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87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所有患者术前予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术后均长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和降血脂等冠心病2级预防治疗。结果:单支病变57例,双支病变71例,3支病变56例,左主干病变3例。处理冠状动脉病变256处,置入支架178例(支架置入率95.2%)。185例介入治疗成功,成功率98.9%,病死率1.1%。1周、1年、3年和5年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05%、1.89%、3.31%、5.83%。结论:AMI后尽早、完全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极为重要,急诊PCI使AMI患者病死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急诊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 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 12 h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进行评价 ,观察住院及随诊期间的情况。结果  45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 (IRA)重建后血流 TIMI-3级 ,残余狭窄 <3 0 %。住院期间无心脏性死亡、急性再闭塞、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严重出血发生。随访 6~ 12个月 ,44例无血栓形成及主要心脏事件 (心脏性死亡、与靶血管相关的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再次血管重建 ) ,1例 5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支架内再狭窄 ,需要再次介入治疗。结论 急诊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不仅有良好的住院及近期临床疗效 ,而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缩短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始时间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价值。方法171例STEMI,根据发病到开始PCI时间分为3组:<3h(A组,43例),≥3h、<6h(B组,58例),≥6h、<12h(C组,70例)。其中18例应用远端保护装置。比较3组术后TIMI3级率、ST段无回落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术后TIMI3级率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B组和C组,ST段无回落率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B组和C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STEMI直接PCI中,与3h后开始PCI比较,3h内PCI可显著提高TIMI3级率,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心功能和近期预后;3h后介入治疗无明显的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GuardWire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急诊介入治疗时应用的价值。方法 连续观察 4 8例AMI急诊介入治疗并应用了GuardWire的患者 ,记录术中心电图变化及血流情况等 ,分析该装置的操作、造影和手术成功率 ,以及住院期间和术后 30d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操作成功率、造影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均为 10 0 %。远端球囊阻塞时间平均 (8 1± 6 8)min ,所有患者均能良好耐受。 93 8%的患者吸引出肉眼可见的血栓 /斑块碎片 ,术中未出现因远端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血液动力学或心电图、症状变化 ,未出现远端血管栓塞或无血流现象。住院期间和术后 30d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为 0。结论 该装置容易操作 ,可安全地应用于冠状动脉系统 ,有效防止AMI急诊介入治疗中可能出现的远端血管栓塞。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高龄 (≥ 80岁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安全性和近、中期疗效。方法  1999年 9月至 2 0 0 3年 10月收治的行急诊PCI(<12h)的AMI患者中≥80岁的 2 1例 (高龄组 )和 <6 0岁的 37例 (年轻组 ) ,分析两组基础资料特征、即刻手术成功率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复发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及猝死 )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高龄组心力衰竭及多支病变比例高于年轻组 (分别为 71%vs 16 %和 81%vs35 % ,P均 <0 0 5 ) ,高龄组入院至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间长于年轻组 [(6 3 6± 17 0 )minvs (5 5 3± 13 0 )min ,P <0 0 5 ]。两组患者急诊PCI成功率均为 10 0 %。住院期间死亡高龄组 2例 ,年轻组 0例。随访 4个月至 4年 ,高龄组发生心绞痛 3例、心肌梗死 2例、猝死 0例 (共占 2 4 % ) ;年轻组发生心绞痛 3例、心肌梗死 0例、猝死 0例 (总计 8% ,P <0 0 5 )。结论 高龄AMI患者急诊PCI成功率高 ,入院至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间延长 ,围手术期死亡和近、中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青年(年龄≤4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青年AMI患者均行冠脉造影证实病变,根据造影结果对梗死相关血管(IRA)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结果42例中,41例介入治疗成功,成功率为97.6%,支架完全覆盖靶病变,扩张满意,血管腔残余狭窄〈20%,TIMI血流3级达到率97.6%。结论青年AMI患者及早、充分、持续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前向血流。可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挽救生命,防止左心室重构,明显改善青年AMI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经不同动脉入路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3例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组104例,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组89例,对比观察两组的术中情况、PCI治疗成功率、术后血管情况、局部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无严重局部出血性并发症,股动脉组有3例(3%,3/89)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04)vs.3%(3/89),P0.05]。局部血肿发生率股动脉和桡动脉组分别为12例和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5%(12/89)vs.1.0%(1/104),P0.05]。桡动脉组住院时间比股动脉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3)d vs.(13±7)d,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治疗时,选择经桡动脉途径安全、有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急诊心脏介入(PCI)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病12小时内行急诊PCI。共植入支架48支:前降支25支,右冠脉18支,回旋支4支,左主干1支。结果28例术后血流达TIMIⅢ级,2例即刻达TIMIⅡ级,术后1例患者死于脑出血。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成功率高,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4月~2006年3月发病超过12h 11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为:延迟冠脉介入治疗组42例及药物治疗组68例。记录并分析两组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的基本情况除介入治疗组病人的年龄较药物治疗组偏小外.其他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95%(40/42)。导丝无法通过病变手术失败1例,术后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术中无死亡病例。两组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事件发生情况:介入治疗组累计死亡1例(3.1%);药物治疗组累计死亡7例(10.3%),介入治疗组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P〈0.001)。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住院期间介入治疗组为34.5%,药物治疗组为50.0%;随访期间介入治疗组为37.5%,药物治疗组为6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本中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急诊介入治疗详细特征及趋势,以便更及时、有效地救治患者。方法对在我中心实施急诊介入治疗的2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分析,总结病例的临床特征、介入治疗时间窗、治疗情况及近期预后。结果平均年龄增大、高龄及高危患者增多,治疗时间窗中各时间段(发病→急诊科→导管室→首次球囊扩张)均有缩短,其中导管室→首次球囊扩张时间缩短显著;药物支架、远端保护装置、血栓抽吸器、预防性冠状动脉联合注射防止无复流药物在近两年增长迅速,无血流发生率、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日显著下降,同时溶栓后介入治疗较直接介入治疗各种严重出血并发症无明显增加。结论急诊介入治疗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最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各种新型辅助技术的使用可有效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报道2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其中10例并发心源性休克,6例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1例在离心泵支持下进行。24例(92.3%)梗塞相关动脉PTCA成功。在成功的患者每次最长的球囊加压扩张时间平均299.8±298.8秒,较常规PTCA长;扩张压力较常规PTCA小。10例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6例存活,非休克患者无死亡,无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结果表明,急诊PTCA是AMI再灌注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明显降低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在操作方面,长时间加压扩张有助于使反复再闭塞的病变保持通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4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老年患者急诊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围术期的急性谵妄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增加对这一组疾病的认识,减少高危患者的病死率.方法共检测AMI患者急诊PTCA 86例,26例入选研究组.对其病史资料,实验室检查和入院后发生谵妄的患者评定谵妄的严重程度.结果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年龄、并发多种躯体疾病、心肺复苏和使用呼吸机使谵妄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本组患者中谵妄的发生率为25.7%.所有患者均为一过性谵妄,年龄越大,谵妄发生率越高,血氧饱和度、氧分压变化是预示谵妄发生与否的敏感指标.采用静脉持续注射地西泮或咪哒唑仑控制谵妄症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40岁以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40岁以下青年AMI患者,发病12h内直接PCI.观察出院前后心脏事件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全部病例冠状动脉造影示梗死相关血管血流TIMI 0~1级,PCI后全部达TIMI 3级血流,住院期间无心脏事件发生.随访30~84个月,除2例不能控制危险因素,不坚持服药而发生原部位再梗死需再次PCI,余36例无心脏事件发生.8例术后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再狭窄.术后6~12个月测LVEF比出院时明显增高[(61.8±10.2)%比(52.3±11.5)%,P<0.05)].结论青年患者AMI时直接PCI安全可行,有很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对27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或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n-T)阳性而心电图NSTEMI患者在常规给予抗心肌缺血、抗血小板、抗凝血酶治疗基础上,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结果22例行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 支架术,共植入支架23个,均获成功.1例送外科行搭桥手术.术后平均随访5.3个月,2例再次接受靶血管重建,无非致命性再次心肌梗死和心脏性死亡发生.结论对于NSTEMI患者应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5.
对11例经尸检证实的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脏破裂(其中4例为心室游离窒不完全破裂)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强调对心脏破裂,尤其是心室游离壁不完全破裂,应早期诊断。心室游离壁不完全破裂的临床表现,类似急性心包填塞和心源性休克,患者存活时间可达数小时,如能及时用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方法尽早明确诊断,部分患者可望获救。文中就静脉溶栓治疗对心脏破裂的可能影响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4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37例进行了溶栓治疗)急性期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的病变形态学特点。结果为:①30例溶栓治疗再通的梗塞相关病变Ⅱ型斑块(常代表斑块破裂伴有或不伴有血栓的形成)的发生率为70%;非梗塞相关病变(狭窄≥50%并<100%)Ⅱ型斑块的发生率仅22.6%。②偏心斑块的Ⅱ型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向心斑块者(71%对20%)。结果提示,斑块破裂及随之发生的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塞的重要发病基础;偏心斑块易于破裂。  相似文献   

17.
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是新近发展的一种反映自主神经对心脏控制的无创性检测指标,HRV降低者易发生心源性猝死。本文对21名正常人、4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HRV频域分析。结果表明,24小时RR间期变异标准差AMI患者明显低于正常人,频域分析结果正常人HRV功率谱密度(PSD)高频成分在白天和夜间有一定波动,日间相对较低,夜间睡眠时增加,而低频成分则变化不大。AMI患者,PSD与正常人相比,低频和高频成分均明显下降,而高频成分下降更为明显。这提示AMI患者支配心脏的迷走和交感神经均受损,以迷走神经受损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影响因素与处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52例住院的老年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AMI患者以胸痛为首发症状的只占40%,以气促为首发症状的占48%,起病到就诊时间1-7d的占63%,只有15%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住院病死率24%。结论 老年AMI患者发病症状不典型,就诊时间延误,并发多种疾病,误诊、漏诊率高,溶栓率低,心衰、休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较为常见,病死率高。老年患者尤其有呼吸困难、上腹痛等症状者应做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如无禁忌证,早期溶栓可改善预后,已确诊的老年AMI患者综合治疗要慎重全面。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2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和18例健康人血浆内源性洋地黄样因子(EDF)浓度。结果显示,AMI患者第1、3、7天血浆EDF浓度明显高于健康人(P<0.001及P<0.05),第1天开始升高,第3天升高最明显,第7天已趋于下降,第14天大部分患者降至正常范围;AMI组中患有高血压病或出现左心功能不全者,血浆EDF浓度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病者或左心功能正常者(P<0.001及P<0.01)。对AMI患者血浆EDF浓度变化的机制及意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初次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52例无并发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发病前48h有无心绞痛分为有心肌缺血预适应(A)组和无心肌缺血预适应(B)组.应用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技术检测各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及二尖瓣口E峰、A峰、E/A、E峰流速积分(VTIE)、A峰流速积分(VTIA)、VTIE/VTIA,并与对照(C)组进行比较.结果①A、B二组的LVEF、SV下降,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B组较A组下降更明显,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下降不明显.②A、B二组E峰及VTIE下降,E/A、VTIE/VTIA减低,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B组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A峰及VTIA增大,B组升高更明显,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减低,有心肌缺血预适应组较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组减低程度较小,提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