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放射治疗是高危乳腺癌根治术后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胸壁和锁骨上区是最重要的术后辅助放疗部位。目前有多种胸壁照射方式,由于胸廓特殊的几何形状,传统的照射方法难以达到合理的剂量分布。电子束旋转照射技术利用电子束的剂量分布特点,根据胸壁的形状和靶区的深度选择不同的能量,能使靶区达到理想的剂量分布,同时降低心、肺晚期放射损伤,在胸壁照射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及其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电子束旋转照射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肺癌患者行立体定向放疗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体定向放疗是目前治疗小细胞肺癌或局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放射治疗手段,其特点是针对肿瘤区实行非共面多弧度等中心旋转,该技术使高剂量区剂量分布的形状在三维立体方向上与靶区的实际形状一致,而周围正常组织照射剂量垂直下降,肿瘤靶区受到高剂量照射的同时,  相似文献   

3.
电子线旋转治疗技术在乳腺癌术后胸壁照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XS  Liu MZ  Hu YH 《癌症》2004,23(3):358-360
随着肿瘤综合治疗的不断发展,乳腺癌的治疗策略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放射治疗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方法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仍占重要地位。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占所有局部复发的44%~69%,居第一位,成为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的最重要靶区。然而,由于胸廓特殊的几何形状,传统的照射方法难以达到合理的剂量分布。电子线旋转治疗技术利用电子线的剂量分布特点、结合胸壁的形状和靶区的深度选择不同的能量,使靶区达到合理的剂量分布,同时降低心、肺受量,在胸壁照射中具有较大的优势。临床实践也证实,电子线旋转照射与常规照射技术相比具有局部控制率高、心肺毒性小、皮肤反应轻等优点,在胸壁照射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乳腺癌术后胸壁电子线放射治疗时单野与分野治疗对整个胸壁照射区剂量分布比较。方法:对乳腺癌根治术后病人进行模拟CT定位,用Varian的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进行CT图像重建、靶区勾画。6MeV或9MeV电子线对所勾画的靶区进行单野和分野计划设计,计算并比较整个靶区的剂量分布。结果:乳腺癌术后胸壁照射由单野改成二野照射后,80%剂量曲线所包靶区体积由47%上升到84%,90%剂量曲线所包靶区体积由28%上升到72%。结论:进行乳腺癌根治术后大胸壁电子线照射时,单野照射剂量分布不均且靠近内乳区和腋中线区剂量严重不足,若在病人体表弯曲处进行分野,分野后进行二野照射则大大提高内乳区和腋中线区的剂量,提高了整个靶区的剂量,从而满足临床剂量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乳腺癌术后胸壁电子线放射治疗时单野与分野治疗对整个胸壁照射区剂量分布比较。方法:对乳腺癌根治术后病人进行模拟CT定位,用Varian的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进行CT图像重建、靶区勾画。6MeV或9MeV电子线对所勾画的靶区进行单野和分野计划设计,计算并比较整个靶区的剂量分布。结果:乳腺癌术后胸壁照射由单野改成二野照射后,80%剂量曲线所包靶区体积由47%上升到84%,90%剂量曲线所包靶区体积由28%上升到72%。结论:进行乳腺癌根治术后大胸壁电子线照射时,单野照射剂量分布不均且靠近内乳区和腋中线区剂量严重不足,若在病人体表弯曲处进行分野,分野后进行二野照射则大大提高内乳区和腋中线区的剂量,提高了整个靶区的剂量,从而满足临床剂量要求。  相似文献   

6.
宫颈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剂量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宫颈癌调强放疗(IMRT)和三维适形放疗(3D-CRT)时靶区及其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差异。方法用WiMRT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计划系统分别进行6~9个照射角度的3D-CRT和IMRT计划设计,肿瘤量45Gy,计算出正常组织和靶区的剂量-体积直方图以及所需照射的总跳数,并根据10cm×10cm射野外漏射线和散射线剂量率的测量值,估算3D-CRT和IMRT放疗时射野外正常组织所受漏射线和散射线剂量。结果照射野数和照射角度一致,IMRT时膀胱、直肠、阴道所受平均剂量分别只有3D-CRT时的19.5%(29.3/150.3)、64.5%(538.0/833.0)和61.0%(1553.6/2546.3),靶区平均受照剂量略高于3D-CRT。IMRT病人射野外正常组织所受散射线和漏射线剂量约为3D-CRT病人的1.5倍。结论宫颈癌IMRT时射野外正常组织受漏射线和散射线照射剂量较高,但射野内靶区和邻近器官剂量分布优于3D-CRT。  相似文献   

7.
适形放疗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卫  戈伟 《实用癌症杂志》2003,18(4):439-440,446
适形放疗 (conformalradiotherapy)的概念最早在 195 9年由日本学者Takahashhi提出 ,目的是仅照射肿瘤而保护周围正常组织[1] 。适形一词是治疗与评估所要达到的目标 ,它有 2个重要条件 :一是射野形状上的适形 ,即各照射角度上射野的形状均与靶区外轮廓投影适形 ;二是剂量分布上的适形 ,即靶区内从空间三维方位观察 ,所要求的处方等剂量面 (如 90 %等剂量面 )恰好包括靶区体积 ,而靶区外的邻周正常组织和器官因剂量递减特别快而免受照射损伤。1 适形放疗发展的历史1.1 射野适形射野适形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档铅技术 (Block)和多叶准直器 (mu…  相似文献   

8.
切线野照射是乳腺癌体外照射最常用的方法。由于胸壁的弯曲,为改善靶区剂量分布的均匀任,必须加组织补偿。对~(60)Coγ线或高能X线,为保护皮肤,一般用合适角度的楔形板作补偿。但就靶区剂量的给定位置和剂量归一的方法以及摆位时源皮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IGRT机载千伏级锥形束CT(CBCT)研究调强放疗时摆位的线性误差和旋转误差对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应用CBCT扫描MED-TEC头体模获得X线容积影像,再利用计算机模拟,研究单纯线性误差、单纯旋转误差以及两者同时存在时对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线性误差和旋转误差对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均有影响,两者同时存在时影响更大,即使较小的线性误差与旋转误差相叠加也能对剂量分布产生影响。[结论]旋转误差会增加线性误差对靶区及危及器官受照剂量的影响,只纠正线性误差不能很好地纠正剂量分布的改变,因此旋转误差的纠正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三维适形照射与体部γ刀照射剂量学应用的特点.方法:分别选取三维适形放疗计划和体部γ刀照射计划各10例,比较两种计划在靶区高剂量分布、靶区剂量均匀度、正常组织受量和靶区周围剂量梯度变化情况.结果:三维适形照射靶区剂量分布均匀,靶区适形度好,受照剂量高,周围正常组织受低剂量照射体积大;体部γ刀照射中心剂量高,靶区外有高剂量梯度变化,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小.结论:结合三维适形照射与体部γ刀照射的剂量学特点,对同一患者,采用三维适形与体部γ刀结合照射的方法,得到较好的高剂量靶区分布的同时,周围正常组织受量最小,靶区局部控制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容积旋转调强(volume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技术行全脑放疗联合转移灶同期加量治疗脑转移瘤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10例行放疗的脑转移瘤患者,每例患者同时设计两种放疗计划:RA计划和Sum计划.RA计划全程采用VMAT技术,全脑照射30 Gy/10 F,同时转移灶同期加量照射45 Gy/10 F;Sum计划全脑适形对穿照射30 Gy/10F后,采用VMAT技术对转移灶局部加量照射15 Gy/5 F.比较两种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危及器官及转移灶外脑组织的受照射剂量、机器跳数等.结果 两种计划靶区剂量分布均满足临床要求.RA计划靶区适形度指数优于Sum计划(0.99±0.00vs 0.77±0.05,P<0.001),全脑V35、V.亦显著小于Sum计划(P<0.05),机器跳数较Sum计划减少约12%.结论 RA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可达到或优于Sum计划,能更好地降低转移灶外正常脑组织的受照射剂量,减少机器跳数.应用VMAT技术行全脑放疗联合转移灶同期加量是制定脑转移瘤放疗计划的一种优选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弧形野技术提高乳腺瘤床靶区照射剂量,减少肺组织和乳腺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和容积,作乳腺癌保留术后瘤床追加剂量技术与方法的探讨。方法:用大恒STAR-2000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GE双螺旋CT、VARIAN 600C/D直线加速器对乳腺癌保留术后患者实施精确定位、虚拟计划设计、弧形野技术照射。结果:通过三维治疗计划的剂量显示,乳腺瘤床靶区100%体积肿瘤剂量≥90%,剂量分布符合临床要求。结论:使用弧形野技术照射乳腺癌,能够有效提高乳腺瘤床靶区肿瘤剂量及要求≥90%的等剂量线包括靶区,减少肺组织、心脏和正常乳腺组织的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张江洲 《实用癌症杂志》2010,25(4):433-434,440
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是指在三维适形照射的基础上对照射野截面内诸点输出剂量进行调整,经过旋转照射使射线剂量在体内空间分布与病变一致,形成高剂量区。调强放射治疗作为1种新的放疗技术具有靶区高剂量三维适形的优点。剂量学已表明和三维适形治疗胃癌相比,调强放疗具有可行性和治疗获益,临床中调强放疗治疗胃癌的经验证实了此剂量学分析,一系列报道指出了调强放疗对正常组织毒性更低。全世界范围内,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  相似文献   

14.
胃癌术后IMRT与常规对穿及适形照射剂量学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胃癌术后常规放射治疗与适形及调强(IMRT)治疗技术在同一处方剂量(45 Gy)时的剂量分布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9例胃癌术后患者,在CT图像序列上勾画出临床靶区(CTV),CTV外放1 cm定义为计划靶区PTV,对PTV分别用常规两野对穿、适形5野及5野调强照射技术进行计划设计。所有方案处方剂量均为45 Gy,要求95%体积PTV接受45 Gy剂量,IMRT与适形计划采用优化以保证≥95%的PTV接受45 Gy的处方剂量,99%的PTV接受42.75 Gy。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PTV受量和正常器官的受量差异和剂量分布,并计算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结果IMRT能够产生优于常规及适形的靶区剂量分布,均匀性及适形度明显优于常规对穿照射。IMRT的左肾受23 Gy剂量的体积百分比(V23)明显低于常规及适形技术,从脊髓剂量来看,IMRT的脊髓最大剂量为(39.3+2.3),小于40 Gy,明显优于常规前后对穿及适形照射技术,并相应减少脊髓的NTCP值。结论IMRT相对于常规对穿照射及适形照射具有明显的靶区剂量分布优势,可以减少肾脏、脊髓等正常组织器官的照射体积百分比及NTCP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弧形野技术提高乳腺瘤床靶区照射剂量,减少肺组织和乳腺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和容积,作乳腺癌保留术后瘤床追加剂量技术与方法的探讨.方法:用大恒STAR-2000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GE双螺旋CT、VARIAN 600C/D直线加速器对乳腺癌保留术后患者实施精确定位、虚拟计划设计、弧形野技术照射.结果:通过三维治疗计划的剂量显示,乳腺瘤床靶区100%体积肿瘤剂量≥90%,剂量分布符合临床要求.结论:使用弧形野技术照射乳腺癌,能够有效提高乳腺瘤床靶区肿瘤剂量及要求≥90%的等剂量线包括靶区,减少肺组织、心脏和正常乳腺组织的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调强治疗照射野布野方向对剂量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布野方向对5野鼻咽癌同期增量调强计划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取同一病例分别从患者头部上半球、下半球和全球设5个照射野,设计调强治疗计划,分别得出其剂量分布结果,对比靶区及各主要危及器官受量。结果:靶区剂量分布差别不大;全球5野均匀分布照射时,腮腺受量明显少于其他布野方式;从下半球布野视交叉受量最少。结论:不同布野方向对5野鼻咽癌同期增量调强计划靶区剂量分布影响不大,全球5野均匀分布照射可更好地保护腮腺,当靶区距视交叉较近时推荐从下半球布野。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高科技发展带动下,适形治疗技术迅速成熟,高传能线密度,临床应用日益活跃。可以预言,这些治疗手段革命性突破将在下个世纪成为癌症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一、适形治疗适形治疗是一种放射治疗技术。适形,即高放射剂量区(照射野)形态与肿瘤(靶区)形态一致。由于靶区是立体的,且又是用放射线治疗,故称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当靶区体积较小,单次大剂量照射就可达到局部控制目的,该照射方式称为放射外科,其代表产品是伽玛刀。当要求造形治疗靶区内及靶表面剂量分布均匀,则每个照射野内剂量须能按要求调整,并使靶区高剂量,…  相似文献   

18.
肖锋  张学成  陆军  石梅 《现代肿瘤医学》2007,15(9):1261-1263
目的:利用滑窗式调强技术设计上段食管癌两前斜野(前八字野),以改善上段食管癌放射治疗剂量分布不均匀状况。方法:对10例上段食管癌患者分别设计用多叶光栅(MLC)适形前八字野和用滑窗式调强技术的调强前八字野。为了避开脊髓,两个照射野的机架角度分别设为60°~65°和300°~295°,机头和治疗床的角度均为0°。GTV、CTV、PTV等的处方剂量均为64.4Gy/28F,设计计划时使得每个计划PTV最小剂量不小于处方剂量的95%(61.4Gy)。脊髓最大剂量限制为<40Gy。结果:在每个计划PTV最小剂量均等于95%的处方剂量时,调强八字野计划的GTV、CTV、PTV的最大剂量、平均剂量等均明显小于适形八字野(P<0.001),GTV的最大剂量由109.67%降至103.58%,CTV的最大剂量由110.27%降至104.07%,PTV的最大剂量由110.63%降至105%以下。调强八字野PTV的靶区适形度(CI)明显高于适形八字野(0.67:0.54,P<0.001);靶区不均匀度(HI)也明显高于适形八字野(1.06:1.13,P<0.001)。调强八字野脊髓受量均小于40Gy。结论:滑窗式调强技术的前八字野照射,有效地提高了靶区内剂量分布的均匀性和靶区剂量适形度,同时大大降低了脊髓受量。相比较多野调强,两个照射野又大大降低了治疗费用。因此此项技术是解决上段食管癌两前斜野剂量分布不理想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胸廓入口食管癌放疗的困难是靶区剂量不均和避开脊髓困难。用楔形补偿两前斜野照射技术治疗8例患者。治疗计划表明,应用15°或30°楔形板,40~60°机架角,靶区上中下平面剂量均匀分布在90~100%,脊髓量≤50%。不用楔形板或用45°楔形板时,上下平面靶区剂量分布不均。使用≤30°或≥70°的机架角将分别导致省髓剂量过高和靶区外正常组织照射量增多。用Anderson体模胶片法测量结果一致,肺尖受到部分照射,肩关节位于射野外。  相似文献   

20.
乳腺癌术后胸壁照射技术剂量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狄小云  徐敏  王健  陈维军 《实用癌症杂志》2002,17(5):502-504,514
目的:对乳腺癌术后胸壁放射治疗几种常用照射技术的剂量分布特点进行研究。方法:对乳腺癌手术后患者和做了标记的测量体模,按放疗体位做CT扫描,CT影像经网络送入三维TPS,在TPS上设计4种照射方案,并在人体模上进行模拟照射(参考剂量1Gy),用热释光剂量仪进行实际测量。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除电子弧形旋转照射外,其它3种照射技术的胸壁剂量都较均匀(胸壁平均剂量>0.90Gy)。电子线弧形旋转照射 和X线双切线影+内乳区电子线野技术由于在内乳区设野保证了内乳区有充足的剂量(内乳点剂量>0.90Gy),但是后者在2个野交界处易形成剂量冷热点。单纯X线切线野和适形野技术在内乳区可产生欠剂量情况,体积剂量直方图显示电子线旋转照射技术肺部受高剂量照体积最小,适形野技术也使肺部受高剂量照射体积明显减小。在体表加盖1.0-1.5cm的组织等效填充物后,4种照射技术的皮肤剂量可提高到0.90Gy以上。结论:乳腺癌胸壁照射技术有不同的剂量分布特点,在临床应用时应视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