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及诊断分型。方法对14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胼胝体梗死高危因素主要为高血压病,糖尿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肢体瘫痪、失语及智能改变、感觉障碍,病变部位以体部及膝部多见。依据CISS标准分型提示胼胝体梗死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结论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非特异性,临床诊断需要依靠MRI检查,病因多为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颅脑MRI证实的胼胝体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胼胝体梗死占所有脑梗死患者的1.04%(7/671),其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典型表现包括观念运动性失用(42.9%)、额叶步态(28.6%)和异己手综合征(14.3%),可伴有肢体瘫痪、意识障碍和认知损害等症状.MRI共检出胼胝体病灶8个,以体部多见(62.5%),其次为压部(25.0%)和膝部(1/8,12.5%).额叶(57.1%)、基底节区(42.9%)和枕叶(42.9%)常同时被累及.弥散张量成像显示,l例患者胼胝体体部和膝部纤维连接中断.6例患者血管造影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以椎动脉狭窄最多见(66.7%),其次为大脑前动脉(50.0%),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较少见(均为33.3%).结论 胼胝体梗死发生率低,动脉粥样硬化是致病关键,其临床表现多样,与梗死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以及预后。方法纳入胼胝体梗死患者11例,对其临床特征及头颅CT、MRI表现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点。结果胼胝体梗死患者中,梗死范围局限于胼胝体的局限病灶患者占27.3%,合并胼胝体外梗死的弥散性病灶患者占72.7%。胼胝体梗死患者临床可表现为失语、肌力减退、智能障碍、小便失禁、感觉障碍、意识障碍、共济失调、情感障碍等症状,病变除累及胼胝体外还多合并基底节区、额叶、顶叶、颞叶等部位梗死。随访1年,患者痊愈或症状改善为10例(90.9%),恶化1例(9.1%)。结论胼胝体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头颅MRI对胼胝体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胼胝体梗死     
胼胝体的血液供应丰富,功能复杂,梗死发生率低.胼胝体梗死的危险因素和病因与其他部位梗死无异.该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2个经典的临床表现为胼胝体离断综合征和额叶型步态障碍,但临床上以偏瘫、单瘫、失用和智力障碍等多见.CT平扫阳性率低,MRI对胼胝体梗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合病史和影像学检查,胼胝体梗死的诊断并不困难,但需与其他易累及胼胝体的疾病相鉴别.多数胼胝体梗死患者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郝咏刚  胡文立 《山东医药》2008,48(32):39-41
目的 探讨胼胝体梗死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 单纯胼胝体梗死少见(8/78),多合并颅内其他部位梗死灶.胼胝体梗死部位:膝部16例,体部7例,同时累及膝部、体部15例,压部34例,弥漫性累及6例.累及胼胝体的脑梗死临床表现以肢体瘫痪﹑语言障碍﹑智能与精神障碍较多见.结论 胼胝体梗死并不少见,其临床表现常被合并的梗死病灶所掩盖,MRI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孤立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病因分型。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3年12月至2017年1月间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40例孤立中脑梗死患者,并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动脉供血范围及MRI影像学特点,将中脑梗死分为前内侧、前外侧、外侧及背侧梗死,分析各型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表现、病因分型等的差异。结果 40例患者中,前内侧区梗死患者23例,前外侧区14例,外侧区1例,混合部位梗死2例。常见体征为构音障碍23例(57.5%),肢体和(或)步态共济失调18例(45.0%),眼球活动障碍和(或)上睑下垂15例(37.5%),肢体运动障碍14例(35.0%)。前内侧区梗死患者与其他部位梗死患者中枢性面(或)舌瘫(3/23比8/17)、眼球活动障碍(15/23比0)及病因分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0例患者中,短期预后良好38例(95.0%),预后不良2例(5.0%)。结论孤立中脑梗死主要表现为构音障碍、共济失调及眼球活动障碍。眼球活动障碍发生于前内侧区梗死。前内侧区梗死常见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小血管病变,而其他部位梗死病因常为大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7.
李华伟 《山东医药》2014,(37):59-60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和磁共振检查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22例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和磁共振检查资料,分析其主要临床特点及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果胼胝体梗死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认知功能下降、语言障碍、情感障碍、面舌瘫痪、感觉障碍、偏侧肢体失用。磁共振影像显示,胼胝体体部和膝部梗死患者的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率明显高于胼胝体压部梗死患者(χ2分别为4.996、4.337,P均〈0.05),胼胝体压部梗死患者的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率明显高于胼胝体体部和膝部梗死患者(χ2分别为4.337、4.996,P均〈0.05)。结论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颅脑磁共振检查是确诊胼胝体梗死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连续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2694例脑梗死患者中,经MRI确诊的16例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卒中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等,并记录患者胼胝体梗死的部位、胼胝体供血动脉有无狭窄以及颅内外狭窄血管的数量等,评价治疗前与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出院后6个月完成门诊病情评估.16例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龄46~82岁,平均(69.4±2.3)岁;高血压病14例,2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症11例,冠心病5例(含心房颤动1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4例,脑梗死6例,脑出血1例;吸烟史8例,饮酒史4例.结果 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占同期脑梗死的发生率为0.6%(16/2694),均伴有多个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最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16例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患者中,病变血管以大脑前动脉狭窄(14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0例)和颈内动脉狭窄(8例)多见;病变部位以胼胝体膝部和体部多见(12例),且以单侧受损为主(累及单侧胼胝体15例);临床以肢体瘫痪(13例)、认知障碍(10例)和精神行为异常(8例)为主要表现,偏身感觉异常(2例)、偏盲(1例)及共济失调(3例)较少见;经治疗后多数患者的病情可明显改善.治疗前NIHSS评分为(4.3±1.5)分,出院时NIHSS评分为(2.9±1.2)分,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4,P=0.023).出院6个月门诊随访结果显示,2例基本痊愈,13例显著进步,1例无变化,无死亡患者.结论 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发生率较低,其发病与颅内多支动脉狭窄密切相关,前循环血管可能更易受累.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尤其应关注患者肢体肌力、认知功能及精神行为表现,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成人伴有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病变的轻度脑炎/脑病(MERS)的影像学改变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MER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改变及临床特点。结果共纳入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脑炎/脑病症状前驱症状表现为发热9例、意识模糊2例、头痛头晕8例、呕吐1例、咳嗽1例。其中有9例患者经治疗14 d后症状明显缓解,2例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出现明显脑实质损害症状,预后不良。影像学MRI检查表现为孤立性胼胝体压部病变,即胼胝体压部孤立性圆形长T1长T2信号,DWI高信号病灶,病变周围无明显水肿占位效应,伴或不伴胼胝体外,其他胼胝体部位受累,复查MRI提示胼胝体压部高信号完全消失或明显减弱。结论 MERS是一临床少见的临床影像综合征,起病前多有前驱感染史,临床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幻视等神经系统症状,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症状者提示预后不良。影像学上多表现为MRI上胼胝体压部类圆形或弧形病灶,具有相似影像学表现的病例之间临床表现及预后可明显不同,伴有胼胝体外病灶的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胼胝体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10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1609例脑梗死患者中,经MRI确诊的33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①该病发生率为2.05%(33/1609);发病年龄为(63±9)岁,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②33例中,以肢体瘫痪(93.9%)和认知功能下降(57.6%)最为多见,其次是面、舌瘫(48.5%),共济失调(45.5%),感觉障碍(39.4%),再次是情感障碍和语言障碍(均为30.3%),而异己手综合征最少见(9.1%)。(3)33例通过MRI检出病灶42个,以体部(42.9%)、压部(35.7%)多见。6例为单纯胼胝体梗死,27例合并颅内其他部位梗死,最多见于基底核区(75.8%)。单侧梗死患者(24/33)多于双侧(9/33),P〈0.01。④15例行血管造影检查(MRA/CTA/DSA),大腩的动脉狭窄6例,闭塞3例;胼周动脉狭窄3例,闭塞2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大脑后动脉狭窄3例,闭塞2例;血管形态正常者2例。结论胼胝体梗死发生率相对低,临床表观复杂多样,应重视认知功能的下降和异己手综合征,MRI对胼胝体梗死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将2011年6月—2012年3月在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12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单纯病灶组与合并其他部位病灶组患者梗死灶左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胼胝体膝部梗死发生率与其他部位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表现以肢体瘫痪者最多(占75.0%),多由胼胝体膝部梗死引起;其次是语言障碍(占33.3%),左手失用、眩晕、精神行为异常、中枢性面舌瘫者较为少见。(3)单纯梗死组者以轻度瘫痪为主(占57.1%),下肢受累多见;而合并其他部位梗死组多瘫痪程度较重(占60.0%),且以上下肢同时受累多见。结论本研究12例胼胝体梗死患者中病灶左右发生率及好发部位无显著性差异,其临床表现与部位及是否合并其他部位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10例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0月六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10例,回顾性分析其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影像学特征、治疗策略、预后及后遗症等。结果(1)首发症状及临床表现:4例以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其中1例伴有应激性溃疡及反复呕吐,1例发病前出现黑蒙,1例伴有头晕、复视;6例表现为肢体偏瘫,2例表现为反应下降,2例表现为人事不知,1例表现为眼睑下垂。(2)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7例合并高血压,4例合并2型糖尿病,3例合并血脂异常,4例吸烟;5例为小动脉闭塞性病变,2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1例为心源性栓塞(心房颤动),2例发病机制不明。(3)影像学特征:10例患者颅脑CT检查均未见丘脑病变,行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双侧丘脑旁正中区域呈对称或不对称蝶形长T1、长T2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示双侧丘脑旁正中区域、中脑高信号,1例见中脑“V”字征。(4)治疗策略、预后及后遗症:10例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专科治疗,其中1例采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意识障碍很快缓解;随访3个月,4例患者预后良好,6例患者预后不良,其中3例放弃治疗而死亡;5例患者遗留肢体偏瘫,2例患者遗留眼球运动障碍。结论Percheron动脉梗死“三联症”为意识障碍、记忆障碍、双侧垂直注视性麻痹,但临床表现为典型“三联症”的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可能很少;Percheron动脉梗死的发病机制尚存在争议,而不同丘脑核受累在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中的阶段性作用尚不完全清楚;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病情进展较快,预后多不良,静脉溶栓及动脉介入治疗可能有利于改善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动脉夹层所致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8年5月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动脉夹层所致急性脑梗死/TIA患者1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夹层类型、夹层部位、夹层动脉瘤发生情况、脑血管病高危因素、临床表现、梗死部位、梗死机制、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等。结果 (1)18例患者中男14例,女4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60.7±14.2)岁;夹层类型:自发性脑动脉夹层17例,创伤性脑动脉夹层1例;夹层部位:颈动脉夹层10例,椎-基底动脉夹层8例;发生夹层动脉瘤3例;16例有脑血管病高危因素。(2)临床表现:2例TIA患者以头痛起病,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前无任何先兆症状;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出现肢体无力9例,头晕8例,肢体麻木6例,构音障碍6例,吞咽障碍2例,头痛2例,意识障碍2例,视力障碍1例。(3)梗死部位: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前循环梗死9例,后循环梗死7例;梗死机制:栓塞性梗死9例,穿支闭塞性梗死4例,血流动力性梗死3例。(4)影像学表现:18例患者中14例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11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2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共发现狭窄6例,闭塞5例,"新月征"5例,"动脉瘤"样改变3例,典型"鼠尾征"2例,"双腔征"1例,"串珠"样改变1例。(5)治疗方法:18例患者中15例采用抗血小板治疗,1例采用抗凝治疗,1例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1例采用动脉溶栓治疗;预后:2例患者死亡,余16例患者随访3~6个月,其中1例椎动脉夹层患者出现复发性脑梗死。结论脑动脉夹层所致急性脑梗死/TIA以青中年多见,以自发性脑动脉夹层为主并常伴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但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起病初期可无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单纯头颈部疼痛,影像学表现以闭塞及狭窄最常见,一般采用积极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符合脑梗死诊断的4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经过MRI证实为胼胝体梗死.结果 胼胝体梗死占全部脑梗死患者的1.9%.7例CT扫描未显示胼胝体梗死,经非增强MRI检查显示病灶,另1例经增强MRI检查显示病灶.梗死灶可仅累及胼胝体(膝部、体部或压部),也可合并额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oluble CD40 ligand,sCD40L)水平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严重程度和梗死体积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连续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和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CD40L水平.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分为轻度卒中组(<8分)和中重度卒中组(≥8分),根据梗死体积中位数分为大梗死组和小梗死组.结果 共纳入10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男性59例(55.7%),女性47例(44.3%),平均年龄(71.31±11.27)岁;对照组86例,其中男性45例(52.3%),女性41例(47.7%),平均年龄(73.56 ±9.32)岁;大梗死组(≥1.8 cm3)41例(38.7%),小梗死组(<1.8 cm3)65例(61.3%);轻度卒中69例(65.1%),中重度卒中37例(34.9%).缺血性卒中组基线血清sCD40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5.61±1.68) mg/L对(3.56±1.32)mg/L;扣9.236,P<0.01],缺血性卒中组入院14 d时血清sCD40L水平[(4.19±1.45)mg/L]较基线水平显著降低(P<0.01),但仍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优势比(odds ratio,OR)3.35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681 ~4.056;P <0.001]和血清sCD40L(OR5.103,95% CI2.317 ~8.903;P <0.001)水平较高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sCD40L水平较高(第4四分位数对第1四分位数,OR4.017,95% CI1.608 ~ 10.037;P=0.003)、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OR2.321,95% CI1.014 ~ 5.314;P=0.046)、皮质-皮质下梗死(OR 2.679,95% CI1.111 ~6.460;P=0.028)和梗死灶体积较大(OR 3.216,95% CI1.398~7.395;P=0.006)为中重度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sCD40L水平较高(第4四分位数对第1四分位数,OR 3.142,95% CI1.274 ~7.745;P =0.013)、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OR 2.965,95%CI1.299 ~6.767;P=0.010)、皮质-皮质下梗死(OR4.750,95% CI 1.909~11.818;P<0.001)和基线NIHSS评分≥8分(OR 8.509,95% CI3.432 ~21.094;P <0.001)为大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sCD40L 水平与缺血性卒中发病、梗死体积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胼胝体梗死1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的病因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头颅MRI扫描证实的胼胝体梗死的临床和影响像学资料。结果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复杂,且很少单一发生,多合并其他部位脑梗死。结论胼胝体梗死应及早诊断,及时治疗,预后多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不同梗死部位所致认知障碍及磁共振MRI、DWI检查的特征。方法对39例胼胝体梗死患者进行MRI及DWI扫描,按不同梗死部位分为膝部、体部、压部梗死三组,分析三组的磁共振影像学特征,比较三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检查结果。结果经MRI、DWI检查发现,入组患者均为胼胝体单一部位的新发病变,左右侧均有发病,且左右侧差异不均。单纯的压部梗死较体部和膝部更常见。胼胝体膝部、压部、体部梗死患者的NIHSS和ADL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体部梗死患者的HAD测定结果明显高于膝部和压部梗死(P0.05)。不同部位胼胝体梗死患者MMSE评分均有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膝部梗死患者表达和记忆力评分下降更突出,体部梗死患者语言障碍较压部梗死患者更突出。结论不同部位胼胝体梗死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且胼胝体体部梗死更容易合并脑卒中后焦虑抑郁,膝部梗死表现以表达和记忆力下降为主,体部梗死表现以语言能力下降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延髓内侧梗死(MMI)的临床特征、MRI影像特点、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对温州卒中登记数据库中,经头颅MRI检查确诊的11例延髓梗死病例的临床病史和体检资料、MRI影像资料、常规脑血管病病因学辅助检查(包括脑供血血管彩超、TCD、CTA等)和3~12月随访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临床特征:4例表现为单纯运动型,5例为感觉运动型,1例经典的Dejerine’s综合征,1例为共济失调;(2)MRI影像特点:11例患者中10为腔隙性梗死,1例为延髓半侧梗死。(3)病因:其中7例病人可能的病因为椎动脉硬化伴发的内侧穿通支梗死,1例心源性栓塞,1例椎动脉闭塞,2例原因不明。(4)预后:3~12月后随访其中8例恢复较好,2例有持续的运动障碍和感觉麻木,1例死亡。结论延髓内侧梗死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为前循环梗死或脑桥梗死;延髓梗死的常见原因为椎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后循环脑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PCCI)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发病原因。方法选取头颅MRI提示有明确PCCI病灶的患者356例(PCCI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特点及影像学特征,另选前循环脑梗死(ACCI)患者853例(ACCI组),比较2组病因分型的差异。结果 PCCI患者临床症状中占前3位的分别为言语不清105例(29.5%),头晕/眩晕98例(27.5%)、肢体无力86例(24.2%);远段梗死是PCCI最常见的梗死部位(45.8%),累及部位最常见为丘脑20.2%;PCCI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较ACCI组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CI的临床表现复杂,PCCI最常见的梗死部位为远段,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为PCCI最常见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其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因素.方法 收集32例诊断明确的TOBS患者临床资料,治疗30 d预后不良的相关性因素.结果 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瞳孔异常、眼球运动障碍为主; 磁共振弥散加权扫描( DWI) 能准确显示TOBS 梗死病灶部位及数目,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能直接反应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情况.受累病变的数量与预后不良相关.结论 TOBS临床表现多样,早诊断、早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受累病变的数量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