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内经》“疾”、“病”意义的辨析 ,发现“疾”的用例符合《说文》“疾 ,病也”之释义 ,“病”的用例不支持《说文》“病 ,疾加也”的解释。进而探讨了《说文》“病 ,疾加也”的诠释条件 ,对古汉语界疾轻病重的观点提出了改正意见。由此提示 :研究先秦两汉语言 ,不能忽视当时丰富的医籍词语。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成为祖国医学经典并非开始使然,是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内经》一开始也并非十全十美只是在长期不断充实之后才成为经典、本文试图追寻《内经》从普通医书成熟为医家经典的路程。  相似文献   

3.
4.
5.
通过对《内经》“疾”、“病”意义的辨析,发现“疾”的用例符合《说文》“疾,病也”之释义,“病”的用例不支持《说文》“病,疾加也”的解释。进而探讨了《说文》“病,疾加也”的诠释条件,对古汉语界疾轻病重的观点提出了改正意见。由此提示:研究先秦两汉语言,不能忽视当时丰富的医籍词语。  相似文献   

6.
7.
《黄帝内经》按摩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著,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对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也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血是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具有营养机体的重要作用.<黄帝内经>关于血的论述颇为精辟全面,谨作如下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中的教育观。方法:阅读文献,就《内经》对受教育者的素质标准、医学态度、经典学习、授业方法、学习方式、道德规范等方面做了系统地总结。结果:《黄帝内经》中的教育理念为当代医学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结论:我国的医学教育思想始于《内经》,经历代医家的传承与发展,已形成了丰富完善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1.
也说《内经》中“气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刚  刘书坤 《针刺研究》2005,30(4):246-248
本文总结了《内经》对气至的认识,提出气至即是气调,在《内经》中可分三种情况。气至可通过医者感觉和患者感觉体现出来。《内经》把气至作为针刺取效的关键,故明确气至的实质,对于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反映在生命过程中的某些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方面,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方面,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脉诊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中的脉诊丰富多样,虽然后世未对其脉诊分类达成共识,但笔者通过综合分析,将其归纳为6种脉法,即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独取寸口诊法、尺肤诊法、虚里诊法及手少阴脉诊法。在临证中,每一脉法所主疾病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依据不同疾病性质和部位灵活运用,多种脉法并存,丰富了祖国医学脉学理论。为促进脉法从多元性向一元性转化、由遍身诊法向独取寸口诊法过渡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内经中有关脑的论述散见于各章节之中,整理这部分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1脑的藏象概念《灵枢·海论》谓脑为髓海,其输上至其盖,下至风府。髓海是脑的形态结构。其解剖位置,上至天灵盖,下至风府穴,亦藏于颅之内。  相似文献   

15.
对《黄帝内经》中关于"五味"药物理论进行探讨,从理论上追溯五味的本原,提出五味具有阴阳五行的不同属性;再以体用升降、土枢四象等易学思想方法,对药物的五味内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指出各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最后,对五味药物理论的应用原则和方法进行延伸、发挥。  相似文献   

16.
读了陕西中医学院张登本教授惠寄的《内经的思考》一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思考》)令我兴奋不已。这位对《黄帝内经》玩味了几十年、研究了几十年的园丁,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围绕《内经》的主要宗旨,以广义的思考立论,从其成书的酝酿过程开始,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内经》的要义精华,是一部难得的学习、研究《内经》的参考书和工具书。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从以上文字可看出古代先贤早已认识  相似文献   

18.
鉴于目前针对不同版本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阴虚”的内涵不完全一致的问题,为明确“阴虚”的内涵与外延,对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阴虚”概念进行了整理研究。研究发现,“阴虚”一词在《内经》中共出现11处,其涵义有5种,分别为中土受伤,形气衰少;尺脉不足;五脏精亏;肾虚;阴经气虚。本文就正确理解“阴虚”内涵与外延,界定“阴虚”概念,为中医理论的正确运用和继承发展进行了深入探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鉴于目前针对不同版本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阴虚"的内涵不完全一致的问题,为明确"阴虚"的内涵与外延,对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阴虚"概念进行了整理研究。研究发现,"阴虚"一词在《内经》中共出现11处,其涵义有5种,分别为中土受伤,形气衰少;尺脉不足;五脏精亏;肾虚;阴经气虚。本文就正确理解"阴虚"内涵与外延,界定"阴虚"概念,为中医理论的正确运用和继承发展进行了深入探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全面分析了<黄帝内经>中出现的经脉名称,从而明确了经脉的名称规律和命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