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泄泻为中医临床常见病证,乌梅丸作为治疗泄泻的有效方剂,从肝木与脾土的关系出发,乌梅丸具有抑木安土之功,能够治疗风木克土泄泻;从五脏的角度分析,乌梅丸病机为肝热脾寒,临床中能有效治疗寒热错杂泄泻。然而以乌梅丸的各种药物性能而论,乌梅丸又能大暖脏寒,可以治疗阳虚甚重,脏寒泄泻;以阴阳关系和病程而言,乌梅丸具有平调阴阳之用,能够治疗阳虚失摄,阴虚久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乌梅丸加减对大肠息肉术后再发的防治作用。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传统中药方剂乌梅丸(乌梅、细辛、炮姜、黄连、制附片、当归、肉桂、党参、黄柏)为主方临症加减,对大肠息肉经肠镜下手术后进行治疗。对照组经肠镜下手术治疗后不做其他治疗。观察各组大肠息肉再发的情况。结果:2年后大肠息肉再发率治疗组为20%,对照组为6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乌梅丸加减对大肠息肉经肠镜下手术治疗后再发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3.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此方酸苦甘辛合法,寒热并用,杂味相投,配伍独特,为仲景治疗蛔厥腹痛及久痢之要方。经后世医家不断探索,其临床应用范围逐步扩大。笔者认为脾胃素虚,六淫、七情、饮食等致胃肠寒热失调,痰瘀凝着是大肠息肉的病机特点,故临床上常采用虚实兼顾、寒温并用之乌梅丸加减防治多发性大肠息肉,强调已病防变;重视脾胃之健运、气机之疏理;推崇分期论治,合理辨证寒热关系,古方新用,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乌梅丸治疗2型糖尿病病机。方法:钻研中医经典,从厥阴病病机、乌梅丸方证精髓、糖尿病临床辨证及应用等方面阐述乌梅丸治疗糖尿病的病机。结果:厥阴病属于肝体肝用不及之病,乌梅丸既能补肝体,又能疏肝用,为厥阴病的主方。以乌梅丸治疗糖尿病,能补肝体阴虚不足,还能疏肝调脾、除燥热,和糖尿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机一致,可获良效。结论:乌梅丸能补肝阴、疏肝用、温脾寒、除胃热,是调理肝脾阴阳气机的代表方剂,临床巧用乌梅丸治疗糖尿病,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肠息肉病机错综复杂,通过对厥阴病病机及临证特点的探讨,认为肠息肉病位当属厥阴,病机重在阴阳气不相顺接、气机升降失常,终表现为肝风内扰、寒热错杂之象。厥阴病代表方乌梅丸组方用药酸苦合法、寒温并用,能温清并补,同时重用酸收以突出敛肝息风之功,恰合肠息肉之病机,因此治疗上可用乌梅丸加减化裁。举病案2则以为例。  相似文献   

6.
陈岁 《中医杂志》2000,41(6):340-341
乌梅丸为《伤寒论》厥阴篇中的一首方剂,由乌梅、黄连、干姜、细辛、附子、桂枝、黄柏、人参、当归、花椒组成。后世多改丸为汤剂。笔者根据乌梅丸“酸甘辛苦复法”的组方特点,灵活运用于临床,有一定体会,现介绍如下。1 谨守病机,善用原方乌梅丸为治疗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厥阴病主方,本方与其它寒热并用方剂的最大区别是“重用酸以平肝”、“寒热刚柔同用”。吴鞠通曾对乌梅丸进行探讨:“酸甘化阴,辛苦通降,辛甘为阳,酸苦为阴”,“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笔者在临床上,通过调整  相似文献   

7.
乌梅丸出自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厥阴篇,被认为是驱蛔要剂。厥阴病篇历来争议颇多,乌梅丸亦是如此。张仲景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因此本文试从肝木、脾土角度出发,对乌梅丸是否为厥阴病的主方及蛔虫的生源进行阐释,同时对乌梅丸证的病机和其用药机理进行讨论。认为乌梅丸是厥阴主方,而蛔虫生于肝木,养于土湿。另一方面,乌梅丸证是由于木土不和而成,且乌梅丸作为理肝重剂,可用于调肝理脾治疗临床诸多疾病。  相似文献   

8.
乌梅丸为《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一张方剂,由于此方寒热并用,配伍庞杂,在临床上并未充分发挥其价值。史锁芳教授运用该方强调:要充分把握厥阴病之提纲症,紧扣"阴尽阳生、寒热错杂"之病机;乌梅作为乌梅丸的君药,用量宜大;必须处理好寒热药比例的关系,以调和阴阳为任。  相似文献   

9.
重温厥阴病 活用乌梅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近来重温《伤寒论·厥阴病篇》,玩味张仲景名方乌梅丸的药性配伍,结合自己以往的临证经验,认为乌梅丸不仅只为蛔厥而设,实乃厥阴诸病的主方,无论是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只要谨守厥阴病机,临床灵活运用乌梅丸,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花椒等组成,具有寒热并调,气血兼顾,扶正祛邪,调肝和脾的功效。厥阴病多寒热错杂,方中乌梅酸能制蛔,花椒、细辛辛能散寒,黄连、黄柏苦能泄火,黄连、干姜、黄柏、细辛等同用,寒热并调。伤寒三阴证多为虚寒,厥阴则为三阴之末,阴尽而阳生,故方中桂…  相似文献   

10.
乌梅丸源自《伤寒论》,现代方剂学将其归类为蛔厥、久利方。随着现代临床研究的进展,乌梅丸应用范围日趋扩大。本文例举乌梅丸治疗功能性腹痛、干燥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咳嗽验案四则,其主病虽各有不同,但存在共同病机,即寒热错杂、肝旺脾虚。据此,笔者得出结论:乌梅丸适应证绝非只有蛔厥、久利;临床应用不应只拘泥于“病”,凡六经辨证属厥阴病,脏腑辨证属肝旺脾虚,八纲辨证属寒热错杂,发病时间于凌晨1时至7时加重的疾病,皆可考虑应用乌梅丸。  相似文献   

11.
乌梅丸是厥阴病主方,具有温脏补肝,调理阴阳的作用,治疗蛔厥证确有良效,吾师李士懋教授基于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乌梅丸的应用,只要抓住其实质,可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各科。1 仲景遣方,意在立法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李士懋教授常说仲景遣方,意在立法,以方示法,临床审症求因,辨证测机,法随机出,依法施治,凡是符合乌梅丸适用病机———肝虚而寒热错杂的,无论何证都可广泛的应用乌梅丸。2 谨守病机、寒热错杂临证遣方用药、审因测机,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之特色。寒热错杂的病机,临床并非少见,可由多种原因所致,但凡厥阴肝虚而形成的寒热错…  相似文献   

12.
乌梅丸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等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乌梅丸是《伤寒论》厥阴篇的一首名方,主治蛔厥及久利,实针对厥阴气火失调,寒热丛生,阴阳失和之证,其功能是疏柔厥阴、温清并施以调阴阳。在治肝方剂中乌梅丸的配伍用药是独特的,刚柔相济,补泄同施、寒温并用,不同于一般的疏肝、补肝、泻肝之剂。故我们对乌梅丸进...  相似文献   

13.
乌梅丸的治蛔机理,配伍特点及应用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梅丸治蛔厥的机理是安蛔止痛,具有改变蛔虫生存环境及抑制蛔虫活动两方面的作用;其组方刚柔相济,体用双调,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开合升降,调畅气机,充分体现了和解剂的配伍特点,乌梅丸以乌梅为主药,顺肝脏曲直作酸之性,并在此基础上寒温并用,补泻兼施,调和肝脾(胃)正是针对厥阴病寒热虚实错杂的特点而设,为厥阴病主方,临床应用乌梅丸当联系主证,脏腑,经络,功能等6个方面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4.
乌梅丸为《伤寒论》厥阴病之主方。认为乌梅丸寒热刚柔、补泻升降并用,泻厥阴、和少阳、温太阴、护阳明,涉及肝胆脾胃心包等脏腑,但重在治肝而偏于潜敛。指出,乌梅丸对不是厥阴病提纲诸症及蛔厥久利证,如头痛、眩晕、口苦、痛经、崩漏、带下、失眠、心悸、癫狂痫等内妇儿外感内伤疑难杂症,只要辨证符合寒热错杂,虚实相兼病机的厥阴病临床特点,就可应用乌梅丸化裁治疗。  相似文献   

15.
乌梅丸为古代著名方剂之一,出自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考其所主证候,联系脏腑病机来看,主要是肝脾两经病变。以肝为主,肝病传脾,或土虚木贼,表现为肝热脾寒之证。本人数十年来,在临床上遇到符合上述病机之疾患,以乌梅丸为基本方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现选择病案数则,略谈临床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6.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病篇,药味虽"繁",但其组方精妙,辛开苦降,寒温并调,具有泄肝和脾,调理阴阳之效,主治蛔厥与久利。后世医者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多有发挥,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乌梅丸的应用范围,以治疗各种寒热错杂之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乌梅丸为厥阴病证主方,融寒温药于一方,原用以治疗虫积、下利不止,后世医家广泛运用于各科,治疗寒热错杂病机的疾病。笔者临床常运用乌梅丸治疗寒热、虚实交杂的呼吸系统疾病,所举案例乃虫积于内所致过敏性咳嗽,病机乃阴阳错杂、风气内动,予乌梅丸从肝治肺后悉获全功。由肝风内动,干扰他脏,寒温错杂之象,不需拘于虫病、下利之症,此为厥阴之病机,均可运用乌梅丸;其治重在制肝敛风,便可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8.
岳良明教授认为脾胃病多由肝传导所致,厥阴肝所致上寒下热证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机,而乌梅丸融酸、苦、甘、辛于一炉,从而发挥辛开苦降,寒热并用,疏木补土的作用,全方标本兼治,阴阳相得,肝脾并调,契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方证相合,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乌梅丸为《伤寒杂病论》厥阴病脉证治篇经典方,随着"经方热",乌梅丸在临床中大量应用以及现在药理学研究、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乌梅丸可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临床发现符合乌梅丸寒热错杂病机,厥阴病特点的患者,均可考虑用乌梅丸,体现中医异病同治的特点。同时发现乌梅丸可作为"精神调节剂"治疗因肝气不舒或者阳气馁弱致使肝用不及而出现肝气郁结的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20.
厥阴证失眠病程长,病机复杂,全身症状明显,寒热互见,虚实夹杂。乌梅丸是厥阴证代表方剂,清上温下,调补气血,交通阴阳,安神助眠。乌梅丸联合针刺,疏养气血,调节阴阳,温寒泻热,治疗厥阴失眠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