(P0.05),B-PCL、U-PCL、D、S小于正常组和对照组(均P0.05),而正常组与对照组各测量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息期,尿失禁组LHA、RVA大于对照组,B-PCL、D小于对照组(均P0.05)。尿失禁组存在膀胱漏斗比例为78.95%(15/19),正常组为4%(1/25),对照组为0(0/17),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2,P0.001)。结论经阴道分娩产后尿失禁者盆底结构改变显著,提示不同程度的肛提肌功能减低、尿道活动度增加、尿道内口闭合完整性差、尿道扩约肌能力不足等病理状态,MRI能够综合评估病变的程度和范围,动态观察盆底结构恢复或进展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动态 MRI 在盆腔器官脱垂(POP)术前诊断、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经盆腔器官脱垂量化分度法(POP-Q)诊断为 POP 的患者29例,对照组为年龄、产次和体质量与之匹配的无症状志愿者12例,行静态和动态盆底 MRI 检查,观察盆底结构形态学变化,测量 POP 患者术前、术后及对照组动态 MRI 图像上各指标:膀胱下缘到耻尾线(PCL)的垂直距离(B-PCL)、子宫颈到 PCL 的垂直距离(U-PCL)、Douglas 窝到 PCL 的垂直距离(D-PCL)、耻骨直肠肌裂孔线(H 线)、盆底肌下降距离(M 线)、肛提肌裂孔面积(LHS)、肛提肌板角度(LPA)、髂尾肌角度(ICA)、尿道倾斜角(UA)。结果POP 患者术前 MRI 上诊断膀胱膨出19例,子宫脱垂28例,直肠膨出4例,Douglas 窝疝14例,盆底松弛29例,发现肛提肌缺陷27例,耻骨宫颈筋膜缺陷24例。POP 患者术前 B-PCL、U-PCL、D-PCL、H 线、M 线、LHS、LPA、ICA 及 UA 等测量值均大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 <0.01);21例 POP 术后患者中,MRI 发现9例盆腔器官位置恢复正常,12例仍有脱垂;8例网片植入患者术后 MRI 显示网片无移位;POP患者术后 B-PCL、U-PCL、D-PCL、UA 测量值较术前缩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静动态 MRI 可全面评价 POP术前、术后盆底形态和功能改变,检出隐匿的脱垂和术后残存。  相似文献   

12.
盆底功能性疾病影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底功能性疾病表现为一系列的盆腔器官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为多种症状并存.主要有排便功能障碍、尿失禁、性功能障碍及腔门失禁等,与之相应的病因主要为肛直肠功能性病变(包括直肠黏膜脱垂或套叠、直肠膨出和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征等)、膀胱膨出或脱垂、子宫阴道脱垂和盐底疝等。影像学检查对上述病变的诊断有独特的价值,笔者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13.
牛琳  杨滨  许华  范瑾 《医学影像学杂志》2022,(12):2129-2132
目的 探讨MRI与超声检查应用于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将其纳入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时期在本院行健康体检的80例受检者,将其纳入对照组,均行盆底超声检查和MRI检查,评价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结果 超声检查和MRI对静息状态、肛提肌裂孔收缩状态及最大Valsava状态下不同组间受检者肛提肌裂孔形态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超声检查还是MRI检查,观察组肛提肌裂孔周长、面积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和MRI检查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较强;超声检查的灵敏度为84.38%,低于MRI检查的95.29%;MRI诊断的特异度为90.00%,高于超声检查的67.8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声检查诊断的AUC值高于MRI。结论 盆底超声检查和MRI应用于POP诊断中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之下超声检查更简便易行,可重复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在产后早期盆底结构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分娩的180例初产妇为观察对象,其中阴道分娩130例、剖宫产50例。均于产后6~8周时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成像技术检查。另选取50例未生育的健康体检女性为对照组,行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成像技术检查。观察该组产妇及对照组在盆底平静状态和压力状态下的图像特征,包括肛提肌裂孔的左右径、前后径和面积等指标。结果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对照组在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的左右径、前后径和面积的差异均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对照组在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的左右两侧耻骨直肠肌厚度的差异均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对照组的膀胱颈移动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能够为产后盆底功能诊断提供解剖学和功能信息,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盆底三维超声观察未育正常女性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大小,为研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对100例正常未育女性进行盆底三维超声检查,获得盆膈裂孔声像图,观察其形态、结构,测量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及耻骨直肠肌厚度.结果 所有检查者都能清晰显示盆膈裂孔图像,正常盆膈裂孔呈菱形,左右对称,结构完整,裂孔从前到后依次排列尿道、阴道、直肠.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分别为(4.5±0.5)cm,(3.3±0.3)cm,(10.8±1.3)cm2,耻骨直肠肌厚度(0.88±0.1)cm.结论 三维超声是观察女性盆膈裂孔的一种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三维超声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盆底超声参数在不同分娩方式女性盆底结构和功能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分娩的4919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将其分为剖宫产组(1913例)和阴道分娩组(3006例),另选择100例未生育健康女性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经阴道三维盆底超声检查,比较各组间盆底超声参数差异。结果静息、Valsalva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前后径、内外径、膀胱后角在对照组、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逐渐升高,各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尿道旋转角度、膀胱颈移动度在对照组、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逐渐升高,各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阴道分娩较剖宫产对盆底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更大,经阴道三维超声可清晰观察女性盆底结构和功能变化,为临床盆底结构和功能异常或障碍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腔内三维超声量化肛提肌损伤程度与盆腔脏器脱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自然分娩的126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126例剖宫产后4~8周产妇为对照组,在征得两组产妇知情同意下以耻骨联合下缘作为参照点,测量膀胱颈、宫颈及直肠壶腹至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距离来量化前、中及后盆腔的脱垂程度和盆底肌静息状态、收缩状态下的矢状面肛提肌裂孔长度、肛提肌裂孔面积并进行比较,探寻腔内三维超声量化肛提肌损伤程度与盆腔脏器脱垂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膀胱颈、宫颈及直肠壶腹至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距离、盆底肌静息状态、收缩状态下的矢状面肛提肌裂孔长度、肛提肌裂孔面积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chran-Armitage检验结果提示,前盆腔和中盆腔与肛提肌损伤程度呈线性趋势(P0.05),但后盆腔无线性趋势(P0.05)。结论腔内三维超声量化肛提肌损伤程度与盆腔脏器脱垂总体上呈正相关性,肛提肌损伤越严重,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利用静态和动态MRI定量评估和比较经阴道分娩后不同类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盆底结构的改变,探讨PFD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12月在本院产科门诊进行产后42天常规复查的150例产妇的临床和MRI资料。根据临床盆腔器官脱垂定量评价系统(POP-Q)诊断标准和尿失禁问卷表简表评估产后PFD发生情况并进行分组,盆腔器官脱垂(POP)组、压力性尿失禁(SUI)组和正常组各50例。所有产妇行盆底MRI检查,静态扫描序列为TSE T2WI,动态扫描序列为Balanced-TFE和单次激发TSE。由2位放射科医师分析和测量静息期及力排期各盆底结构的各项形态学指标,包括肛提肌损伤评分、盆膈裂孔面积(LHA)、H线和M线长度、膀胱颈和子宫最下缘至耻骨尾骨线的距离(B-PCL和U-PCL)、提肛板角(LPA)、尿道前倾角(AUA)、膀胱-尿道后角(RVA)、膀胱颈移动度(BND)、尿道高度(D)、膀胱颈至耻骨长轴中线距离(S)功能尿道的长度(FUL)及是否存在膀胱颈漏斗。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2位医师测量值的一致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比较各组间盆底结构各项指标值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筛选与产后POP、SUI发生密切相关的指标。结果:两位医师测量的静息期和力排期盆底各指标的一致性良好,ICC值均大于0.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力排期3组间LHA、B-PCL、U-PCL、H线和M线长度、D、S、FUL、RVA、AUA和BN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POP组和SUI组的LHA、RVA、AUA和BND均大于正常组,B-PCL、D、S和FUL均小于正常组,POP组的M线和LPA大于正常组,U-PCL小于正常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OP组的LHA、H线和M线长度、FUL、AUA和BND均大于SUI组,B-PCL、U-PCL、D、S和RVA均小于SUI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UI组膀胱漏斗出现率为88%(44/50),POP组为48%(24/50),正常组为30%(15/5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659,P<0.001)。静息期:SUI组和POP组肛提肌损伤程度均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P均<0.05);3组间LHA、B-PCL、U-PCL、M线长度、D、FUL、AU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POP组和SUI组的LHA和AUA大于正常组、D小于正常组,POP组的M线长度大于正常组、B-PCL和U-PCL小于正常组,SUI组的FUL小于正常组,POP组的U-PCL小于SUI组,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力排期LHA和D与产后POP显著相关(OR值分别为1.002和0.876);力排期FUL和膀胱颈漏斗征与产后SUI显著相关(OR值分别为0.670和9.985)。结论:动、静态MRI能够全面评估产后盆底结构和功能变化,特定盆底结构异常提示不同类型PFD的发生;产后POP与力排状态下LHA增大和D减低相关;产后SUI与力排状态下FUL缩短和膀胱颈漏斗征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盆底功能障碍是由于盆底支持结构薄弱所引起的包括盆腔器官脱垂、排尿及排便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症状的疾病。肛提肌是支持盆底的主要结构,静态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能客观地评价肛提肌的形态及结构,动态MRI能实时反映肛提肌的运动及功能,为其全面评估提供客观依据。就静、动态MRI在盆底功能障碍中对肛提肌评价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动态观察便秘产妇的肛提肌裂孔解剖形态及功能改变。方法 选取2014-01至2016-12在妇产科定期行产后复查的女性120例(产后组),其中有便秘症状48例(便秘产妇),无便秘症状72例(无便秘产妇),同期选取未育的无便秘症状健康妇女100例(对照组)。所有妇女均进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观察并测量、比较各组妇女的盆底形态结构及特征,测量各组妇女在静息状态、缩肛动作和Valsalva动作3种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周长及耻骨直肠肌厚度。结果 产后妇女盆底组织结构疏松,对照组妇女肛提肌裂孔结构完整紧凑。在静息状态、缩肛动作及Valsalva动作3种状态下,产后组妇女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周长及耻骨直肠肌厚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妇女(P<0.05)。产后组便秘产妇在各种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及周长均明显大于非便秘产妇(P<0.05);在缩肛动作时,便秘产妇的耻骨直肠肌厚度明显薄于非便秘产妇(t=2.41,P<0.05),其余状态下的耻骨直肠肌厚度两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妇女盆底解剖结构发生重塑,经会阴三维超声能有效观察产后女性尤其便秘产妇盆底解剖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