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2022,(1):157-160
目的研究蚌埠地区女性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况及基因亚型分布特征,为该地区疫苗接种、宫颈癌早期防治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及周边社区医院进行HPV检测的门诊、住院患者及健康体检女性3 408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膜杂交法进行HPV 21种基因分型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 408例受检者中共检测出HPV感染阳性患者810例,总检出率为23.77%,各年龄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2,P<0.05),单一感染模式人数最多,占全部阳性患者的73.09%,主要亚型为HPV16型;多重感染模式中,以二重感染人数居首,占全部阳性患者的19.39%,占全部参检人数的4.61%,主要亚型组合为HPV16型+HPV52型;亚型分布中高危型占85.31%,低危型占14.69%,高危型位列前五名的分别是HPV16(4.67%)、HPV52(3.55%)、HPV58(2.88%)、HPV51 (2.73%)、HPV53 (2.61%);低危型位列前三名的分别是 HPV6(1.41%)、HPV11(1.32%)、HPVCP8304(1.17%)。结论蚌埠地区HPV感染率较高,亚型分布丰富且以高危型为主,卫生部门应加强防治措施,建议适龄女性定期筛查并接种多价疫苗。 相似文献
2.
3.
目的:了解厦门市思明区已婚育龄期妇女HPV感染情况,HPV感染者宫颈细胞DNA定量异常情况,HPV感染者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情况。方法:由麦克奥迪病理诊断中心对1 026例育龄妇女的宫颈细胞进行DNA定量分析及宫颈细胞TCT检查,采用TBS分类报告,采用凯普HPV分型诊断系统进行HPV核酸分析。结果:HPV感染人数119例,感染率11.6%,高危型HPV感染105例,感染率10.2%,低危型HPV感染14例,感染率1.4%,以高危型HPV感染为主,同时感染两种及以上高、低危HPV型别者19例,感染率1.9%,均存在高危型HPV感染。1 026例中,宫颈细胞DNA定量分析异常者54例,异常率5.3%,119例HPV感染者,25例存在宫颈细胞DNA定量分析异常,异常率21.0%,均为高危型HPV感染,907例无HPV感染者,29例存在宫颈细胞DNA定量分析异常,发生率3.2%,明显低于HPV感染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026例中,TCT检查异常26例,异常率2.5%,119例HPV感染中17例存在TCT检查异常,异常率14.3%,而907例无HPV感染者,TCT检查异常9例,异常率1.0%,HPV感染者TCT异常率明显高于无HPV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已婚育龄期妇女HPV感染率11.6%,以高危型HPV感染为主;部分妇女存在两种型别以上HPV混合感染;HPV感染者宫颈细胞DNA定量异常率明显高于无HPV感染者,高危型HPV感染率明显高于低危型HPV感染者,宫颈细胞染色体DNA定量异常,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可无异常。HPV感染者细胞学检查异常率明显高于无HPV感染者,30岁以上妇女宫颈癌筛查最佳的筛查方法是HPV检查联合宫颈细胞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北京市通州地区妇女HPV亚型分布、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方法于2018年1~12月对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就诊且自愿接受检测的12 431例妇女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及危险因素问卷调查。描述研究对象HPV感染率,HPV亚型、感染年龄分布,比较不同年龄组的感染率及影响HPV感染的多因素指标。结果研究共检测阳性2 694例,总感染率21.67%;单一感染1 957例(72.64%),多重感染737例(27.56%)。HPV感染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99,P=0.002)。性伴侣人数多[3.146(2.053~4.788)]、妊娠次数多[1.713(1.205~2.189)],是HPV感染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高[0.428(0.301~0.675)]、初次性行为年龄晚[0.561(0.329~0.814)]、使用安全套[0.390(0.225~0.714)]是HPV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通州地区妇女HPV感染率较高,高危型以HPV16、HPV51、HPV52、HPV53及HPV58为主,年龄以21岁组、51~60岁组感染率最高。与HPV感染相关的因素有:文化程度、初次性行为年龄、性伴侣人数、是否使用安全套、妊娠次数。 相似文献
5.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0)
目的探究高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对妇女阴道乳酸杆菌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64例高危HPV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阴道微生态正常者64例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妇女阴道分泌物,检测两组阴道乳酸杆菌种类及含有的HPV-DNA载量;对两组妇女阴道内乳酸杆菌数目、种类及所占阴道细菌总数比值进行对比,分析计算乳酸杆菌数、阴道清洁度与HPV-DNA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妇女阴道乳酸菌计数及乳酸杆菌所占阴道细菌总数的比值分别为(104.21±70.14)个/HP、(0.74±0.0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96.25±75.36)个/HP、(0.89±0.07)(P<0.05);两组妇女阴道乳酸菌数与HPV-DNA载量,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两者呈负相关(P<0.05);两组阴道清洁度与HPV-DNA载量,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两者呈正相关(P<0.05);两组妇女阴道惰性乳酸杆菌、加氏乳酸杆菌、卷曲乳酸杆菌数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危HPV感染可能与阴道乳酸杆菌减少及菌群失调密切相关,增加乳酸杆菌含量并提高阴道清洁度可减小高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刘成红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6,(7)
目的了解川西地区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状况与亚型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杂交捕获2代技术(Hybri Capture 2,HC2)对2015年雅安市人民医院检查的2 000名妇女进行HPV感染和13种高危亚型、5种低危亚型检测,分析HPV感染状况和13种高危亚型、5种低危亚型分布情况。结果 2 000名妇女中,HPV阳性686例(34.30%),其中农村地区阳性率为42.48%,城市地区阳性率为26.37%(P﹤0.05);不同年龄段人群HP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40岁人群HPV阳性率最高(46.15%);13个高危亚型中排前五位的分别为52型(25.95%)、58型(14.14%)、16型(10.35%)、18型(7.14%)、68型(5.25%),5个低危亚型排序分别为42型(6.12%)、11型(3.94%)、42型(2.48%)、44型(2.33%)、6型(2.33%),混合亚型12例,占1.75%。结论川西地区HPV阳性率较高,以农村地区为主,年龄以31~40岁为主,最常见的高危亚型是52型、58型、16型、18型、68型,最常见的低危亚型是42型,建议针对不同年龄群开展HPV基因亚型的常规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妇女HPV的感染情况及各亚型分布情况,并分析HPV潜在感染与阴道内环境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渤海石油已婚女性职工体检数据,分析其感染情况、分型、年龄分布及与阴道内环境的关系。结果:1 202例已婚妇女中,共检出HPV阳性351例,占29.20%,其中多重感染72例,占20.52%,单一感染中高危感染183例,低危感染96例,多重感染中高危感染25例,低危感染9例,高低危混合感染38例。阳性患者中HPV出现频次高危型以16型为主,占16.37%,其次为52型,占12.56%,低危型中以6型和11型为主,分别占12.11%和11.88%。HPV单纯感染各型出现频次与总出现频次相符,而多重感染出现频次最多的四型分别为16型(高危)、58型(高危)、52型(高危)、6型(低危)。提示和单一感染和总感染频次排列不同,高低危型感染更加多见。但无论单一感染还是多重感染,总感染中均以16型(高危)多见。72例HPV多重感染中52例为双重感染,17例为三型感染,2例为四型感染,1例为五型感染。HPV多重感染中合并出现频率最多的HPV感染型别为16∶18(7例)及6∶11(7例),次之为16∶11(6例),58∶43(5例),52∶16(5例),52∶18(5例),52∶18(5例),52∶58(5例)。在各年龄组中40~49岁妇女HPV感染率最高,为29.06%。20~29岁及50~60岁者HPV感染率依次为9.40%和6.41%。清洁度>2级的病例越多,HPV阳性发生率高,细菌性阴道病发生率高。结论:有相当比例的健康体检女性感染HPV(尤其是高危型),对体检女性进行HPV-DNA检测及分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2017,(3):168-172
目的分析江西地区女性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率和各基因亚型的分布情况,为预防HPV感染和降低宫颈癌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体外扩增和反向点杂交技术,对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0 269例女性宫颈脱落细胞标本进行共28种HPV基因亚型检测。结果 10 269例宫颈脱落细胞标本HPV总阳性率为29.98%,其中单一亚型感染率62.68%,多重亚型感染率37.32%;15种高危型感染率较高的为16、52和58型,10种低危型感染率较高的为40、44、81型;HPV感染的高峰年龄在50岁及以上人群,各年龄组间HPV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江西女性HPV感染阳性率较高,加强HPV分型筛查检测,做到早防早治,对降低本地区宫颈癌的发病率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2019,(3):204-208
目的探讨防城港市女性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率和各基因亚型的分布情况,为该地区疫苗接种和宫颈癌的早期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2 292例女性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样本,采用PCR-膜杂交法对样本进行共21种HPV基因亚型分型检测。结果 2 292例样本中有350例HPV-DNA阳性样本,感染率为15.27%,其中单一亚型感染率12.83%,多重亚型感染率2.44%。21种亚型均有检出,其中HPV52、HPV16、HPV58型感染率位居前三,依次为4.01%、1.96%、1.83%。18~20岁和≥60岁的2个年龄段HPV感染率较高,各年龄组间HPV感染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地区HPV感染以单一感染为主,感染率最高的亚型为HPV52、HPV16、HPV58型。HPV感染率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保妇康栓治疗低危型HPV6和HPV11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我中心收治的低危型HPV6或HPV11感染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 B组、 C组各30例。A组给予保妇康栓阴道给药治疗,B组采用干扰素栓阴道给药治疗,C组不用任何药物治疗。比较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B组的60.00%和C组的40.00%(P <0.05)。A组、 B组治疗过程中外阴刺痛、阴道流血、外阴瘙痒、发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妇康栓治疗低危型HPV6和HPV11感染的近期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颈糜烂与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亚临床感染(SPI)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性建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156例宫颈糜烂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非宫颈糜烂女性74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SPI发生率26.92%,明显高于对照组;Ⅲ度宫颈糜烂患者SPI发生率高于Ⅰ、Ⅱ度宫颈糜烂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I患者HPV阳性率为71.11%,明显高于非SPI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糜烂患者SPI发生率明显较高,同时高危型HPV高发于SPI患者,因此应该以SPI患者为重点监测对象,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601例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郑州市2000年和2001年经麻疹实验室确诊的601例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探讨郑州市麻疹发病的现状,以达到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目的。方法采用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每例麻疹确诊病例逐个进行详细的个案调查,总结其发病特点和流行规律。结果经实验室确诊的601例麻疹病例,麻疹发病主要集中在8月龄—5岁年龄组,占52.91%,(8月龄麻疹病例占10.32%。≥8月龄无免疫史的和≥8月龄有免疫史的麻疹病例分别占总病例数的15.81%和22.63%。全市麻疹病例呈散发和爆发并存的状态,共发生大小爆发26起,多集中在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占爆发病例的60%,麻疹爆发直接影响着当地的发病水平。2—4月为发病高峰,占总病例数的68.39%。麻疹初始强化免疫后的同期比麻疹初始强化免疫前的同期,麻疹病例下降61.85%。结论麻疹发病与实际接种率不高和免疫失败都存在一定的关系,麻疹初始强化免疫对控制麻疹爆发和麻疹病例的发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后要进一步提高麻疹疫苗的初免、复种的接种率和麻疹疫苗的免疫的成功率,并做好控制麻疹爆发和流行的工作;如何降低<8月龄麻疹发病也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Prospective follow-up of genital HPV infections: Survival analysis of the HPV typing dat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V. Kataja K. Syrjänen S. Syrjanen R. Mantyjarvi M. Yliskoski S. Saarikoski J. T. Salonen 《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1990,6(1):9-14
A series of 532 women with genital HPV infections has been prospectively followed-up without treatment since 1981 for a mean of 50 (+/-21) months. The patients were examined at six month intervals by colposcopy, PAP smears and/or biopsy. HPV typing of all biopsies was completed using in situ, Southern blot and/or sandwich hybridization with DNA probes for types 6, 11, 16, 18, 31 and 33. Survival data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analyse the clinical course (i.e. spontaneous regression and progression) of the HPV lesions stratified by their HPV type, currently available for 458 women. Clinical prog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HPV type present in the lesions. The progression rate was 11.1% (6/54) for HPV 6 lesions, 14.3% (8/ 56) for HPV 11, 35.2% (32/91) for HPV 16,12.5% (4/32) for HPV 18,18.8% (6/32) for HPV 31,19.4% (6/31) for HPV 33 and 28.6% (4/14) for doubly infected lesions. The lowest progression rate, 6.1% (9/ 148), was found in lesions which remained constantly HPV DNA-negative. In the survival analysis the probability of progression vari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six HPV types (p=0.0005, overall). After grouping the viral types as HPV 6/11 (low risk), HPV 16/18 (high risk) and HPV 31/33 (intermediate risk) the overall probability of progression remain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035, overall). In clinical regression, however, the HPV type was not an equally good predictor (p=0.1952, overall). Within groups HPV 6/11, 16/18 and 31/33 the differences were even less significant (p= 0.4759, overall). In the pairwise compariso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rogression occurred when HPV type 16 was compared to HPV 6, HPV 11 or HPV DNA-negative lesions. In regression similar differences existed in comparison of HPV DNA-negative to HPV 6 or HPV 18 lesions.These data confirm the previous finding of HPV type 16 as a high risk type in cervical infections. Types 31 and 33 belong to intermediate category. Although, previously included in the high risk category, type 18 did not markedly differ from the clinical course of the low risk (HPV 6, 11) types in the study.Corresponding author. 相似文献
1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3)
目的调查小榄地区男性尿道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及其基因亚型分析,为HPV感染分子流行病学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2年8月-2013年9月小榄地区疑似HPV感染的350例男性患者尿道分泌物标本,采用凯普导流杂交HPV-DNA检测法进行21种HPV亚型检测。结果 350例男性患者送检标本中有131例检测HPV阳性,感染率为37.43%,共检测出19种HPV亚型,其中高危型占33.59%、中危型占9.16%、低危型占57.25%,HPV感染的高峰年龄为21~40岁,占90.84%,31~40岁年龄段患者HPV高危型与低危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V感染基因亚型主要为11、6、16和CPA8304,检出频率分别42.75%、41.98%、13.74%和9.16%。结论小榄地区男性尿道HPV高危型感染较严重,感染好发于青中年男性,高危型感染常合并中危型或低危型感染,这对小榄地区HPV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宫颈病变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及其亚型分布,为疾病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将2010年1月-2012年12月130例宫颈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进行21种HPV亚型分析检测.结果 130例宫颈病变患者中有96例发现HPV感染,感染率为73.85%;其中,宫颈炎/尖锐湿疣高危型HPV感染率为54.72%、低危型HPV感染率为15.09%;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高危型及低危型HPV感染率分别为67.69%和7.69%;宫颈癌患者中未发现低危型HPV感染,高危型HPV的感染率高达83.33%;不同宫颈病变患者的高危型、低危型HP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炎/尖锐湿疣患者中有30例单一感染占56.60%、7例多重感染占13.21%;CIN患者中单一感染和多重感染率分别为60.00%、15.38%,而宫颈癌患者中有8例为单一感染、2例为多重感染,分别占66.67%、16.67%.结论 主要型别的高危型HPV持续或多重感染与宫颈癌变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应根据宫颈病变患者HPV感染亚型检测结果,及时正确地防治宫颈癌变的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昆明地区女性宫颈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情况及其主要型别的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122013年在我院妇产科就诊的女性患者1372例,采用核酸扩增法对宫颈脱落细胞进行HPV-DNA扩增,用斑点杂交法进行21种亚型分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372例中阳性460例、感染率为33.53%、HPV亚型以16亚型20.00%、52亚型18.47%、53亚型8.04%、cp8304 7.04%、18亚型5.22%为主,感染年龄主要分布在212013年在我院妇产科就诊的女性患者1372例,采用核酸扩增法对宫颈脱落细胞进行HPV-DNA扩增,用斑点杂交法进行21种亚型分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372例中阳性460例、感染率为33.53%、HPV亚型以16亚型20.00%、52亚型18.47%、53亚型8.04%、cp8304 7.04%、18亚型5.22%为主,感染年龄主要分布在2130岁、3130岁、3140岁、4140岁、4150岁年龄段。结论昆明地区人乳头瘤病毒亚型分布依次为16亚型、52亚型、53亚型、cp8304以及18亚型,感染年龄主要分布在2150岁年龄段。结论昆明地区人乳头瘤病毒亚型分布依次为16亚型、52亚型、53亚型、cp8304以及18亚型,感染年龄主要分布在2150岁年龄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龙岩地区妇女HPV感染的阳性率与各年龄段的关系及各亚型的分布情况,为该地区宫颈癌防治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反向斑点杂交-基因芯片法检测1456例女性宫颈脱落细胞,以进行23种HPV基因型检测,计算HPV感染的阳性率和年龄段的关系及HPV亚型感染分布特点。结果 1456例标本中阳性540例,阳性率为37.09%,检测出21种HPV亚型,HPV44亚型和MM4亚型未被检出。低危亚型组主要以43亚型为主,高危亚型组优势型别依次为HPV16、58和52。HPV感染的高峰年龄为30~50岁,各年龄组的HPV阳性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HPV基因分型检测对宫颈癌防治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分析郑州市2004-2011年产科出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提出干预措施,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1年郑州市产科出血孕产妇死亡资料。结果 68例产科出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占全部孕产妇死亡的32.08%,农村孕产妇占35.76%;在县乡级医院分娩者占75.0%,非住院分娩占17.65%;导致产科出血的因素中宫缩乏力占61.77%,居首位,其次为子宫破裂、软产道裂伤及胎盘因素,各占11.76%;无指征滥用催产药物及经产妇产科出血死亡者居多。结论居住农村、基层医院产科处理能力不足、经产妇及非住院分娩是产科出血死亡的重要因素。加强基层产科建设及业务培训,提高产科质量,积极处理第三产程,适时转诊,多科室合作,构建产科危重症的救治中心,可有效降低产科出血所致的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