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所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ARF)是临床常见危重症,随着抢救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机械通气技术的日益完善,患者的救治存活率明显提高。2003年1月~2004年9月,我院收治9例(10例次)COPD并发ARF患者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郭毅  赵雁 《齐鲁医学杂志》2005,20(4):341-342
2001~2005年,我们使用低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急性呼吸衰竭(ARF)病人33例,治疗成功2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COPD急性加重42例机械通气56例次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次中脱机成功45例次(80.4%)、好转出院32例(76.2%)。死亡5例(11.9%),主要死因是多器官功能衰竭及严重的心律失常。结论:应用机械通气是抢救该病的重要手段;对晚期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反复机械通气可延长生存期。重要的是掌握好适应证,正确选择人工气道的方法,恰当应用机械通气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COPD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并发代谢性碱中毒的病因和治疗。预防的方法,方法:62例COPD急性发作期Ⅱ型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持续72h以上,其中20例并发代谢性碱中毒,对该组病例通气前,后24h,48h,72h进行血气及电解质测定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例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前有低锅 ,低氯存在,机械通气后CO2排出过快,pH值升高,出现不同程度的兴奋,躁动等碱中毒症状。结论:CO2排出过快及低钠,低氯是造成机械通气中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可容许高碳血酸症和及时补钠,氯是预防和治疗代谢性碱中毒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强 《医学文选》2004,23(2):135-136
目的 探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策略。方法 回顾性总结43例需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 36例患者脱机成功(83.7%),5例死亡(11.6%),2例放弃治疗出院,相关并发症12例。结论 及早行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最有效和迅速的方法。小潮气量通气,加强营养支持,控制感染,加强气道管理是提高抢救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黄家宙  陈海为  覃汝天 《广西医学》2007,29(9):1364-1365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35例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在建立人工气道下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通气前后患者症状、血气分析PaO2、PaCO2的变化及上机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结果 35例病人经机械通气治疗后28例病人血气分析明显改善,PaO2上升,PaCO2下降病人症状明显改善并顺利撤机,抢救成功率80%.死亡7例,其中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死于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未控制2例,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后死亡2例.结论 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合理和正确设置呼吸机通气模式、参数及采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技术,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上机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6例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上机前后、撤机前后的PH值、PaO2、PaCO2的改变情况。结果:机械通气后较通气前动脉血PH值及PaO2均有提高,PaCO2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机械通气对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疗效肯定,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COPD)呼吸衰竭患者长期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严重呼吸衰竭是COPD患者最常见的死因,支气管肺感染加重气道阻力,且因营养不良、缺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致呼吸肌疲劳引起呼吸衰竭。及时建立人工气道便于吸出气道深部痰液,机械通气的正压通气及合适的呼气末正压(PEEP)能扩张气道便于痰液引流,促进炎症消退,有利呼吸肌休息,改善呼吸肌疲劳。现将近年来救治的41例COPD并发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998年6月~2005年6月入住我院呼吸科共41例COPD急性加重期发生严重呼吸衰竭的患者,男28例,女13例。年龄58~…  相似文献   

11.
陈强 《微创医学》2004,23(2):135-136
目的探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43例需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 36例患者脱机成功(83.7%),5例死亡(11.6%),2例放弃治疗出院,相关病发症12例.结论及早行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最有效和迅速的方法.小潮气量通气,加强营养支持,控制感染,加强气道管理是提高抢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肖庆 《中外医疗》2013,32(16):100-101
目的探讨呼吸机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并总结了自身的治疗体会。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124例,实行机械通气治疗,并观察其上机前后以及撤机前后的PH值等状况。结果本组患者在机械通气后比通气前动脉血pH值、PaO2得到了明显的提高,PaCO2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早拔管和晚拔管对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呼衰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呼吸监护病房 32例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于肺部感染控制后 (表现为痰液量减少 ,体温下降 ,白细胞计数降低 ,X线胸片上支气管 -肺部感染影消退 )即拔管 (早拔管组 ) ,另一组使用经人工气道机械通气进行撤机的传统方法拔管 (晚拔管组 )。两组插管前年龄、病情严重程度、血气分析结果均类似。观察两组的临床经过、预后。结果 :好转出院率早拔管组高于晚拔管组 (70 .6 %vs4 6 .7% ,P <0 .0 1) ,死亡率早拔管组低于晚拔管组 (2 9.4 %vs5 3.3% ,P <0 .0 1) ,气管切开率早拔管组低于晚拔管组 (11.8%vs80 .0 % ,P <0 .0 1)。结论 :早期拔管的方法 ,病人耐受性好 ,撤机成功率高 ,预后好。  相似文献   

1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是危及病人生命的急重病症,它的治疗除了改善通气、氧疗、抗感染等治疗外,机械通气治疗是十分重要的治疗措施。本通过分析我院呼吸病房COPD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30例患的治疗情况,探讨机械通气应用过程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15.
蒋智  曹小平 《四川医学》2006,27(9):927-928
目的观察早期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对18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除常规治疗外,早期施行机械通气治疗,监测患者动脉血pH、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氧合指数(PaO2/FiO2)等指标的变化及观察临床表现。结果机械通气治疗前后PaO2、PaCO2、SaO2、PaO2/FiO2均有显著差异(P<0.05),临床表现和生命体征亦有明显改善。结论早期机械通气是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对纠正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碱平衡紊乱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老年COPD患者急性呼吸衰竭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32例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老年COPD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变化。结果32例使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老年COPD患者的PaO2均有提高,PaCO2明显下降,症状明显好转,呼吸困难、发绀减轻,呼吸频率及心率均有所降低。结论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老年COPD患者急性呼吸衰竭,疗效确切、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约了费用,并发症减少。  相似文献   

17.
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患者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比较压力支持通气和辅助/控制通气的优缺点。(1)2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患者经面罩压力支持通气,比较PSV模式有效与效果不佳者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2)8例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后进行PSV模式A/C模式的比较以及呼气未正压的通气的疗效测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用小潮气量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为观察组患者进行小潮气量通气治疗,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潮气量通气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结果 :在进行通气治疗前,两组患者动脉血的pH值及PaO2、PaCO2水平相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的体温、白细胞水平及咳嗽的发生率相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进行通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动脉血的pH值及PaO2、PaCO2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体温、白细胞水平及咳嗽的发生率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用小潮气量通气治疗COPD的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
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连接方式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1982、1987和1992年我科呼吸监护病室收治的慢性阴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呼吸衰竭资料.机械呼吸者占收治数的比例分别为41.7%、53.3%和42.9%,无明显差别(P>0.05).机械呼吸连接方式1982年以气管切并为多(8/10),1987年则大部分采用经鼻气管插管(6/8),1992年机械呼吸的9例中7例经面罩通气。存活病人中气管切开者平均住院天数163±81 d,气管插管者则为77士27 d,面罩机械通气者49士14 d,有显著差异(P值均<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