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后路全椎板间接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两种术式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症老年患者的疗效。方法共有47例患者入选,男27例,女20例,平均年龄(65.7±8.3)岁,随访时间6月至3年。上述OPLL症患者按照手术术式分为椎管成形术组与椎板减压术组。记录2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以及VAS评分改善率,比较两种手术术式疗效差异。结果椎管成形术组入选患者29例,全椎板减压术组患者18例。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VAS评分及改善率指标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2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虽然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术可以早期较好地减轻老年OPLL症患者颈项部疼痛症状,但2种术式远期疗效相近,且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具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少等优势,因此,建议老年OPLL症患者应尽可能首选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观察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钛板固定术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9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5例采用钛板固定,对照组24例采用丝线悬挂,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症状改善情况JOA评分,末次随访术后椎板开门角度,脊髓后移距离,术后测量颈椎曲度的改变,轴性症状发生率,以及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情况。结果经术后6个月~3年的随访,观察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62.5±16.0)%,对照组为(59.2±9.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椎板开门角度为(43.6±3.5)°,对照组为(40.5±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脊髓平均后移距离(2.97±1.8)mm,对照组为(2.96±1.7)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8.6±4.8)°,与术前(18.3±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7.0±5.6)°,与术前(19.9±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为1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一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结论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钛板固定术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皆为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术式,但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钛板固定术更能降低术后再关门及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有效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骨在颈椎双开门椎管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脊髓型颈椎病11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7例,颈椎后纵韧带钙化症4例,术前JOA评分为(6.36±2.74)分。22例患者均行颈椎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术中于劈开的棘突之间填充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骨块。结果本组所有患者术后束带感明显缓解。22例随访时间12~25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23±3.47)分,与术前相比,P〈0.05。术后12个月CT扫描示颈椎管扩大良好,无"椎板关门"情况,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骨块与棘突融合良好。结论 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骨用于颈椎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术后显效快,无椎板"再关门"情况,人工骨块与棘突融合良好,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郭新军  朱振军  程田 《山东医药》2009,49(14):53-54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36例颈椎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手术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中合并原发性椎管狭窄15例,平均椎管狭窄率41.7%。前路手术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较术前提高4.3分,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59.7%;后路手术JOA评分较术前提高4.1分,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50.6%。结论应根据后纵韧带骨化部位、范围及椎管狭窄率选择合适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老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老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7例,一期采用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和前路髓核摘除椎体次全切骨化物切除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3-24个月,采用JOA评分,Nurick分级及X线检查评估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术后JOA评分从术前的(7.5±1.3)分提高到(15.8±0.7)分(P<0.05);Nurick分级从术前的(3.2±1.4)级改善到术后的(0.6±1.1)级(P<0.05);X线检查表明所有病例在术后3个月植骨得到不同程度的融合.结论 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是治疗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老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后入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附4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连勇 《山东医药》2007,47(9):60-61
采用后入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9例。优13例,良12例,可19例,差5例,术后神经功能评分(JOA评分)改善率均为49%。认为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能有效地解除脊髓压迫,改善神经功能,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估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行椎板减压术对颈髓压迫的影响,Seichi A等采用术中超声扫描技术检测了颈髓受压情况(J Neurosurg Spine 2010,13:47—51)。该研究纳入了因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造成的颈椎脊髓病患者40例,均行颈椎双开门椎板减压术治疗,减压后应用术中彩超评估颈髓位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应用颈椎单开门Centerpiece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09年2月至2010年1月应用颈椎单开门Centerpiece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7例,年龄平均68.3岁;对照组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传统丝线悬吊颈椎单开门技术治疗该类患者28例,年龄平均67.5岁.以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术后轴性症状,C5神经瘫以及X线CT测量颈椎曲度、开门角度、有无再关门和固定相关并发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得24个月的随访.两组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9% vs 51.8%,P>0.05);术后轴性症状评分Centerpiece组显著高于对照组[(10.3±1.3) vs(9.0±1.9),P< 0.05];Centerpiece组1例、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现象,经保守治疗缓解.末次随访时,Centerpiece组颈椎曲度(18.1°±2.4°)与术前(17.9°±2.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5.7.±2.0.)与术前(17.8°±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CT示开门角度维持良好,所有患者均无再关门现象;Centerpiece组1例患者出现椎板侧螺钉松动,无相关症状发生.结论 应用颈椎单开门Centerpiece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Centerpiece微型钛板能够很好地减轻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以及颈椎曲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09-01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8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33例(A组),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5例(B组),术前和术后按照J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年2个月,平均1年11个月,两组手术病例术前JOA评分及硬脊膜矢状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老年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两种后路手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颈椎后路(单或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老年性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42例,pavlvo比值均<0.75.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侧块螺钉固定术20例,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人工梯形骨块固定22例.按JOA评分标准计算优良率,复查颈椎CT比较测量两组椎管矢状径情况并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7 - 15个月,平均10个月,术前两组JOA评分及椎管矢状径(颈椎CT上测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管矢状径单开门组大于双开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发病率单开门组高于双开门组(P<0.01).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率,双开门组稍优于单开门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老年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后路手术中,单双开门手术均有效,但双开门手术组在改善率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优于单开门手术组.  相似文献   

11.
<正>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颈椎病或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椎管减压既可以前路进行,也可以选择后路进行。对于多节段病变,尤其伴有OPLL患者,由于手术安全性的考虑,其手术方案倾向于采用后路减压。后路颈椎减压手术包括椎板切除术和椎管成形术,其中以椎管成形术最为常用,根据椎管成形减压方式差异,其主要术式分为2大类:单开门与双开门椎管成形  相似文献   

12.
孙建民  蒋振松  崔新刚 《山东医药》2009,49(14):110-11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在众多因素作用下,后纵韧带组织中新生异位骨结构形成而逐渐发生骨化,导致椎管、椎问孔狭窄,压迫脊髓、神经根,产生一系列以肢体感觉、运动及膀胱、直肠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脊髓及神经根损害的疾病。本病在日本发病率最高,故有日本病之称。无临床症状者,一般不需治疗;只有轻微神经根、脊髓受压症状,无进一步恶化倾向者,可给予药物、对症等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椎板切开后部分椎管后壁缺损及固定等难题,防止椎板移位及再关门。方法 用微型风动摆锯沿关节突内侧切开两侧椎板,将椎板、棘突和黄韧带复合体整块取下。再行两侧神经根管内口扩大术及脊髓前外侧减压术。然后将椎板、棘突和黄韧带复合体翻转回植。结果 3例病人术后3个月和半年复查X线片和CT显示:椎板骨性融合,颈椎活动度好。平均随访31月,临床症状无复发。结论 通过侧翻棘突椎板黄韧带复合体可以增加椎管的矢状径。侧翻后椎管后壁覆盖充分,有效保护脊髓,防止术后的瘢痕再压迫。两侧骨性融合后可以增加脊柱后柱的支持作用,从而增加脊柱后方的稳定性,维持正常的颈椎前凸,防止由于椎板广泛切除后所产生的鹅颈畸形。  相似文献   

14.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时机及效果。方法对48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或前路椎间盘切除加椎问植骨钛板内固定术。其中伤后7d内手术者20例,7d后手术者28例。结果手术后随访0.5~3a,48例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伤后7d内手术者术后JOA评分较7d后手术者明显增加(P〈0.05)。结论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东彬  焦建宝 《山东医药》2014,(12):104-105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一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常用术式,其以术后症状改善明显、长短期疗效好被广泛应用。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术式是C3-7,节段扩大成形术,但是传统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多存在术后椎管再狭窄及顽固轴性症状、神经根麻痹等缺点心。为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防止“再关门”现象,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Arch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颈椎OPLL患者38例,均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术前及术后3d,3个月、0.5a、1a采用JOA评分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评估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各时段JOA评分与术前比较,P均〈0.01;术后3d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8.0%,术后1a为84.0%。术后出现脑脊液漏5例,右侧三角肌麻木、上肢上举困难2例,伤口感染1例;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无“关门”现象。36例获得1a以上随访,随访3个月时,患者双上下肢肌力、感觉、不灵活感均明显好转;随访0.5a时上述症状进一步改善,1a时上述症状改善不明显。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OPLL可使受压脊髓充分减压,并发症少,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突破后纵韧带的游离脱出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泉 《山东医药》2007,47(15):61-62
对36例椎间盘脱出于椎管内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择颈椎前路椎体槽式切除,椎间植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术中切开后纵韧带,摘除脱出于椎管内的椎间盘组织,彻底解除脊髓和神经根压迫。按照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优24例、良10例、有效2例,优良率94.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单侧开门外侧块螺钉固定植骨术治疗颈脊髓压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4-02~2008-06采用单侧开门外侧块螺钉固定植骨术治疗颈脊髓压迫症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51~67岁,平均58岁.26例中有22例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个或3个节段以上),其中10例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症(6例合并动力性椎管狭窄症,3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1例为外伤性);4例为颈椎管内肿瘤.随访9个月~2年2个月,平均1年8个月.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优8例,良1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8.5%.无一例出现血管损伤或内固定物断裂并发症,1例脊膜瘤因肿物过大术后出现脊髓再灌注损伤表现,经积极治疗好转,生活可自理.结论 该法适用于需要从后方入路进行减压的颈脊髓压迫症,疗效肯定.其优点是手术相对安全,在彻底减压的同时进行坚强的内固定,尤其适用于伴有节段性不稳的脊髓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19.
回顾性分析105例经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颈前路行减压植骨融合手术91例,其中单纯植骨减压74例,同时予钛板内固定23例;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13例;行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1例。术后常规用药,随访2个月-5a,优良率91.0%,无无效及恶化病例。认为根据脊髓压迫来源、范围、程度选择手术入路及方法,彻底解除脊髓压迫,有利于促进神经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跳跃式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在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颈后路C3~C7单开门跳跃式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并获得完整随访的老年患者52侧,其中男44例,女8例;年龄60~79岁,平均(68.3±5.9)岁。术前、术后1 w及6个月行日本矫形协会(JOA)评分;手术前后行颈椎X线片、CT及MRI检查,以评价术前与术后6个月颈椎Cobb角、术前与术后1 w全节段椎管矢状径大小(CT横断面上测量),钛板固定节段和非固定节段在术后1 w及术后6个月的椎管矢状径大小及门轴骨愈合情况。结果术中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8~29个月,平均16个月,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为(9.7±2.5)分,术后1 w为(13.2±1.6)分,改善率为(51.5±15.7)%。术前颈椎Cobb角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w全节段椎管矢状径较术前显著扩大(P0.01),钛板固定节段和非固定节段的椎管矢状径大小在术后6个月较术后1 w略有缩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CT检查见门轴均达骨性愈合,而MRI见颈椎管扩大满意,脊髓受压基本解除。结论颈后路单开门跳跃式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简单、安全且相对经济的方法,早期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