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蔡泳  施榕  顾维雄  Short R  高源 《上海预防医学》2001,13(5):214-215,224
[目的 ] 了解文科大学生艾滋病 /性病 /安全性行为的知识水平和围绕这一内容开展的同伴教育的效果及适宜性。 [方法 ]  1999年 10~ 11月在上海某文科大学整群抽样选取一年级大学生共 181人为干预组 ,对其进行预防艾滋病、性病等内容的同伴教育 ,另设同校 179人为内对照组 ,另一所文科大学的 16 0人为外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方式 ,对教育前后进行效果评价。 [结果 ] 干预组在教育后艾滋病、性病知识水平均有大幅提高 ,且对安全性行为的认识及态度有所改变 ,与内、外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在对婚前性行为态度上 ,干预组在教育后有显著改变 ,而内、外对照组改变不明显。 [结论 ] 同伴教育在一年级文科大学生中的开展是十分有效而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艾滋病/性病/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过程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 提高当代大学生对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的认识和评价同伴教育执行质量。 [方法 ]  1999年 7月至12月 ,先后在上海 3所大学 64 5名一年级学生中开展了艾滋病 /性病 /安全性行为的同伴教育 ,并对其进行过程评价。 [结果 ] 目标人群的总参与率为 92 .6% ,目标人群和项目监督者对教学情况评价分别为 4.13分和 4.5 6分 ( 5分制 ) ,有 93 .2 %的被教育者喜欢了同伴教育的形式。 [结论 ] 健康教育执行情况良好且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3.
高中生艾滋病和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近期效果评价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讨在高中生中开展艾滋病和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的近期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采用非等同比较组设计的研究方法 ,于 2 0 0 0年 1 1月以两所重点中学的 82 3名高中二年级学生为对象 ,并将其分为干预组、内对照组及外对照组。结果 干预组在同伴教育后生殖健康和艾滋病知识的答对率比教育前提高 ,与内、外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或P <0 .0 1 ) ,而教育后内、外对照组提高不显著。教育后比教育前 3组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态度和安全性行为意向的均分均有所增加 ,但只有干预组教育前后对安全性行为意向均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调查中还显示高中男生和女生中性交行为的发生率分别为 1 .8%和 0 .2 %。结论 在高中生中开展艾滋病和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是有效而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性病/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项目评价设计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本文简述了同伴教育的涵义及特征:提出了在1998 年9 - 12 月,于北京某医科和某工科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 性病/ 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项目评价的设计问题,内容包括形成评价、制定计划方案、同伴教育者的征募、培训评价、项目评价等,以保证该项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5.
1998年9月~12月,在北京某医科和某工科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开展艾滋病/性病/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后,组织了10个专题小组讨论,17人的个人深入访谈,收集对该教育的反馈信息,并对效果作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6.
一年级大学生艾滋病/性病/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过程评价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1998年9月至1999年6月先后在北京三所大学614名一年级学生中开展了艾滋病/性病/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为不断提高后继项目的质量,对该三校的项目实施过程进行了过程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项目总参与率为86.2%,项目有效指数(PEI)为1.03,项目监督者与受教育者对同伴教育实施状况的评分均为4.4分(五分制),提示项目运作良好。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同伴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生艾滋病/ 性病/ 安全性行为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效果及适宜性, 设内、外对照的同伴教育干预研究于1999 年5 - 6 月在北京某理工科大学进行。结果表明: 边缘性行为、性交在男、女生中的发生率分别为29-9% 、2-8% 和38-1% 、3-3 % 。同伴教育后, 干预组艾滋病/ 性病/ 生殖避孕知识总分和安全性行为意向得分分别由教育前的40-5 和3-4 增加到53-7 和4-2 ( P=0-000) ; 自尊及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无变化(P> 0-05)。结果还表明本研究中设计的同伴教育内容符合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主观需要, 该形式也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可  相似文献   

8.
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在流动人口中开展艾滋病预防同伴教育的中远期效果. [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深圳市宝安区观澜街道某工厂450名流动人口作为干预对象,另一工厂490名流动人口作为对照,在项目实施后的不同时期进行同期间卷调查,进而评价干预效果. [结果]干预组艾滋病问题基本认识与交流得分在同伴教育实施后的0.5年(t=27.73,P<0.01)、1年(t=9.35,P<0.01)及1.5年内 (t=3.39,P<0.01)均高于对照组,但在满2年时两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P>0.05);干预组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得分在同伴教育实施后的0.5年(t=34.82,P<0.01)、1年(t=25.39,P<0.01)及1.5年内 (t=17.65,P<0.01)均高于对照组,但在满2年时两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P>0.05);干预组艾滋病相关态度、行为与生活技能得分在同伴教育实施后的05年(t=31.80,P<0.01)、1年(t=27.84,P<0.01)、15年(t=6.60,P<0.01)及2年时(t=69,P<0.01)均显著高于对照人群. [结论]同伴教育在流动人口中预防艾滋病的近期效果显著,但其中远期效果较差,有必要在1~1.5年后再次强化同伴教育的干预效率.  相似文献   

9.
一年级工科大学生艾滋病/性病同伴教育的近期效果研究   总被引:16,自引:9,他引:7  
为探讨在一年级工科大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同伴教育的可行性,1998 年10- 11 月,在某工科大学整群抽样选取183 人为干预组,207 人为内对照组;在另一所工科大学一年级抽取207 人为外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预防艾滋病、性病同伴教育,通过教育前后两次问卷进行近期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干预组在教育后艾滋病、性病知识均分及问题答对率均有大幅度提高,与内、外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01),而内、外对照组提高不明显。提示在一年级工科学生中开展艾滋病/ 性病/ 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是可行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师范类大学生性病/艾滋病同伴教育近期效果评价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评价大学生开展预防性病/艾滋病同伴教育的近期效果,以便为师范类大学生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以浙江师范大学同伴教育者所在的13个寝室大学生214人为研究对象,与之对应的同年级、同性别、同专业的13个寝室大学生218人为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预防艾滋病的同伴健康教育.结果教育前2组具有可比性,教育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问题有了较大的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误解率,教育后明显降低,总误解率下降6.9%;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教育后有明显的转变;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同伴教育近期效果不明显.结论在大学生艾滋病预防中,以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作为同伴教育者近期效果明显,值得推广,但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性观念及AIDS相关态度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南京市大学生性观念及艾滋病相关态度的现状,评价健康教育效果。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某高校662名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前后问卷调查。结果:部分大学生对"在校发生性行为、宿舍留宿异性、多性伴"等不因健康教育而有所纠正(P>0.05)。59.8%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病人持同情和关爱态度,78.2%的大学生认可在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与干预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性观念及艾滋病相关态度得分与性别有关(P<0.01)。结论:干预前后,大学生的正确性观念和对艾滋病的态度由于受到宣传、教育和社会影响已形成。但是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仍有必要,这有助于一部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和正确认识艾滋病,对预防艾滋病性病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同伴教育对在校大学生艾滋病(AIDS)认知及行为的影响效果,为制定高校预防AIDS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西安市5所高校实施AIDS同伴教育,半年后对110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按照学生是否接受过同伴教育将学生分为2组,即干预组(实施同伴教育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间对AIDS的认知及性行为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情况。结果未接受过同伴教育的大部分学生知道AIDS的主要传播途径,但对一般的生活接触能否传播AIDS认识比较模糊,经同伴教育半年后对AIDS的认知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受过同伴教育的学生首次性行为和最近1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比例高于对照组(51.3%和57.1%;59.0%和78.6%),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伴教育组大学生最近1年接受过HIV检测的比例为6.7%,大大高于对照组的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P〈0.01)。结论对大学生及早实施同伴教育不仅能提高AIDS认知并能提高安全套使用率和HIV抗体检测率,对预防AIDS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探讨在青少年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的方法和教育内容。方法:于1998年9月-12月对上海市两年所高校414名一年级新生进行艾滋病/性病/安全性行为的同伴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和全部教育内容结束后,进行了即时评估和问卷调查。结果即时评估调查410名大学生(其中医学大学210名,师范大学200名),实际参与医科大学为99.8%,理由大为96.7%;对同伴教育的教学质量评分采用五分制,模式1-5的评分分别为4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及其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知、信、行情况,探索适合在校大学生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措施。方法以问卷方式对广西某学院不同专业23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对不同健康教育方法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健康教育后学生的答题正确率和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对待艾滋病的相关态度上,持积极态度比例人数增加;4种干预方法相比较,专题讲座和同伴教育效果较为明显。结论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是必要的,收到了明显的效果,采用专题讲座和同伴教育形式可明显提高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但对艾滋病相关态度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内容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生性健康包括性生理健康、性心理健康以及具有正确的性观念、高尚的性道德和健康的性行为[1].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之间的矛盾、性的生理需求与性的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是大学生心理卫生的三大主要问题之一,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对大学生给予及时、恰当、科学、有效的性健康教育,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在中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的近期效果,探索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在重庆市选择沙坪坝和江津2个区分别抽取2所中学,在每所学校整群抽取8个班级,并随机分配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对照组不进行教育。结果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主要传播途径掌握较好,教育后,各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及预防控制方面,效果尤为明显,且干预前后组内和干预后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前后学生对HIV/AIDS态度认同率改变,干预后学生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表现得均较为积极,且干预前后组内和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2次调查结果基本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结论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近期效果明显,对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中专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现状,评价对医学生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某高等医学专科学校2006年在校专科与中专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的现况调查,并对其进行艾滋病社区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培训前后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培训前医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正确回答率为76.2%,其中二年级学生高于一年级学生,大专生高于中专生,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培训后医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和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明显改善,艾滋病知识正确回答率达98.9%,培训前后调查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培训前不同年级和不同学历的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正确回答率间存在差异,对医学专业大中专学生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