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置起搏器致静脉血栓溶栓后并发创面出血一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患者女性、73岁。因高血压性心脏病 12年并发病窦综合征于 1990年 12月经右锁骨下静脉安置VVI型永久人工起搏器。术后逐渐出现胸闷、气促、头晕等症状 ,1999年 12月因上述症状明显加重 ,并出现双下肢水肿 ,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 ,心功能Ⅱ级 ,起搏器综合征。经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 ,于 2 0 0 0年 7月 10日行DDD型起搏器置换术。常规消毒局麻下在右胸手术瘢痕下 1cm作皮肤横切口 ,取出起搏器 ,因原为 5~ 6mm起搏电极 ,与拟更换的DDD型 3.2mm起搏器接口不匹配 ,原起搏电极又不能拔出 ,故将原电极废置一旁 ,仍经右锁骨下静…  相似文献   

2.
临床资料 患者 ,男性 ,74岁。因Ⅱ度Ⅱ型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于 1991年 4月在我院安装心脏DDD双腔起搏器。起搏器及电极均为美国CPI公司生产 ,型号为PG - 937型。术后多次检测 ,起搏器DDD工作正常。 1998年 11月因起搏器电能耗竭 ,在本院更换CPI公司 94 1型DDD双腔起搏器。当时因原电极检测各参数均正常 ,故未给予更换电极。 2 0 0 0年 4月摄胸片时发现起搏器心房电极在左锁骨下断裂 ,长约4cm左右 ,心室电极正常 ,即给予调整起搏器为VVI工作方式 ,起搏频率为 70次 分。现患者无特殊不适 ,心电图示起搏器功能正常 ,为…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25岁,17年前行单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为更换起搏器入院。经静脉途径行起搏器电极拔除过程中因电极老化发生电极断裂,采用经股静脉下腔静脉拔除电极失败,改为胸腔镜经右房切开在直视下最大程度剪除残余电极。后重新安装希蒲系统起搏器。  相似文献   

4.
VDD起搏治疗幼儿完全性房室阻滞(附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例3.5岁的女性幼儿因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致迟发性完全性房室阻滞(CAVB)而安置VDD起搏器。经锁骨下静脉途径埋置单根心房感知、心室触发起搏电极,使之于右房内塑形并贴靠房壁;起搏器埋于同侧皮下胸大肌筋膜上囊袋内。术中测得起搏阈值0.1V、脉宽0.4ms、电极阻抗520Ω、A波振幅1.5mV、V波振幅10.6mV,A波感知设定0.25mV。术后房室同步起搏率100%,临床症状改善。表明VDD起搏器不仅埋置简便,而且具有房室同步、频率应答等生理性起搏特点,是治疗幼儿CAVB的理想起搏方式。  相似文献   

5.
快速心率导致噪音反转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女性 ,72岁 ,因冠心病 ,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伴心动过缓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Ⅲ级而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 (VVI)型 ,按常规途径分离右侧头静脉 ,因静脉过细而改作右锁骨下静脉穿刺 ,送入单极起搏电极 (CAPSURESP40 2 3- 5 8cm) ,依次进入右房、右室 ,X线透视示电极定位良好 ,心内膜心电图示rS波 ,ST段抬高 ,表示电极与心内膜接触良好 ,测试起搏阈值 0 .5V ,阻抗 5 2 0Ω ,心内膜电压 7.8mV ,确认电极位置正常后 ,固定电极。但当起搏器 (Sigma10 3型 )与电极连接 ,埋入皮囊后 ,出现附图心电图 ,图示在…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58岁,18年前因病窦综合征行VVI起搏器置入,后因电极脱位而自成AAI起搏,于1年前更换起搏器时,心房电极因阻抗过高,再次置入心房电极不能起搏而改为VVI起搏,术后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右房上部无A波,冠状窦口可记录到A波,并可行心房起搏。右室起搏时为室房1:1逆传,此为起搏器综合征的机制。故保留原右室电极,于冠状窦口加心房螺旋电极固定,DDD起搏成功,起搏器综合征消失。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36岁。于1990年因病毒性心肌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在外院安置VVI型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后一般情况好。1997年7月在我院复查起搏器时发现电池即将耗竭而更换起搏器,术中测试原电极导管阈值增高而又经右侧头静脉插入—新的电极导管,术后伤口愈合良好,7d拆线。同年11月开始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0℃,呈弛张热,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白细胞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血培养为表皮葡萄球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示右房内可见25.4mm×11.5mm强光团,活动度大,舒张期脱入右室流入道,遂行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69岁。因间歇性Ⅲ度房室阻滞(AVB)于1996年4月26日经右侧头静脉途径安置了VVI起搏器。术后2个月,患者头静脉切口红肿、渗液,给予换药、抗感染治疗无效,炎症播及起搏器囊袋。于1996年7月30日,采用手动直接牵引法试拔电极未成功,随...  相似文献   

9.
双腔起搏器电极断裂二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例 1 男性 ,77岁 ,因陈旧性心肌梗死、Ⅲ度房室阻滞(AVB)于 1999年 7月安装VDDR永久起搏器 (电极型号 4 2 5- 0 4 )。当时经右侧头静脉途径置入心房、心室电极 ,手术顺利。 1999年 9月突然出现阵发性头晕、晕厥 3次 ,心电图示Ⅲ度AVB ,起搏器功能失灵。入院时体格检查 :血压 12 0 / 80mmHg ,肺部听诊无异常 ,心界向左下扩大 ,心率 4 0次 /分 ,律齐 ,可闻及大炮音 ,轻轻按压脉冲发生器部位有时可呈起搏心律 ,心率增至 60次 /分。初步诊断为起搏器电极断裂。遂在局麻下行起搏器电极探查、更换术。切开原切口 ,见电极与脉冲发生…  相似文献   

10.
应用非螺旋直电极代替J形电极,普通直导丝代替J形导丝,为40例病窦综合征患者安置了心房按需起搏器。即刻起搏阈值0.72±0.35V,感知灵敏度为1.2±0.3mV与J形或螺旋电极基本相同。全部患者术后起搏功能正常,除1例因感知灵敏度进行性升高致感知欠佳外,余39例感知功能良好。未见电极脱位。笔者认为,采用作螺旋直电极安置AAI起搏器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植入心脏起搏器术后八年发生霉菌性心内膜炎一例李劲高张灿嫦朱纯石(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州510120)患者男性,55岁,因持续发热21日于1995年7月22日入院。1987年因病窦综合征安装VVI起搏器(秦明公司P101,U11121,电极46...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性,50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于1998年12月经右锁骨下静脉途径于我院安装某公司VVI起搏器,术后随访,经多次复查心电图示起搏器工作状态良好。1个月前,患者因心悸、胸闷、晕厥到外院查心电图,发现仅有起搏信号,起搏、感知功能丧失。入院查体:血压16.7/9.33kPa,心率52/min,律不齐,P2>A2,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起搏、感知功能不良,X线胸片示电极无断裂,尖端位置无移动。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起搏器安装术后、起搏器…  相似文献   

13.
用直型翼状电极安置AAI起搏器一例王伟(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汕头515041)方卫华(深圳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深圳510120)患者男性,54岁,因反复头昏、晕厥、心悸3年,诊断病窦综合征,于1992年1月安置AAI起搏器。常规右锁骨下静脉穿刺.通...  相似文献   

14.
一例11岁矫正性大动脉转位(SLL)的女性患儿有晕厥史10年,超声心动图证实心内无分流,动态心电图及电生理检查均证实为Ⅲ度房室阻滞,窦房结功能正常。安置VDD生理性起搏器,感知与起搏电极间距为13cm,P波振幅2.2mV、心房感知0.75mV、心室起搏阈值0.4V。术后观察心房感知率98%。给心内无分流的心脏畸形患儿安置起搏器要充分考虑生理和生长发育的需要,如合理选择起搏器类型和电极长度,进行电生理检查测定心尖至高位右房的距离,同时熟悉复杂心脏畸形影像学的知识对保证安置术的成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拔除移位永久起搏电极致心包填塞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拔除移位永久起搏电极致心包填塞一例赵思勤李秋周世炳患者女性,37岁。因慢性病毒性心肌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而埋植起搏器(CPI)。术中伞状电极定位于右室心尖处膈肌上方。2个半月后,因起搏器感知功能不足入院。X线胸片示电极移位至右室流入道。局麻下切开右锁骨...  相似文献   

16.
起搏心电图(Ⅱ)VVI起搏心电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美国和欧洲 ,双腔起搏器占起搏器总植入数量的80 %和70 % ,而VVI起搏器仅占10 %。在我国 ,双腔起搏器的植入数量仅占30 %左右 ,单腔VVI起搏器的植入仍占起搏器植入总数的60%~70% ,因此 ,VVI起搏器仍是我国当前最常应用的起搏器 ,了解和掌握VVI起搏心电图十分重要。一、VVI起搏器的基本原理VVI起搏器是指心室单腔起搏、单腔感知、感知自身信号后脉冲发放抑制型起搏器。其电极常放置在右心室心尖部 ,该处有丰富的肌小梁将电极导线的头部固定。心室单腔VVI起搏器还可转换为VVT和VOO模式工作 ,但后两…  相似文献   

17.
<正> 患者男性,63岁.有冠心病、慢-快综合征病史21年,多次发生昏厥。于1982年7月17日反复出现窦性停搏(最长达21s)伴阿-斯综合征,当日在本院经左头静脉插入电极安置YCP—II型VVI起搏器,效果良好.因电源耗竭先后更换过同型起搏器4次.1992年5月15日再次在本院更换起搏器。鉴于原电极已使用10年,故于右头静脉重新插入新电极,安置YCP—IIA型起搏器.新、旧电极头相距约2cm,起搏阈值1V,起搏及感知功能良好,无自觉不适.埋植新起搏器后,切开左上胸皮肤取出旧起搏器.旧电极未取出只拔去其金属插针,透视下见金属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43岁,1988年因病窦综合征行VVI起搏器置入术。1994年、2003年因起搏器电池耗竭更换起搏器,2次手术均经右锁骨下静脉各置入1根电极导管,并发现1988年置入的电极导管断裂,电极一端固定在右心室尖部,一端漂浮在肺动脉内。2005年2月术后因囊袋发生感染,多次行清创术,感染未控制。再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将起搏器置入左侧胸部新囊袋中,置入电极导管1根,囊袋再次感染、皮肤破溃、起搏器外露。X线片示:左右各有1根电极经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至右心室,其中1根电极导管一端在右心室,另一端漂浮在肺动脉。2005年8月采用血管内反推力牵引法行…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 ,5 8岁 ,18年前因病窦综合征行VVI起搏器置入 ,后因电极脱位而自成AAI起搏 ,于 1年前更换起搏器时 ,心房电极因阻抗过高 ,再次置入心房电极不能起搏而改为VVI起搏 ,术后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经电生理检查 ,证实右房上部无A波 ,冠状窦口可记录到A波 ,并可行心房起搏。右室起搏时为室房 1∶1逆传 ,此为起搏器综合征的机制。故保留原右室电极 ,于冠状窦口加心房螺旋电极固定 ,DDD起搏成功 ,起搏器综合征消失。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83岁。27年前因病窦综合征安置VVI起搏器,共更换脉冲发生器2次,更换心室电极1次(原电极未拔除)。此次因起搏器囊袋感染外露拟安置无导线起搏器(Micra,美敦力公司),心脏超声示右房大(108mm)右室大(41mm)。采用Micra递送系统递送起搏器时,因三尖瓣环扩张,使其弧形顶端失去支撑,起搏器不能到达心尖部,故穿刺左股静脉利用套索技术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