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大承气汤中大黄后下时间对阳明腑实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自2012年3月至2014年1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门诊或住院部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阳明腑实证便秘患者150例。按照口服大承气汤大黄后下时间的不同,随机分10 min组,20 min组,30 min组,每组50例,每组均煎煮10 min、20 min、30 min、60 min、90 min。各组给药1次/d,至排出大便通气时止。观察各组用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计算不同大承气汤煎液中各游离、结合、总蒽醌类衍生物的含量。统计分析后下大黄最佳煎煮时间,从而为大承气汤临床提供用药指导。结果:1)大黄后下时间相同,煎煮时间不同会对大承气汤中总蒽醌含量有影响,2)大黄中有效成分的回归方程分别为:芦荟大黄素Y=104 681X-39 806(r=0.999 9);大黄酸Y=54967X-23 089(r=0.999 9);大黄素Y=298 764X-90 874(r=0.999 9);大黄酚Y=188 096X-38 046(r=0.999 9);大黄素甲醚Y=83 997X-28 765(r=0.999 9);3)研究表明,20 min大黄后下,共煎煮30 min时大承气汤中结合蒽醌含量最高,结合蒽醌的泻下效应较强;4)20 min煎煮30 min时,大承气汤排便时间、次数、排气时间以及肛门直肠压力与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承气汤在煎煮20 min后加入大黄后共煎煮30 min的药液中结合蒽醌的含量高于其他后下时间,为其致泻作用提供物质基础,避免了中药煎煮时间过短或过长,防止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大黄后下的实验观察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250101)王庆霞济南市第二师范学校(250109)曲敏关键词大黄,后下,煎出量,实验观察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及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临床作为泻下药时(一般15g左右)须注明后下,后下的方法是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承气汤(大黄后下)、调胃承气汤(大黄共煎)汤剂与其颗粒剂中大黄泻下作用的差异。方法将50只健康KM小鼠进行泻下实验和肠推进率实验,对比大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汤剂与其颗粒剂泻下作用的差异。结果与空白组相比,大承气汤汤剂与颗粒剂都有明显的泻下作用,且二者没有明显的区别;调胃承气汤汤剂与颗粒剂,也有明显的泻下作用,但是与汤剂组相比,颗粒剂在小肠推进率和泻下指数(EI)明显较高(P0.05),首次泻下时间明显较短(P0.05)。结论中药复方汤剂与颗粒剂的作用是否有等效性与药物的煎煮方法有关,颗粒剂不能完全替代中药汤剂。  相似文献   

5.
6.
大承气汤及大黄治疗小鼠细菌性腹膜炎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腹腔注射大承气汤或其组分大黄对小鼠抗菌能力的影响。方法 于建立细菌性腹膜炎模型前分别腹腔注射大承气汤或大黄煎对小鼠预防治疗2天后,分别腹腔注射大肠杆菌(10^8/ml)或变形杆菌(10^6/ml)建立腹膜炎模型,再继续用药治疗2天。结果 模型的治疗组小鼠死亡数及相应菌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大承气汤和大黄煎对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感染的小鼠均有良好保护作用。预防加治疗组和模  相似文献   

7.
8.
大、小承气汤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大、小承气汤进行定性与定量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方法:采用TLC法,分别对大、小承气汤中大黄和枳实进行定性鉴别;采用比色法、TLCS及挥发油测定法,测定大、小承气汤中总蒽醌、橙皮苷及总挥发油的含量。结果:各成分加样回收率均在95%~105%之间。结论:本方法结果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作为大、小承气汤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9.
大黄不同煎法所含成分的分析黄承,柯文彬大黄是一种常用中药,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Maxim.exBalf.或药用大黄R.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本文对生大黄不同煎煮...  相似文献   

10.
11.
温脾汤附子先煎、大黄后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春海  杨永华  王实强 《中草药》2003,34(6):514-516
目的 探讨温脾汤先煎后下的条件。方法 采用HPCE法测定了温脾汤中乌头碱及大黄游离蒽醌的含量。结果 附子先煎30min,乌头碱的含量能达到安全限量;大黄先浸泡30min并于汤剂煎好前10min加入,大黄游离蒽醌的含量最高。结论 温脾汤中附子应先煎,而大黄宜后下。  相似文献   

12.
“先煎”、“后下”之我见湖南省临澧县药检所(415200)杨松林主题词煎药法根据某些中药的特有性质和临床用药的需要,在中药汤剂中约定俗成地形成了"先煎"、"后下"等特殊煎法,对保证药物充分发挥应有的效能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根据多年工作中的观察,中药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小承气汤中肉桂酸和大黄酸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Apollo C18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和0.011%冰乙酸溶液,梯度洗脱,时间20 min,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结果 肉桂酸和大黄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7~0.40 μg和0.48~1.92 μg,精密度为0.22% 和 0.1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3%和96.9%.结论 建立的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小承气汤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4.
汤剂在其煎煮过程中有些患者感到不方便,如一剂中药煎煮时,有的须先煎、后下、烊化等,尤其是后下的药物容易忘漏,没有放下煮;或因一些患者对后下药不易理解,使同其它药一起煮,这样就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对此实际问题,笔者将其特殊煎法后下一项改进的设想浅谈之。所谓后下,是指有些药物的有效成分受热后容易挥发逸散,或受热时间稍长即被破坏,这些药物须后下,一般在其它药物煎好之前5~10分钟加入共煎,  相似文献   

15.
小承气汤治愈不全性截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男,22岁,农民。一个多月前,患者从6米高处跌下,当即腰部剧痛,双下肢不能活动,翌日二便闭。X光摄片示:腰1椎呈楔形改变。椎体压缩约2/3,并向后凸畸形。送入某县人民医院住院。入院后一直靠灌肠、  相似文献   

16.
肖雨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3):99-100
目的:优选大承气汤的最佳提取方法。方法:以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酸的含量为评价指标,首先对大黄提取时间进行考察,再对整方提取条件(浓度、时间、温度、次数)进行考察。采用HPLC法测定含量。结果:大承气汤最佳提取条件为,加入50%乙醇125ml,在90℃下提取40分钟,共提取三次。大黄后下,在整方中再提取20分钟为佳。结论:大承气汤的最佳提取方法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7.
“大承气汤”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大承气汤”颗粒进行了定性定量研究。通过薄层色谱法鉴别大黄、厚朴、枳实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方中君药大黄游离型蒽醌和总蒽醌的含量 ,采用 ODS(3) 5μm色谱柱 ,4.6 m m× 2 5 0 mm ,流动相 :甲醇 - 1%高氯酸水溶液 (85∶ 15 ) ,流速为 1.0 m L / min,检测波长 :2 5 4nm;测定回收率 :游离型蒽醌以大黄素、大黄酚为指标 ,回收率为 10 1.97% ,RSD=3.44 % ,总蒽醌以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为指标 ,回收率为 98.99% ,RSD=1.5 3%。测定结果 :3批样品的平均含量 ,游离型蒽醌为 0 .0 30 3mg/ g,总蒽醌为 13.6 14mg/ g  相似文献   

18.
小承气汤与厚朴大黄汤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冀  胡晓阳  运锋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0):999-1000
小承气汤为《伤寒论》的著名效方,厚朴大黄汤为《金匮要略》所载,二方组成相同,均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但3味药配比和服法不同,临床应用也各有侧重。本文试从此二方条文分析为手段,以期达到对辨证施治、方剂配伍体现中医药疗效优越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HPLC法同时测定购自台湾的大、小承气汤浓缩颗粒中柚皮苷、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厚朴酚及厚朴酚的含量.方法:采用Licrospher C18柱(150 mm×4.6 mm,5 μm),以乙腈-0.5%冰醋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0nm,流速:1 mL/min,柱温:25℃.结果:所测8个大、小承气汤样品中柚皮苷的含量在0.54~44.20 mg/g;大黄酸的含量在0.51~2.10 mg/g;厚朴酚的含量在0.44~6.65 mg/g;大黄素的含量在0.02~0.23 mg/g;厚朴酚的含量在1.09~2.92 mg/g;大黄酚的含量在0.09~2.70 mg/g,但个别样品中未检出和厚朴酚及厚朴酚.此方法加样回收率与线性范围均符合要求.结论:本方法结果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且对台湾市售的8个样品均可适用,具有方法的普遍性,可作为大、小承气汤质量控制的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20.
聂安政  高梅梅  朱春胜  张冰 《中草药》2018,49(13):3153-3161
"后下"是中药汤剂特殊煎法的一大特色,然而一些患者对中药煎煮时需后下的中药、后下的原因以及如何后下缺乏基本的认识或存在一定的误解,从而出现因中药煎煮不当导致的临床疗效不佳或不良反应等一系列问题。结合古今文献,尝试剖析中药后下的原因及注意事项,并对如何后下提出探索性的思考,为中药后下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