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例1 患者男,48岁。阵发性心悸反复发作10年,多次治疗,予以异搏定、心律平等静脉注射均可恢复窦性心律,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异常。2000年7月1日因心动过速发作来院记录心电图,P波频率36次/min,与QRS波无关,心室率111次/min,节律规则匀齐,宽QRS波,时限0.14s,呈RBBB型,电轴左偏-80°,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诊断为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在心电监护下,静注心律平75mg后即转为窦性心律,记录12导联心电图为正常心电图,P波形态与室速时的P波相同。  相似文献   

2.
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体表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入选81例房颤患者和71例对照者,测量Ⅰ导联和V2导联QT间期,根据Bazett公式计算QTc。结果:窦性心律时V2导联QT间期可测量性略高于Ⅰ导联,而房颤时相反。V2导联测得的QTc比Ⅰ导联长。房颤组与对照组比较,窦性心律时Ⅰ导联和V2导联的QTc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房颤发作时Ⅰ导联QTc较对照组延长(429.01±43.08msvs408.50±31.93ms,P<0.05);V2导联QTc较对照组也延长(444.45±33.16msvs414.82±25.57ms,P<0.05)。房颤组房颤发作时与窦性心律时的自身对照比较,V2导联的QTc也延长(448.63±31.59msvs426.22±29.08ms,P<0.05)。结论:房颤患者在房颤发作时QTc延长,而房颤患者窦性心律时QTc与对照组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作之前的基础房律特性,了解其房律特性是否与房颤发生相关。方法对动态心电图数据库中的8 000份原始电子资料(均由杭州百慧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动态心电图记录仪记录),采用相应的软件,在浏览栏中,使用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搜索,寻获相应病例数据,编号,集中备份,再对备份数据采用散点图及逆向技术精细分析。观察到阵发性房颤起始节律后,在此时刻点截取12导联心电图,存储在指定硬盘中,以便后续采用Windows照片查看器将图片放大至适当程度测量房颤发作前Ⅱ、aVR、V_1导联上的P波时限和振幅。统计房颤发生前后各1 h的窦性心律和房颤时的平均心率,以及1 h窦性心律中发生的房性早搏(简称房早)、成对房早、二联律房早以及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个或次数。当阵发性房颤病例(阵发性房颤组)确定后,根据其组病例顺号,按性别匹配在同样的数据库中寻找窦性心律合并房早的病例(对照组),再根据房颤发作前1 h的时刻,在对照组中病例的相应时刻,统计1 h的窦性心率以及房性异位心搏的相应指标,截取一段12导联心电图,作相应存盘,后续采用前述同样方法测量Ⅱ、aVR、V_1导联上P波时限和振幅。结果共获取阵发性房颤79例,最终阵发性房颤组55例(有1例基础节律为心房扑动,故除外),对照组56例。两组年龄比较,无显著差异[(68.7±9.8)岁vs(66.2±15.1)岁,P>0.05]。房颤发作后1 h平均心率明显增快[(99±21)次/分vs(70±12)次/分,P<0.001]。与对照组比较,阵发性房颤组窦性心律时,单个房早的发生无明显差异(中位数:31.0 vs 43.5,P>0.05),而成对、二联律房早以及房速的发生明显增加(中位数:4.0 vs 0;3.0 vs 0;1.0 vs 0;P<0.001)。Ⅱ、aVR和V_1导联上的P波时限和振幅都明显增加[如Ⅱ导联:(112.73±15.92)ms vs(96.61±14.05)ms;(0.176±0.060)mV vs(0.141±0.050)mV,P均<0.001];P波时限和振幅的异常率亦明显增加(如Ⅱ导联,P波时限≥110 ms,75%vs 24%;P波振幅≥0.25 mV,19%vs 4%,P均<0.01,V_1导联,P波时限≥110 ms,24%vs 11%;P波振幅≥0.20 mV,11%vs 0,P均<0.001)。在Ⅱ导联上,1例在房颤开始发作前8个房波为倒置,而在aVR导联上为正向。在V_1导联上,P波的形态分布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但在阵发性房颤组中,有2例P波呈完全负向,在房颤发作之前有小于1 000 ms的心房扑动或颤动的发生,而P波时限和振幅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结论①阵发性房颤发作后心室率变快;②房颤发作与其发作之前的成对、二联律房早以及房速发作频度增高有关;③房颤发作与P波的时限延长和振幅增高相关;④房颤的发作可能与房间传导径路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4.
通常,房室交界性并行心律不容易发现同向性的室性融合波。本文报道1例交界性并行心律合并预激征患者,异位冲动沿希氏束下传心室与窦性冲动沿肯氏束传入心室形成较为罕见的室性融合波。患者男性,40岁,患轻度高血压病,心电图(图1)为Ⅰ、Ⅱ、Ⅲ导联记录,Ⅲ导联为连续记录,F标志室性融合波,心电图表现:(1)基本节律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2—54次/min。(2)窦性搏动下传的P-R间期为0.11s,  相似文献   

5.
房颤合并心房分离和延迟的倒置U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及心电图分析 患者女性,87岁,冠心病,右股骨颈骨折住院时,发现心律不齐而测心电图。本文附图示基本心律为房颤,心室率约70—100次/min,R—R节律绝对不齐,QRS为室上型,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双相。Ⅱ导联f波明显,并杂有挫折低矮的小波(A’),频率90次/min,节律  相似文献   

6.
节律及频率控制治疗对风心病伴房颤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控制心室率(频率控制)与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节律控制)对风心病伴房颤(A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频率控制组使用阿替洛尔和地高辛控制心室率;节律控制组用胺碘酮或直流电转复,并用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比较3年后两组的病死率、致残率、生活质量及住院率。结果两组病死率、生活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频率控制组的致残率、住院率低于节律控制组(P<0.05)。结论应将控制心室率作为AF的一线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波最大时限(Pmax)与最小时限(Pmin)对阵发性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地收集2008年1月至10月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的心内科住院患者90例,其中阵发性房颤32例,非房颤58例,比较两组的Pmax,Pmin及临床特点。结果阵发性房颤组Pmax较非房颤组明显增大〔(114±15)vs(104±11),P0.01〕,两组Pmin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55±9)vs(58±11)ms,P=0.08〕,24 h平均心率增快〔(89±25)vs(74±15)次/min,P0.01〕;经校正其他临床因素后显示,Pmax增大及快心室率是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12导联动态心电图Pmax增大及快心室率是预测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快速心房纤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对心房纤颤并快速心室率(简称快速型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新发快速型房颤患者,10 min静脉推注胺碘酮150 mg,观察10 min,未转为窦性心律者再次于10 min内推注150 mg,仍未转复者则以0.5~1.0 mg/min静脉滴注24 h,转为窦性心律者则随时终止滴注。观察房颤转复、心室率控制情况及不良反应,同时比较老年组(18例)和非老年组(16例)有何不同。结果:34例患者在24 h内均转为窦性心律。两组患者用药后30 min,1 h,6 h,24 h心室率分别为(96.00±8.39)次/min与(98.00±8.35)次/min,(88.13±9.98)次/min与(86.47±8.68)次/min,(84.88±10.19)次/min与(82.88±8.25)次/min,(74.88±9.80)次/min与(78.88±7.80)次/min,较用药前的(138.58±9.15)次/min与(130.36±8.26)次/min明显下降(P<0.01),但两组间用药前、后无显著差异。无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未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型房颤安全有效,老年人用药剂量不减。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 ,3 4岁 ,阵发性心悸反复发作 5年 ,多次在本院门诊和住院治疗。 5年前 ,患者因心动过速发作 ,多次在杭州市市级医院急诊 ,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 ,予以异搏定、心律平等静脉注射复律治疗。 1997年 12月 2 3日夜间因心动过速发作来本院急诊 ,急查心电图。心室率170次 /min ,节律规则匀齐 ,宽QRS波 ,时限 0 12s,呈RBBB型 ,电轴左偏 - 80° ,部分导联ST段压低 ,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图 1)。考虑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住入病房 ,在心电监护下 ,静注异搏定 5mg后即转为窦性心律 ,转律过程中 ,可…  相似文献   

10.
多房室旁道的心电图诊断线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求多房室旁道的体表心电图诊断线索,研究152例预激综合征中经开胸心外膜标测证实的12例多房室旁道12导联心电图。其诊断线索有:(1)窦性心律时V_1、V_2导联呈特殊QRS波形(rsR′、RR′和qrS型);δ向量和QRS波综合向量呈非一致性形,同一导联两种心室预激图形交替。(2)房扑、房颤时出现一种以上的预激图形。(3)逆向房室折返心动过速时δ向量和窦性心律的δ向量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1.
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发作特点。方法:4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成有器质性心脏病和无可发现的器质性心脏病2例,共进行45次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房颤发作前30min和1min的窦性心室率,以及诱发和不诱发房颤的房性早搏的配对间期(PP′)和早搏指数(PI)。结果:随机抽取53例次的阵发性房颤样本。房颤发作前30min和1min的平均窦性心室率改变不显著。但14例次(33%)和15例次(36%)房颤发作前1min的窦性心室率<60次/min,与53个不诱发房颤的房性早搏相比。48个诱发房颤的房性早搏的PP′间期和PI均显著缩短(P<0.001)。有器质性心脏病和无器质性心脏病的2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显著性。结论:短配对间期的房性早搏是阵发性房颤的独立诱发因素,部分患者的房颤发作与心动过缓有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可能预防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慢性心房纤颤(简称房颤)选择控制心室率和维持窦性心律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救治的慢性房颤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口服地高辛或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的治疗来控制心室率,对照组患者采用电复律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来维持窦性心律,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67,P<0.05)。结论对于慢性房颤患者,控制心室率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射频消融室性早搏治疗特发性心室颤动(附一例报道)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报道一例射频消融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治疗特发性心室颤动 (简称室颤 )。患者男性 ,2 3岁。 1个月内反复发作晕厥 4次 ,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证实频发室早。心室晚电位、倾斜试验、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电生理检查时发作室颤 ,经 30 0J电击转复为窦性心律 ,回放 12导联心电图可见室颤前有频发室早。采用起搏标测 ,于右室游离壁起搏产生与室早 12导联心电图类同的QRS波 ,温控 5 0℃ ,5 0W ,消融 12 0s,室早消失。术后随访3个月 ,患者无晕厥发作。结论 :消融室颤触发物 (室早 )可预防室颤的发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明确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窦性心律时发生阵发性房颤的危险因素并寻找反复心房颤动发作的预测因子。方法 测量 71例有阵发性房颤发作史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 (PAF组 )及 73例无阵发性房颤发作史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 (对照组 )窦性心律时的 12导联ECG ,分别测定最大P波时限 (Pmax)及最小P波时限 (Pmin)并计算其P波离散度 (Pd) ,心脏超声测量左房内径 (LAD)和左室射血分数 (LVEF) ,随访PAF组房颤反复发作情况。结果 PAF组的Pd及Pmax分别为 ( 4 7.0 7± 12 .3 5 )ms和 ( 12 1.2 5± 13 .2 4)ms,较对照组明显延长 (P <0 .0 1) ;PAF组反复房颤发作者 ,Pd≥40ms时相对危险度 3 .3 3 ,Pmax≥ 110ms时相对危险度 2 .48。结论 窦性心律时Pd、Pmax增加是预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是否发生房颤及房颤反复发作的有效且无创的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15.
心室预激伴心房颤动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8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心室预激伴心房颤动(房颤),3个月后感心悸、气短、双下肢水肿,曾以“预激综合征伴房颤、心肌病?”反复来我院治疗。由于药物转复心律后不能维持窦性心律,且心室率常在140次/min以上(动态心电图多次监测),心力衰竭难以控制,于1997年10月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查体:颈静脉怒张,双肺无异常体征,心浊音界向左扩大,肝脏肿大,双下肢水肿。心电图(图1A)为B型心室预激伴房颤,心室率160~180次/min。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扩大(5.5cm),右心房扩大(5.6cm),右心室扩大(4.0cm)。入院后在心力衰竭控制后用体…  相似文献   

16.
阵发性房颤终止后长间歇患者心电图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终止后长间歇患者窦性心律时心电图指标的特征及长间歇可能的机制。方法阵发性房颤的患者170例,根据房颤发作终止后是否出现≥2 s的RR长间歇,分为长RR间歇组(长间歇组)70例和无长RR间歇组(对照组)100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房颤病史、基础疾病、黑矇或晕厥的发生率、心脏超声学指标、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情况的差异。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窦性心律时的心电图指标,包括24 h窦性平均心率、静息心率、Ⅱ导联P波时限和振幅、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QTc间期、ST段形态、T波形态、有无传导异常、有无右束支和左束支传导阻滞、有无Brugada波和J波。结果两组患者黑矇或晕厥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01);两组患者的窦性24 h平均心率、窦性静息心率、PR间期、QT间期及QTc间期的平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终止后窦性心律时心电图出现心率减慢、PR间期延长、QT间期和QTc间期延长者有出现阵发性房颤终止后长间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心室分离2例     
例 1 男 ,75岁。临床诊断 :冠心病、上呼吸道感染伴心力衰竭。心电图 、V1导联示心室由 2个互不相关的节律点控制 :1 QRS 导联呈细小 rs型 ,V1导联呈 r S型 ,其前有相关 P波 ,P- R间期0 .1 2 s(如第 1 0个搏动 ) ,为窦性心律 ,频率 93次 /min;2一系列快速而略不规则难以分辨是 QRS波群 ,还是 T波的心室扑动波 ,其间期 0 .2 8~ 0 .33s,频率 1 82~ 2 1 4次 /min。上述 2种波形相互重叠 ,符合心室分离 (见图 1 )。图 1 例 1心电图  例 2 女 ,73岁。临床诊断 :原发性高血压、脑溢血。心电图 导联上、下两行系患者心跳、呼吸停止…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4岁。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原发孔型)修补术后。同步记录的3个标准导联心电图(即本文附图示)窦性P波顺序出现,心房率136次/min。QRS波有2种:除R_3之外,在Ⅲ导联上呈S型,节律匀齐,心室率80次/min,QRS时间正常,P与QRS无关系,为加  相似文献   

19.
3例患者,年龄分别为69,62,73岁,均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伴持续性慢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控制心室率,在随访过程中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2例中途停用β受体阻滞剂后房颤复发,再加用后房颤又转复为窦性心律。随访1~3年均维持窦性心律。结果提示β受体阻滞剂在控制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时的心室率时有可能转复持续性房颤为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20.
患儿,女性,9个月9天。因心率快1月入院。临床诊断心肌炎,心律失常。图1示:心房率150次/min,心室率187次/min,P P规整,R R规整,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Ⅰ、aVL导联呈rS型,Ⅱ、Ⅲ、aVF导联呈qR型,V1导联呈qRs型,V5导联呈rS型,电轴+150°,QRS时间0.12s。心电图诊断: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给予心律平10mg静推,转为窦性心律(图2):窦性P QRS T顺序发生,频率150次/min,Ⅱ、Ⅲ、aVF导联呈rS型,V1导联呈Rs型,V5导联呈RS型。动态心电图22h发生室性早搏567次/min,占总心率的3.5‰。讨论心动过速发作时室性QRS波时间≤0.12s,呈右束支传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