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导致腰椎手术失败的原因,探讨再手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6-01-2010-01收治38例腰椎手术失败患者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再次手术治疗,其中经椎板间开窗或原椎板间扩大开窗切除椎间盘16例,半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10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7例,经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5例.结...  相似文献   

2.
腰椎后路手术对硬膜囊容量和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 :进一步了解腰椎后路手术对脊柱功能的影响 ,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平行光三维测量系统 ,对 12具人新鲜尸体腰椎实施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及交叉半椎板切除 ,对其屈伸状态下硬膜囊容量和脊柱稳定性的定量变化结果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腰椎屈曲活动时硬膜囊容量增大 ,仰伸位变小 ;全椎板切除与交叉半椎板切除 ,硬膜囊容量改变相近 ,但均较半椎板切除明显增大 (P <0 0 1) ;任何一种腰椎后路手术 ,均能破坏腰椎稳定性 ,其中半椎板切除与交叉半椎板切除破坏性较小 ,而与全椎板切除相比较 ,后者破坏性大于前二者 (P <0 0 1)。结论 :下腰椎疾病后路手术应尽量保留棘突及其韧带 ,交叉半椎板切除可使椎管得到充分减压 ,同时又较好地保留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腰椎后路手术对其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不同的腰椎后路手术对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新鲜入体脊椎骨制作成双侧开窗、小关节内侧半切除、小关节全切、全椎板减压及全椎板减压合并小关节全切共5种手术模型,利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系统进行稳定性的测试和分析,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 脊椎全椎板切除及双侧开窗对腰椎稳定性影响不显著,小关节部分或者全部切除则显著影响腰椎的侧弯、前屈和旋转活动度。结论 腰椎手术应尽量避免损伤小关节,以维护腰椎稳定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椎板原位回植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与全椎板切除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DLS)的疗效。方法 将73例DLS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椎板原位回植组(采用椎板原位回植PLIF治疗,38例)和全椎板切除组(采用全椎板切除PLIF治疗,35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椎间融合、邻近节段退变、腰痛复发情况。采用疼痛VAS评分、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60(40.4±6.5)个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神经损伤率、硬膜囊损伤率、椎间融合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量、邻近节段退变率、腰痛复发率椎板原位回植组均少(低)于全椎板切除组(P<0.05)。两组术后均无感染、切口血肿、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腰痛及神经痛症状均消失或明显缓解。椎板原位回植组35例回植椎板均完全愈合,2例单侧愈合,1例双侧未愈合。疼痛VAS评分、JOA评分:两组术后各时间段均明显优于术前(P<0.01);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时椎板原位回植组均优于全椎板切除组(P<0.05)。结论 与全椎板切...  相似文献   

5.
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再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 (FailedBackSurgerySyndrom, 简称FBSS) 再次手术的手术方案。方法: 回顾二院再次手术确诊资料完整的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患者 42例, 综合临床、影像学表现及手术后结果进行分析。再手术方法: 半椎板切除减压 16例; 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椎体间植骨术 26例, 其中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 8例。结果: 全组病例经 3年~8年5个月, 平均 5年以上随访, 疗效优者 19例, 良 14例, 可 7例, 差者 2例, 优良率 78. 57%。结论: 严格再次腰椎手术指征、正确的术式选择、精细的手术技巧及术后综合预防是提高FBSS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腰椎管狭窄症的针对性减压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根据腰椎管狭窄的因素、形式、范围和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减压术式 :全椎板切除治疗单纯中央管狭窄 8例 ;全椎板切除 小关节部分切除治疗严重的退变性中央管狭窄伴侧隐窝狭窄 12例 ;椎板间隙潜行扩大减压治疗椎板间水平的中央管狭窄伴侧隐窝狭窄 17例 ;半椎板切除 小关节部分切除治疗中央管一侧狭窄伴侧隐窝狭窄 13例 ;椎板间开窗减压治疗单纯侧隐窝狭窄 46例。同时行间盘突出髓核摘除 63例 ,腰椎不稳侧后方植骨融合 9例 (内固定 6例 )。结果 :本组 96例 ,平均随访 2年 8个月。疗效评定优良率 82 3 %。术后继发腰椎不稳 6例 (其中全椎板切除组 2例 ) ,发生率 6 2 5 %。再狭窄 4例 ,发生率 4 17%。腰椎融合失败 1例。结论 :针对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疗效满意 ,并可减少继发性腰椎不稳和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腰椎退变自然发展史为基础选择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和椎板间开窗三种术式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总结不同术式治疗的164例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三种术式的优良率分别为96.1%,95.7%和80%。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好坏与适应证的选择有密切的关系,以腰椎退行性变的自然发展史为基础选择手术方式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椎板回植成形术在原发性胸腰椎椎管内肿瘤切除手术中的价值.方法 原发性胸腰椎椎管内肿瘤患者21例,术中切断双侧椎板,保留双侧关节突,完整取下棘突椎板复合体,显微镜下摘除肿瘤后将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并用椎弓根螺钉固定,丝线修复棘突间韧带.术后椎管矢状径、椎板融合率、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定进行效果评定.结果 椎管内肿瘤成功切除,未出现脑脊液漏,无顽固性下腰痛,术后1年JOA评分由术前(11.4±2.6)分上升至(24.7±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优良率达82.5%,术前椎管矢状径为(13.5±1.5)mm,随访6月后术后椎体CT显示椎管矢状径为(16.4±2.4)mm,术后1年椎板骨性融合率90.48%.结论 原发性胸腰椎椎管内肿瘤切除手术中,椎板回植成形术法重建了脊柱的解剖结构,维持了术后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腰椎滑脱症的再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Guo ZQ  Chen ZQ  Dang GT  Qi Q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2):716-719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手术失败的原因、再手术的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对20例腰椎滑脱症再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20例患者均因首次手术后症状复发或加重而再次入院,症状复发或加重的原因包括,滑脱节段仍不稳定6例,滑脱加重3例,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10例,手术节段错误1例。再入院距首次手术的时间平均24.3个月。所有患者均做了再次手术治疗。结果再次手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了平均34.1个月的随访,手术总优良率85%。18例横突间植骨及2例椎间植骨者均达到骨性融合。8例同时做椎间融合器植入者,其中6例椎间可见骨桥形成。未再见到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结论单纯椎板切除减压或间盘切除不适合于腰椎滑脱症患者,未植骨或植骨不融合是导致内固定失败或滑脱加重的主要原因。对于首次手术为前路椎间植骨或单纯间盘切除者,再次手术可行椎板切除减压,后外侧植骨及复位内固定;对于首次已行广泛椎板切除术者,可行前路椎体间融合加后路复位融合及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半椎板锁孔入路肿瘤显微切除、椎板与棘突整体切除加复位、全椎板切除减压等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高颈段椎管内肿瘤. 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3月至2010年5月期间收治高颈段锥管内肿瘤3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手术方法,并对手术入路、术中技巧等问题进行讨论. 结果 髓外硬膜下肿瘤经椎板锁孔入路全切除23例;硬膜外2例,采取后正中和侧方入路全切除;髓内肿瘤8例,其中5例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其中4例采用椎板与棘突整体切除加复位的方法.手术后复发3例,1例为脊膜瘤术后多次复发并手术,2例为髓内星形细胞瘤.无手术死亡.出院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27例,无变化2例,加重1例,好转后逐渐加重3例.28例恢复健康,3例生活自理,2例严重残疾. 结论 半椎板单或多锁孔入路,可全切3节段内的肿瘤;全椎板切除减压的术式适用于髓内不能全切的恶性肿瘤患者;椎板与棘突整体切除加复位的方法适用于跨4个脊髓节段以上的椎管内肿瘤.  相似文献   

11.
全脊柱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1999年 4月~2003年 6月采用全脊柱植骨 (全椎板切除, 椎管减压, 后路“H”型植骨 椎间、横突间植骨融合 ) RF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35例。结果: 随访 1~3年, 平均 30个月。根据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评定, 优 24例, 良 9例, 可 2例。结论: 全脊柱植骨 (全椎板切除, 椎管减压, 后路“H”型植骨 椎间、横突间植骨融合) RF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既能彻底解除脊柱、神经根的压迫, 又能通过重建椎管维持脊柱的稳定性, 恢复椎间隙高度, 阻止术后椎板切除膜的形成, 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87~1995年共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16例,其中发生手术失误及并发症共13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3例中男9例,女4例;年龄23~74岁;L4、5突出6例,L5S1突出5例,L4、5+L5S1突出2例。合并腰椎管狭窄症5例;随访时间6月~6.5年。2.手术方法;椎板间扩大开窗椎间盘切除4例,半椎板切除5例,全椎板切除4例。3.手术失误及并发症:术中定位失误1例,马尾神经损伤1例,椎间隙感染2例,脑脊液漏2例,神经根损伤2例,术后硬膜外血肿1例,术后复发2例,术后…  相似文献   

13.
单纯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方法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单纯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并介绍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48例单纯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组进行椎板切除术,椎板开窗术和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术后进行Oswestry疗效评分和影像学观察。结果 术后1年疗效优良率椎板切除组为81.9%,椎板开窗组为79.7%,椎管成形组为82.1%,疗效优良率各组无显著差别,术后4年疗效优良率椎板切除组为74.3%,椎板开窗组为78.2%。椎管成形组为80.4%。术后4年椎板切除组疗效下降显著,椎板开窗组和椎管成形组疗效下降不显著,术后1年所有患者X线检查未显示腰椎不稳定,术后4年X线显示有5名患者腰椎不稳定或退行性滑脱,其中椎板切除组3例,椎板开窗组和椎管成形组各1例。结论 椎板切除术,椎板开窗术,椎管成形术治疗单纯性腰椎管狭窄,3组术后近期疗效均满意,术后中期评估表明椎管成形术和椎板开窗术优于椎板切除术,后者腰椎不稳定和交界处再狭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原因和再手术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的原因及再手术的时机和方法。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患者的初次术前诊断、手术方法、再手术前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分析初次手术失败原因及再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方法、手术入路及疗效。在获得随访的患者中,行开窗、扩大开窗法腰椎间盘摘除术46例,行半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摘除术12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摘除、神经根管松解术22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椎体后缘骨赘及软骨结节切除术16例,行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椎管减压、神经通道松解、后外侧植骨或椎间融合术47例。结果143例患者初次手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144个月,平均62个月。再手术后29例出现并发症。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腰背痛29分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患者再手术前JOA评分平均11.3分,术后随访时JOA评分平均24.2分,平均改善率72.9%。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包括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多间隙突出遗漏、术中定位错误及髓核摘除不彻底、双侧型或中央型突出只切除一侧、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未切除、未处理中央椎管狭窄及神经根管狭窄、术后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全椎板减压术后腰椎节段性不稳定。正确选择再手术时机及方法仍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并探讨其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6年1月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75例,其中17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需再手术治疗,17例中,男11例,女6例;年龄35-65岁,平均49岁。经原椎板间扩大开窗法切除椎间盘11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5例(同时行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单侧椎板切除1例。术后对患者的疼痛、运动功能、神经根受压表现进行观察,并根据Macnab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17例均获随访,时间15-96个月,平均51个月。所有患者的疼痛、运动功能及神经根受压表现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按Macnab评定标准:优9例,良6例,可2例。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为同一间隙闻盘组织再突出、继发性椎管狭窄、邻近椎间盘突出等。虽然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难度大于初次手术,但只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术前周密计划,仍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疾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1900年 Sachs 和 Frankel首先报告 用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椎管狭窄症 由于疗效较好 得到人们 , ,认可并被广泛应用 但因术中对椎板切除的范围 。掌握不一 术后处理缺乏相应措施 随着手术数量 , ,的增加 术后并发症如腰椎不稳 术后腰 痛 坐骨 , 、 、神经痛也相应发生 1982 年 H azelett等[1]报道腰 。椎小关节切除与腰椎不稳的发生有关 人们对腰 ,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可致腰椎不稳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认为椎板切除破坏了脊柱后柱 会致腰椎不 。 ,稳 提出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前瞻性评价腰椎手术中应用脊柱后正中旁肌肉间隙入路在神经根减压和减少肌肉损害等方面的作用.方法 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收治30例下腰痛患者,男性19例,女性11例,22~80岁,平均56岁,包括下腰退变8例,腰椎滑脱6例,腰椎间盘突出11例,再次手术5例.采用后正中单一切口,移动至两侧椎旁肌群,经椎旁肌群间隙直接到达上下关节突表面,在上下椎板黄韧带间隙,沿上下关节突内沿逐步切除,向外侧扩大神经根管开口部,进行局限精确但有效的减压,直至显露行走根及椎间隙,不必全部切除上下关节突,更不必破坏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及黄韧带、行椎板切除.撑开调整椎间隙,对滑脱进行复位,进入椎间隙清除髓核,进行椎间植骨融合.结果 狭窄椎间隙恢复高度,滑脱获解剖复位.无螺钉植入失当.下腰生理曲度排列好,无神经损伤并发症.本组术后疼痛症状获明显改善,VAS评分由术前7.5降至术后1.5.结论 经椎旁肌群间隙入路,可直接到达上下关节突及软性椎管表面,无需行椎板切除减压,在达到解除压迫、缓解症状、稳定脊柱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创伤,保留脊柱的原始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个性化手术策略与术式选择。方法 1998-09-2011-09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2例,方式如下:(1)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492例(占72%);(2)患侧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健侧椎板间及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钉棒内固定术84例;(3)椎板开窗或椎板次全切除髓核摘除、椎体间自体骨块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70例;(4)椎板全切髓核摘除、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36例。结果 68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16个月,其中:优589例,良72例,可19例,差2例,优良率:96.9%。结论个性化手术策略与术式可以防止过度手术、不合理运用脊柱内固定材料,减少病人的经济负担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原因分析及再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及再手术治疗效果。方法下腰椎术后综合征患者24例,单侧椎板开窗髓核切除10例,全椎板切除髓核切除14例,其中椎弓根内固定3例,均再次手术。再手术术式包括:半椎板或全椎板减压,髓核切除,椎管神经根管彻底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或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原因为同一节段椎间盘突出复发或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突出,原手术节段或相邻节段椎管狭窄,手术定位错误,内固定失败。24例获2个月~3年随访,再手术后均获得满意效果。临床改善率为80.2%。优18例,良6例。结论下腰椎手术失败后,积极、合理地再手术治疗,仍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行椎板切除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5年11月-2017年5月行PLIF手术72例,均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依据术中椎板切除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40例采用超声骨刀切除椎板,作为研究组;另32例术中采用椎板咬骨钳切除椎板,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椎板切除时间、单节段出血量,术前和术后1周的VAS评分、ODI指数进行对比。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单节段椎板切除时间较短、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改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研究组术中出现1例硬膜损伤、1例L5神经根损伤,发生率为5%;对照组出现2例硬膜损伤,发生率为6.25%。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47; P0.05)。结论在腰椎后路手术中行超声骨刀切除椎板,其切骨时间短、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