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颈椎病屈伸位动态MRI检查评价椎管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颈椎病患者椎管在屈伸位MRI上的动态变化。方法27例颈椎病患者,均行中立、前屈、后伸位MRI检查,观察颈椎椎管的狭窄程度、受压部位的变化。结果颈椎病患者后伸位上出现颈椎椎管狭窄加重的数量(21/27)较前屈位(7/27)明显多(P〈0.01)。结论颈椎动态MRI扫描揭示了颈椎椎管的潜在致压因素,后伸位对常规检查的补充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分析多体位磁共振成像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颈椎病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颈椎病患者52例,均进行多体位磁共振成像诊断,包括中性自然位、前屈位和后伸位.对比观察不同体位对病变颈椎的检出价值.结果 不同体位检出病变颈椎间盘数:中性自然位74个,前屈位112个,后伸位109个,前屈位检出数最多;加重椎间盘数:前屈位41个,后伸位52个;椎管内硬膜囊前间隙狭窄数:中性自然位18个,前屈位24个,后伸位1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临床诊断颈椎病过程中使用多体位磁共振的效果更好,能够更多地检出病变颈椎,并发现严重病变颈椎,观察是否存在椎管内硬膜囊前间隙狭窄.  相似文献   

3.
4.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DTI技术对无信号改变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1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和42例无T2信号改变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髓DTI成像,根据患者有无颈椎病体征将其分为阴性体征组(A组)和阳性体征组(B组)。分析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DC)、分数各向异性值(FA)、平行于颈髓长轴、前后径和左右径本征值λ1、λ2、λ3值的变化。结果所有受检者DTI成像显示满意。对照组颈髓平均ADC值为(0.78±0.08)×10-3mm2/s,FA值为0.72±0.03,λ1、λ2、λ3值分别为(1.51±0.15)×10-3、(0.42±0.09)×10-3、(0.41±0.10)×10-3mm2/s。A组FA值大于B组(P<0.01),B组ADC、λ1、λ2、λ3值均大于A组(P<0.05);对照组与A组比较,ADC、FA、λ1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λ2、λ3值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FA值大于B组(P<0.01),B组ADC、λ2、λ3值大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和患者组间λ1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DC、FA、λ1、λ2、λ3值是检测脊髓型颈椎病早期颈髓微结构改变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李建清  吴斌  梁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4,(28):3834-3835
目的分析颈椎多体位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为颈椎病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0例受试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颈椎前屈位、中性自然位及后伸位成像,对不同体位下颈椎序列、椎间盘及椎管硬膜囊间隙等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40例颈椎病受检者中,中性自然位检查时显示颈椎椎体不稳者7例,前屈位检查时显示颈椎不稳9例,后伸位检测示颈椎不稳9例。结论颈椎多体位磁共振成像能够全面、准确地诊断颈椎病,也能够及早发现早期潜在的颈椎致病因素,给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髓、硬膜囊磁共振成像(MRI)横截面积及其比值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3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为4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两组均进行MRI检查。在C4-5和C5-6椎间隙水平2加权横轴位图上测量脊髓和硬膜囊横截面积,并计算两者的比值。结果观察组C4-5和C5-6的脊髓颈髓、硬膜囊面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0.05),C4-5、C5-6的颈髓/硬膜囊面积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MRI测量脊髓和硬膜囊面积及其比值对颈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1995—01~2000—06我院采用安科公司生产的ASP-015水磁型磁共振扫描机行颈椎扫描1666例,其中l510例呈颈椎部位阳性病变,阳性率占91%。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访至明确诊断为早期RA患者32例纳入研究。所有病例均进行腕关节X线平片和MRI平扫+增强检查,其中15例行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分析X线平片异常征象及MRI异常征象、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测量滑膜厚度,并对X线平片和MRI显示的骨侵蚀病灶分别进行计数。结果:32例早期RA患者,X平片仅发现3例骨侵蚀,1例骨质疏松。MRI异常征象包括:滑膜增厚和滑膜炎32例,关节积液18例,骨髓水肿17例,骨侵蚀15例,腱鞘炎21例,滑膜增厚和滑膜炎、骨髓水肿、骨侵蚀及腱鞘炎均有不同程度强化。15例早期RA动态增强扫描病灶的TIC:2例为快速上升型,12例为上升平台型,1例为延迟上升型。滑膜增厚为(3.5±0.4)mm。MRI对骨质破坏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P<0.01。结论:MRI可反映早期RA的病理改变,对骨侵蚀的检出明显优于传统X线检查,在早期RA诊断中有重要意义;CE及DCE-MRI可评价RA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成像(MRI DWI)对急性脑梗塞(发病后6h内)影像学诊断的价值。方法:通过对到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塞患的磁共振弥散成像与临床症状、体征的对照分析,分析比较了早期的MRI DWI和常规MRI。结果:MRI DWI提示脑梗塞的15例患最终临床均诊断为急性脑梗塞,急性、超急性期脑梗塞(15例)在DWI上显示率达100%,而此时传统MR扫描均不能显示,对慢性期(10例)DWI不能显示,而传统MR扫描可以显示。在信号强度方面,急性、超急性期脑梗塞DWI信号最强。结论:DWI对急性脑梗塞的诊断明显高于传统MRI。  相似文献   

10.
常文广 《中原医刊》2011,(11):78-79
目的评价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所有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对7d内均行DWI及MRA检查的36例患者进行临床和磁共振资料分析。结果36例早期大面积脑梗死中,27例急性期CT扫描未检测出确切病灶,DWI扫描全部出现大片异常高信号,病灶检出率为100%。而在常规T2WI检查中,12例为阴性,病灶检出率为66.7%。MRA发现血管异常36例,表现为供血动脉闭塞,狭窄、硬化。结论DWI能区别新旧病灶,且有助于明确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病变范围,MRA能直接显示梗死供血血管情况,二者联合使用对早期大面积脑梗死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有利于早期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1.
郭云 《中外医疗》2014,(33):59-60
目的:分析X线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2013年2月—2014年2月该院接收的颈椎病10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对对照组50例进行CT检查,对研究组55例进行X线检查。比较对照组、研究组的诊断结果。结果对照组诊断准确率是80%(40/50),研究组诊断准确率是94.55%(52/55),研究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线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较大,应结合患者症状及体征共同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办公自动化、各种网吧的出现、各种各样网络游戏、上网速度的不断更新等 ,不论在工作场所 ,还是在工作外 ,人类均有大量的时间与电脑为伴 ,甚至有许多人沉迷于其中 ,各阶层对电脑的依赖越来越强 ,电脑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同时也对人类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随之而来的现代病 ,电脑性颈椎病即是其中之一。电脑性颈椎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型颈椎病亦称为颈型颈椎病 ,其发病年龄多为中青年 ,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此型是最早期的颈椎病 ,也是其他各型颈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现 ,是治疗的最有利的时机 ,重视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 15 0例颈椎病影像资料进行分析 ,探讨中老年人颈椎病的影像特征及其检查方法的选择原则。方法 :15 0例均拍标准的 X线平片 ,其中 12例做 CT扫描、4例做 MRI。结果 :12 0例椎体和小关节增生、4 6例序列不齐、5 8例生理屈曲度改变。 32例一个椎间隙变窄 ,6 2例有椎间孔变形 ,8例椎间盘突出或膨出、4例椎管狭窄。 2 0例项韧带钙化。结论 :中老年颈椎病以椎体及小关节增生为常见 X线表现 ,X线平片为首选检查方法 ,绝大部分可明确诊断 ,特殊情况加做 CT、MRI  相似文献   

14.
牵引治疗颈椎病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静 《医学综述》2007,13(13):1016-1017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椎间结构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周围组织,使患者出现相应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在临床,颈椎牵引一直被认为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本文收集相关的文献和资料,根据颈椎的解剖及运动学特点,将颈椎牵引的作用机制及应用原则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脊髓型颈椎病MRI T2信号比值变化与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将MRI T2WI信号量化分类,同时探讨其与术前临床表现、预后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5年4月至2007年7月共计73例患者,均行前路、后路或后前路联合手术.术前所有患者均行高分辨率1.5T MRI成像.于矢状面T2WI脊髓受压信号增高最明显部位计算机测量信号强度值,取兴趣区面积为0.05 cm2,再于颈7胸1椎体水平脊髓信号正常部位测量信号强度值,取兴趣区面积为0.3 cm2,计算得出两者比值(0.05 cm2面积信号强度值/0.3 cm2面积信号强度值).如T2 WI脊髓信号无明显改变,则取脊髓受压最严重部位0.05 cm2为兴趣区测量信号强度值.比值数据经对数转换、系统聚类后分为3组.结合临床表现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 各组间改善率、年龄、术前JOA评分经方差分析F值、P值分别为F=22.009、P<0.001,F=6.371、P=0.003,F=5.561、P=0.006.此3项指标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Babinski征及性别经卡方检验χ2值及P值分别为χ2=15.719、P<0.001,χ2=1.898、P=0.387,Babinski征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差异在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间信号比值对数、术后JOA评分及病程经秩和检验3项指标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及P值分别为χ2=62.616、P<0.001,χ2=25.946、P<0.001,χ2=13.952、P=0.001.结论 低信号比值组即无明显T2WI高信号和轻度存在T2WI高信号患者,往往年龄相对较小,病程相对较短,减压术后效果较好.反之如果T2WI高信号逐步增高且伴随锥体束征出现,则提示预后较前者欠佳.  相似文献   

16.
刘璐 《医学综述》2012,18(23):4032-4035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是目前人体功能成像研究的热点之一。正常颈髓DTI研究显示,颈髓各个节段的平均弥散系数及各向异性分数是有差别的。对于颈髓病变,DTI不仅可以显示常规磁共振成像显示不了的病理学改变,还可通过纤维示踪技术直观地显示纤维束方向及其完整性的改变,为颈髓疾病的检出及鉴别诊断开拓了新的前景。现全面介绍DTI的技术原理及其在颈髓疾病应用中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颈椎病的治疗疗效,运用六经辨证指导治疗颈椎病。临床中发现颈椎病患者常表现为太阳病、少阴病、或太少合病三种类型,年轻患者以太阳病居多,中老年患者则以少阴或太少合病居多。常见病因则有燥热伤津、寒湿痹阻、血络瘀阻等区别。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分别选用葛根汤、附子汤、及麻附细辛汤合附子汤为基本方,结合具体病因在基本方上加减治疗颈椎病,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对颈椎疾病所致椎动脉改变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门诊及病房就诊患者100名,均有眩晕、头痛、麻木、颈痛等症状,选择体检中心100名的健康体检人群,均无眩晕、头痛、麻木、颈痛等症状。患者去枕平卧,用高频探头探测第2-6颈椎椎管内椎动脉形态、内径、内膜、管腔内有无斑块和狭窄,血管有无局部外来压迫及扭曲阻塞。结果 100例有症状椎动脉中,超声异常表现有:椎动脉起源异常、走行弯曲、内膜斑块伴管腔狭窄等。结论颈椎疾病引起椎动脉痉挛和狭窄,血流量减少,导致其供血的前庭神经核和内听动脉缺血、出现眩晕等一系列症状,椎动脉血流量对判断脑干和大脑后部血液供应有重大意义,是一项可靠观察指标、可用于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刘海燕  杨瑞  尚随阳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1):4329-4331
目的:通过对66例有典型颈椎病临床症状并且有完整CT、CR检查资料,临床怀疑颈椎病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和CR对颈椎病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6例患者均行CR检查和CT平扫检查,CR拍摄颈椎侧位及左右斜位共三个位置,CT平扫C2~C6椎间盘,每个椎间盘扫描6层。结果:CR检查66例中,未见异常30例,颈椎曲度异常诊断颈椎病早期36例(54.5%)。CT检查66例,共扫描330个椎间盘层面。其中CR检查未见异常组30例,CT最后诊断颈椎病21例(70%)。颈椎曲度异常组36例,诊断颈椎病36例(100%)。结论:CT能良好显示椎间盘的突出或膨出程度、椎管及横突孔的大小形态、锥体后缘增生及后纵韧带骨化等,对颈椎病早期的诊断有效、准确、可靠。颈椎曲度异常是CR诊断颈椎病早期的重要征象,但是诊断准确率远不及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