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的MRI表现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1  
目的 观察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REP)的MRI表现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38例具有临床表现、MRI诊断、随诊观察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放射治疗后REP病人的MRI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REP的发生以颞叶最为常见,占所有检出病灶的90.7%。病变可累及双侧或单侧,其典型表现为:(1)指状水肿并局灶性脑坏死:T1WI为指状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T1WI+Gd-DTPA增强扫描可见位于颞叶底部的脑回状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强化灶的上界多在颅底线上1.5~3.0cm强化灶周围可见大片水肿,病灶大者(13.2%)可有占位效应。(2)囊性液化(脑软化):T1WI为边界清楚类圆形脑脊液样低信号,T2W沩高信号(1个症灶氏信号),T1WI+Gd-DTPA增强扫描无强化或囊壁有浅淡强化,病灶上界亦位于颞叶底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165例原发性肝癌的磁共振成像(MRI)价值。SE序列为T1加权成像(T1WI);RARE序列为T2加权成像(T2WI)。在T1WI上对肝脏结构显著显示清楚,而T2WI上主要对肝癌信号异常敏感性高,故对肝癌的范围、大小显示较为清楚。两处序列联合应用以及多层多平面横断加冠状切层可以精楚构画肝癌的部位、大小和范围。本研究提示,其敏感性MRI比CT略高,但无统计学意义。MRI优于B超,但不及B  相似文献   

3.
核磁共振成像在直肠癌术后复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Zhao T  Wang J  Jiang X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5):377-379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在直肠癌术后复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复习资料完整的直肠癌术后疑复发而行MRI检查的病例34例,应用标准SE序列,行轴位T1WI、T2WI及矢状位T1WI序列扫描盆腔。2例行静脉GdDTPA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复发27例,主要表现为骶前及会阴区肿物,T1WI呈低信号,T2WI呈混杂稍高信号,矢状位T1WI骶前脂肪间隙不连续或消失。复发肿瘤侵犯膀胱8例,侵犯前列腺6例,明确骶尾骨转移6例,盆腔淋巴结肿大3例。34例中,7例未见复发。结论MRI对发现直肠癌术后复发并确定病变侵犯范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陈雁  李槐 《中华肿瘤杂志》2000,22(4):318-320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资料。术前增行超声扫描(BUS)。11例中,8例行CT扫描,其中4例为先平扫后增强,2例行动态双期扫描,另2例先动态后延迟扫描。11例中有3例行MRI扫描,常规SE序列,TI加权组(T1WI)和T2加权相(T2T1),其中1例行动态扫描。结果 超声扫描所有病灶均呈低回声,均匀或不均匀。C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 6 7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 ,探讨磁共振成像 (MRI)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6 7例病人均应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 1 0T超导MR机 (Impact)行肝脏扫描 ,选用SE序列横断面成像 ,分别施行T1WI、PDWI和T2 WI ,扫描层厚10mm ,间隔 0 2mm。 18例施行了静脉团注Gd -DTPA增强扫描。结果  6 7例病人肝脏MRI共检出 12 7个病灶 ,单发者 47例 ,多发者 2 0例。病灶大小介于 8mm× 6mm~ 110mm× 80mm。全部病灶均呈长T1和明显长T2 信号 ,T2 WI 112个病灶信号均匀 ,15个病灶信号不均 ,后者均大于 6 0mm× 5 0mm。 18例行增强扫描者 ,平扫发现 2 3个病灶 ,增强则发现 2 7个病灶 ,多发现的 4个病灶直径均小于 8mm。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增强表现为自周边向中心强化 ,可持续 2 0分钟以上。结论 MRI是诊断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以及同其它肝脏占位病变鉴别的有效手段。MRI增强扫描对发现肝脏较小海绵状血管瘤更有效。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放疗后的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碧玲  沈君  林云崖 《癌症》1999,18(4):443-446
目的:探讨MRI在评价NPC放疗后改变中的作用。方法;对42例NPC放疗后患者行MRI检查,其中15例为RF,21例RNPC,3例RF及3例RNPC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病例经病一活检或针吸收细胞学检查或随访追踪证实。MRI扫描使用0.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常规SE序列T1,T2加权横断,冠状,矢状位成像,其中34例加行Gd-DTPAT1W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93年~1997年对15例肝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导管超选择治疗,应用40%碘化油与平阳霉素混合乳剂栓作者单位:济南市(250117)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肝胆外科塞,取得了明显的疗效,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为31~65岁,中位年龄42.5岁。左内叶2例,右后叶8例,右前叶2例,肝内多发3例。最大者13.0cm×15.2cm×12.5cm,最小者2.0cm×2.8cm×1.5cm,本组病例均经B超、CT、MRI选择性血管造影等确诊。1.2 …  相似文献   

8.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病,根据多项影像学的检查如B超、CT、MRI、核素扫描及肝动脉造影结合临床材料常能作出血管瘤的定性诊断。但病灶征象不典型者易与原发性肝癌混淆,本文对我院1970~1994年因肝内占位病灶性质不明收入院。确诊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85例进行分析,表明各种影像学诊断手段都有其特点,对病灶性质不明者可先行B超检查,难于确诊时作CT,仍未能确诊时可作MRI或肝动脉造影和剖腹探查,肝海绵状血管瘤大多不需特殊治疗,但出现症状,肿瘤直径≥5cm或多项检查病灶仍不能确诊时应作手术治疗,不能切除病例,微波固化术或肿瘤捆绑术,危险性小,亦可作肝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9.
GD—DTPA、MRI增强在脑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GD-DTPA在脑转移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经手术及临床证实的脑转移瘤患者,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9例行CT平扫及增强。结果:脑单发转移瘤5例,多发转移瘤20例,幕上转移15例,幕下转移3例,兼有7例,3例合并脑膜转移。T1WI发现病灶35个,T2WI发现病灶45个,增强扫描发现病灶125个,增强扫描发现病灶是非增强的近2.8倍。结论:增强扫描MRI对脑转移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增强扫描,尤其对肿瘤与水肿的区分、脑膜转移以及鉴别诊断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的脑脊液浓度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监测大剂量甲氨喋呤(HDMTX)化疗时脑脊液中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2例患者20例次静脉点滴HDMTX(每次1.5~3.0g)后的脑脊液和血浆中MTX浓度同时进行监测,并以2例常规MTX用量(每次60mg)的脑脊液监测浓度做对比。结果显示,滴注MTX后0,6,12,24,36h的脑脊液MTX平均浓度分别为3.37×10-6,6.83×10-7,1.68×10-7,2.99×10-8,0.40×10-8mol/L,血浆MTX平均浓度分别为8.70×10-5,2.79×10-5,2.67×10-6,7.07×10-7,6.65×10-8mol/L。2例常规MTX用量者的脑脊液MTX浓度未测出。结果表明HDMTX化疗时,脑脊液MTX浓度是血浆MTX浓度的(4.57±1.60)%,2者呈线性关系。并提示MTX透过血脑屏障的机理可能为被动转运。  相似文献   

11.
胡毅玲  高杨 《肿瘤》1998,18(4):269-271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1A1(CYP1A1),2D6(CYP2D6)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M1)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及PCR┐RFLP等技术检测原发性肺癌和住院对照各59例,分析CYP1A1基因MspIC型、CYP2D6Ch型(T/T型)和GSTM1缺陷型〔GSTM1(-)〕三种纯合突变型频率分布及其交互作用。结果突变型在病例和对照组的频率分别为(CYP1A1MspIC型25.4%、15.3%(P=0.17),CYP2D6ChT/T型35.6%,47.5%(P=0.26),GSTM1(-)型57.6%、49.2%(P=0.46),无显著性差异。协同分析发现在男性中,11.6%(5/43)肺癌兼有MspIC型和GSTM1(-)型,对照组无1例(0/43),P=0.03。结论结果提示在男性中CYP1A1MspIC型和GSTM1(-)型可能协同增加患肺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Ⅲ期肺癌外科治疗适应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年手术治疗肺癌55例,术后病理分期,Ⅲ期肺癌28例(占50.9%),其中Ⅲ_b期3例。术前有7例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28例中,手术切除19例,占67.9%,无手术死亡。2年随访,中位存活期11个月。2年累积存活率69.0%。本文提出了Ⅲ期肺癌各亚组的手术适应证,包括(1)周围型肺癌侵犯壁层胸膜或胸壁或伴有N_2者;(2)、中央型肺癌距隆重<2.0cm者,或肿瘤侵犯上腔静脉或肺血管主干者;(3)小细胞肺癌属于T_3N_(0-1)M_0者。  相似文献   

13.
188例脊柱转移瘤磁共振成像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明华  詹松华 《中国肿瘤》1999,8(4):184-186
(目的)分析188例脊柱转移瘤的MR表现,探讨其转移途径,生长方式和MRI诊断价值,(方法)188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均有脊柱病变区或原发肿瘤组织学证实,MR成像采用自旋回波序列,所有病例作了T1加权成像,质子密度成像和T2加权成像,49例作了静脉注射Gd-DTPA后T1加权成像,(结果)188例共检出椎体转移756只,其中598只椎体呈现信号/形态异常,158例只仅呈现信号异常,96例伴附件异常,1  相似文献   

14.
用P型半导体探测器测量X刀φ4mm~41.2mm射野的输出因子Scp,体模散射因子Sp,百分深度剂量PDD和离轴比曲线OAR;用0.1cc电离室测量射野的输出因子,体模散射因子和组织最大剂量比(TMR)。通过两者的比较及与发表文献比较,对结果给予评价,结果显示:用小型半导体探测器测量X刀,可获得准确的结果,测量百分深度剂量获得TMR比用电离室直接测量TMR更快捷更简便,0.1cc电离室测量射野输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多药耐药基因(MDRI)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MRP)在贲门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了56例贲门癌及癌旁组织中MDRI和MRP的表达。结果 癌组织 MDRI和MRP表达的阳性率分别63%和50%,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有化疗的MDR1 mRNA和MDR1和MRP表达的水平高于未化疗者(P〈0.05);中低分化肿瘤的的MD  相似文献   

16.
T1~4N0M0期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是否需要辅助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 S C L C) N0 M0 期根治术后不同病理及不同 T 分期的转归及治疗。方法 行根治术后病理为 N S C L C 的 T1 ~4 N0 M0 期354 例。男性285 例,女性69 例。鳞癌191例,腺癌163 例。鳞癌中 T1 N0 M0 期27 例, T2 N0 M0 期134 例, T3 N0 M0 期28 例, T4 N0 M0 期2 例。腺癌中 T1 N0 M0 期42 例, T2 N0 M0 期108 例, T3 N0 M0 期10 例, T4 N0 M0 期3 例。结果 全组5 年生存率为53 .7 % ,鳞癌为59 .7 % ,腺癌为46 .6 % 。鳞癌中 T1 N0 M0 ~ T4 N0 M0 期5 年生存率分别为70 .4 % ,64 .9 % ,28 .6 % 及0/2( P< 0 .05) ;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4 .8 % ,9 .7 % ,21 .4 % 及0/2( P> 0 .05) ;远地转移率分别为11 .1 % ,23 .9 % ,50 .0 % 及2/2( P< 0 .05) 。腺癌中 T1 N0 M0 ~ T4 N0 M0 期5 年生存率分别为61 .9 % ,44 .4 % ,20 .0 % 及0/3( P< 0 .05) ;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对21例骨及软组织恶性肿瘤病人手术前后给予44次大剂量DDP(100mg/m^2),MTX(200mg/kg)化疗。化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尿素(UREA),血清肌酐(Cr),血和尿中β2-MG的含量,结果DDP化疗组20例病人有14例中β2-MG含量升高(P〈0.05)。作者认为用同位素方法测定尿中β2-MG值观察接受大量DDP、MTX化疗骨及软组织病人的肾功能损害程度,结果稳定可靠。化疗前尿中β2  相似文献   

18.
鼻咽癌外照射联合高剂量率后装腔内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高剂量率后装腔内放射联合体外放射治疗76例鼻咽癌。其中,T1~249例,T3~427例。体外放射剂量T1~2DT50Gy/5周,T3~4DT56Gy/5.5周;对有茎突区或/和颅骨破坏者补量DT10~20Gy/1~2周。后装剂量T1~2DT24Gy/4次/2周,T3~4DT18Gy/3次/2周。全组4、5年无癌生存率分别为67.1%,56.0%。4年局部控制率为92.8%。主要后遗症为张口困难(9.2%),软腭损伤(5.7%)等。随访结果提示联合治疗鼻咽癌局部控制率令人鼓舞,尤以T1~2为佳。但治疗后软腭损伤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针吸细胞学检查对临床怀疑肝血管瘤患者的诊断价值林钧华,于尔辛,宋明志,易成,王龙富(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032)自引入磁共振成像(MRI)和放射性核素显像后,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已有很大提高[1]。MRI、放射性核素显像、CT和B超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血清sICAM1、sCD8 在胆囊癌中变化及意义。方法 ELISA法。结果 胆囊癌患者血清sICAM1 水平(2.62±1.97μg/m l)高于正常组(0.52±0.15μg/m l),中晚期组(2.97±2.08μg/m l)高于早期组(1.38±0.67μg/ml),且早期组(1.38±0.67μg/ml)高于正常组(0.52±0.15μg/m l),P均< 0.01,有显著性差异。血清sCD8 水平(18.67±11.7u/l)高于正常组(9.89±3.13u/l),中晚期组(21.38±11.8u/l)高于早期组(8.93±3.13u/l),P均< 0.01,差异显著。血清sICAM1 水平与sCD8 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sICAM1、sCD8 水平与胆囊癌病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