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鉴定和精准评估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及风险分层, 不仅对建立可靠的预后模型和制定完善的随访计划至关重要, 而且对选择潜在的新辅助治疗获益人群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目前国际上已建立了多个风险分层模型, 但是精准评估患者复发风险仍具有挑战性, 且这些预测模型的性能仍需提高。本文综述了GIST患者复发风险评估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结了肿瘤相关特征参数、新型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征象及分子病理学特征相关的潜在的复发风险预测标志物及模型, 以期为GIST患者的精准风险分层和个体化靶向治疗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以芳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2,(2)
肩肘损伤涉及创伤骨科和运动医学两大学科, 治疗技术和理念更新迭代非常快, 对于肩肘外科医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在熟练掌握传统术式的基础上, 将逐渐普及的关节镜技术、三维导航和骨科机器人等应用于肩肘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是提高治疗效果的有效途径。本期特邀蒋协远教授组织一期"肩肘关节损伤"重点刊, 旨在针对我国该领域目前最新的理念与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以期进一步深化骨科医生对各类肩肘损伤特点的正确认识、掌握最新的诊疗技术和辅助工具,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造福患者。 相似文献
6.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3,(8)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肥胖症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危害民众公共健康的严重问题。减重代谢外科发展迅猛, 并在治疗肥胖症及代谢综合症等方面获得广泛肯定。本期重点选题为"减重代谢外科", 旨在探讨和分享临床实践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3,(9)
随着基础医学、解剖学、外科手术技术及材料学研究的进步, 疝与腹壁外科发展迅速。为展示最新研究成果, 本期重点选题为"疝和腹壁外科", 旨在总结和分享相关临床经验和成果, 以期规范和推动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9.
10.
樊嘉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2,(S1)
中国肝癌发生率高、预后差, 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健康中国2030"战略提出"到2030年我国总体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提高15%", 因此, 肝癌免疫临床治疗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聂兰英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3,(6)
自体骨移植一直被认为是骨移植的"金标准"。然而, 供区的医源性二次损伤、来源有限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同种异体骨移植存在免疫原性和交叉感染的潜在危险, 来源也受到较大限制。异种骨(即动物骨)来源广, 避免了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的缺点, 且具有与人骨相似的物理结构, 目前已在口腔科领域取得良好效果。由于免疫原性、供体体积及结构差异等原因, 异种骨移植在骨科领域的临床应用尚存在较大争议。本期特邀请罗卓荆教授撰写"骨损伤的异种组织修复现状与展望"一文, 详细阐述了异种骨移植的临床意义与历史沿革、异种骨移植的骨科临床研究及效果分析、异种骨移植临床转化的障碍与前景展望等, 为实现异种骨移植的大规模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以芳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3,(2)
骨科快速康复的难点之一即术后负重的时机、力量等问题, 但是骨科下肢术后如何进行合理负重?目前国际上尚未达成共识, 国内外学者还没有形成真正可操作的科学、细化的指南及操作规范。本期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和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专家组成员联合制定的"中国下肢骨折术后负重专家共识(2023)"总结了术后负重临床存在的普遍问题, 形成了8条下肢骨折术后合理负重基本原则及专家建议, 目前该共识对创伤骨科术后下肢合理负重临床实践有一定指导作用, 可以规范临床研究及相关技术发展, 为骨折下肢创伤患者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3.
聂兰英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3,(3)
2022年,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指南》, 强调了防治患者术前贫血、降低手术出血的危险因素、减少手术相关的出血和失血等。由于创伤骨科患者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等5家组织及《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部着眼于创伤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的血液管理, 在上述指南基础上邀请全国多位创伤骨科知名专家进行讨论研究, 最终形成"中国创伤骨科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临床指南(2023)"。该指南根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系统进行分级推荐, 主要从术前血液管理、术中血液管理及术后血液管理三部分给出具体的推荐或建议, 为创伤骨科医生规范、合理地进行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202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报道了肾癌领域临床治疗、生物标志物以及新药/新机制探索等各方面研究进展, 其中包括我国第一个靶免联合方案的Ⅲ期临床研究, 缺氧诱导因子2α、抗体药物偶联物、双特异性抗体和抗体药物偶联物的临床研究, 外周血、组织聚糖图谱和组织蛋白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本文对其中重要研究进行解读和点评, 以期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张宁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3,(7)
跟骨骨折多涉及跟距后关节面, 将明显移位的关节面解剖复位并良好固定是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关键, 载距突作为内侧不易移位的锚定结构, 为置入螺钉提供了解剖条件, 临床上对载距突的形态和范围并没有详细的界定, 但可以确定的是载距突并不是孤立骨性突起, 跟骨骨折线汇总热图分析可见骨折分布带与骨小梁组分布相关, 跟骨内侧面骨折块往往是包含载距突在内更大的范围。为了解跟骨载距突骨小梁延续范围及其相应骨皮质解剖特征, 肖发娇等撰写的"载距突骨块的CT解剖特征及临床意义"一文, 引入载距突骨块的概念, 界定载距突骨块为跟骨中央三角内侧第一条连续骨小梁以内部分, 并在跟骨轴向坐标系测量载距突骨块的解剖学范围, 汇总载距突骨块在跟骨外侧壁投影, 并根据投影范围, 选择特定的入钉点, 测量入钉点至跟骨内侧面距离, 希望能够为载距突螺钉固定范围提供理论依据, 为置钉位置和螺钉长度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聂兰英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3,(9)
早发性脊柱侧凸的矫形治疗是世界性难题。近年来, 生长棒技术的应用及发展为脊柱侧凸的矫形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期特邀请仉建国教授撰写"传统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展望"一文, 全面、详细地阐述了传统生长棒的背景、发展历史及适应证、传统生长棒治疗过程中畸形的控制与脊柱的生长、传统生长棒的"毕业"策略及"毕业"后疗效、顶椎控制技术在传统生长棒技术中的使用、生长棒技术的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 并针对传统生长棒技术的缺点(多次手术创伤、反复多次全身麻醉、并发症风险高等), 展望了新型撑开型生长友好型技术:磁控生长棒和Spring系统, 为脊柱骨科医生尽早突破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瓶颈提供了一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张以芳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3,(8)
近年来,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 手术治疗也越来越多。然而, 传统颈椎后路术式存在较多局限性, 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本期赵斌教授研究团队通过系统阐述颈椎后路手术的发展史, 总结分析各种术式的优势和不足, 介绍了其结合临床实践和颈椎解剖结构研发设计的一款新型钛板, 同时描述了首次提出的穹顶式可控椎管扩大成形颈椎后路手术技术的操作步骤和优势。希望广大学者能触类旁通, 积极传承与创新临床术式, 提高手术疗效, 更好地造福患者。 相似文献
19.
聂兰英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2,(12)
后壁骨折是髋臼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约占所有髋臼骨折的25%~33%。虽然髋臼后壁骨折是Letournel-Judet分型中的简单类型, 但是X线片的简单表现往往掩盖了其潜在的复杂性;这些复杂性包括邻近关节面的塌陷骨折、后壁骨折块的严重粉碎及合并伤多等。与年轻患者不同, 老年患者骨质量差且伴随其他老年慢性疾病, 使得骨折的情况更为复杂;老年髋臼后壁骨折的治疗方式和临床疗效暂无长期随访结果证实。因此, 其治疗策略目前仍存在争议。本期特邀请孙玉强教授撰写了"老年髋臼后壁骨折的诊疗现状"一文, 详细阐述了老年髋臼后壁骨折的流行病学、致伤机制、骨折特点及治疗方式选择等, 并结合自身近20年的手术治疗经验建议:对于合并股骨颈骨折或(和)圆韧带止点以上的股骨头骨折、原来有症状的严重骨关节炎老年患者, 一期行关节置换术;其余患者可优先考虑切开复位内固定。 相似文献
20.
聂兰英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2,(6)
自1840年法国巴黎Malgaigne医生首次应用骨外固定支架技术以来, 经过180余年的发展, 其基础理论日渐成熟, 临床上用于各种复杂骨折、骨不连、骨缺损、骨髓炎、肢体延长及畸形矫正、肢体功能重建等方面,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骨外固定研究与应用始于1976年, 期间外固定支架的构型不断简化、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其中骨搬运技术已成为治疗骨不连、骨缺损及慢性骨髓炎的"金标准"。诚如徐永清教授所言, "’’水无常形, 兵无常势’, 任何技术的运用都要因势利导"。本期特邀请徐永清教授再次组织"外固定支架技术"重点刊, 就我国该领域目前最新的理念与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旨在引导骨科医生准确掌握外固定支架技术的核心内容和治疗原则, 进而推动该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应用, 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