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7 毫秒
1.
[1,2,4]三氮唑并[1,5-a]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新化合物,设计合成[1,2,4]三氮唑并[1,5-a]嘧啶衍生物,并评价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γ-丁内酯为起始原料,经环合、氯代、取代、硫醚化和氨甲基化等反应合成7-苯基氨基-2-[3-(5-取代氨基甲基-呋喃-2-基-甲硫基)丙基]-5-甲基-[1,2,4]三氮唑并[1,5-a]嘧啶类化合物。采用MTT法,以顺铂为阳性对照药,以Bel-7402和HT-1080为测试细胞株对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2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结构经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证。体外活性实验表明:化合物16显示出很好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以三唑环为原料,合成了中间体3-烷(芳)基-4-氨基-5-巯基-1,2,4-均三唑,在此基础上,中间体与羟基特戊酸反应合成新型三氮唑类化合物或配合物,此类新型的三氮唑类化合物或配合物为开发以其为母体的抗真菌药物奠定了基础。经质谱仪检测确证其结构,新化合物已合成。用芳香酸合成均三唑时,对文献工艺进行改进,用环己烷来代替苯,减少了有毒试剂的使用。在反应时间上较参考文献中有所加长,以便使反应更充分,收率提高。第一步反应过程中还要适量补加乙醇,让芳香酸酯化更完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设计合成一系列4-胺甲酰-1,5-双芳基-1,2,3-三氮唑类化合物,并评价其抗肿瘤活性。方法以叠氮化钠为原料,经亲核取代反应制成有机叠氮化物后与丙炔酸甲酯通过Huisgen 1,3-偶极环加成反应得到5-碘代-1,2,3-三氮唑,再与单质硫和苄溴类化合物经3步连续反应"一锅法"得到1-对甲氧基苄基-4-甲氧甲酰-5-苄基硫醚-1,2,3-三氮唑,对三氮唑环上的4-甲氧甲酰基进行胺解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测定目标化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肝癌细胞(Hep G2)、肺癌细胞(A549)和宫颈癌细胞(He La)的抑制活性。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5个未见报道的4-胺甲酰-1,5-双芳基-1,2,3-三氮唑类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及HR-MS谱确证。其中,化合物7a对Hep G2、A549和He La细胞均表现出中等程度的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23.00、33.88、26.66μmol·L-1),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3-取代苯基-5-取代-1,2,4-(口恶)二唑类化合物50个,经感染棘球蚴的小鼠初筛,部分化合物对棘球蚴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化合物13、28和30对棘球蚴的囊重抑制率分别为70、75.6和71.6%,其中化合物13对棘球蚴的生发层有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5.
酶法生产三氮唑核苷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三氮唑核苷(Ribavirin)化学名为1-β-D呋喃核糖苷-1,2,4-三氮唑-3-甲酰胺(1-β-D-ribofuranosyl-1,2,4-triazole-3-carboxamide),其化学结构式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合成(E)1-[4-(2,4-二氟苯基)-2-[2-(4-氟苯基)-乙烯基]-[1,3]二氧戊环-4-甲基]-1H-[1,2,4]三氮唑化合物的几何异构体,测定其晶体结构,并考察其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以间二氟苯为起始原料,经Friedel-Crafts反应、与三氮唑缩合、环氧化,得到中间体1-[2-(2,4-二氟苯基)-2,3-环氧丙基]-1H-1,2,4-三唑甲磺酸盐,将环氧化物甲烷磺酸盐水解,然后与对氟肉桂醛缩合脱水制得目标化合物6 Ka和6 Kb,经1H NMR、MS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结构,并测试其体外抗真菌活性。结果 6 Ka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为顺式构型。6Kb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为反式构型。目标化合物对5种致病真菌在体外均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化合物6 Kb的抑菌活性优于化合物6Ka。结论该类型反式构型化合物的体外抗真菌活性优于其顺式构型。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房》2019,(17):2424-2430
目的:综述抗结核分枝杆菌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及体外活性,为抗结核分枝杆菌的新药设计提供参考。方法:以"抗结核""结核分枝杆菌""化合物""Antituberculosis""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Compounds"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8年1月-2019年1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Science Direct、ACS、Wiley、Springer Link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文献中具有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化合物结构特征及体外活性[以最低抑菌浓度(MIC)评价]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88篇,其中有效文献47篇。目前,抗结核分枝杆菌的化合物有喹啉类化合物、吲哚类化合物、三唑类化合物、苯并噻吩类化合物(MIC为0.91μg/mL)、嘧啶类化合物和金属配合物。喹啉类化合物中具有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有喹唑啉酮苯甲酸酯衍生物(MIC均为2.5μg/mL)、唑并喹啉衍生物(MIC均为1.0μg/mL)、唑酯类喹啉衍生物(MIC均<5.0μg/mL)、碳酰腙类喹啉衍生物(MIC均为1.0μg/mL);吲哚类化合物中具有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有酰胺吲哚类化合物(MIC均≤0.25μg/mL)、氮杂吲哚类化合物(MIC均≤1.03μg/mL);三唑类化合物中具有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有苯并咪唑类三唑衍生物(MIC均≤0.58μg/mL)、羰基三唑类衍生物(MIC均为2.5μg/mL);嘧啶类化合物中具有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有氟苯嘧啶类衍生物(MIC为3.58μg/mL)、吡咯三唑嘧啶衍生物(MIC均为0.78μg/mL);金属配合物中具有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有芳香类金属配合物(MIC均≤1.25μg/mL)、氟喹诺酮类金属配合物(MIC为0.31μg/mL)等。上述化合物可通过抑制ATP合成酶、乙酰羧酸合成酶、十聚异戊烯磷酰基-β-D-核糖氧化酶或烯酯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等活性发挥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这些化合物的发现可为研发新型抗结核分枝药物奠定基础,但由于并未进行体内活性评价,因此,在后续研究中还需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评价其体内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设计、合成薯蓣皂苷元衍生物并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薯蓣皂苷元为原料,与不同的L-氨基酸缩合,合成了6个化合物(Ⅰ~Ⅵ);与1,2,3-三氮唑和1,2,4-三氮唑偶联合成了2个中间体(Ⅶ,Ⅷ);再分别与不同的苄溴化合物反应得到一系列的盐(Ⅸ~Ⅻ).结果 合成的化合物中,除化合物Ⅴ外,其余11个是新化合物.结论 所合成的化合物结构经1HNMR、13CNMR确证.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了部分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所测化合物都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Ⅵ的抗肿瘤活性与阳性对照1-(3β-薯蓣皂苷元)-3-苄基咪唑溴盐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苯甲酸为原料,经4步反应合成一系列N-取代苯基-5-取代苯基-3H-1,2,4-三氮唑-3-硫酮化合物并研究其抗菌活性。方法 基于课题组前期对新型潜在三唑类抗菌化合物6h的作用机制研究,筛选多个侧链基团,使用乙醇和碳酸钠作溶剂改善最后一步反应条件,通过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目标化合物,合成一系列1,2,4-三唑类化合物并采用质谱(MS)和1H NMR、13C NMR进行结构表征。通过琼脂扩散法初步筛选所有化合物对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3种常见菌株的抗菌活性,并通过微量稀释法进一步测定它们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结果 合成17个含有卤代苯基和其他侧链基团的目标化合物,其MS以及核磁共振谱图数据表明所有化合物结构正确。抗菌活性初步筛选可知化合物6a、6b、6d、6f、6g、6h、6k、6m和6p等9个化合物具有不错的抑菌能力,其MIC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对所测菌株的MIC值在25~100μg/mL范围内。尤其是化合物6h和6k对肺炎克雷伯菌的MIC值达到25μg/mL,抑菌活性与对照药物氨苄西林相当。结论 在前期作用机制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构效关系的阐述,发现一些侧链片段如间位卤代苯基或对位卤代苯基、三氟甲基苯基等具有吸电子基团的苯基、吡啶基等对1,2,4-三唑类衍生物的抗菌活性有明显增强作用,证实侧链基团与受体蛋白形成特异性协调作用和氢键作用从而发挥衍生物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核苷类似物是一类重要的抗癌药物。通过在非天然核苷的三氮唑碱基中引入芳香基团,笔者发展了一系列1,2,4-三氮唑核苷类似物。该文简要综述这些三氮唑核苷类似物的分子设计、化学合成及其抗癌活性测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