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维生素D受体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 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探讨维生素D受体与乳腺癌各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60例乳腺癌组织及25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进行维生素D受体标记。结果: 4种病理类型的乳腺癌组织中VDR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 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可能成为一种广谱抗癌药物用于肿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63和维生素D受体(VDR)在宫颈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中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为宫颈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6~2013年在安徽省立医院经病理学确诊的SCC标本80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宫颈组织中p63和VDR的表达情况。结果:p63和VDR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及局部侵袭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p63与VDR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s=0.957,P<0.001)。结论:下调p63可抑制VDR表达,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  相似文献   

3.
摘探讨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的特殊性,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2年1月1日到2013年1月1日期间收治的25例年龄在35岁及以下的女性乳腺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病理类型、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病理分期、脉管癌栓、组织性分级、雌孕激素受体和Her-2表达情况,并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25例36岁以上女性乳腺癌病例进行对比,分析我院收治的青年和中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在这些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100A11在乳腺癌和癌旁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100A11在55例女性乳腺癌及癌旁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S100A11与患者年龄、肿块大小、病理类型、临床TNM分期、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腋窝淋巴结转移及是否绝经的关系。结果:S100A11蛋白在乳腺癌细胞的胞浆中表达阳性率为73.73%,在癌旁乳腺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42.31%,乳腺癌细胞表达阳性率与乳腺癌旁乳腺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05,P=0.008,P<0.05)。S100A1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病理浸润情况有关(P=0.041,P<0.05),而与患者年龄、肿块大小、临床TNM分期、ER、PR、HER-2、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是否绝经无关(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S100A11蛋白表达增高与肿瘤的浸润有关,是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两种类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年龄、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及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差异,以期增强对非子宫内膜样癌的认识及重视。方法:对45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种类型子宫内膜癌的平均发病年龄、在绝经前后患者中的构成比、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非子宫内膜样癌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相比,患者发病年龄较大;在已绝经患者中所占比例远高于子宫内膜样腺癌;Ⅲ/Ⅳ期、中、低分化、雌孕激素受体阴性的比例明显高于内膜样腺癌,更易发生深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 APC 和 Bikunin 基因甲基化状态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 152 例乳腺癌组织中 APC 和 Bikunin 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 APC 基因启动子区 CpG 岛甲基化频率为 40.8%,其甲基化状态与肿瘤大小有相关(X2=4.041;P=0.044),但是与患者年龄、生存期、肿瘤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雌激素或孕激素受体等状态无相关性;Bikunin 基因启动子区 CpG 岛甲基化频率为 24.6%,与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无相关性.结论 APC 和 Bikunin 基因启动子区 CpG 岛异常甲基化是乳腺癌组织中的频发事件,与乳腺癌的预后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影响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213例,患者均行改良根治术治疗,采用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组织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TNM分期、化疗方案、p53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表达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可能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13例乳腺癌患者经改良根治术后有56例术后发生复发转移,23例发生转移。复发患者中骨转移、肺转移及肝转移排在前3位,分别占29.11%、16.46%和8.86%;复发患者中主要以胸部局部复发为主(占25.31%);单因素结果显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复发转移与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TNM分期、激素受体、p53蛋白、是否放疗及是否内分泌治疗、ER、PR、Her-2阳性率关系密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复发转移与病理类型、肿瘤大小、TNM分期、激素受体、年龄、p53蛋白、是否放疗及是否内分泌治疗关系密切(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术后复发转移影响因素较多,应根据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乳腺癌组织的COX-2和VEGF-C表达情况。结果 80例乳腺癌胞质中COX-2表达阳性者65例(81.25%),VEGF-C表达阳性者58例(72.50%),COX-2及VEGF-C表达均为阳性者51例(63.75%),并且二者表达成正相关(r=0.538,P<0.05)。COX-2及VEGF-C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乳腺癌的TNM分期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COX-2及VEGF-C在乳腺癌组织中均呈较高表达,可能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子,抑制二者的表达,可能是治疗乳腺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卵巢上皮性癌的雌、孕激素受体表达与病人预后的关系 ,以及对于孕激素受体阳性的晚期病例 ,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予以孕激素治疗而来观察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10 7例原发性卵巢上皮性癌 ,均采用手术及术后以PAC方案为主的化疗 ,手术标本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的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其中 37例孕激素受体阳性的晚期卵巢癌病人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安宫黄体酮 (MPA)口服。结果 孕激素受体阳性表达率为4 2 4 % ,与临床分期、剩余肿瘤大小等一样是有意义的预后指标。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具有相关性 (r =0 .6 0 ,P <0 .0 0 0 1)予以孕激素治疗的晚期病例生存期长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卵巢癌术后化疗联合内分泌疗法有助于提高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0.
刘蓓  王琼  贺玉娟  曾桃英 《职业与健康》2012,28(14):1681-1683
目的探讨基底细胞样型浸润性乳腺癌(BLBC)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VDR)、表皮因子生长受体(EGFR)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病理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0例BLBC和54例非BLBC乳腺癌(对照组)组织进行VDR、EGFR检测,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BLBC组织标本中的VDR、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是24.00%(12/50)、82.00%(41/5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R与EGFR表达水平的相关分析发现,VDR蛋白与EGFR蛋白在BLBC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VDR和EGFR参与BLBC的发生与发展;VDR低表达及EGFR表达率较高,提示BLBC可能对1,25(OH)2D3及类似物不敏感,而EGFR可以作为BLBC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ER+、PR+的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RL-952种植于BALB/c雌性裸鼠形成移植瘤模型后,通过观察移植瘤生长体积的变化、PTEN以及Ki-67的变化来研究来曲唑对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人子宫内膜癌RL-952细胞接种于裸鼠身上形成移植瘤模型,分别给予来曲唑、甲地孕酮、来曲唑+甲地孕酮及生理盐水来对比药物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来曲唑组给药后瘤体体积明显小于甲地孕酮组和空白对照组,但与来曲唑+甲地孕酮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EN的表达率在来曲唑组、甲地孕酮组、来曲唑+甲地孕酮组均高于空白对照组,Ki-67在各组中的表达无差异。结论:来曲唑对子宫内膜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明显,且与甲地孕酮相比较,优于甲地孕酮。  相似文献   

12.
樊艺  韩克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5):3986-3989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服用他莫昔芬后子宫内膜的ER、PR和ki67表达特点及意义,子宫内膜厚度变化与时间、年龄的关系。方法:通过对48例服用他莫昔芬的乳腺癌患者,常规阴式B超检查子宫双附件的情况,B超提示子宫内膜>5 mm,做诊刮术,其中16例诊刮的内膜组织送病理,做免疫组化ER、PR和Ki67。设未用药组为对照组,对30例病理提示未见子宫内膜病变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和Ki67表达,B超检测子宫内膜的厚度。结果:①乳腺癌患者的B超结果:子宫肌瘤23例(47.92%),卵巢囊肿9例(18.75%),子宫内膜息肉1例(2.08%),子宫肌腺症4例(8.33%)。②他莫昔芬组子宫内膜腺体上的ER表达要强于正常子宫内膜(分泌期)的表达。服用他莫昔芬组内膜PR表达强于分泌期内膜腺体上表达。③他莫昔芬组与对照组:PR腺体上的表达与Ki67的阳性率相关性最强。结论:ER、PR的表达与Ki67的表达呈现正相关。绝经后服用他莫昔芬乳癌患者子宫内膜易增厚。服用他莫昔芬后诊刮的子宫内膜ER、PR(+++)的比率很高,并与Ki67表达有关。B超提示发现服用他莫昔芬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腺症等妇科并发症。绝经后乳癌患者内膜厚度更容易增厚。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他莫昔芬对裸鼠移植性人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应用他莫昔芬后裸鼠肿瘤组织内雌激素受体指标的变化,为他莫昔芬用于肝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BALB/cA-nu雄性裸鼠26只,背部皮下接种HepG2人肝癌细胞建立裸鼠肝癌模型,14天后成瘤裸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他莫昔芬治疗组;给药30天后检测各组移植瘤的体积和重量;病理学常规检查,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内雌激素受体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他莫昔芬治疗组裸鼠肿瘤的体积、重量明显减少(P<0.05),肿瘤内雌激素受体的表达明显减少。结论他莫昔芬通过与肝癌细胞膜上的雌激素受体结合,阻止雌激素作用的发挥,从而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造大鼠乳腺增生模型并使用维生素D3(VD3)进行干预,探讨VD3对乳腺增生的缓解及干预作用。方法 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增生组、VD3低、中、高剂量组5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建造乳腺增生模型,VD3各组分别同时注射5、10、20μg/kg VD3共30天;实验结束后,测量大鼠乳头直径、高度及乳腺厚度;对乳腺组织进行HE染色,并检测各组乳腺组织中ERα、PR、VDR表达水平。结果 经VD3干预后,低、中、高剂量组乳腺厚度分别降低至1.76 mm、1.71 mm、1.86 mm;乳头直径分别降低至1.26 mm、1.27 mm、1.32 mm;乳头高度分别降低至1.46 mm、1.37 mm、1.57 mm,均明显小于增生组的2.24 mm、1.90 mm、2.47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E染色显示经VD3干预后乳腺增生状态明显缓解;Western blot显示VD3各组中ERα及PR的表达较增生组均有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䥺Symbol|@@0.01);VDR的表达在VD3各组内较对照组均有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VD3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KLK10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卵巢良性肿瘤、12例交界性肿瘤和45例恶性肿瘤中KLK10蛋白与ER和PR的表达,分析KLK10蛋白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病理及生存状态的关系,并分析KLK10蛋白与ER和PR表达的相关性。结果:①在卵巢良性、交界性和恶性肿瘤组织中KLK10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58.33%和86.67%,三者间阳性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KLK10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在晚期组高于早期组,中低分化组高于高分化组,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生存时间<5年组高于≥5年组(P<0.05)。③KLK10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与ER和PR没有相关性。④KLK10(-)、PR(+)和KLK10(+)、PR(-)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66.67%和8.33%,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LK10蛋白可作为上皮性卵巢癌预后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EphA2、EphrinA 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膀胱癌组织中EphA2、EphrinA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联合检测在膀胱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75例膀胱癌切除术后的组织石蜡标本中EphA2和EphrinA1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膀胱癌组织中EphA2和EphrinA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3%(46/75)和46.7%(35/75).(2)EphA2的阳性表达率与膀胱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3)EphrinA1的阳性表达率与膀胱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TNM分期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4)EphA2的阳性表达率与EphrinA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相关(P<0.05).结论 EphA2和EphrinA1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有关,联合检测有助于客观评估膀胱癌的生物学行为,可用来指导临床用药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7.
雌、孕激素受体在甲状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冉 《中国医师杂志》2002,4(11):1229-1230
目的:检测甲状腺肿瘤组织中ER、RP的表达,并且探讨它们的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0例甲状腺癌及28例甲状腺良性肿瘤中ER、PR表达。结果:甲状腺癌中ER、PR阳性表达分别为67.0%和62.0%,均与细胞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有关,但其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无关。ER、PR在无淋巴结转移组的甲状腺癌阳性率为75.4%和70.5%,显著高于有转移组53.8%和48.7%(P<0.05)。结论:ER、PR可作为肿瘤分化及恶性程度的评价指标,并且能反映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erbB-2、p53、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43例乳腺癌病例中C-erbB-2、p53、ER、PR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43例乳腺癌中C-erbB-2、p53、ER、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7%、39.5%、41.9%、51.2%,p53、ER、PR的阳性表达率在患者年龄、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表达率在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年龄、肿瘤体积及组织学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PR与C-erbB-2表达一致率为51.2%,表达不一致率为48.8%,p53与C-erbB-2表达一致率为53.5%,表达不一致率为46.5%,p53、ER、PR表达与C-erbB-2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C-erbB-2的阳性表达是乳腺癌患者预后差的指标,联合检测p53、ER、PR更有助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9.
We determined how vitamin D receptor (VDR) is linked to disease outcome in estrogen receptor-positive (ER+) breast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tamoxifen (TAM). Breast cancer patients (n = 581) in four different datasets were divided into those expressing higher (above median) and lower levels of VDR in pretreatment ER+ tumors. Across all datasets, TAM-treated patients with higher pretreatment tumor VDR expression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longer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 identified autophagy and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 as top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athways between high and low VDR-expressing ER+ cancers. Activation of VDR with vitamin D (VitD), either calcitriol or its synthetic analog EB1089, sensitized MCF-7-derived, antiestrogen-resistant LCC9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to TAM, and attenuated increased UPR and pro-survival autophagy. Silencing of VDR blocked these effects through the IRE1α-JNK pathway. Further, silencing of VDR impaired sensitivity to TAM in antiestrogen-responsive LCC1 cells, and prevented the effects of calcitriol and EB1089 on UPR and autophagy. In a preclinical mouse model, dietary VitD supplementation induced VDR activation and reduced carcinogen-induced ER+ mammary tumor incidence. In addition, IRE1α-JNK signaling was downregulated and survival autophagy was inhibited in mammary tumors of VitD-supplemented mice. Thus, activation of VDR is predictive of reduced risk of breast cancer recurrence in ER+ patients, possibly by inhibiting antiestrogen-promoted pro-survival autopha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