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速度向量成像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通过测定等长握力试验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力学参数变化,提取有效评价斑块稳定性指标,建立不稳定斑块超声评价新方法。方法采用高频超声经体表获取64例患者71个孤立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准等长握力试验前后连续3个心动周期实时二维灰阶超声图像,导入二维速度向量成像工作站脱机分析。观察握力试验前后血管内膜运动速度向量大小、时相和方向变化及彩色M型二维和重建三维应变、应变率显像。测量握力试验前后斑块肩部、顶部及相同节段内膜对应点和无斑块参考段对应点血管内膜峰值应变和应变率及峰值差值,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内膜二维速度向量图显示颈动脉内膜运动速度向量大小、方向和时相紊乱、不同步;握力前斑块顶部内膜峰值应变、应变率显著高于对应点内膜测值(P〈0.05);握力前后斑块肩部内膜峰值应变、应变率显著高于斑块同一平面对应点内膜测值(P〈0.05)。握力前后斑块左肩部内膜峰值应变高于顶部测值(P〈0.05),斑块内膜左肩部与顶部及顶部与右肩部的应变峰值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段内膜运动的机械不同步和斑块两侧肩部与顶部间峰值应变和应变率差值的不对称性,有可能作为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初查和量化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凸阵探头对颈动脉狭窄病变的检测价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比较高频线阵探头 (HFL P)与低频凸阵探头 (L FCP)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检测结果 ,提出 L FCP在颈动脉超声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 3 1例经 DSA证实的单侧颈动脉狭窄≥ 70 %的患者 ,比较 HFL P和 L FCP检测颈动脉分叉以上颈内动脉(ICA)的显像长度、狭窄段及狭窄远段的最高峰值流速 (PSV)的差异 ,分析狭窄远段流速与狭窄段流速和 ICA检测长度的相关性 ,以及血管狭窄检出符合率。结果 :对 ICA颅外段检测的长度 ,L FCP较 HFL P明显增加 ,分别为 (5.97± 0 .60 ) cm和 (2 .55± 0 .45) cm (P<0 .0 0 1,95%CI 3 .654~ 3 .198)。 L FCP测得的狭窄段 PSV平均高于 HFL P为 (2 67.1± 112 .6) cm/ s (P<0 .0 0 1) ,狭窄远段 PSV与狭窄段 PSV和 ICA检测长度呈负相关关系 (r=-0 .964,r=-0 .954)。两种探头对颈动脉狭窄检测与 DSA的符合率分别为 80 .7% (2 5/ 3 1,HFL P)和 96.8% (3 0 / 3 1,L FCP)。结论 :L FCP可以增加 ICA的显像长度 ,利于 ICA中远段血管病变及血液动力学的观察 ,提高超声技术对颈动脉狭窄的检测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荣玉栋  刘影 《临床荟萃》2008,23(1):47-48
随着人们对糖尿病危害认识的提高,作为糖尿病前期病变的空腹血糖受损(IFG)近几年逐渐受到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超声量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大量造影及尸检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病变部位主要位于颅外颈动脉分叉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否引起脑梗塞症状,与狭窄程度及斑块的稳定性有关。斑块的稳定性取决于斑块病理成分。应用超声影像量化方法客观的显示斑块的成分,有助于进一步合理筛选适合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也可以用来评价内科降血脂药物的疗效。本实验初步探讨超声影像与斑块病理成分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高频体表超声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时颈动脉重构的改变。方法:选择2002/2003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n=35)和稳定型心绞痛(n=25)患者共62例,采用荷兰菲利蒲SONOS-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得出颈动脉血管总面积、血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偏心指数、斑块面积狭窄百分率,计算重构指数(狭窄处血管总面积比参考血管总面积)。重构指数〉5%为正性重构,〈5%负性重构,在&;#177;5%之间为无重构。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颈动脉重构的差异。结果:62例全部进入结果发分析。①血管总面积与斑块面积呈正相关(r=0.51,P〈0.05),血管腔面积与斑块面积之间无相关性(r=0.07.P〉0.05)。②向心性斑块狭窄处血管总面积与参考血管总面积比较差异显著[(72.67&;#177;22.18),(63.69&;#177;14.72)mm^2,P〈0.05],可见明显的血管正性重构,而偏心性斑块血管重构不明显(P〉0.05)。③脂质型+纤维脂质型斑块狭窄处血管总面积与参考血管总面积比较显著升高[(71.86&;#177;22.65),(63.79&;#177;19.96)mm^2,P〈0.05]。可见明显的血管正性重构。④急性冠脉综合征组颈动脉斑块血管段正性重构38个.负性重构20个;稳定型心绞痛组斑块血管段正性重构9个,负性重构21个.两组比较差异显著(x^2=10.024,P=0.002)。结论:外周血管超声是检测颈动脉血管重构的一种可靠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血管重构以正性重构为主。  相似文献   

6.
作者用Acuson-128型高分辨力超声显象仪,对768例病人的颈动脉作了观察和分析,检出2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其中43例脑梗塞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为多发。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经CT检查的脑部梗塞灶侧向与B型超声检查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侧向基本是一致的。因此,B型超声可作为脑梗塞等脑血管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特点。方法 应用HDI 5 0 0 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脑梗死组和对照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检测 ,观察血管解剖形态 ,内膜情况 ,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大小 ,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对照组 (χ2 =97.30 ,P <0 .0 0 0 1) ,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较对照组严重 (χ2 =6 .4 4 ,P <0 .0 5 ) ;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以颈动脉膨大部和颈内动脉起始部最多见 (χ2 =10 .6 0 ,P <0 .0 1;χ2 =9.5 3,P <0 .0 1) ;脑梗死患者梗死侧出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非梗死侧 (χ2 =15 .84 ,P <0 .0 0 1)。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关系密切 ,且随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的增加 ,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以颈动脉膨大部和颈内动脉起始部最多见 ,无论颈动脉狭窄发生在什么部位均与脑梗死有联系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多发生在脑梗死的梗死侧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脑梗死有同侧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3例患者中,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斑块49处,经外周静脉团注SonoVue2.4ml后,观察不同性质粥样硬化斑块的造影显像特点,并对其可能机制做初步探讨。结果49处斑块中有35处超声造影表现为增强,表现为斑块周边或(和)斑块内部的线状增强,14处未见增强。按斑块性质分为三组,其造影增强率分别为软斑块90%(18/20),硬斑块38%(5/13),混合斑块75%(12/16)。结论斑块周边及内部的造影增强与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有关,同时亦可提示斑块局部炎症反应的存在及其程度,有助于全面评价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病变超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的100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超声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0例高血压中61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61%。60岁以上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者50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13例;60岁以下组动脉粥样硬化者11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26例。两组间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有密切相关性,随年龄增大,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增高。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高血压患者筛选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常规首选检查,安全、无创,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超声造影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检查在颈部动脉硬化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超声造影观察36例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造影前、后动脉斑块数量、形态特征等。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超声造影检查测量动脉狭窄率;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对照。结果 超声造影检查可发现更多造影前未发现的动脉斑块,清晰显示动脉内-中膜厚度,勾勒出动脉斑块大小及形态。与DSA对照,应用CDFI、超声造影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颈部动脉闭塞的敏感性分别为55.6%、55.6%,特异性分别为84.2%、94.7%,准确率分别为75.0%、82.0%。结论 超声造影检查为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无创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患者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前和术后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的形态学、血流动力学进行评价。结果:术前超声检查诊断16处狭窄,狭窄程度〉70%,与DSA检查结果对比基本符合,漏诊2例。术后超声检查支架走行正常,管腔内血流充盈良好,管腔无再狭窄。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作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前筛查及术后复查和随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反应性的超声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动脉狭窄对血管反应性的影响。方法:应用高分辨力彩超测定57例颈动脉轻、中、重度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及30例正常对照组人群颈动脉各项血流参数及屏气前后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计算血管反应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动脉狭窄(轻、中、重度)患的血管反应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血管反应性可作为判定颈动脉狭窄的指标,并可以此来判断血管舒张功能的储备能力,它还可以对ICVD的发病风险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3.
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的变化。方法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135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改变,并与70例正常人(对照Ⅰ组)及70例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非脑梗死患者(对照Ⅱ组)相对照。结果脑梗死组β、Ep、AI及PWVβ较对照Ⅰ组升高,但AC较对照Ⅰ组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β、Ep、AI及PWVβ较对照Ⅱ组升高,AC较对照Ⅱ组稍降低,两组β、Ep及PWV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及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弹性指标Ep、β、AI及PWVβ的RR值大于1,其中PWVβ的RR值最大。结论ET技术可较为敏感地反映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高频体表超声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时颈动脉重构的改变。方法:选择2002/2003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n=35)和稳定型心绞痛(n=25)患者共62例,采用荷兰菲利蒲SONOS-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得出颈动脉血管总面积、血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偏心指数、斑块面积狭窄百分率,计算重构指数(狭窄处血管总面积比参考血管总面积)。重构指数>5%为正性重构,<5%负性重构,在±5%之间为无重构。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颈动脉重构的差异。结果:62例全部进入结果发分析。①血管总面积与斑块面积呈正相关(r=0.51,P<0.05),血管腔面积与斑块面积之间无相关性(r=0.07,P>0.05)。②向心性斑块狭窄处血管总面积与参考血管总面积比较差异显著眼(72.67±22.18),(63.69±14.72)mm2,P<0.05演,可见明显的血管正性重构,而偏心性斑块血管重构不明显(P>0.05)。③脂质型+纤维脂质型斑块狭窄处血管总面积与参考血管总面积比较显著升高眼(71.86±22.65),(63.79±19.96)mm2,P<0.05演。可见明显的血管正性重构。④急性冠脉综合征组颈动脉斑块血管段正性重构38个,负性重构20个;稳定型心绞痛组斑块血管段正性重构9个,负性重构21个,两组比较差异显著(χ2=10.024,P=0.002)。结论:外周血管超声是检测颈动脉血管重构的一种可靠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血管重构以正性重构为主。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狭窄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CAS)病变的危险因素、狭窄程度、斑块特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CV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将1 603例首诊为可疑脑缺血患者,分为非狭窄组(A组1326例:CAS<50%)和狭窄组(B组277例:CAS≥50%或闭塞).对患者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结果及年龄、性别、动脉硬化危险因素、脑缺血发病与CAS程度进行分析.结果CAS≥50%者占17.3%(277/1603).高龄、男性、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与CAS的形成显著相关(r=0.024、0.777、0.827、0.762、0.750).B组患者CVD发生率为37.2%(103/277),明显高于A组21.6%(287/1326)(P<0.001).B组中随CAS程度增加,脑卒中发病率明显升高,CAS 50%~69%患者发病率为30.4%(38/125),CAS≥70%或闭塞者为42.8%(65/152例),斑块检出率为64.4%(1032/1603),脑卒中与TIA患者不规则、不均质回声斑块的检出率高于非卒中患者(P<0.001).结论CAS与高龄、男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呈显著相关,随狭窄程度增加卒中的危险性升高,且超声显示不均质性回声的动脉硬化性斑块的形成与卒中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相关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与其相关因素与脑梗塞发生的相关影响。方法对177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硬化斑是否存在,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对照组。同期CT观察颈内动脉供血区是否发生脑梗塞。生化检查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并将高血压患者分为I级、Ⅱ级、Ⅲ级。结果颈动脉斑块分布:两侧同时存在比例最高,达50%;仅单侧分布:左侧高于右侧,分别为33%、17%。颈动脉斑块组脑梗塞的发生率为79.54%;非动脉斑块组脑梗塞发生率为29.2%,低于斑块组(P〈0.05)。双侧颈动脉斑块中,发生双侧脑梗塞比例最高,左侧次之,右侧最低;左侧颈动脉斑块中,发生左侧脑梗塞比例最高,双侧次之,右侧最低;右侧颈动脉斑块中,发生右侧脑梗塞比例最高,双侧次之,左侧最低。颈动脉硬化斑块组的年龄、血糖均较无斑块组高;发生高血压比例高,且随着高血压分级的增加,斑块发生率也逐步提高,Ⅲ级高血压及脑梗塞的发生率高于无斑块对照组(P〈0.01)。而颈动脉斑块与血脂则相关性不大。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与年龄、血糖、高血压密切相关,发生脑梗塞的几率明显增加。与血脂相比,血糖增高和高血压对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3-01/2005-05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6例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颈动脉B超检查,测定内中膜厚度及有无粥样硬化斑块.以内中膜厚度〉度1.2mm为斑块形成标准。记录临床资料.计算体质量指数,测定糖化血红蛋白、血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α、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结果:146例全部完成测试进入结果分析。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为51.8%,146例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2组:粥样硬化组76例和非粥样硬化组70例。②粥样硬化组年龄、病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非粥样硬化组[(57.75&;#177;3.46),(51.21&;#177;3223)岁;(552&;#177;058),(4.45&;#177;0.43)年;(4.72&;#177;047),(4.21&;#177;0.56)mmol/L:(3.29&;#177;0.53),(2.33&;#177;0.45)mmol/L;(4.52&;#177;0.76)(3.49&;#177;0.49)g/L:P均〈0.051。⑧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进入方程,且OR值均大于1,P〈0.01。结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纤维蛋白原是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和血压水平、年龄及血脂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检测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10例健康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同时进行血脂、高血压分级及年龄比较。结果:(1)高血压病患者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高血压分级呈正相关,血压分组越高者,颈动脉内膜增厚越明显;(2)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颈动脉斑块阳性率增加,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显著;(3)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和斑块组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的病变程度受血压水平、年龄及血脂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技术研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11例糖尿病老年患者双侧颈动脉检测结果与对照组97例健康人群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糖尿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斑块回声及发生部位相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老年患者颈动脉病变以内中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为主要特点,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直接反应斑块的大小、位置及回声,对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新版血管壁回声跟踪技术(E-Tracking)评价高血压颈动脉血管病变。方法:分别对高血压患者56例(平均年龄55.5岁)和正常健康者52例(平均年龄54.7岁)采用高频线阵探头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应用新版血管壁回声跟踪技术检测弹性系数(Eρ)、硬化参数(β)、顺应性(A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和增大指数(AI),并对高血压患者组上述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血压组较正常对照组Eρ,β,PWVβ及IMT增高,AC降低,且均有显著性差异。高血压组的PWVβ与β,Eρ和IMT呈正相关,与AC呈负相关;高血压组的AI与Eρ,β,AC和IMT无明显相关。结论:新版E-Tracking技术客观准确的反映了高血压患者血管弹性改变,是评价血管壁弹性简便实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