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  6 0例高血压病患者 ,分为左室肥厚组 (n =32 )及无左室肥厚组 (n =2 8) ,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重量 (LVM)及左室重量指数 (LVMI) ,从 1 2导联心电图同步测量QT离散度(QTd)、QTcd并分析两者间相互关系。结果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组与高血压病左室正常组及对照组相比 ,QTd、QTcd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高血压病左室正常组与对照组比较 ,QTd、QTcd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室晚电位 (VLP)、QT离散度 (QTd)、校正QT离散度 (QTcd)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定 6 4例AMI患者和 30例健康人的VLP、QTd、QTcd ,并对AMI患者随访 1年。结果 :AMI组VLP阳性率 (4 2 2 % )较对照组 (6 7% )明显增高 (P <0 0 1) ,QTd、QTcd分别为 74 2± 18 4ms和 81 3± 2 2 6ms较对照组 (2 8 4± 10 6ms和 34 8± 15 3ms)明显延长 (P <0 0 1)。 6 4例AMI患者随访 1年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 18例 ,其中VLP阳性率、QTd、QTcd分别为 88 9%、86 5± 2 7 4ms、93 6± 34 8ms和非事件组(2 3 9%、6 2 7± 2 4 3ms、6 9 4± 2 5 2ms)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在预测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敏感性 ,特异性和有效性QTd分别为 6 6 5 %、85 4%、78% ,QTcd分别为 72 4%、71 3 %、71% ,VLP分别为42 6 %、92 8%、6 8%。结论 :VLP(+ )和QTd、QTcd明显延长与A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密切相关 ,并可作为AMI患者预后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可靠的 ,非侵入性预测指标。其中以QTcd敏感性最高 ,VLP(+ )最具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春安 《医学争鸣》2002,23(4):367-37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QT离散度(QTd)及校正心率后 QT离散度 (QTcd)的临床意义及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测量分析 92例 AMI患者的 QTd和 QTcd,其中男 62例 ,女 30例 ,年龄 42~ 80 (平均 54.3)岁 ,与 60例无心脏病者 QTd和 QTcd对照分析 ,其中男 39例 ,女2 1例 ,年龄 40~ 75(平均 52 )岁 .结果  AMI入院时 QTd(66± 30 ) ms,QTcd(75± 36) ms明显高于对照组 (39± 1 6) ms,(42± 1 7) ms (P<0 .0 0 1 ) .死亡组 QTd(1 0 5± 2 5) ms,QTcd(1 2 2± 33) ms明显高于生存组 (54± 1 8) ms,(60± 2 0 ) ms(P<0 .0 0 1 ) .QTd≥ 80 ms患者死亡率 62 .5% ,多部位梗死56.3% ,室心律失常 53.1 % ,泵功能 (Killip分级 )≥ 级2 8.3% , - 度房室传导阻滞 1 2 .5%明显高于 QTd<80 ms的 3.3% ,2 5.0 % ,1 1 .7% (P<0 .0 1 ) ,6.7% ,5.0 % (P<0 .0 5) .生存患者出院时 QTd(45± 1 3) ms,QTcd(48± 1 4 )ms较入院时 (66± 30 ) ms(P <0 .0 1 ) ,(75± 36) ms(P<0 .0 5)明显缩小 .且最长的 QT间期 92 %见于缺血区或梗死区导联 ,而最短的 QT间期 95%见于非缺血区或非梗死区导联 .结论 临床上可通过 QTd及 QTcd测量来判断 AM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 .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离散度 (QTd)的关系。方法 :分析 6 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心电图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 (2 4例 )和无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变化。结果 :并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及QTcd相比较均有显著增大 ,分别为 77 6± 2 3 4msVS30 8± 2 8 6ms ,6 0 4± 2 7 2msVS2 8 6± 2 2 8ms ,具显著差异性 ,(P <0 0 1)。结论 :早期心肌梗塞者QTd延长反映心肌复极电不稳定性的程度 ,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QTd越大 ,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早期QTd的延长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近期预后及死亡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 评价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 (QTd) ,计算校正QT离散度 (QTcd)。将患者分为 3组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Ⅰ组 )、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Ⅱ组 )、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Ⅲ组 )。比较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QTd、QTcd在Ⅰ组、Ⅱ组、Ⅲ组分别为 (80 9± 1 5 8)ms与 (92 5± 1 8 4)ms;(59 6± 6 7)ms与 (69 3± 1 9 2 )ms;(49 9± 6 8)ms与(56 1± 1 6 4)ms。 3组间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QTcd值的增大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依从关系 (P <0 0 1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QT离散度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 (HCM)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31例HCM患者及 31例健康者同步 12导联心电图。结果 :HCM组与正常组比较 ,QTd(79± 2 5比 33± 16 )、QTcd(84± 31比 38± 2 0 )均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H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与HCM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比较 ,QTd(114± 31比 4 4± 19) ,QTcd(12 1± 37比 4 7± 2 5 )亦有统计学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QT离散度增大 ,其对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QT离散度与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 QT离散度 (QTd)与扩张型心肌病 (DCM)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6 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记录同步 12导联心电图和 2 4 h动态心电图 ,比较 QTd和 DCM室性心律失常严重程度间的关系。结果 :(1) DCM患者 QTd和 QTcd均大于正常对照者 :6 6 .2± 3.0 ms对 38.7± 8.9ms和 76 .4± 16 .3m s对 4 2 .9± 9.7m s,P均 <0 .0 1。 (2 ) DCM伴 L own 级或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QTd和 QTcd均大于伴 L own0~ 级者 :72 .9± 13.2 m s对 6 2 .0± 11.1ms和 84 .9± 16 .6 ms对 71.0± 13.9ms,P均 <0 .0 1。 (3) QTd≥ 70 ms预测 DCM发生 L own 级或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敏感度为 79.2 %、特异度为 6 5 .8%、阳性预测值为 5 9.4 %、阴性预测值为 83.3%、正确预测率为 71.0 %。(4) L 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QTd是 DCM发生 L own 级或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QTd可作为 DCM发生 L own 级或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子 ,QTd≥ 70 ms时 ,其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梁华文 《四川医学》2004,25(12):1318-1318
目的 分析 60例 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患者的QT离散度 (QTd)。方法 以 47例单纯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者与 3 0例正常人的QT离散度 (QTd)作对照。结果  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者QTd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病人 ( 82 .71± 12 .8vs 65 .2 4± 8.5 1ms ,P <0 .0 5 )及血压血糖正常者 ( 82 .71± 12 .8vs 43 .72± 11.1ms ,P <0 .0 5 )。结论  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者QTd明显升高 ,可能是本病患者易发生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扩张型心肌病QT离散度增加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冯胜红  周刚  郭勇  陈凡 《重庆医学》2004,33(2):278-279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QT离散度(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75例DCM患者同步12导联心电图.结果 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35例)QTd为(82.3±21.57)ms、QTcd为(98.9±24.86)ms,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40例)QTd为(61.5±18.33)ms、QTcd为(72.5±20.93)ms,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 0.01),QTd增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增高 (P< 0.01).结论 QTd或QTcd是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72例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 (QTd) ,计算校正QT离散度 (QTcd)。分析QTd ,QTcd以及室性心律失常 (VA)之间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 (VA)组QTd和QTcd均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NAV)组 ,P <0 .0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d≥ 6 0ms者 ,其VA发生率显著高于QTcd <6 0ms者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或QTc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 QT离散度 (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89例患者同步 12导联心电图。结果 :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42例 ) QTd为 (92± 31) ms,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47例 )为 (6 2± 19) ms,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0 .0 1) ,随 QTd增大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显著增加 (高 )。结论 :QTd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应用胺碘酮治疗室性早搏的疗效及治疗前后 QT离散度的变化。 方法 观察 2 2例室性早搏经胺碘酮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结果 ,分析其疗效及 QT、QTc、QT离散度 (QTd、QTcd)的变化。 结果 胺碘酮对室性早搏抑制 75 %以上的有效率为 6 3.6 %。治疗后 QT和 QTc分别由396 .4± 2 4.7ms和 42 2 .7± 2 9.6ms延长为 42 7.8± 2 9.6ms和 44 8.5± 31.3ms(P <0 .0 5 ) ,QTd和QTcd由6 6 .4± 16 .2ms和 6 8.9± 2 9.6ms下降为 37.8± 9.8ms和 39.2± 16 .5ms(P <0 .0 1)。结论 胺碘酮治疗室性早搏疗效好 ,室性早搏治疗后QT间期延长 ,QTd和QTcd减小 ,因而致心律失常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PHD)病人心电图QT离散度 (QTd)与心功能不全 (CDF)的关系。方法 PHD病人 38例 ,按病情分为心功能不全Ⅰ级 12例 ,Ⅱ级 17例 ,Ⅲ级 9例。测量常规 12导联心电图QT ,并与对照组 30例进行比较。结果 CDF各级QTd、QTcd分别为Ⅰ级 5 2 .1± 12 .89ms,6 5 .1± 17.2 8ms;Ⅱ级 6 6 .2± 12 .8ms,76 .5± 2 0 .2ms ;Ⅲ级 88.8± 16 .6ms,116 .2± 19.1ms ;对照组为 31.9± 9.1ms,33.6± 10 .4ms,各组与对照组、各组之间比较均为P <0 .0 1。结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DF早期 ,心电图QTd、QTcd显著增加 ,可作为肺源性心脏病早期诊断依据之一 ;QT越大 ,病情越重 ,预后越差 ,动态观察可判断病情、提示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 (DCM)心衰患者QT间期离散度 (QTd)或JT间期离散度 (JTd)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量并比较 4 6例DCM心功能Ⅱ~Ⅳ级患者 12导联心电图的QTd(JTd) ,比较QTd(JTd)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35例DCM心功能Ⅲ级和Ⅳ级患者QTd 分别为 6 5 .38± 2 4 .30ms和 72 .10± 2 0 .95ms ,JTd 分别为 5 4.85± 2 5 .0 1ms和 5 6 .33± 2 1.30ms ,均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 (41.6 7± 2 1.6 9ms,33.0± 17.5 1ms) (P <0 .0 1) ,心功能Ⅳ级QTd 与JTd 也高于心功能Ⅲ级 ,但无统计学意义。QTd(JTd)与左室内径及心胸比率呈正相关 (P <0 .0 5~ 0 .0 1) ,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 (P <0 .0 1)。全组中死亡 7例 ,均为心功能Ⅳ级 ,死亡患者QTd(JTd)明显高于生存者 (78.12± 12 .5 0ms ,6 2 .32± 9.87ms,5 8.82± 2 1.36ms ,4 8.95± 2 3.2 1ms) (P <0 .0 1)。死亡患者 3例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DCM患者QTd(JTd)与心功能分级 ,心脏主要参数及死亡率有密切相关性。QTd(JTd)可作为判定DCM病情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健康人(50例)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56例)的QT离散度变化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测定两组对象的QTd.结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70.8±17.2ms、16.4±6.2ms)均明显较健康对照组(52.4±15.3ms、9.8±4.3ms)延长,两组P值均《0.01.结论QTd的测量简单易行有效,可实用于基层医院对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估计.  相似文献   

16.
何劲贤  吴少波 《广西医学》2003,25(8):1374-1376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 (DCM) QT离散度 (QTd)与室性心动过速 (VT)的关系。方法 :测量 6 5例 DCM患者同步12导联心电图。结果 :在 DCM患者 VT组 (2 9例 ) QTd为 (78.0 8± 2 7.2 6 ) ms,无 VT组 (36例 )为 (4 8.2 4± 2 2 .2 5 ) ms,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持续性 VT(SVT)组 (11例 )为 (86 .2 2± 2 1.5 2 ) ms,非持续性 VT(NSVT)组 (18例 )为 (6 5 .2 9±12 .32 ) ms,两组比较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随 QTd增大 ,VT的发生率显著增高。结论 :QTd是 DCM患者 VT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塞 (AMI)后QT离散度 (QTd)的演变及其对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量 34例AMI后患者不同时期和伴室性心律失常时的QTd ,并与健康对照组 (90名 )相比。结果 AMI后患者的QTd在急性期 (72± 18ms)明显大于亚急性期 (5 8± 17ms,P <0 .0 1) ,亚急性期大于陈旧期 (49± 2 1ms,P <0 .0 1) ,均明显大于对照组 (36± 10ms,P <0 .0 1)。陈旧期内心功能Ⅰ级、Ⅱ级者的QTd(36± 14ms,41± 15ms)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Ⅲ~Ⅳ级者的QTd(6 6± 2 0ms)明显延长 (P <0 .0 1)。 9例AMI伴室速 /室颤 (VT/VF)者的QTd(91± 18ms)显著长于急性期不伴VT/VF者 (70± 14ms,P <0 .0 1)。结论 AMI后 0~ 3天QTd显著延长 ,随梗塞愈合渐趋正常 ,QTd显著延长是预示危重室性心律失常的不良之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与 QT离散度 (QTd)、QTc离散度 (QTcd)的关系。方法 :测量 46例平板运动试验时诱发心肌缺血患者的 QTd、QTcd、QTd增加值 (△ QTd)、QTcd增加值 (△ QTcd)。结果 :运动后阳性组 QTd(5 2 .61±16.78) ms、QTcd(83.94± 2 7.2 1) ms较阴性组 QTd(31.78± 8.98) ms、QTcd(36.85± 13.73) ms显著增大 (P <0 .0 1)。阳性组△ QTd(14.5 7± 3.75 ) ms、△ QTcd(4 1.39± 12 .14) ms较阴性组△ QTd(2 .0 0± 2 .35 ) ms、△ QTcd(2 .11± 2 .0 7) ms显著增大 (P <0 .0 1)。而阳性组运动前 QTd、QTcd分别为 (38.0 4± 13.0 3) ms、(4 2 .5 5± 15 .0 7) ms,阴性组分别为(2 9.78± 11.33) ms、(34 .74± 11.66) ms,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QTd、QTcd、△ QTd、△ QTcd增大是运动试验时作为判定心肌缺血的有意义的心电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杨淑莲 《柳州医学》2006,19(3):127-128
目的探讨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QT离散度(QTd)的相关性。方法测量和分析62例冠心病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实验组)和58例正常人(对照组)的LVEF值及心电图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结果实验组的LVEF值和QTd分别为:(41.36±6.85)ms和(64.98±16.86)ms;对照组的LVEF值和QTd分别为:(57.68±4.16)ms和(34.05±13.23)ms。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与LVEF及QTd密切相关,LVEF值和QTd可作为预测冠心病伴室性心律失常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0.
孙静 《医学文选》2005,24(1):10-12
目的 探讨高血压 (EH)、左室肥厚 (LVH)及合并心肌缺血时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变化 ,并观察拜新同对其影响。方法 正常对照组 (Ⅰ组 ) 2 8例 ,中老年高血压 (EH)患者 6 1例 ,其中未合并左室肥厚者 (Ⅱ组 ) 2 7例 ,合并左室肥厚者 (Ⅲ组 ) 2 2例 ,左室肥厚伴心肌缺血者 (Ⅳ组 ) 1 2例。用超声心动图仪检测法求得左室重量指数 ,从心电图上测得QTd与校正后QTd(QTcd)。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及伴心肌缺血患者服用拜新同治疗 5个月。结果 Ⅰ组和Ⅱ组间的QTd与QTcd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Ⅲ组患者的QTd、QTcd明显大于Ⅰ组和Ⅱ组 (P <0 .0 5 ) ;Ⅳ组患者的QTd、QTcd又明显大于Ⅲ组 (P <0 .0 5 ) ;治疗 5个月后 ,左室重量指数、QTd及QTcd均明显降低 (P <0 .0 5 )。结论 左心室肥厚可使高血压患者的QTd增大 ;合并心肌缺血者QTd更加延长 ;钙离子拮抗剂———拜新同可逆转左心室肥厚 ,缩短Q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