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双气囊小肠镜鉴别诊断克罗恩病与小肠结核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在克罗恩病与小肠结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8例临床怀疑小肠克罗恩病、小肠结核的患者进行小肠镜检查. 内镜诊断与病理和临床随访相结合, 评价双气囊小肠镜在两种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在38例患者中, 经病理和临床随访确诊克罗恩病18例, 小肠结核20例. 经双气囊小肠镜检查诊断为小肠克罗恩病14例, 检出率36.8%(14/38), 符合率77.8%(14/18);小肠结核为18例检出率47.4%(18/38), 符合率90.0%(18/20).结论:双气囊小肠镜是小肠克罗恩病与小肠结核鉴别诊断较为理想的方法, 并能对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在诸多肠道炎症性病变中,肠结核和克罗恩病是两大重要的疾病。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临床、影像学、内镜和病理学表现均十分相似。虽然肺结核的存在有利于肠结核的诊断,但肠结核误诊为克罗恩病的概率仍很高。有文献报道肠结核误诊率高达20~50%[1-2]。为提高肠结核的诊断,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16例曾被误诊为克罗恩病的肠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及病理检查对回盲部溃疡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6年至2010年肠镜检查中检出的228例回盲部溃疡病例,就其临床特征、内镜及病理检查、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比较克罗恩病及肠结核内镜下的形态特征.结果 (1)溃疡性结肠炎及回盲部肿瘤结合内镜及活检组织病理检查通常可明确诊断,回盲部的非特异性溃疡局部溃疡整齐或局限,多数经抗生素及培菲康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克罗恩病及肠结核只有少数通过内镜及病理活检确诊,多数经试验性治疗后随访明确诊断.(2)克罗恩病的溃疡多呈纵形或不规则形伴黏膜卵石征和肠腔狭窄,而肠结核溃疡多呈环形或环周分布伴息肉样变.结论 回盲部溃疡病变诊断主要依靠反复的病理检查及试验性治疗,尤其是肠结核和克罗恩病的诊断,因此寻找一种特异性血清或免疫组化的指标鉴别诊断回盲部溃疡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肠结核患者2例因反复腹泻1年入院, 被误诊为克罗恩病. 经病理、胸片及痰涂片确诊为肠结核. 本文提示肠结核与克罗恩病鉴别诊断困难, 暂时不能确诊时, 应首先考虑按结核病处理这一相对安全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克罗恩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28例疑有小肠疾病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分析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对小肠疾病,尤其是小肠克罗恩病的检出率、诊断准确性、患者依从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 28例中,小肠病变总检出率为71.43%(20/28),小肠克罗恩病检出率为21.43%(6/28),占所有检出病变的30%(6/20).6例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判断为克罗恩病者中,结合病理、治疗效果和临床随访,6例均确诊为克罗恩病,诊断准确率为100%(6/6).结论 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是一项针对小肠疾病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是诊断小肠克罗恩病较为理想的方法 .  相似文献   

6.
65例肠结核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肠结核的诊断及治疗,以减少肠结核的误诊、误治。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来65例肠结核患者的肠镜及临床资料。结果肠结核以腹痛、大便形状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乏力、低热、消瘦、血便,易误诊为肠肿瘤、克罗恩病等。结论结肠镜检查结合病变组织活检加结核分枝杆菌特殊染色是诊断肠结核最有效的方法,结合胸片、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可提高诊断率。大多数患者药物治疗可治愈,少数患者因严重并发症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内镜及病理学检查在克罗恩病和肠结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目的 评价内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在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复习经手术证实的克罗恩病和肠结核各30例资料,对其临床、内镜表现、手术记录等进行分析,并重新审读病理切片。结果 内镜诊断克罗恩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0.0%、25.6%和49.3%,而在肠结核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6.7%、46.2%和63.8%。克罗恩病的病理学特征有非干酪样肉芽肿、粘膜下层增宽、裂隙样溃疡和淋巴细胞聚集;肠结核的病理特征有肠壁或肠淋巴结干酪样坏死、粘膜下层变窄或闭缩。结论 尽管找到了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临床、内镜和组织病理学特征,但手术标本的组织病理学在鉴别诊断中仍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肠镜下少发部位肠结核误诊六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镜下少发部位肠结核误诊六例报告高志程雪君吕志勇金丽1991年7月至1996年7月,我院收治少发部位肠结核6例,经活检印片或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见附表。附表6例少发部位肠结核临床资料例号性别年龄主诉以往诊断肠镜检查及随访胸部X线检查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9.
双气囊小肠镜在诊断小肠克罗恩病中的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在诊断小肠克罗恩病中的价值.方法 对65例临床怀疑小肠克罗恩病的患者进行检查,并与先前进行的插管法小肠钡灌肠和胶囊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5例患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诊断为小肠克罗恩病58例,并经病理和临床随访确诊.其中45例患者首选从肛门进镜行小肠镜检查,确认克罗恩病34例(75.6%),另11例后从口腔进镜,发现病变者8例(72.7%);20例首选经口进镜,检出克罗恩病11例(55%),另9例患者日后经肛进镜检查中检出5例(55.6%).先前进行的46例小肠钡灌肠检查中,24例诊断或疑似小肠克罗恩病,诊断率为52.2%,与小肠镜结果比较,符合小肠克罗恩病诊断例数为18例,诊断正确率为75%(18/24).22例胶囊内镜检查者中,14例诊断或疑似小肠克罗恩病,诊断率为63.6%,最终经双气囊小肠镜确诊的病例数为11例,诊断准确率为78.6%(11/14).结论 经口和经肛方式结合能使双气囊小肠镜完成对全小肠的检查;双气囊小肠镜是小肠克罗恩病诊断的较为理想的方法,并能对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作出正确判断,插管法小肠钡灌肠是一项决定小肠镜进镜方式选择上有价值的筛选性手段.  相似文献   

10.
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邹宁  刘晓红 《胃肠病学》2003,8(5):U013-U014
在诸多肠道炎症性病变中,肠结核和克罗恩病是两大重要的疾病,近年来两者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临床、影像学、内镜和病理学表现均十分相似。肺结核的存在和结核杆菌的发现有利于肠结核的诊断,但克罗恩病误诊为肠结核的概率仍很高。本文就这两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作一综述。 一、诊断标准 1.肠结核:符合以下任何一项标准即可确诊:①肠壁或肠系膜淋巴结找到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②病变组织病理检查找到结核杆菌;③病变处取材培养结核杆菌阳性;④病变处取材动物接种有结核改变。一般病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以及X线检查有典型结核改变、肠外找到结核灶和抗痨试验治疗6周病情有改善,便可作出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94例肠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经过.方法 分析94例肠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肠结核症状以腹痛、发热、大便性状改变、腹部包块为主.20例并发腹水患者行腹水腺苷酸脱氨酶(adenylate deaminase,ADA)检测均> 30 u/L,明显升高.67例行肠镜检查患者中,29例组织活检发现干酪样坏死结节,9例发现抗酸杆菌,7例手术患者均病理诊断为肠结核,31例患者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6周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肠结核没有特异性的临床症状,ADA检测对诊断肠结核并腹膜炎具有重要诊断意义,若诊断困难,必要时可行诊断性治疗.  相似文献   

12.
在诸多肠道炎症性病变中,肠结核和克罗恩病是两大重要的疾病。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临床、影像学、内镜和病理学表现均十分相似。虽然肺结核的存在有利于肠结核的诊断,但肠结核误诊为克罗恩病的概率仍很高。有文献报道肠结核误诊率高达20~50%[1-2]。为提高肠结核的诊断,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16例曾被误诊为克罗恩病的肠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误诊的16例肠结核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6~50岁,平均(23.6+12.5)岁,其中,6~18岁3例,19~35岁9例,36~50岁4例,19~35岁组占56.3%。病史2个月至4年。合并肺结核5例(31.2%),结核性腹膜炎3例(18.8%),腹腔淋巴结结核2例(12.5%),单纯肠结核6例(37.5%)。并发不完全性肠梗阻10例,完全性肠梗阻1例,肠出血2例(1例消化道大出血)。所有病例在外院行结肠镜检查及肠黏膜活检,均诊断为克罗恩病,并给予强的松、柳氮磺胺吡啶或美沙拉嗪(爱迪沙)治疗1~6个月。二、主要临床表现16例患者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发热、消瘦、盗汗为主,其次为腹胀、呕吐,便秘。生育期妇女闭经及...  相似文献   

13.
肠结核2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26例肠结核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提高对肠结核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调查了肠结核病患者26例,分析结核病既往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药物及手术治疗情况。结果26.92%肠结核继发于肺结核;65.38%肠结核合并有肠外结核。除肺结核外尚有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淋巴结结核、皮肤结核、肝结核等。合并小肠憩室2例。26例中,24例经腹部手术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肠结核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部分患者全身情况较好,无结核中毒症状,无伴发肠外结核病,易误诊、误治。结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肠结核病的判断力,重视对肺内、外结核病的检查,在急腹症的鉴别诊断中不能忽视肠结核。结肠镜检查加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结核杆菌检查是确诊肠结核的较好方法,全消化道钡餐检查及钡灌肠检查、PPD试验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肠结核55例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结核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肠结核发病率也随之上升[1].由于肠结核症状、体征非特异,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也难发现特异性改变,临床表现与克罗恩病、肠道淋巴瘤十分相似,增大了诊断难度,易误诊.本文对55例肠结核患者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近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大肠结核20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大肠结核临床表现的复杂性,误诊原因和诊断策略,方法:对20例术前被误诊的大肠结核的临床资料,诊断难点及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痛、腹块和大便习惯改变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大肠结核易误诊为大肠肿瘤、克罗恩病和阑尾周围脓肿,17例剖腹手术者术中仍有10例(58.8%)被误诊为肿瘤和克罗恩病,即使术后在病理学报告前仍有多数不能确诊。3例其他方法诊断。全消化道造影,结肠镜及细针抽吸细胞学(FNAC)和腹腔镜等检查将能提高其诊断率,剖腹探查检是最后采用的诊断方法,但确诊主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 结论:大肠结核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加强临床医师对该病的全面认识是提高诊断水平的重要环节。只要诊断明确,治疗上并不困难;若能术前确认,则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手术,对于大肠结核,不论病灶切除与否,6个月的抗痨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回肠末端溃疡病变的内镜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年来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 145例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中男女之比为0.99∶1。内镜表现以片状溃疡为多见,病变为多发性,病理检查类型例数依次为黏膜非特异性炎症、克罗恩病、肠结核及淋巴瘤。结论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明确诊断有赖肠镜联合病理活检。  相似文献   

17.
肠结核与克罗恩病在临床表现、内镜下所见及病理学改变等方面可极为相似,因此,两者的鉴别诊断十分困难,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1]。最近,我们收治了2例误诊为克罗恩病的肠结核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大肠淋巴瘤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肠镜检查虽多能发现黏膜病变,但由于组织病理学上多有明显的炎症背景,与炎症浸润的淋巴细胞难以区分。肠镜下溃疡病变为淋巴瘤的常见表现,但由于内镜活检取材局限,常常误诊为克罗恩病或肠结核,不易获得明确诊断。本文从肠道淋巴瘤发生的病理学基础入手,介绍了肠道淋巴瘤内镜下的常见表现和临床诊断线索,强调可疑病变需要大块黏膜剥离活检,借助淋巴瘤的单克隆起源特性,通过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的结合,正确诊断肠道淋巴瘤,从而提高内镜诊断大肠淋巴瘤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结直肠溃疡可由多种疾病所致,目前结肠镜结合病理检查是诊断结直肠溃疡病因的主要手段。目的:探讨不同病因结直肠溃疡的特征和诊断方法,以期提高对相应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93例结直肠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结肠镜检查和活检病理资料。结果:结直肠溃疡的病因以溃疡性结肠炎(UC)、肠结核、缺血性结肠炎、结直肠孤立性溃疡、克罗恩病(CD)、感染性肠炎、内痔,息肉术后、恶性淋巴瘤等常见。临床诊断的敏感性为33.3%,病理诊断为46.2%,内镜诊断为61.3%,结肠镜检查结合病理诊断为73.1%。结肠镜下UC多为弥漫分布的不规则浅小溃疡;肠结核多为环形溃疡;CD多有铺路石样改变;缺血性结肠炎病变与正常肠段界限明显。多数UC患者可见隐窝脓肿;异型淋巴细胞见于恶性淋巴瘤,经免疫酶标检查可证实;干酪样肉芽肿和抗酸染色阳性对肠结核有确诊意义,肠结核和CD中均可见非干酪样肉芽肿。结论:结直肠溃疡病因复杂多样。结肠镜结合病理检查对结直肠溃疡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显著提高其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肠结核的早期诊断尚有一定困难 ,我院近期通过电子肠镜诊断早期肠结核 2例 ,现报道如下。例 1.男性 ,36岁。肠镜号 10 316。因右下腹痛伴腹泻3个月就诊 ,排便每日 3~ 7次 ,为黄色稀便。查体 :腹平软 ,全腹无压痛。粪常规化验无异常。X线胸片未见异常。在门诊行肠镜检查 :回盲部及升结肠均有明显充血水肿 ,回盲瓣上附有黄白色粘液 ,在回盲瓣上取活检 ,病理报告为慢性粘膜炎性改变。在回盲瓣上取白色粘液涂片 ,找到抗酸杆菌。检查后 ,用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痨治疗 3个月后 ,上述症状明显改善 ,复查肠镜 ,病变已愈。例 2 .女性 ,6 7岁。肠镜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