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目的观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开窗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4月~2017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人81例,根据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方法不同分为开窗TEVAR组(47例)和杂交TEVAR组(34例)。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特点、手术情况、并发症及生存结局。结果两组病人均无死亡及截瘫,开窗TEVAR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28±27)分钟,平均住院时间为(7.5±2.1)天,术后疼痛发生率为17%;杂交TEVAR组分别为(237±47)分钟、(13.3±3.6)天和4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窗TEVAR组脑梗发生率为4.3%、Ia型内漏发生率6.4%、瞻妄发生率10.6%、肾功能不全发生率14.9%,杂交TEVAR组分别为8.8%、11.8%、23.5%、20.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窗TEVAR组植入支架的数目、长度、近远端直径与杂交TEVA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36个月,随访率为90.1%。随访期间开窗TEVAR组全因死亡率为8.5%,夹层近端逆撕裂发生率为4.3%,胸主动脉远端扩张14.9%,二次手术行腔内修复发生率为4.3%,主动脉重塑发生率为74.5%。杂交TEVAR组分别为8.8%,5.9%,17.6%,2.9%,8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杂交TEVAR组相比,开窗TEVAR组改善远期预后,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轻术后疼痛。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保留左锁骨下动脉可优先考虑开窗TEVAR。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杂交"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与单纯TEVAR治疗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96例,根据手术类型分为杂交组(51例)和介入组(45例),杂交组采用杂交技术联合TEVAR治疗,介入组采用单纯TEVAR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围手术期、随访末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术前及随访末期真、假腔最大径及比值变化。结果:两组ICU时间、住院时间、支架覆盖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杂交组手术时间长于介入组(P0.01);杂交组随访时真、假腔比值大于介入组,假腔最大直径小于介入组(P0.05);两组围手术期及随访末期并发症、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杂交手术联合TEVAR治疗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近、中期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国产和进口覆膜支架治疗非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和成本。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2016年9月—2021年9月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的93例非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数据, 根据术中使用覆膜支架的不同分为两组, 其中47例患者接受国产覆膜支架治疗(观察组), 46例患者接受进口覆膜支架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 并发症发生率, 治疗成本和成本-效果比, 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62%、97.8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38%、2.1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覆膜支架成本(62 155.49±10 231.08)元和总成本(95 063.66±20 042.34)元均低于对照组(93 825.37±16 577.04)元和(126 0...  相似文献   

4.
非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适宜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时机目前仍存争议, 亚急性期(14~90 d)行TEVAR手术的患者具有更低的再次干预率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而急性期(48 h~14 d)的手术可减少动脉瘤发生与破裂风险, 提高术后主动脉重塑率。临床上仍需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的影像学特征, 并结合高级别的临床试验证据, 寻找最佳的TEVAR手术时间窗。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马方综合征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案以及经验体会,探讨治疗策略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治疗的马方综合征合并胸腹主动脉疾病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14例,平均年龄(32.2±8.6)岁。根据患者病情,19例行单泵辅助输血联合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TAAAR),8例急危重症及妊娠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患者术后通过门诊随访,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每年复查胸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研究患者手术结果、中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中期生存率,其中心血管不良事件定义为患者因为主动脉或者心脏病变再次接受手术治疗。结果 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852(395.10±222.60)min,脊髓缺血时间14~26(19.33±3.44)min,腹腔脏器缺血时间16~23(19.83±1.94)min。8例TEVAR均为急性期手术,19例TAAAR均为慢性期手术。术后早期死亡2例,均发生在TEVAR患者中,1例同期剖宫产术后,产褥期感染并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1例行TEVAR术后再发A型夹层,家属放弃治疗,行剖宫产术后夹层破裂死亡。平均随访(47.6±36.7)个月后,1例患者死于脑血管意外。9例因不良心血管事件再次手术,其中TEVAR 4例,TAAAR 5例。结论 TAAAR治疗马方综合征合并胸腹主动脉疾病近中期治疗效果良好,是首选治疗方式。TEVAR手术操作简单,早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有内漏和逆撕的风险,中期再手术率高,可应用于高危、高龄、妊娠等不适合开放手术的患者,或者作为急诊患者开放手术前的桥接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限制性裸支架(RBS)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对术后主动脉重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20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其中11例行单纯TEVAR术(TEVAR组)与9例行TEVAR联合RBS(TEVAR+RBS组)。根据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行主动脉全长CTA数据,比较两组术后主动脉重塑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技术成功率均为100%,术后无截瘫、脑卒中、主动脉破裂等并发症发生。TEVAR+RBS组中RBS与覆膜支架平均重叠了36.5 mm。与TEVAR组比较,TEVAR+RBS组术后整体真腔体积扩大率明显降低(34.9%vs.64.9%,P=0.011);支架远端面积扩大率(43.5%vs.107.3%,P=0.006)、支架远端最长径扩大率(-12.2%vs.18.5%,P=0.002)均明显降低;TEVAR组与TEVAR+RBS组术后整体假腔体积缩小率(74.8%vs.65.3%,P=0.328)、假腔内血栓化比率均无统计学差异(47.3%vs.56.8%,P=0.271)。结论:与单纯TEVAR术比较,TEVAR+RBS对胸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重塑整体改善的程度并没有优势,但可有效降低TEVAR术后支架远端真腔面积(或最长径)过度扩大,因而可能降低支架远端再发破口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不同的支架放大率(oversize)对B型主动脉夹层(TBAD)管腔重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20年6月烟台毓璜顶医院89例接受TEVAR治疗的TBAD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按近端支架oversize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低oversize组(<10%, 47例)和高oversize组(≥10%, 42例), 分析两组支架近端正常血管直径、面积以及支架远端真/假腔的长径、短径及面积在术后3、6、12个月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低oversize组近端血管直径随时间变化幅度小于高oversize组(P<0.05), 低oversize组支架远端假腔面积随时间变化幅度大于高oversize组(P<0.05)。高oversize组容易发生逆撕致A型主动脉夹层(RTAD)(P<0.05)。结论低oversize支架更有利于TBAD患者TEVAR术后早中期主动脉管腔的重塑。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多破口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处理该病的临床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5年5月因多破口(≥2个破口)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心胸外科接收TEVAR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除近心端第一破口外,使用外科方式处理远端夹层破口为处理组,否则为非处理组.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内胸背疼痛发病率、远端夹层进展情况、假腔变化情况、远端破口获益情况.结果 检索出符合条件的病例67例,所有腔内修复术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例,术后6个月内无死亡病例.处理组7例,非处理组60例.TEVAR后两组胸背疼痛发病率、远端夹层进展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组夹层假腔较非处理组明显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处理组19例患者通过夹层远端破口的血流供应腹腔内脏动脉.结论 TEVAR是治疗多破口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有效的手术方式,远端破口应根据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特点进行个性化处理或尽量不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和药物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及近中期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1月本院治疗的62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其中32例入院后采用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治疗(研究组),30例入院后采用药物保守治疗14 d(对照组)。观察两组住院期间死亡及再次手术情况,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变化。随访3年,时间为出院前、出院后6个月、1年,后期每年复查1次,对比两组患者死亡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肝肾功能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肝肾功能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再次手术率显著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两组治疗后6个月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1年、2年、3年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主动脉夹层腔内...  相似文献   

10.
B型主动脉夹层是临床上十分常见且异常凶险的心血管疾病。由于腔内治疗具有安全性更高以及手术创伤较小等优势, 目前主要采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治疗。逆行性A型夹层是近来引起广泛关注并造成相当死亡率的严重腔内治疗并发症。本文从TEVAR后并发逆行性A型夹层的分型、形成机制、危险因素、管理和治疗等方面的特点作一综述, 以期在临床实践中对该疾病的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腔内修复术时机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1-2018-10间行腔内修复术的11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时机分为3组。36例患者于发病1周内手术纳入A组,40例患者于发病1~2周手术纳入B组,39例患者于发病2周以上手术纳入C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假腔直径比较,B组A组>C组(P<0.05)。A组和B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组(P<0.05)。B组的病死率低于C组(P<0.05)。3组再次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1~2周行腔内修复术为最佳手术时机,手术效果最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新外膜技术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根部修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期间外科治疗的94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根据主动脉根部处理方式的不同, 分为新外膜技术组(58例)和Bentall组(36例), 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 分析新外膜技术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无手术死亡, 新外膜技术组和Bentall组术后30天病死率分别为3.4%和5.6%(P=0.636)。新外膜技术体外循环时间[(154.3±29.8)min, P<0.001]及主动脉阻断时间[(94.7±20.6)min, P<0.001)]均显著缩短, 术后主动脉瓣反流情况较术前明显好转(0.33±0.50对1.02±0.80, P<0.001)。术后随访无主动脉根部相关性二次干预发生。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8)。结论新外膜根部修复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根部处理方法, 近、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后中远期严重并发症的治疗及预防经验。方法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3月本院治疗的4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的资料。结果主要并发症包括内漏、支架远端内膜撕裂、逆行夹层、脑梗死、支架移位、支架植入假腔、下肢缺血以及支架断裂。治疗方法为再次TEVAR治疗或开放手术治疗。34例患者痊愈,10例患者未愈。术后30天死亡率为2.3%(1/44)。随访时间2~45个月,平均23.5个月,并发症的总死亡率为6.8%(3/44)。死亡原因为脑梗死及主动脉瘤破裂。结论 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导致的并发症有不同的后续治疗问题。严格的术前评估,合适的支架选择及专业化的腔内手术技术能够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腔内治疗钝性主动脉损伤(blunt aortic injury,BAI)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03年9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经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24例BAI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9例,平均年龄(45.6±14.0)岁。外伤类型主要为车祸。胸主动脉破口共25个,多数位于主动脉峡部。随访至少1年。结果 24例均生存,并行腔内治疗。1例BAI术后1周死于肺梗。技术成功率100.0%,临床成功率95.8%,围手术期死亡率为4.2%。共随访19例患者,随访时间35.1(13~87)个月,随访患者均正常生存。18例患者CTA示无内漏及支架移位等并发症,另1例夹层患者远端腹主动脉假腔仍存在。随访期间各节段主动脉直径改变均未超过5 mm。主动脉重构良好率为94.7%。结论 TEVAR治疗BAI有效可行,技术成功率及临床成功率高,中期随访结果良好,远期结果仍待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的早中期效果.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65 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患者的早中期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Stanford A 型夹层36 例,B 型夹层121 例,主动脉溃疡8 例.急性期夹层(从发病至手术间隔臆7 天)47 例,亚急性期夹层(从发病至手术间隔8~30 天)69 例,慢性期夹层(发病至手术间隔跃30 天)41 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98.2%(162/165).术后30 天内漏发生率7.3%(12/165),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2.5%(4/165).术后30 天死亡率6.1%(10/165),其中急性期夹层死亡率12.8%,亚急性期夹层1.4%,慢性期夹层7.3%.145 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87.9%(145/165),随访期6~75(平均28.2)个月.以CT 血管造影作为随访工具,随访结果显示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62 例(42.8%),部分血栓形成83 例(57.2%).随访期死亡9 例,死亡率为6.2%(9/145).结论 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早中期结果显示,它是一种微创、安全而且有效的方法,其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多平面重建(MPR)技术与经验性定位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40例(A组):术前分别采用经验性和MPR两种方法获得C形臂的旋转角度和倾斜角度,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术中采用MPR技术确定角度,统计支架释放后近端标记点的散开率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另42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经验性方法释放支架(B组):计算近端标记点散开率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两组支架标记点散开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内经验性方法和MPR方法之间旋转角度及倾斜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两组标记点散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vs 42.9%,P<0.05);A、B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vs 21.4%,P<0.05)。结论结合MPR技术进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术中定位调整,指导手术操作,具有较好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覆膜烟囱支架与单分支移植物治疗Stanford BC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7年4月至2021年5月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6例Stanford BC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n=42,使用单分支移植物治疗)与B组(n=64,使用覆膜烟囱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成功率、随访1年生存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发症状至入院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随访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及随访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胸段假腔完全血栓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腹段假腔完全血栓化率高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 覆膜烟囱支架与单分支移植物治疗Stanford BC型主动脉夹层均能获得良好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相当,单分支移植物治疗患者术后腹段完全血栓化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杂交手术与支架象鼻术治疗复杂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近中期疗效及并发症危险因素.方法 2011年1月~2018年1月治疗的复杂性B型主动脉夹层老年病人72例,其中行杂交手术47例,行支架象鼻术25例,比较两组病人围手术期临床指标、近期疗效、中期疗效,分析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杂交手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造影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诊疗及腔内修复治疗急性创伤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6年4月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24例创伤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果.结果 2例患者未实施TEVAR前死亡,围术期死亡率8.3%(2/24).患者手术实施率91.7...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2020-01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外科收治的8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药物治疗,观察组进行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白细胞介素(IL-1β)、γ-干扰素(IEF-γ)、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再次介入手术率以及生活质量QLQC-30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IL-1β、IEF-γ以及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L-1β、IEF-γ、VEGF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以及再次介入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QLQC-30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以及再次介入手术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