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AF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验证AF系统手术在胸腰椎骨折治疗的意义。方法 应用AF系统对61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患者进行复位内,并作X线、CT检查对AF疗效进行分析,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结果 术前Frankel分级B-D级者均有1-2级的进步。无医源性神经根损伤体征,无断钉现象。无早期感染病例,但有2例在术后6个月以后出现螺钉周围感染。结论 AF内固定系统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确切、疗效显著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AF系统复位固定术后松动滑脱断钉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脱位AF系统复位固定术后,出现松动、滑脱、断钉的原因。方法:自1996年8月-2000年10月,112例应用AF系统治疗的胸腰段骨折或脱位患者中,获得随访95例,16例发生松动、滑脱及断钉,其中螺钉松动7例,滑脱3例,断钉6例(9枚螺钉)。结果:AF系统复位内固定术后松动、滑脱、断钉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解剖学的特点;(2)患椎因素;(3)椎间盘因素;(4)AF系统的设计缺陷;(5)患者因素;(6)技术因素。结论:术前根据患椎的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的手术方案,精确的手术操作,合理的术后功能锻炼,尽量避免上述因素的影响,是降低AF系统内固定失败发生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AF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F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1月-2006年9月应用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52例,受伤后手术时间平均35h,随访一年取得较好效果。结果术前椎体前缘平均高度为55%,术后平均高度97%,Cobb角术前平均23°,术后平均2°。术前脊髓损伤的神经功能评定按ASIA分级:A级4例,B级6例,C级22例,D级16例,E级4例。术后一年脊髓损伤的神经功能评定按ASIA分级:A级0例,B级4例,C级3例,D级11例,E级34例。术后一年平均高度95%,Cobb角平均2.5°。无断钉,已取内固定41例。结论AF椎弓根钉内固定对于胸腰椎骨折对于椎体高度、神经功能恢复及骨折复位皆有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椎弓根钉断裂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对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的193例胸腰椎骨折中发生椎弓根钉断裂17例的原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发生椎弓根钉断裂17例,爆裂性骨折断钉率22.2%(8/36)显著高于压缩性骨折5.73%(9/157) (P <0.05),未使用横杆组断钉率28.0%(7...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AF钉治疗胸腰椎骨折术中失误及并发症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2002年5月到2006年11月,共完成胸腰段脊柱骨折AF钉固定107例,对其中术中失误4例,术后并发症6例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失误4例中2例为开路锥穿出椎体外侧,2例为上位螺丝钉打人椎间隙。分析原因为矢状角和水平角出现偏差,发现后立即纠正,拍片检查位置恢复正常。术后并发症6例中1例感染,5例断钉。感染病例抗感染治疗后恢复。5例断钉分别发生于术后7个月以后。分析原因为钉-杆部应力集中、植骨量不够。结论术中失误的预防措施为准确定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为术中植骨恢复前、中柱高度,螺丝钉紧固时使所有螺丝钉受力均匀,避免某点应力集中,医生指导病人按时进行功能锻炼,内固定的AF系统要按时取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青年医师在胸腰椎骨折后路钉棒内固定中的手术入门。方法 总结分析应用Reno及AF系统经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获得随访0.5-2年,伤椎全部恢复至椎体高度的85%-95%,有2例断钉,1例在术后过早负重活动中发生上位2枚椎弓根钉断裂,另1例在术后1.5年过度活动中上位2枚、下位1枚椎弓根钉断裂。有7例术后1年内取出内置物。结论 吸取团队经验,少走弯路,掌握椎弓根钉置钉要领,熟悉术中所用的钉棒系统结构,术前演练钉棒不同系统的拆装程序及对被实施的每例患者制定出具体的康复计划,认真总结每次手术的操作经验是本项手术的完美入门。  相似文献   

7.
后路AF系统在胸腰椎骨折的应用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后路椎弓根内固定AF系统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及常见并发症,分析手术失误原因及并发症发生机制。方法:通过应用AF系统对我院40例胸腰段骨折患进行治疗,总结随访结果并分析手术疗效和并发症的原因。结果:术后随访,FrankelA级的3例,术后感觉平面下降或下肢感觉部分恢复,运动功能无改善;27例随访时无明显疼痛,4例中度疼痛,9例轻度疼痛。随访X线摄片复查,38例椎体序列正常,腰椎生理前凸存在。无神经根损伤体征,无断钉现象。结论:后路手术不能减压、去除病灶、复位、植骨重建前中柱结构及内固定一次完成。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及应用可靠的内固定材料成为骨科医生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AF作为一种常用的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有它一定的优势,因此受到广大骨科医师的青睐.它具有三维固定、操作简单、调节方便、植入手术大为简化等诸多优点,但若使用不当或术后管理失误等原因,可导致断钉的发生.本文就12例脊住胸腰段骨折AF内固定术后发生断钉的病例进行分析,探讨螺钉断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并发症产生原因和处理对策。方法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156例,其中T1230例,L186例,L222例,L316例,多节段2例,均进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伤后到治疗的平均时间为52 h。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2~36个月,术后6例发生断钉,3例连接棒松脱,2例螺钉松动,1例术后发生感染。结论熟练掌握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固定操作技术,减少术中失误,可避免大多数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和胸腰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0.
钉棒系统与AF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效果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不同固定方法之间的区别,以明确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最佳固定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2007年本院应用AF及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75例胸腰段骨折病人的结果.[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年,AF固定对单节段骨折病人效果优良,治疗多节段骨折比较困难,而椎弓根钉棒系统对多节段骨折治疗效果良好,但治疗单节段骨折效果稍逊于AF.[结论]单纯应用后路间接复位技术治疗严重的胸腰椎骨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操作简单,对后柱不会造成进一步损伤,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单节段最好选用AF,多节段或跳跃骨折选用钉棒系统是比较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的.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