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无多导仪指导的新简化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方法(九分区法LBBa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2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北京安贞医院拟接受起搏器置入的患者118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主要临床诊断和心电图参数等基本临床信息;行九分区法LBBaP(将右前斜心室影分为9个区,左束支电极初始旋入点在后下1/3区域),在X线影像下,3830电极的位置位于左束支区域,单极起搏QRS波呈右束支阻滞形态,且刺激到左心室激动的峰值时间<90 ms定义为手术成功。记录术中静脉通路穿刺方式、电极参数、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刺激到左心室激动的峰值时间、起搏器类型、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即刻心电图参数。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电极参数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118例患者中,男性62例(52.5%),年龄(65.9±13.4)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49例(41.5%),窦房结和房室结双结病变患者6例(5.1%),房室传导阻滞患者63例(53.4%),心房颤动患者26例(22.0%),心肌病患者20例(16.9%);术前QRS波宽度为(109....  相似文献   

2.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了左束支起搏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指南统一了左束支起搏的定义及判断标准, 并描述了植入方法及适应证。指南指导下标准化开展左束支起搏的时代已经来临, 精准的传导束夺获判断和植入是实现高质量左束支起搏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BBP)与右心室起搏(RVP)在房室传导阻滞伴射血分数降低患者的起搏参数、安全性及心脏结构与功能改善。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诊断为房室传导阻滞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50%), 且初次尝试LBBP或原RVP升级LBBP患者;回顾入选我院同时期具有相同入排标准及植入适应证且初次行RVP植入患者。比较两组基线及随访1年时起搏阈值、感知、QRS时限变化、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共入选62例患者, 其中LBBP组34例, 年龄(69.1±16.5)岁, 其中男25例;RVP组28例, 年龄(70.3±16.1)岁, 其中男21例。LBBP组自身及起搏QRS时限分别为(132.1±35.6)ms和(109±21.5)ms, 左束支夺获阈值(0.61±0.37)V/0.5 ms, 感知(9.2±6.4) mV;RVP组自身及起搏QRS时限分别为(136.3±26.6)ms, (167.9±21.1)ms, 阈值(0.73±0.34)V/0.5 ms, 感知(10.4±2.8) mV。...  相似文献   

4.
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患者在进行心脏电子装置植入时, 导线的定位和固定会面临一定的困难, 尤其是进行希-浦系起搏患者难度更大。一例老年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静脉合并右上腔静脉缺如, 同时并存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伴心源性晕厥患者将心房主动电极植入右心房上间隔, 心室主动电极植入左束支区域, 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主要包括左束支起搏(LBBP)和左心室间隔部起搏(LVSP), 既往研究表明LBBP比LVSP具有更好的电和机械同步性和临床效果, 因此鉴别是否夺获左束支对恢复或保持左心室电和机械同步性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总结了左束支夺获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心室异常顺序激动患者行左束支起搏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特征。方法本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永久起搏器植入后(长时起搏组)、临时起搏术后(短时起搏组)或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阻滞组)行左束支起搏的患者。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3、6、12个月的心电图并分析QRS时限、QT间期、倒置T波(TWI)所在导联及其振幅。结果纳入89例患者, 年龄69.0(57.0, 74.0)岁, 其中女41例(46.1%, 41/89)。左束支起搏成功率为100%, 80例(89.9%, 80/89)患者术后出现TWI, 长时起搏组、短时起搏组和左束支阻滞组的TWI发生率分别为96.4%(27/28)、86.4%(19/22)和87.2%(34/39, P=0.401)。术后TWI在主要导联的发生率为80.0%(64/80, Ⅱ导联)、68.8%(55/80, Ⅲ导联)、75.0%(60/80, aVF导联)、91.3%(73/80, V3导联)、95.0%(76/80, V4导联)、87.5%(70/80, V5导联)、8...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左心室射血分数轻度下降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中行左束支起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因慢性心衰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行左束支起搏的患者, 进行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入选标准:①窦性心律、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时限≥150 ms;②经优化药物治疗>3个月后仍有慢性心衰的症状、体征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36%~50%;③同意植入双腔起搏器行左束支起搏。随访6个月, 比较术前与术后QRS时限、起搏参数、临床心功能、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结果共入选11例患者, 其中男7例(63.63%, 7/11), 年龄(64.27±12.85)岁。11例患者左束支起搏均成功, 成功率100%。QRS时限从术前的(167.09±9.69)ms缩窄为(114.91±15.16)m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中和术后6个月相比, 起搏阈值、感知参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阻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9.09±119.70) Ω对(588.82±84.99) Ω, P<...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一例肥厚型心肌病合并非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房室结消融并永久左束支起搏的病例, 以期为房室结消融及左束支起搏在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房颤患者中的应用, 提供一定的经验及依据。  相似文献   

9.
左心室导丝起搏技术不但避免了传统右心室导线起搏技术所带来的操作风险, 还可简化手术步骤、缩短手术及透视暴露时间、节省住院花费及医疗资源的消耗, 是极简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明确体现。本文报道了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的TAVR手术1例, 术中应用左心室导丝起搏技术, 手术顺利, 效果明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经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消融手术(胸腔镜下心外膜射频消融联合心内膜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难治性心房颤动(房颤)的长期有效性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选择2015年8月至2018年1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的房颤患者,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完成5年随访, 评估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的治疗成功率及患者预后。结果 21例房颤患者接受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 其间部分复发患者经再次抗心律失常治疗后部分恢复窦性心律。随访至5年, 共有3例死亡, 1例失访, 11例维持窦性心律, 总治疗有效率为64.7% (11/17)。随访过程中, 有1例患者发生脑卒中, 4例患者心力衰竭再入院治疗。死亡、脑卒中均发生在术后2年内, 术后3~5年新增2例心力衰竭加重患者。结论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术治疗房颤, 长期复发率低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此术式应用于房颤治疗的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1.
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公布了其最新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管理指南,新指南结合近年来该领域内的最新进展,对各类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选择给出最新的推荐。该文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既往指南,对新指南的重要推荐逐一进行解读和评述,以期为医务工作者能更好地理解和遵循指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是引起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房室结消融联合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是可行、有效的, 尤其适用于难以耐受药物治疗或药物治疗无效、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失败的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本文对房室结消融联合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治疗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合并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心脏起搏器是一类用于治疗心动过缓的电子设备。受起搏器电池寿命的影响, 植入者需反复更换, 由此增加经济成本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风险。近来, 随着材料学领域的发展, 借助光伏电池、超声换能装置、纳米发电机、振荡发生器等设备转换太阳能、超声波、无线电波、生物学动能等能源用于发电, 为保障起搏器的持久续航提供了一个新思路。该文就近年来这些起搏器新能源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由于绝大多数肝外胆管癌发现时已经晚期, 患者预后差, 以往多采用胆道支架置入术作姑息性引流治疗。由于没有针对肿瘤治疗, 单纯支架置入仅能缓解患者黄疸症状, 不能改善预后。光动力疗法和射频消融是近年来兴起的胆管癌局部治疗方式, 可以减少肿瘤负荷, 多项研究证实了它们在肝外胆管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本文就肝外胆管癌的内镜治疗方式及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起搏系统感染问题备受关注, 完全拔除整套起搏系统对于起搏器依赖并感染患者难度更大, 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同时拔除感染的起搏系统可能是解决这个难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心脏核磁共振成像(CMR)技术可精确展示心脏三维形态结构,评价左心房纤维化程度,为AF患者的治疗决策提供更多依据。心脏射频消融术是治疗AF的有效手段,CMR可以指导AF患者行心脏射频消融术,提高手术成功率,还可以评估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和AF复发情况。因此,CMR在AF管理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文综述了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是推荐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重要心电图指标, 但目前LBBB的心电图定义尚未统一。本综述对5种常见的LBBB定义及其对CRT疗效的预测价值进行总结, 揭示不同定义在QRS时限、V1导联r波、切迹或顿挫和Ⅰ、V5、V6导联形态等多方面存在的争议, 因而影响CRT最佳适应人群的筛选。在生理性起搏时代, 有必要对心电图特征与左束支真正完全阻滞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以提高CRT疗效、实现个性化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李氏导管应用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具有CRT装置植入指征的患者。根据是否应用李氏导管将患者分为李氏导管组和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CRT装置植入)。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获得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李氏导管是由李学斌医师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的冠状窦造影球囊导管(专利号:201320413174.1)。主要观察指标为CRT装置植入成功率, 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有效性指标和安全性指标。有效性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冠状窦造影时间、左心室电极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左心室电极阈值、膈肌刺激。安全性指标包括冠状窦夹层、心包填塞和心包积液发生率。结果研究共入选患者170例, 其中李氏导管组90例, 对照组8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男性占比, 合并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占比, 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Ⅰ、Ⅱ、Ⅲ级者占比, 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左束支传导阻滞者占比, 术前QRS波宽度,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李氏导管组中植入CRT...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房高密度标测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驱动区域的心腔内电图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前瞻性纳入2018年9月至2022年1月在北京朝阳医院接受肺静脉前庭隔离联合低剂量(0.004 mg/kg)伊布利特注射后房颤未能终止的持续性房颤患者, 采用20极星状标测导管进行双心房高密度标测, 标记并消融房颤驱动区域。腔内电图离散度>冠状静脉窦导管记录的房颤波周长90%的区域被定义为房颤驱动区域。结果共入选113例患者, 其中男77例, 女36例, 年龄(63.8±11.0)岁。共记录到238个房颤驱动区域, 每例患者有(2.1±1.4)个房颤驱动区域。其中83例(73.5%, 83/113)患者在消融驱动区域过程中房颤终止, 其余30例(26.5%, 30/113)患者最终经直流电复律终止房颤。以长时程(>50 ms)电位、低振幅(<0.3 mV)及短周长(与冠状静脉窦的房颤波周长相比, 局部房颤波周长更短)为特征的房颤关键驱动区域腔内电图的发生率在确定的及可能的驱动区域中(长时程:77.1%、62.9%;低振幅:67.5%、62.9%;短周长:43.4%、58...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同期进行起搏系统感染移除及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病例系列分析, 连续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感染起搏系统移除并同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 并分别在术后1、3、6个月进行常规随访, 监测无导线起搏器电学参数、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 超声心动图检查有无赘生物等。结果纳入同期手术患者5例, 均为男性, 年龄(74.80±15.83)岁, 3例为单纯囊袋感染, 2例为囊袋感染合并血行感染。手术策略顺序:4例先行临时起搏, 再行感染起搏系统完全移除, 最后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1例患者先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 再行感染起搏系统完全移除。5例患者术前复查血培养均为阴性, 无血行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表现, 均成功完全拔除所有导线, 术中导线头尾端培养、术后血培养均为阴性。5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 从右股静脉穿刺至移除递送系统时间为(41.20±11.36)min。其中1例心室导线拔除后三尖瓣反流加重, 余未见其他手术并发症。随访(6.00±3.79)个月, 无导线起搏器电学参数稳定。随访中, 无再发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