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海洛因依赖康复期焦虑、抑郁情绪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对海洛因依赖患者康复期焦虑、抑郁情绪进行分析。方法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156名海洛因依赖患者在住院治疗2周后进行评定。结果 海洛因依赖患者总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焦虑发生率82.9%,抑郁发生率72.4%。结论 海洛因依赖不仅会产生躯体依赖,也会产生精神或心理依赖。海洛因依赖患者在进行脱毒治疗后,并不意味着戒毒治疗的完成,应该给予积极的心理干预,以解除其抑郁、焦虑和恐怖等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2.
驻港部队军人焦虑、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驻港部队由于管理模式、任务性质、周围环境等方面与其他部队不完全相同 ,社会对其关注度和期望值均较高 ,个体面对的各种压力可能高于其它军人群体。为了解驻港部队军人情绪状况 ,分析其心理社会因素 ,为其心理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对驻港部队进行了心理调查 ,现报道如下。抽取驻港部队 2 2 0名男性士兵进行心理问卷测评 ,完整回答问卷题目的2 11人作为研究对象 ,其年龄为 18~ 2 7岁 ,平均 2 1± 2岁。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 5 6人 ,高中 87人 ,中专 63人 ,大专及以上 5人。军衔 :列兵 40人 ,上等兵 117人 ,一级士官 44人 ,二级士官 10人… 相似文献
3.
医院聘用护士焦虑、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医院聘用护士焦虑、抑郁情绪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聘用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与个体相关的各种心理社会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SAS和SDS评分与常模无差异.焦虑、抑郁情绪与个性特征、与对待遇不同的心理不平衡、护患关系困难及与家人通讯不方便、不喜欢护理工作等因素有关。结论聘用护士总体心理状态良好.对焦虑、抑郁情绪较高的个体应根据其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4.
心理干预对心肌梗塞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心理干预观察心肌梗塞患者的抑郁情绪,躯体症状,心功能的改变,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共收治76例心肌梗塞患者,其中47例合并抑郁情绪,按抽签的方法将其随机分成干预组(n=26)与对照组(n=21),对照组对予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则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抑郁情绪严重者者服用适量抗抑郁药物治疗,3个月后行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评估,并对所存在的体症状及心功能进行分析评价。结果:3个月后,干预组SDS评分,HRSD(24项)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抑郁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下降(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躯体症状明显缓解(P<0.01),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心功能分级P<0.01,LVEFP<0.05),结论:心肌梗塞患者常合并有抑郁情绪;心理干预不仅有助于心肌梗塞患者抑郁情绪改善,而且有益于患者的躯体症状及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对86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集体及个别心理干预,在干预前后进行SAS、SDS量表自评,比较干预前后的情绪变化情况。结果:心理干预前焦虑、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分别为32.8%和36%,干预后分别为10.5%和13.9%,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心理干预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焦虑抑郁情绪有明显改善作用,有利于病人顺利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6.
康复期老年精神病患者抑郁状况与家庭支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冬红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1):41-43
目的 探讨住院康复期老年精神病患者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 ,为临床护士做好针对性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老年抑郁量表、家庭支持 Apgur问卷 ,对 98例患者进行调查 ,并做统计分析。结果 康复期老年精神疾病患者有抑郁情绪的占 5 2 % ,其发生与婚姻状况 ,有无躯体合并症及经济状况 ,家庭支持程度有关 ( P<0 .0 5 )。结论 护理人员应对康复期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抑郁情绪给予足够的重视 ,并进行有效的护理 ,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7.
心理干预对神经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明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7):792-793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神经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46例神经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4例,对照组2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精神科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心理干预。观察8周。于心理干预前及心理干预8W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定焦虑抑郁情况。结果心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总分均高于正常值,心理干预8周末,两组均较心理干预前有显著下降(P&lt;0.01或P&lt;0.05),但研究组下降更显著(P&lt;0.01或P&lt;0.05)。结论心理干预可增强神经症患者的自信心,消除不良行为,提高治疗依从性,显著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8.
癌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调查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0
随着临床医学研究模式的转变,精神免疫学(Psychoim-munology)首先由美国人AderR.于1981年在纽约提出,我国有关专著直至1997年才问世。它提醒临床医师,心理社会因素与生物因素一样也可致病,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而且有相互双向的联... 相似文献
9.
新兵焦虑、抑郁情绪测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兵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新兵训练过程中的心理学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自编24项背景因素调查表,对1700名男性新兵进行心理测试。结果:①1642名新兵中轻度焦虑133人(8.1%),中重度焦虑30人(1.8%);轻度抑郁233人(14.2%),中重度抑郁83人(5.2%)。②SAS,SDS评分显示:非独生子女焦虑和抑郁的阳性率和严重程度明显高于独生子女(P〈0.05)。③SAS,SDS评分还与人际关系适应程度、是否独生子女、休息情况、与家人通讯是否良好、是否单亲家庭及受表扬情况等6项因素显著相关。结论:新兵中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者约占9.9%及19.4%,非独生子女焦虑和抑郁的严重程度高于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1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9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干预组除常规的药物治疗外,给予心理干预,内容包括支持心理治疗、个别心理指导、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团体心理治疗,观察6周。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于治疗前后进行调查。结果心理干预后,干预组SAS、SDS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10.85,11.09;P<0.01),干预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χ2=5.27,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消化性溃疡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防御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防御机制的特点以及与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防御机制的差别。方法 :对 2 5例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 3 0例抑郁症、 2 0例焦虑症患者和 83例正常人分别测评防御方式问卷(DS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结果 :共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较少使用被动攻击、抱怨、期望 ;较多使用退缩、躯体化、解除、否认 ;抑郁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较少使用幽默、期望 ;较多使用解除、假性利他、隔离 ;焦虑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较少使用抱怨、幽默 ;较多使用解除、同一化。共病组的掩饰因子得分与正常人无差异 ,但抑郁组和焦虑组的掩饰因子得分显著低于正常人。共病组仅HAMD评分与退缩呈显著正相关 ;抑郁组HAMA评分与解除、交往倾向呈显著正相关 ,与隔离呈显著负相关 ;焦虑组HAMD评分与躯体化、否认呈显著正相关 ,HAMA评分与反作用形成、理想化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具有与单纯焦虑障碍和单纯抑郁障碍不同的防御方式 ,但尚不能肯定它是不同于后两者的第三种疾病 相似文献
12.
围绝经期伴发焦虑/抑郁的综合性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课题对综合医院妇产科医师在接受精神病学知识继续教育前后,治疗围绝经期伴发的焦虑/抑郁症状的疗效与副反应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围绝经期伴发焦虑/抑郁症状的女性病人66例.主要评定工具为RTHD、HAMD、HAMA、TESS等,实验用药为氟西汀及雌激素尼尔雌醇、孕激素安宫黄体酮等;科研流程分3阶段在妇产科医师接受教育前,按妇产科常规处理单用激素替代序贯疗法(教育前组)在妇产科医师接受教育过程中,应用氟西汀并激素替代治疗(教育中组);在妇产科医师接受教育后,应用氟西汀并激素替代治疗结合心理治疗(教育后组).结果1.接受教育前后各组HAMD评分的减分率显示,三组病人与治疗前评分的自身对照,均有明显好转.教育中与教育后两组间差异不明显,教育后与教育前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接受教育前后各组HAMA评分的减分率显示,三组病人与治疗前评分的自身对照,均有明显好转.教育中与教育后两组间的差异不明显,教育后与教育前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病人在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中度以上副反应.结论综合医院妇产科医师接受精神病学继续教育前后对围绝经期伴发的焦虑/抑郁症状的处理情况不同,激素替代序贯疗法虽然对绝经期伴发的焦虑/抑郁症状有效,但应用氟西汀合并激素疗法更有益于该症病人的恢复,说明精神病学继续教育能提高妇产科医师对围绝经期伴发的焦虑/抑郁症状的处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焦虑障碍、抑郁障碍与焦虑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功能失调性认知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焦虑症、抑郁症和焦虑抑郁障碍共病与功能失调性认知的关系。方法 :使用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 (D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对 3 5例抑郁症、 3 0例焦虑症及 3 0例焦虑抑郁障碍共病患者于治疗前后 ( 6~ 8周 )进行评定 ,并与 3 0名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 :( 1)治疗前后三组DA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 ;( 2 )焦虑抑郁障碍共病组治疗前后的DAS总分值及大多数因子分明显高于焦虑症组及抑郁症组 (P <0 0 5 ) ,而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 3 )三组DAS分值与各自相应的HAMD和 /或HAMA均无相关性。结论 :焦虑症、抑郁症及焦虑抑郁共病患者均存在明显的功能失调性认知 ,而非抑郁症所独具 ,且共病患者较前两者严重 (P <0 0 5 )。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抑郁、焦虑初探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阳德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9):633-635
目的:考察初中生自我概念与抑郁、焦虑的关系。方法:分别从四川省南充市三所普通中学随机抽承初一至初三的学生各一个班,共500人,采用自我描述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和儿童显在焦虑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初生的自我概念总分与抑郁、焦虑各个侧面均有负相关,其中,一般自我、学校表现自我、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自我是预测初中生抑郁和焦虑的重要因素,结论:初中生的抑郁、焦虑与自我概念有关,为心理咨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孕晚期妊娠妇女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自评抑郁量表(SDS)以及自制的孕妇基本情况调查表,对1008名孕妇在孕32~34周时进行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008名孕妇状态焦虑情绪发生率为20.3%,特质焦虑情绪发生率为5.9%,状态焦虑情绪评分明显高于国内正常人群(t=5.12,P<0.01);抑郁情绪发生率为23.7%,其中轻度抑郁发生率为18.5%,中度抑郁发生率为4.8%,重度抑郁发生率为0.5%。孕期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均以户籍孕妇最低,流动孕妇最高(χ2=15.65,7.07,28.19;P<0.01或<0.05)。结论孕期焦虑、抑郁情绪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6.
抑郁、焦虑、孤独情绪与书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辉杰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2):861-864
目的:探索抑郁、焦虑、孤独情绪与书写特征的关系。方法:使用自编的书写特征评分系统及BDI、STAI等量表对480个大学生被试进行评定,使用AMOS4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在对高低抑郁、焦虑、孤独组被试的比较分析中,发现高分组多项书写特征得分与低分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建立四个相应的模型,均有较好的拟合,证实抑郁、焦虑和孤独对书写存在重要影响。应用书写特征变量对抑郁、焦虑以及孤独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了性别因素后,有较好的效度。结论:表现一个人书写特征的笔迹与个体的抑郁、焦虑及孤独情绪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Clin Psychol Sci Prac 17: 293–306, 2010] The high level of concurrent and sequential comorbidity betwee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ay result from (a) substantial overlap in both the symptoms and items used to assess these putatively different disorders, (b) common etiologic factors (e.g., familial risk, negative affectivity, information‐processing biases, neural substrates) implica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each condition, and (c) negative sequelae of anxiety conferring increased ris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epression. Basic research on their various common and unique etiologic mechanisms has guided the development of efficacious treatments for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youth. Potential processes through which the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childhood anxiety might prevent subsequent depression are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8.
健康教育与心理社会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调查 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状发生率并探讨健康教育及心理社会干预对抑郁症状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 (SDS)对 10 0例 2型糖尿病患者及 10 0例正常人群进行测评。将抑郁指数≥ 0 5的 5 9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 30例 ,对照组 2 9例。研究组药物治疗的同时合并为期 3个月健康教育加心理社会支持治疗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抑郁自评量表及代谢控制水平评估。结果 :2型糖尿病并抑郁情绪检出率为 5 9% ,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 0 1)。经健康教育加心理社会支持治疗 3个月后 ,观察组抑郁指数显著降低 (P <0 0 5 ) ,糖脂代谢显著改善 (P <0 0 5 )。抑郁转归发生率高 ,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忧郁症状 ,健康教育加心理社会支持治疗可改善抑郁症状及糖脂代谢 相似文献
19.
George Niederehe 《Clinical psychology》2005,12(3):317-320
Teri, McKenzie, and LaFazia's (this issue) review of outcome studies suggests that a number of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have shown positive benefits relative to depression in dementia. However, considerably more research will be required to marshal convincing and practice-relevant evidence for the efficacy of particular intervention techniques in producing clinically significant amelioration of depression in older adults with dementia. This commentary discusses risk-benefit considerations surrounding the use of interventions in vulnerable older adults, as well as suggesting issues to be addressed in intervention development studies on this class of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20.
The role of injury-related beliefs and hopelessness o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the acute phase following hip fracture was
investigated in 103 hip fracture patients. Participants were assessed at two time points: as inpatients within one week of
their surgery, and then 3-weeks later as outpatients. Abramson et al.'s (1989) theory of hopelessness-related depression was
investigated as a possible explanatory model to account for depression following hip fractur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opelessness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liefs regarding personal control and depression at the second assessment. Anxiety at follow-up
was predicted by control beliefs whereas physical mobility, acute stress and pain made no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to provide tentative evidence that post-injury beliefs and hopelessness influence level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hip fracture patients in the acute phase of their injury, and indicates that further study in this area is warrant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