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一般多以为是指条文,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谨撰此文,以就正于同道。考三百九十七法之说,始于北宋林亿、孙奇、高保衡等《校定伤寒论序》。序曰:“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  相似文献   

2.
<正> 孙思邈说:“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可以证明《伤寒论》在唐朝还没有普遍流传,只是手抄家藏,置于枕中肘后(古来有一种竹木或陶瓷枕,中空可以珍藏贵重物品。古代衣服,圆领大袖,肘后有口袋,可装东西),秘而不传。直到北宋时经林亿、高保衡等新校正而刊行,宋本已不可见,现在只有明·赵开美翻刻本。“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这是医界通称,而《伤寒论》实存112方,赵本则为398法。《伤寒论》并不是治伤寒的专书。陆士谔说:“伤寒论非专治伤寒一症之书也,犹《论语》篇首之名学而,非章章是学而。《孟子》篇首之名梁惠王,非章章是梁惠王……伤寒论分经辨症,无非以治病之法门指示后学,何尝是专治伤寒一症之书。”(见《医学南针》续  相似文献   

3.
作者就《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的提出和确立提出疑问,认为应当分清《伤寒论》中的条和法,以维护《伤寒论》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4.
喻昌,字嘉言,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因新建曾名西昌。故晚号西昌老人,其传世之作主要有《尚论篇》、《寓意草》、《医门法律》,后世合称《喻嘉言医学三书》。《尚论篇》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喻昌治伤寒的思想,分为两部分。即《尚论张仲景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和《伤寒尚论后篇》。本文意欲从尚论少阴经证治以窥喻昌治伤寒之旨。  相似文献   

5.
王嵩  王世东 《北京中医药》2006,25(3):157-158
喻昌,字嘉言,晚号西昌老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喻氏学问渊博,临床经验丰富,于医道颇有见解.所著主要有《寓意草》、《医门法律》、《尚论篇》等,后人合编为《喻嘉言医学三书》.《尚论篇》全名为《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集中体现了喻氏的伤寒思想.全书分为八卷,前四卷主要论述伤寒六经证治大法,后四卷则主要论述温病及伤寒论诸方.笔者通过对《伤寒论》、《中医各家学说》及《尚论篇》的学习,试对喻氏伤寒思想作一浅谈.  相似文献   

6.
关于“三百九十七法”之说,始自林亿的“伤寒论序”,云:“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此说是不切实际的。然历代注家,不考其实,沿习已久。  相似文献   

7.
晚清四川著名中医学家胥紫来先生深究《伤寒论》,融合伤寒诸家学说,著《医门真钵》一书以阐发仲景心旨。笔者今就胥氏《医门真钵·六经篇》的学术思想试作简要评述。一、遵圣法,阐明六经全旨纲要胥氏认为:仲景在《伤寒论》中创立的六经辨证,三百九十七法,乃万法之鼻祖,凡外感热病,总不逃乎六经之法。他反对六经治法惟治冬月正伤寒之说,认为:“外邪袭人……,从太阳而传六经乃自然之行度,各有成法用药施治。”有一经见证,即用一经之法,经腑二证兼见,则当用表里两经之药合解。而六经中又以太阳一经为大纲,六邪中又以风寒两邪为  相似文献   

8.
浅析《伤寒论》中针灸的应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訾明杰 《北京中医》2005,24(6):349-350
作为东汉医学著作典范之《伤寒论》[1],撷《灵枢》、《素问》之精华,采百家之古训,将伤寒与杂病共论、汤液与针灸并施,辨证灵活准确,用药精巧恰当,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清代医家沈金鳌云:“仲景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活;三百九十七法,法法皆通。”在这“法法皆通”中亦包括了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版本表解》含两节,一为《伤寒论》版本表,一为《伤寒论》版本解说。《伤寒论》所据底本为《汉书·艺文志》所载之《汤液经法》32卷,王叔和三次整理编次《伤寒论》,第一次见《脉经》卷七、八、九,以卷七为重心;第二次整理为三阴三阳模式;第三次整理见《伤寒论》卷七第十五节至卷十第二十二节。梁阮孝绪《辨伤寒》十卷上承两晋《辨伤寒》,下开隋本《伤寒论》及唐孙思邈本《伤寒论》。孙思邈本见《千金翼方》卷九卷十。荆南国末帝高继冲进献北宋朝廷者即隋本,北宋校正医书局以高继冲本为底本校定之,刊成大小两种字体流行,明代赵开美据小字本翻刻,逼真原貌,名为《宋本伤寒论》,今存五部,皆藏中国,已成国宝,逐项以文献资料证明之,本文对研究《伤寒论》文献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方按八纲分类法之滥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伤寒论》方的分类 ,古往今来有多种类分法 ,其中较有意义的一种 ,就是按八纲类方。按八纲类方 ,即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对《伤寒论》方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法最早滥觞于宋·许叔微《伤寒发微论》 ,按表里虚实对《伤寒论》方进行简略分类。许氏论治伤寒 ,注重对表里虚实的辨证 ,指出 :“伤寒治法 ,先要明表里虚实 ,能明此四字 ,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 ,可坐而定也。何以言之 ,有表实 ,有表虚 ,有里实 ,有里虚 ;有表里俱实 ,有表里俱虚。”其具体分类 ,则言“仲景麻黄汤类 ,为表实而设也 ;桂枝汤类 ,为表虚而设也 ;里实则承气之类 ;里虚则四逆、…  相似文献   

11.
在这一讲里,主要谈谈什么是《伤寒论》、《伤寒论》的主要成就和《伤寒论》六经辨证概念。一、什么是《伤寒论》(一)伤寒的涵义1.广义: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表明广义伤寒是感受外邪所导致的疾病。这里的“寒”字可  相似文献   

12.
从《尚论篇》谈喻嘉言对《伤寒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琳 《国医论坛》2004,19(6):20-21
喻嘉言名昌,江西新建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1585年~1664年)。通晓临床各科,擅长疑难杂证的诊治,与张璐、吴谦并称为清初三大名医。喻氏学本经旨,推崇仲景,深究医理,博采众长,颇多创见。著《医门法律》、《寓意草》、《尚论篇》,其中《尚论篇》成书于公元1648年,原名《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是研究《伤寒论》的一部重要著作。该篇分为前后两篇共八卷,包括《尚论张仲景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四卷(附卷首一卷),详论六经证治,  相似文献   

13.
探讨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认为王履论述了伤寒、温病、热病三者的区别与治疗,强调仲景立法专为伤寒而设,使温病治法脱胎于伤寒;通过阐发《内经》"四时所伤"学说,提出了据临床表现诊断病因、病机的观点;对于伤寒三阴病的或寒或热,以病邪在传变过程中是否化热为依据,《内经》所论三阴病热证是言其常,仲景所论三阴病或寒或热是言其变,两者不相悖;王履对《伤寒论》原文进行了辨析,对伤寒三百九十七法进行了考辨;还对阴毒、四逆与厥、中暑与中热等病证进行了阐发。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所言的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狭义的伤寒是指感受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伤寒论》虽然兼论二者,但它只是一般地论述广义伤寒,而着重论述的还是狭义伤寒。据此,今拟将《伤寒论》编写成《伤寒学》,使之明确地与《温病学》齐名。二者互为羽翼,共同构成外感病学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15.
探讨宋代医家韩祗和今本《伤寒微旨论》之外的佚文。其内容散见于明代刘纯《伤寒治例》、朱橚《普济方》、王肯堂《伤寒证治准绳》、汪机《伤寒选录》、张卿子《张卿子伤寒论》、清代陆懋修《伤寒论阳明病释》、沈金鳌《伤寒论纲目》等医著中。经比较对照有些确属韩氏佚文,从内容看有些是对《伤寒论》原文的注释,故不能排除韩祗和或著有除《伤寒微旨论》之外医著的可能。沈金鳌《伤寒论纲目》所谓的韩氏注文,大多为张冠李戴需要正本清源。有些文字尚无出处需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16.
<尚论篇>亦称<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其作者喻昌,字嘉言,现将其有关伤寒的理法方药的创新点浅析于下.  相似文献   

17.
吴谦,字六吉,清康熙、乾隆年间安徽歙县人。曾任清廷御医,官至太医院判。乾隆四年奉敕主编大型综合性医书——《医宗金鉴》,并亲手重订其中《伤寒》和《金匱》部分。今就其《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下称《伤寒论注》)浅析其治伤寒学的特色。和错简重订编次吴谦认为《伤寒论》“系千载遗书,错误颇多,虽经历代注家编次诠解,然各执己见,位置无常,难以为法”,而倡和同里前辈方有执错简重订之论。并依方氏删削“伤寒例”,  相似文献   

18.
杨杰 《山西中医》2007,23(3):74-75
《伤寒论》中寒化证居于首位,治疗大法侧重于辛温.传统有“伤寒法在救阳”认识,其实,伤寒也采用养阴法.通过探讨《伤寒论》9种养阴法,可以对《伤寒论》养阴法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津液的地位及其救治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论述伤寒病发生、传变及其治疗规律的专书。伤寒是热病的总称。如《素问·热论》所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由于热能伤阴,因此津液在其发生传变治疗过程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拟就《伤寒论》救津之法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谈我的治学之路陈瑞春关键词《伤寒论》,治学经验,陈瑞春,自传笔者自幼涉足医坛,至今已是40各个春秋。在家父的薰陶、师长的教诲、友人的帮助下,我时《伤寒论》(本文简称“伤寒”)由初识,到深读,到灵活运用,经历40多年的艰辛耕耘,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