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扶正培本又称扶正固本,就是扶助正气、培植本源的治疗法则。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人体阴阳气血不平衡所致,故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说。扶正培本治则的临床应用,主要是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和津液的不平衡。祖国医学把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统称为正气,简称为“正”;一切致病因素则简称为“邪”。正邪恒处于斗争之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说明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2.
扶正培本又称扶正固本,就是扶助正气、培植本源的治疗法则。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人体阴阳气血不平衡所致,故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说。扶正培本治则的临床应用,主要是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和津液的不平衡。祖国医学把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统称为正气,简称为“正”;一切致病因素则简称为“邪”。正邪恒处于斗争之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3.
《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盛衰乃是发病的主要因素,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所以,祖国医学重视扶正固本,调整脏腑、阴阳、气血之不足,增强抵抗力,防病治病。现代,学者们从生理、病理及临床等方面研究,认为“正气”与遗传、物质代谢、免疫系统、神经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在《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思想基础上,加以发挥,认为人体内正气不足乃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无论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外邪,或是受到外邪侵袭后,由于失治、误治而致正气亏虚,形成正虚邪恋之证等,均应树立顾护正气为本的观念,并创立扶正解表之法,即根据患者的气血阴阳虚实情况以适当地滋阴、扶阳、益气,调动机体正气以抗邪,对后世医家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脾胃论治肺癌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脾胃方面探讨了肺癌致病的机理。认为肺癌的发生多由于正气不足,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而成,病机可概括为正虚邪实。正虚多由于脾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邪实多由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致痰浊内生,痰瘀互结。故治疗上其一扶正固本,调理脾胃;其二扶助脾胃,化痰湿祛瘀血。  相似文献   

6.
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多处于疾病的终末期阶段,临床多从实邪(热、毒、痰、瘀等)论治,易忽略正气虚损之本质,往往久治不愈,疗效不甚理想。百病始于正虚,其终亦为虚。正气亏虚是慢性难愈性疾病久治不愈的根本原因,“毒邪”损害导致其病情加重,治疗可从补气养血、扶正固本、祛邪解毒、化腐生肌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中医对痛证病机的认识,大致可分虚实两端。实则邪气实,虚则正气虚。实痛多因邪气阻滞,经络气血不通所致,所谓“不通则痛”,治宜攻邪通利,使邪气去,闭阻开,“通则不痛”;虚痛多由于阴阳气血不足,失于温煦濡养所致,治宜扶正补益,视其虚之所在而补之,使正复则痛止。临床上对疼痛虚实的辨证,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剧烈疼痛为实,隐  相似文献   

8.
恶性肿瘤是全身属虚、局部属实之疾病,患者既有六淫邪气、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毒邪潜伏体内,又表现为精气亏虚、脏腑失调、气血瘀滞等正气不足之象,邪毒先潜伏体内,待正气亏虚时伺机发动,导致肿瘤的发生,甚至出现转移。该文提出"正虚伏毒"是肿瘤发生及转移的病机关键,邪毒内伏是根本原因,正气亏虚是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内经》载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就是说:正气(机体的抗病能力)充实于内,外来邪气不能侵犯,而邪气(一切的致病因素)的侵犯,必先由于正气的不足。《内经》对发病机理的概括性阐述,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外邪是构成疾病的重要条件,外邪必须通过内在因素,才能发病的道理。在中医治疗疾病时,除了注意致病之邪以外,在用药处方上主要着重调整机体的功能,以增强抗病能力。扶正固本治法,就是依据上述理论制订的。扶正固本,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在疾病的缓解阶段,来调理人体阴阳、气血、经络等。通过扶助正气,增强人体内在抗病能力,以驱除病邪,促进生理机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扶正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脏腑功能已趋衰弱 ,正气抵御外邪能力降低 ,罹患外感热病的机会明显增多 ,并且患病后更易呈现正虚邪盛的病理状态。正虚当扶正 ,邪盛当祛邪 ,因此扶正祛邪成为老年外感热病的重要治疗原则。但扶正不当易致留邪 ,而祛邪太过又可更伤正气 ,因此 ,发挥辨证论治优势 ,恰当地处理扶正与祛邪二者之间的关系显得特别重要。以下是随师临床及自己临床实践的体会。1 扶正祛邪当因人的体质而异多数老年人有正虚的表现 ,而且 ,正虚有气血阴阳及虚损轻重程度的不同 ,正因为如此 ,其感受邪气的性质及邪气入侵后证候传变往往也不相同 ,因此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11.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河南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邵梦扬教授,从事中医肿瘤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四十余年,对肿瘤病的治疗颇具匠心,理论造诣精深。笔者有幸从师学习,亲聆教诲,受益颇深。现将导师运用扶正固本法治疗恶性肿瘤的学术思想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1扶正固本的原理 扶正固本,是中医治疗虚证的一个重要法则。虚证,是晚期肿瘤的一个共同表现。祖国医学认为“邪能伤正”;又认为“正能胜邪”。临床表现多为正虚邪实,如果邪毒不盛而见久病以亏损为主时,则主要表现正气虚亏,即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虚损和失调。导师对晚期肿瘤…  相似文献   

12.
胃癌术后患者多存在正气不足、气血阴阳亏虚的情况,其正气亏虚的诸多症候也对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临床以脾胃不足为主要病机特点,可见脾胃虚寒、气血两虚、脾肾阳虚、脾胃阴伤等证,在治疗上应强调补益后天的原则,在固护脾胃的同时,兼补他脏之虚。中药膏方中纳入药味较多,相互配伍可调养全身,奏营养五脏六腑枯燥虚弱之效。  相似文献   

13.
人到老年阶段,正气虚衰,脏腑功能衰退,病久气血阴阳耗伤,常伴痰浊、瘀血等。老年胃肠病有虚实之分,以虚为主,治疗当着重扶正,补益脏腑阴阳气血,不可过用苦寒通降。用相应扶正之法时,佐以祛邪降逆行气之品,方可取得速效。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在于邪正斗争和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在邪正斗争的发病过程中则以“正虚”为主要关键。《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又因邪、正的消长盛衰而有虚证、实证的分别。“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虚证指正气虚损,实证为邪实而正气不虚。正气是否虚损为区别虚证、实证的主要根据。因此,形成了中医学关  相似文献   

15.
元气化生异常,内生瘤毒是恶性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毒生病络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瘤毒内生,肿瘤即形成,瘤毒促生络脉,耗伤气血,虚、瘀、毒兼夹。早期肿瘤多无特殊表现,正气尚存,应以清瘤毒为主,兼扶正气;中晚期肿瘤多瘤毒流散,气血亏虚,正气已虚,以扶正气为主,兼清瘤毒。瘤毒促生络脉,应积极运用虫类药清除瘤毒,减少络脉无序增生,并综合考虑肿瘤不同时期特点,有针对性地用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试论邪     
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体内部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正所谓“天人合一”人只有适应天地阴阳之变化 ,调节自身阴阳之盈缺 ,才能使五脏充盛 ,气血调和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而病者 ,正邪之盛虚 ,正盛则邪退 ,邪盛则正虚。邪者 ,何也 ?1 邪之概念《难经》始曰一切病人之气为邪。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言邪 :有大邪、小邪、清邪、浊邪、谷饪之邪诸称。可见 ,邪 ,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包括存在于外界环境之中和人体内部产生的各种具有致病或损伤正气作用的因素。一切致病因素皆归于邪的范畴 ,诸如六淫、疫气、…  相似文献   

17.
从病毒性心肌炎的急性期、恢复期、慢性期及后遗症期的辨证施治,介绍周次清教授的诊治经验。急性期多为外感风热或风湿而致。轻者治宜祛邪为主,重者扶正为先。恢复期多为虚中兼实,宜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慢性期以虚为主,有阴虚、阳亏之别,应以扶正补虚为宜。后遗症期多为气血不足、阴阳双亏,重在养心与补肾。  相似文献   

18.
张玉  胡皓  赵一  蔡小平 《中医学报》2016,(12):1845-1848
食道癌的发病主要在于患者正气亏虚,不能内守,加之七情六淫失常、饮食失节,终致邪毒侵袭。病初正气尚盛,久则正气亏甚,邪毒炽盛,因此初期治疗以驱邪为主,扶正为辅,随着病情变化,当改为扶正为要,驱邪次之。同时坚持辨证与辨病互参,内服与外敷相辅的原则,治病求本,循时而治。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同属中医痹病范畴.病因是正气亏虚,风寒湿热邪为患,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从发病阶段上进行辨证分析,将之归纳概括为早、中、晚3期.早期邪实为主,治疗主要为驱邪;中期正虚渐显,治疗上驱邪同时兼顾扶正;晚期阴阳俱虚,病邪久羁不去,治疗重在阴阳双补,活血通络.发病各个阶段均可随证加用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雷公藤等抗风湿中药.  相似文献   

20.
扶正固本法治疗恶性肿瘤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正固本为中医治则之一,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肿瘤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取决于邪正双方的斗争力量,通过扶持正气、坚固根本、增强抗病能力,达到遏制肿瘤的复发、扩散、转移,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目的,控制肿瘤的发展。我们发现恶性肿瘤在发病过程中,大多出现贫血、头晕、饮食欠佳、肢倦乏力等一系列正气亏虚,气血不足,脾胃功能下降等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