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斌  陈江斌  熊蓉  黄巧 《疑难病杂志》2010,9(5):371-372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指心内膜面的感染状态伴微生物形成,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加之近年人口老龄化、医疗条件的改变,其临床特点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使得诊断相对困难。现将笔者收治的42例自体瓣膜I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希望提高IE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近5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5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基础心脏病、病原微生物、超声心动图情况。结果 53例患者中男31例,女22例,男女比例约1.4:1。发热、心脏杂音的变化及心力衰竭成为主要临床表现。基础心脏病中风心病构成比占37.7%,明显下降。血培养阳性率仅为39.6%,草绿色链球菌虽仍占首位,但检出率为33.3%有下降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明显增多。超声心动图赘生物检出率69.8%。结论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已发生很大变化,应适时调整临床思维,改进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包括食管超声观察心脏瓣膜赘生物形态、大小、回声、分布及其瓣膜功能。结果超声心动图能直接提供赘生物附着部位累及的瓣叶,赘生物的数目、大小、形态、活动方式或瓣膜穿孔、腱索断裂等征象及相应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程度并判断心功能。结论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诊断定位,对治疗的决策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经验。方法:该院从1990年12月-2003年3月共收治感染性心内膜炎32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8例。方法: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瓣膜替换术25例,同期行室缺修补1例、动脉导管未闭缝闭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1例。保守治疗7例。结果:手术治疗25例,死亡1例;保守治疗7例,死亡5例。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5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超声诊断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瓣膜赘生物形态、小、回声、分布及其瓣膜功能。结果超声心动图能直接提供赘生物附着部位累及的瓣叶,赘生物的目、大小、形态、活动方式或瓣膜穿孔等征象及相应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程度并判断心功能。结论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诊断定位,对治疗的决策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 研究2015年1月-2018年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外科就诊的19例PVE患者.PVE发生于首次瓣膜置换术后0.25~20a(平均(6.2±7.0)a),14例(73.7%)发生于术后1a以上.再次入院时9例(47.4%)表现为人工二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prosthetic valve endocarditis,PVE)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 对我院近6年来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c endocarditis,IE)的242名患者中的17例PVE进行病例分析。结果17例PVE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1.1 ± 11.1)岁;感染共累及22个人工瓣膜,其中主动脉瓣14个、二尖瓣7个;患者主要表现有发热、贫血、心功能不全、栓塞等;分别有3例、5例经过单纯抗感染及联合手术治疗治愈,死亡9例(病死率52.9%),6名葡萄球菌感染者全部死亡。结论 PVE的病死率高;感染累及主动脉瓣较二尖瓣常见;葡萄球菌感染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11.
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性心内膜炎为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及相应瓣膜破坏。赘生物脱落可造成重要器官栓塞,病死率极高。超声心动图能直接观察心瓣膜的形态以及赘生物大小及其分布,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001年10月~2006年10月,我们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旨在探讨其诊断价值,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和超声心动图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临床和超声心动图的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对63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合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3例IE患者有基础心脏病者57例 ,其临床表现 :发热58例(90 1%)、脾肿大38例(60 3 %)、栓塞12例(19 1 %)。51例作血培养 ,11例培养阳性 ,占21 6 %(11/51)。超声心动图检查 ,发现赘生物28例 ,占44 4 %(28/63) ,死亡3例 ,占4 8 %(3/63)。结论IE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血培养阳性减少 ,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 ,结合超声心动图检查 ,对IE不仅可提供病因、病理诊断 ,而且能对其并发症及预后作判断 ,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2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不同临床表现及转归。方法 收集我院1994年8月—2002年8月临床诊断的IE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7—64岁,平均年龄29.1岁,归纳分析IE的临床表现特征,探讨提高早期诊断水平。结果 IE患者病情危重,可伴有多系统病变,甚至可发生致命的栓塞和心衰,IR的诊断主要依据是血培养、超声心动图(UCG)赘生物的检出和病理活检,但血培养阳性率偏低,目前临床上诊断IE仍然依据典型的临床特征和UCG。结论 IE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应注意临床资料的分析,提高诊断IE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20年4月本院10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一般资料、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和体、辅助检查及治疗转归等。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比。结果 101例患者中,男66例(65.35%),女35例(34.65%);年龄8~88岁,平均(44.5±16.03)岁,无基础性心脏病44例(43.56%),有基础性心脏病57例(56.44%),其中心脏瓣膜病共33例(32.67%),风湿性心脏病占19例(18.81%),先天性心脏病15例(14.85%)。进行血培养98例,69例结果阳性,阳性率70.41%,其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为草绿色链球菌(36例,52.17%)和金黄色葡萄球(10例,14.49%)。未手术患者55例:抗感染治疗治愈42例,死亡13例。治愈患者中有5例复发,主要集中在赘生物形成和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中。接受手术患者46例:治愈出院42例,死亡4例。死亡病例均为术前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其中2例为难治性心力衰竭,2例为脑梗塞。结论感染性心内膜...  相似文献   

16.
心脏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 (IE)的治疗主要包括内科抗感染和外科手术。正确把握内外科间的关系对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 ,如何正确把握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是决定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我科诊治 1例 ,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 ,2 5岁 ,因反复发热畏寒 5月余入院。在院外住院用“明可欣”、“普立特”抗生素治疗 ,体温第二天即正常 ,无波动 ,用药两周后出院 ,未继续抗生素治疗 ,出院后不久 ,突然出现头痛 ,左侧肢体乏力 ,经头颅 CT检查 ,诊断为“右侧脑梗塞”,同时伴发热 ,再次住院 ,用“环丙沙星”治疗后体温正常 ,三周后出院。此后体…  相似文献   

17.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简称IE)是一种具有高度破坏过程的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其临床特征、病原体和菌种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临床诊断较为困难,一些患者常因漏诊延误治疗而造成死亡。而超声心动图是早期诊断IE的可靠方法之一。现将我院近几年收治的  相似文献   

18.
19.
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对 30例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重点讨论防治问题。方法 全组 30例患者中男性 15例 ,女性 15例。年龄 19~ 5 6岁 ,平均 36岁。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 (PVE)的发生率为 2 .8% ,其中二尖瓣 (MV)、主动脉瓣 (AV)及双瓣 (DV)的PVE发生率各为 2 .2 %、4.3%及 4.2 3%。单纯内科疗法 2 2例 ;内外科联合疗法 8例。结果 内科疗法病死率 86 % ;内外科疗法病死率 12 .5 %。结论 内外科疗法效果优于单纯内科疗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3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包括食道超声)观察心脏瓣膜赘生物形态、大小、回声、颁布及其瓣膜功能。结果超声心动图发现附着的部位以主动脉瓣组最多13例,其次为二尖瓣组12例,能对形成赘生物的大小(最大1.0 cm×2.1 cm,最小0.2 cm×0.2 cm)、形态、活动方式或瓣膜穿孔的形成、腱索断裂等特征以及相应出现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评估,并能准确测量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结论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诊断定位、治疗的决策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