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喹啉类化合物具有毒副作用小和疗效显著等优点,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疟药之一.但是,随着这类药物长期的使用,甚至滥用,耐药疟原虫引起的疟疾业已成为临床医师必须经常面对的棘手问题.因此,亟需研发新的抗疟药.鉴于喹啉和其它含氮杂环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抗疟疾活性,将两者通过适当的连接子揉和到一个分子中有可能获得活性更高的抗疟疾候选物,故此类杂合体在抗疟疾领域的应用引起了药物化学家的关注.本文将着重介绍近年来喹啉--含氮杂环化合物杂合体在抗疟疾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讨论此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为寻找疗效更高、毒副作用更小的抗疟疾新药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2.
以青蒿素(ART)为主的联合疗法(ACT)是目前治疗疟疾最有效的途径,是WHO推荐的抗疟疾标准疗法.然而,ART存在生物利用度低、复发率高、溶解性差、价格昂贵等缺点,且耐ART疟原虫已然出现,故研发新的抗疟药势在必行.喹啉类药物具有优秀的抗疟疾活性,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疟药.研究显示,内过氧化物单元是ART及其衍生物具有抗疟疾活性所必需的药效团,故将过氧化物与喹啉杂合或许可得到活性更高的抗疟疾候选物.药物化学家有针对性的设计合成并筛选了众多过氧化物-喹啉杂合体的体外抗疟原虫和体内抗疟疾活性,并得到了若干有苗头的候选物.本文将介绍近年来过氧化物-喹啉杂合体在抗疟疾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讨论此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以期为更合理的设计抗疟新药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疟疾主要是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一类可致命传染性疾病,与艾滋病、结核病一起被认为是全球最重要的三大公共卫生问题。临床上使用的抗疟疾药物如喹啉类和青蒿素类尽管对药敏型疟疾依然高度有效,但随着耐药疟疾的不断涌现和广泛传播,现有抗疟疾药物的疗效呈逐年下降之势。因此,亟需开发新型抗疟疾药物。四氮唑作为羧基的生物电子等排体可用来取代药物中的羧基以提高药物分子的脂溶性、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降低毒副作用,故四氮唑被认为是最具发展前景的一类化合物。本文将着重介绍近年来四氮唑杂合体在抗疟疾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讨论此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4.
疟疾是全球性传染病,每年约有5亿人罹患疟疾,死亡近百万.尽管临床上使用的抗疟药物对药敏型疟疾疗效显著,但是耐药疟原虫的出现使得这类药物的疗效逐年下降.因此,有必要研发新型抗疟药.靛红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广泛存在于药物分子中.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靛红类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抗疟疾活性,引起了药物化学家的极大兴趣.本文将归纳近年来靛红类化合物在抗疟疾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讨论这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为更合理的设计抗疟新药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5.
疟疾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地区所面临的传染病中的头号杀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喹啉类、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以及青蒿素类药物是目前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存在溶解度差、缺乏靶向性等缺点。目前,优化抗疟疾药物剂型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对抗疟药的各种优化剂型,例如固体分散体、环糊精包合物、纳米粒、脂质体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抗生素杂志》2021,45(10):959-967
疟疾是由按蚊叮咬或输入携带疟原虫血液引起的一类高传染性疾病,其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呕吐等,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尽管临床上使用的抗疟疾药物对疟疾的防控不可或缺,但随着长期广泛使用甚至滥用,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为克服耐药性,研发新型抗疟疾药物势在必行。吡唑类化合物具有包括抗疟疾在内的多种生物活性,且某些吡唑类药物已广泛用于临床,故这类化合物引起了药物化学家的持续关注。本文将归纳吡唑杂合体在抗疟疾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讨论此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7.
疟疾是由按蚊叮咬或输入携带疟原虫血液引起的一类高传染性疾病,其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呕吐等,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尽管临床上使用的抗疟疾药物对疟疾的防控不可或缺,但随着长期广泛使用甚至滥用,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为克服耐药性,研发新型抗疟疾药物势在必行。吡唑类化合物具有包括抗疟疾在内的多种生物活性,且某些吡唑类药物已广泛用于临床,故这类化合物引起了药物化学家的持续关注。本文将归纳吡唑杂合体在抗疟疾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讨论此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8.
氯化喹啉中毒偶有报道,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为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现将一起集体性氯化喹啉急性中毒,报告于后,供同道参考.一、中毒情况云南省墨江县景星区××小学,属疟疾高发区.为了预防疟疾,该校一教师于1984年4月19日上午9时半左右,将抗疟药(氯化喹啉、伯氨喹啉)发给学生服用.由于该  相似文献   

9.
鉴于六十年代在世界各地陆续发现恶性疟抗氯喹株以来,疟疾流行的全球性控制和疟疾现症治疗的问题重新唤起了医药界的注视。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组已把疟疾防治研究置于其它热带病研究的首位。而寻找对付这种抗药性株的新药,已成为这一防治环节中相当紧迫的任务。本文所述喹类抗疟药物系指化学结构上具有喹啉环或吖啶环并用于抗疟研究的化合物。至此,美国Walter Reed 军事研究所从喹类化合物中已研究出一个治疗抗药性株很有前途的新药—甲氟喹(Mefloquine,I)。本文就近年来国外对喹类抗疟药物作用机理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寻找新型抗疟药物,是当前国内外疟疾防治研究工作中的重要课题。1965年间,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合成了4-氨基喹啉类具有哌哔嗪基侧链的衍生物之一——喹哌,经我们筛选证实具有长效抗疟作用,并推荐现场使用,现将喹哌及其复方对伯氏鼠疟原虫(Plasmodium  相似文献   

11.
合成抗疟药通常认为始于发现亚甲蓝对疟疾病人具有化疗作用。鉴于亚甲蓝的一个甲基被二烃氨烃基侧链取代后活性的增加以及8一氨基隆附具有杀裂殖体的活性,由此导致第一个合成抗疟药——朴疟喀琳的产生。经证实,8一氨基喷淋是强组织裂殖体杀灭剂。但早期的评价仅以杀血液裂殖体为依据,因此,在讨论8一氨基隆琳类抗疟药的抗组织裂殖体活性的构一效关系之前,可能需要对许多早期资料进行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2.
结核病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等特点,是全球最具传染性的致命疾病之一。一线抗结核药物在结核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内在性和获得性机制快速产生耐药性,降低了这些药物的疗效。因此,开发新型抗结核药物势在必行。喹啉类化合物可与结核分枝杆菌的多个作用靶点相结合,具有潜在的抗结核活性。喹啉母核可能是寻找新型抗结核药物的优秀骨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喹啉类抗结核药物贝达喹啉是继利福平之后50多年来首次问世的抗结核新药,2016年被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用来联合治疗成人耐多药肺结核,这也是我国首次上市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新药。其中,喹啉杂合体可同时作用于结核分枝杆菌的多个结合靶点,对药敏型和耐药结核均显示出潜在的活性,引起了药物化学家的普遍关注。本文探讨了喹啉杂合体的抗结核活性及构—效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他非诺喹是一种喹啉类抗疟疾新药。由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发的他非诺喹于2018年7月获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用于预防正在接受抗疟疾规范治疗的16岁以上患者急性间日疟原虫疟疾的复发。随后,由60°制药公司研发的他非诺喹于2018年8月被FDA批准用于预防18岁以上患者的疟疾。临床试验表明,他非诺喹联用氯喹比单用氯喹有更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头晕、恶心和呕吐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门诊疟疾患者用药基本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8月—2011年3月非洲驻地门诊收治疟疾患者的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洲全年任何月份均有疟疾传播,抗疟药用药量雨季大于旱季;287张疟疾患者门诊处方中,用量排序前3位的抗疟药为双氢青蒿素哌喹片(113张,占39.37%)、蒿甲醚注射剂(65张,占22.65%)、注射用青蒿琥酯(46张,占16.03%)。结论:青蒿素类药是治疗疟疾安全、有效的首选药物;赴非洲工作的医务人员应该充分了解各种抗疟药,依据其作用机制和不同特点,采用最佳治疗方案,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影响青蒿素类药物战略发展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疟疾与贫穷、卫生、环境和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全球每年有100多万人因疟疾死亡,已成为制约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疾病之一.由于传统的抗疟药氯喹(CQ)及其替代药周效磺胺+乙胺嘧啶(SP)日趋严重的抗药性,国际社会已确认青蒿素复方治疗(ACT)药物为最有效的治疗疟疾的手段.复方蒿甲醚是我国研发的具有国际知识产权的药物,由蒿甲醚和本芴醇按固定比例组方,它克服了青蒿素衍生物药物服用次数多、复燃率高和易产生抗药性的缺点,经过近10年约5 000例患者(包括约1 000例儿童)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2年的南非现场用药试验以及采取了保障贫困人群正确用药的依从性包装,终于在2002年被WHO列入基本药物核心目录,并促使全球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环球基金(GFATM)同意更改援助计划、增加采购该类药品的资金,成为替代抗药性严重的传统喹啉类药物的最佳药品.  相似文献   

16.
疟疾仍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每年近百万人因此丧命.不幸的是,随着耐药性的出现,一线抗疟疾药物的临床疗效逐年下降.因此,对新型抗疟药的研发刻不容缓.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且某些香豆素类化合物己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潜在的体外抗恶性疟原虫和体内抗疟疾活性,引起了药物化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归纳近年来香豆素类化合物在抗疟疾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讨论这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为更合理的设计这类抗疟新药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甲氟喹是一种新喹啉甲醇衍生物,它对动物和人的各种疟疾均有较高疗效,并能控制对氯喹耐药的恶性疟原虫,故已被WHO确认为一种有希望的新抗疟药。本文报道19例男性志愿者口服甲氟喹一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6例白人中有3例一次口服250mg,另3例一次口服1,000mg;8例非洲人一次口服1,000mg;另有5例非洲人总药量1,000mg,分三天口服(500、250和250mg)。吸收:滞留时间不到30分钟,接着血浆  相似文献   

18.
疟疾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近十年来,随着杀虫药剂的广泛应用,传疟媒介耐药株已由几种发展到20余种,并且分布很广,因此,人們更加傾向于重視疟疾的化学治疗药物。然而不少重要的抗疟药物如乙氨嘧啶(pyrimethamine)、氯胍等也容易产生耐药性,对于氯喹啉的耐药性也屡有报导。因而在抗疟药方面研究現有药物的合理使用、寻找新药等工作仍很重要。  相似文献   

19.
甲氟喹盐酸盐(mefloquine·HCl 1)属喹啉甲醇类抗疟药,商品名Lariam,化学名为赤式-α-2-哌啶基-2,8-双(三氟甲基)-4-喹啉甲醇一盐酸盐。1971年Lutz等首先报道  相似文献   

20.
孕酮受体配体(PRLs)通过孕酮受体介导发挥作用,有广泛的妇科疾病治疗前景.目前临床用药多为甾体类,不良反应多,临床应用极为有限.非甾体类PRLs具有高度的受体和组织选择性,有望降低不良反应,扩大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文中分类综述近年来非甾体类PRLs的研发进展,其中包括吲唑类、哒嗪类、苯并吡喃并喹啉类、苯并嗯嗪类、吲哚类、苯并咪唑和苯并噻唑类、氢化喹啉、吡唑类、二氮革类、苯并吲哚及萘并呋喃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