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可准确导引气管导管在逆行引导插管中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逆行气管插管患者20例, 年龄12~74岁, ASAⅠ~Ⅲ级.16例直接应用逆行引导气管插管;4例全麻诱导后经口明视喉镜插管失败,改用逆行引导插管.所用导管均为可准确导引气管导管,观察导丝置入成功至气管导管插入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插管成功率100%,平均插入时间(52.7±32.95) s,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轻微,均无并发症.结论可准确导引气管导管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逆行引导气管插管,可作为逆行引导气管插管首选导管.  相似文献   

2.
罗鑫  文可武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2):1619-1620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临床麻醉中,因Ⅲ级困难气道无法在正常情况下完成气管插管,使用深静脉导丝逆行气管插管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逆行气管插管患者24例,年龄48~79岁,ASAⅡ~Ⅲ级。使用深静脉导丝逆行气管插管,观察气插管成功率。结果:24例均一次成功,成功率100%。结论:只要应用得当,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导丝,环甲膜下气管穿刺逆行导引气管插管可安全有效地用于Ⅲ级困难气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困难气管插管的经鼻逆行插管处理方式。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5例困难气管插管患者经深静脉置管导丝逆行引导经鼻气管插管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此35例患者采用经深静脉置管导丝逆行引导经鼻气管插管均获得成功,且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为困难气管插管患者行深静脉置管导丝逆行引导经鼻气管插管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导丝导引下的经鼻气管插管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鼻气管插管可作为择期气管插管的首选途径,但盲探经鼻气管插管操作困难,成功率不高。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自制导丝,采用导丝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更好的处理困难气道而寻求一种安全且成功率高的气管插管方法.方法:40例预测困难气道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导引器引导组20例(组1),经环状软骨下1~2气管环处穿刺,向头端置入超滑导丝(黑泥鳅),引出鼻腔,沿导丝放入导引器,然后将气管导管顺着导引器从鼻腔插入气管.观察2种插管方法的成功率及拔管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导引器引导组20例病人均操作顺利,无1例失败(成功率100%),组2有2例插管失败改用气管切开(成功率90%).两组病人拔管后的并发症,组2显著高于组1.结论:这种用超滑导丝和用导丝外套管自制导引器进行逆行导引经鼻气管插管的方法,操作简单,安全且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一种自制复合导引丝在经喉逆行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方法将细丝线捆绑在中心静脉置管用 J 形导丝远心端处制成“逆行插管复合导丝”.22例可预见困难插管和3例麻醉诱导后意外困难插管病人用复合导丝行经喉逆行气管插管.操作要点是:丝线向头端拽紧时使钢丝与丝线连接处恰好在穿刺点处并此在用血管钳夹住丝线,将导引管和气管导管(ET)同时经复合导丝插入直至抵达声门下.再将血管钳外移4~6cm,导引管、ET 和导丝同步继续深入可见血管钳拖至穿刺点处,此时导管位于气管中段或远段.结果25例均成功,其中23例1次插管成功.逆行置入导丝顺利,但有17例需从口腔中拖出.从置管至确认插管成功用时短.意外困难插管病人需他人面罩通气.并发症包括短暂低氧(1例)、颈前皮下气肿(2例)和穿刺局部明显出血(1例).结论用丝线与钢丝相连制成的经喉逆行气管插管复合导丝简单、安全、有效,并能提高插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使用导丝引导进行经鼻气管插管术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自制导丝一根,长60cm、直径5mm,距顶端1.0cm处折成120°角,涂抹石蜡油经鼻腔插入,在喉镜引号下进入声门2~3cm,将气管导管套入导丝并沿其插入气管内,取出导丝,气囊充气。结果 87例患者均在1~2分钟内顺利插管到位,无特殊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导丝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术能在紧急情况下快速、便捷、安全地建立人工气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ERCP)应用经胰管导丝引导下施行乳头预切开术的体会。方法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做ERCP180例,其中有15例施行了经胰管导丝引导下乳头预切开术。对常规胆管插管失败并且导丝反复插入胰管者(>3次)行经胰管导丝引导下乳头预切开术,在胆管深插管成功后完成相应的ERCP治疗。结果在上述180例ERCP操作中,共施行经胰管导丝引导下施行乳头预切开术15例,成功达到胆总管深插管目的14例,并完成相应的治疗。其中13例1次成功,1例当天插管未成功,在预切开后次日再次检查插管成功,1例在预切开后仍未完成检查。结论经胰管导丝引导下施行乳头预切开术,可以提高选择性胆管插管成功率,并且减少因导丝或造影剂反复进入胰管而导致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本方法相对简便、安全,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逆行性引导气管插管的三种方法在困难插管的优缺点及成功率。方法选择36例困难插管的头颈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例。Ⅰ组(传统逆行引导法):引导钢丝直接穿过气管导管中引导插管;Ⅱ组(经典逆行引导法):引导钢丝先穿过二级导引管,气管再套进二级导引管上进行气管插管;Ⅲ组(改良逆行引导法):导引钢丝穿过改良气管的导引孔(在气管导管斜口尖端偏管壁外侧穿一直径0.8mm导引孔到管壁内侧近Murphy孔边开口)引导插管。观察引导管丝引导每种气管方法完成插管的时间、插管一次成功率、失败率。结果Ⅲ组在完成插管时间优于Ⅰ组与Ⅱ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优于Ⅰ组(P〈0.05);失败率Ⅰ组比Ⅲ组高(P〈0.05),Ⅱ组与Ⅲ组无区别。结论逆行性引导气管插管中以改良逆行引导法较好,传统逆行引导法失败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5,(8):1031-1032
目的:探讨胰管导丝占据法在胆管插管困难型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4例胆管插管困难型ERCP患者运用胰管导丝占据法再次插管,即当插管导丝反复进入胰管时,留置导丝生理性占据胰管,而使用另一根导丝进行胆管插管。结果:应用胰管导丝占据法插管成功30例,成功率88.2%;中位时间为12.6±14.2min;ERCP术后胰腺炎分别为26.5%;术后高淀粉酶血症为32.3%。结论:当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时,胰管导丝占据法可明显提高成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一种给啮齿目动物进行气管插管的简单方法,并可使用这种方法建立各种需要进行气管插管的动物模型。方法 选用昆明雄性小鼠60只,咪达唑仑和氯胺酮麻醉后,用光纤穿过22GA动脉穿刺针套管,经口腔引导置入气管,并连接呼吸机,确认置入气管。结果 光纤介导60只小鼠均成功置入气管导管,未出现咽喉部粘膜损伤出血,无声门水肿,7d后解剖未出现气管狭窄等并发症。结论 光纤介导可视下小鼠气管插管成功率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喉罩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手术40例,ASAⅠ~Ⅲ 级,随机双盲分为喉罩置入组(L组,n=20)和气管内插管组(T组,n=20).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前(T1)、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后即刻(T2)、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后 5 min(T3)、拔出喉罩/气管导管前(T4)、拔出喉罩/气管导管后即刻(T5)、拔出喉罩/气管导管后 5 min(T6)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记录围手术期患者相关并发症.结果:插管/拔管期间L组血流动力学较T组稳定.围手术期T组相关发症均显著多于L组(P<0.01).结论:喉罩通气道用于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平扫及重建分别应用于指导患者双腔支气管插管的效果,并分析气管内径与患者一般资料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行择期肺叶切除的患者5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平扫组(n=27)和重建组(n=26),两组患者均于麻醉前行CT检查支气管情况,平扫组采用CT平扫法进行测量,而重建组则采用CT重建法进行测量,而后根据测量结果行双腔支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合适程度评价指标情况,插管并发症之间的差异。对患者通过重建测量出的气管内径与其身高、体重、年龄和BMI等一般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重建组LT1、PT1及APP显著低于平扫组,插管1次成功率显著高于平扫组(P<0.05),重建组患者插管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平扫组(P<0.05);重建组胸廓入口处、主动脉弓处以及气管最狭窄处气管内径值显著高于平扫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身高与气管四个位置的内径呈正相关(P<0.05)。结论CT重建应用于指导双腔支气管导管型号的选择,能有效提升术前气管导管选择型号合适程度,并有效减少插管并发症;患者身高与气管内径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气管插管术在238例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爱云 《中外医疗》2009,28(27):15-16
目的分析紧急气管插管术成功的方式方法。方法对我院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实施238例紧急气管插管术的回顾分析。结果238例中无需药物诱导直接气管插管54例,快速静推地西泮诱导后气管插管184例。经口气管插管195例,经鼻气管插管43例。总插管成功236例,成功率99.4%。一次插管成功220例,成功率94.5%。插管失败2例,失败率0.6%。并发症发生率6.2%。结论提高紧急气管插管成功的关键是:制定明确的急诊插管适应证,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精练插管方法;选择合适的插管方式;评估气管插管困难程度,掌握气管插管的技巧,熟悉气管插管失败后的挽救措施;预防气管插管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插管引导小儿气管切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安全易行的小儿气管切开方法。方法:对34例有气管切开指征的患儿,分组行常规气管切开术、麻醉插管或小儿支气管镜引导的气管切开术。结果:插管引导的小儿气管切开术组,术者易判断气管,手术时间短;插管后经吸痰、给氧,氧了缺氧状况,利于术者从容操作且降低了并发症。结论:插管引导的小儿气管切开术较常规气管切开术安全易行,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李文建  钟庆  陈涛  汪辉德  赵敏  邬瑞刚 《重庆医学》2011,40(27):2758-2759,2762,2809
目的比较使用Truview-EVO2喉镜与Macintosh喉镜的全麻患者经口气管插管时间、声门暴露等的差异。方法选取2009年4~12月择期腹部手术的全麻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Macintosh喉镜(M组),Truview-EVO2喉镜(T组),每组30例。采用静脉麻醉诱导,待患者意识丧失、肌肉松弛后插入气管导管。观察并记录两种喉镜插管所需的时间、插管次数、声门暴露情况(Cormack&Lehane分级)以及插管相关并发症。结果 T组插管时间明显长于M组(P<0.05)。两组声门暴露情况有差异(P<0.05)而患者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无差异(P>0.05)。结论与Macintosh喉镜相比,Truview-EVO2喉镜气管插管的时间较长,但能提供更好的声门暴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舌咽神经、喉上神经阻滞联合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对气管插管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取ICU清醒至浅昏迷的具有气道保护反应且需要气管插管的4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在插管前给予A组患者咪唑安定5 mg适当镇静,尔后行舌咽神经、喉上神经阻滞,环甲膜穿刺,气管内表面麻醉,5~10 min后行经口气管插管.常规给予B组患者丙泊酚2 mg/kg,司可林1.5 mg/kg,肌松后插管.记录插管前、插管后1 min、15 min、45 min的血压、脉搏、插管反应(呛咳、作呕、喉痉挛)、插管时间、插管次数、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较小.B组则较规律地出现插管后血压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A组插管时间长于B组,A组患者咬肌不如B组松弛.10 min后83.5%的B组患者出现明显呛咳,需要后续镇静.34%的A组患者有呛咳反应,给予镇静.45 min时,A组患者没有出现局麻药失效后的气道高敏反应.结论 行舌咽神经、喉上神经联合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可以有效地抑制气管插管反应,较静脉快速给药患者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行快速诱导经口旋转盲探气管内插管法在困难气管插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6月~2011年3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气管插管全麻、麻醉前预测为困难气管插管患者60例,根据Cormack-Lehane分级分为两组,Cormack-Lehane分级Ⅲ级和Ⅳ级为困难气管作为盲探组(25例),采用旋转盲探插管法;Cormack-Lehane分级Ⅰ级和Ⅱ级作为明视组(35例),采用Macintosh喉镜常规插管法。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即刻及气管插管后5 min各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及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插管后咽喉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与明视组比较,盲探组在气管插管总时间、1次成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插管成功率均为100.0%;与麻醉诱导前比较,两组麻醉诱导后和插管后5 min的SBP、DBP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气管插管即刻SBP、DBP无显著性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R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麻醉诱导后比较,气管插管即刻的SBP、DBP和HR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O2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的咽喉并发症。结论快速诱导经口盲探气管内插管法用于困难气管插管,操作简单易行,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王艳云 《当代医学》2010,16(4):128-129
目的观察清醒插管时不同剂量芬太尼复合咪达唑仑的效果。方法择期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巨大甲状腺切除的病人48例,年龄48~58岁,ASA均为Ⅱ级,随机分为单纯表面麻醉组(L),表面麻醉+芬太尼1ug/kg+咪达唑仑40ug/kg(F1)和表面麻醉+芬太尼1.5ug/kg+咪达唑仑40ug/kg(F2组),每组16例。F1和F2静注咪达唑仑40ug/kg,分别静注芬太尼1ug/kg、1.5ug/kg面罩给O2后气管插管,记录麻醉前(T0),暴露声门即刻(T1),插入气管导管即刻(T2)时的MAP、HR及插管过程中有无躁动、呛咳等。结果F2与F1及L比较,插管时F2组对MAP及HR影响明显降低,呛咳、躁动的发生率减少。结论静脉注射芬太尼1.5ug/kg复合咪唑仑40ug/kg,可为巨大甲状腺肿清醒插管提供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 FOB)和Lightwand光棒在经口困难气管插管过程中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50例拟施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外科手术、术前访视评估确定为困难气道的患者,随机分为FOB组( F组)和Lightwand光棒组( L组)。观察和记录2组患者入手术室麻醉诱导前( T0)、诱导后插管前( T1)、气管插管即刻( T2)、插管后1 min( T3)、3 min( T4)、5 min ( T5)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气管插管总时间、插管成功例数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F组和L组气管插管成功率分别为100.0%和9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声音嘶哑及咽痛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插管总时间明显少于L组(P〈0.05);T2、T3时F组舒张压及心率均低于L组(P〈0.05-P〈0.01)。结论:FOB比Lightwand光棒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相对较小,二者均可作为解决困难气管插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