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髋关节外伤螺旋CT重建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SE))及容积再现(VR)在髋臼骨折及股骨头脱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髋关节外伤的患者进行螺旋CT容积扫描,然后在工作站上进行MPR、SSD、VR成像,结合轴位扫描图像,观察这三种重建图像在显示骨折线、骨碎片以及股骨头脱位方向和程度的效果。结果:MPR对判断股骨头的脱位方向和程度有帮助;SSD显示髋臼骨折和股骨头脱位的立体效果较好;VR虽然立体效果稍逊于SSD.但能显示骨折的细微结构。结论:MPR、SSD、VR三种重建方法可互为补充,能够立体直观、整体地显示髋臼骨折和股骨头脱位.为决定治疗方案和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平面重建及三维CT成像在骨关节创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00例骨关节外伤病例,均行16层螺旋CT检查,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和二维容积(VR)重建,并与轴位成像进行比较。结果:多平面重建图像能准确地显示骨表面和骨内部的骨折线,骨折的移位情况和关节内部的细节,而三维容积重建图像能很好地显示骨折线、骨折片移位、关节脱位及骨折的空间关系。结论:16层螺旋CT结合多平面重建和三维容积重建图像可提供关节创伤有用的空间信息,为骨关节外伤的术前分型、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手术入路提供了客观依据,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技术(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在骨外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骨关节外伤患者进行螺旋CT轴位容积扫描,常规层厚5mm,3.75mm,重建间隔取层厚的1/2或以上,螺距0.75~1,利用原始轴位图像进行SSD,VR,MIP三维重建,分析比较各种技术成像在显示骨折线、骨碎片移位、塌陷程度及其空间关系的优势。结果60例骨关节外伤患者中,颅面骨折见于27例,多发肋骨骨折并错位7例,骨盆多发骨折3例,髋关节复杂骨折3例,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7例,跟骨骨折5例,足舟状骨骨折2例,以及脊椎压缩性骨折6例。SSD,VR,MPR,MIP几种方法均能从不同角度显示骨折情况,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多排螺旋CT的VR,SSD,MIP等重建技术的综合运用对各部位骨折均显示效果良好,有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不同后处理功能在诊断肋软骨骨折中的价值.方法 对63例有胸部外伤且临床高度怀疑有肋软骨骨折病人行螺旋CT容积扫描,将所得原始数据经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重建,并比较各种重建图像对肋软骨的显示能力.结果 63例受检者经螺旋CT扫描重建处理后发现肋软骨骨折39例.重建以MIP技术显示效果最佳,MPR、VR次之.结论 螺旋CT重建图像(MIP)是诊断肋软骨骨折的一种无创伤性最佳影像学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在颌央部外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9例重症颌面部外伤病例,将螺旋CT扫描容积数据传输至CT工作站行多重面重建(MPR)和三维重建(3D)。结果:轴位图象提供外伤的基本信息,MPR从任意平面全面观察骨折及其周围情况。3D可以观察骨折的空间立体关系。结论:螺旋CT MPR及3D弥补了轴位图象的不足,可以全面立体地显示病变,对于前制定手术计划及术后证明价手术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各种后处理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8例胸部外伤患者先行胸部正位及双斜位DR检查,再行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将全部数据传送到随机工作站,采取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了解有无骨折及骨折情况,并对各项检查结果对比分析。结果MPR或CPR对隐匿性骨折,细小骨折,尤其是不全骨折显示较好;MIP对肋软骨骨折显示较好;VR对有重叠。移位的骨折显示好,定位准确;各种方法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肋骨骨折诊断正确率。结论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胸部外伤肋骨骨折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螺旋CT重建技术在骨关节外伤中的联合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 (MPR)、表面遮盖法重建 (SSD)和最大密度投影 (MIP)重建在骨关节外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80例骨关节外伤患者进行螺旋CT轴位容积扫描 ,常规层厚 4mm ,重建间隔 1.5mm ,颅底等结构较薄、范围较短处层厚 1~ 2mm ,重建间隔 1mm ,螺距 1.0~ 1.5 ,原始轴位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MPR、SSD和MIP三维重建 ,分析比较各种技术图像在显示骨折线、碎骨片移位、塌陷程度和空间关系方面的优势。结果 :80例骨关节外伤患者中 ,SSD显示 42例 ,2 2例显示不全 ,16例未能显示 ;MIP显示 63例 ,17例显示不全 ;MPR结合轴位图像全部显示。SSD在显示碎骨片明显移位者的空间关系方面较MIP、MPR显示为佳 ,尤其在脊柱滑脱、旋转和关节脱位方面效果良好 ;而MIP在显示微小骨折和结构细节方面有优势 ,尤其在骨质密度高区域的骨折和中颅窝观察有关神经孔受累方面效果尤佳。结论 :螺旋CT的MIP、SSD和MPR技术的综合运用对各部位骨折、关节脱位的显示效果良好 ,有利于临床制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和多平面重组在复杂部位骨关节创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0例复杂部位骨关节创伤患者,全部行16层螺旋CT螺旋容积扫描,并行三维重建(包括VR法和SSD法)及多平面重组(MPR)后处理,分析各种后处理方法对骨折显示情况。结果:30例复杂部位骨创伤患者,CT横断面重建图均获明确诊断;所有病例均行VR、SSD重建和MPR重组,均获明确诊断。16层螺旋CT横断面重建图可发现细小骨折且能兼顾软组织改变,但缺乏立体感,3D重建立体感强,通过旋转可从各个角度和方向进行观察,清楚直观,MPR法可从多方位显示骨折线走行和骨片移位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多种重建方法各具特色,能提供准确的细小信息和直观的立体信息,结合使用可简化思维,提高诊断准确性,是复杂部位骨关节创伤CT检查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及三维成像在创伤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63例外伤患者均行螺旋CT检查和三维重建,分析图像表现,对骨折或脱位进行观察。结果:全组病例中CT横断面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重建(VR)显示骨折63例;VR从外部立体的显示骨折线的长短、形态、走向,骨表面碎骨片的形态、大小、空间位置及骨折的移位和关节对位状况;MPR图像能准确地显示骨表面和骨内部的骨折线。骨折的移位情况和关节内部的细节。讨论:螺旋CT结合VR、MPR图像可以提供创伤性骨折非常有用的空间信息,临床应用价值大,有利于骨科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和制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骨关节创伤中多排螺旋CT三维图象重建常见形式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 Light Speed Qxi Plus多排螺旋CT扫描仪。对35例骨外伤患者进行扫描,在横断面基础上行SSD、RaySum、MPR。由资深影像科及骨科医师各3人分别对普通经X光片及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35例骨外伤患者阳性率100%,SSD、RaySum及MPR图像重建以任意角度、全方位,精确显示骨折形态,直观准确展现与周围组织空间关系,在骨折检查治疗中体现极大优势。结论:三维图像技术能够清晰、立体地展示骨关节正常解剖结构与病变,图像直观,感观性强。其主要表现形式SSD、RaySum及MPR,应注意相互借鉴,并要结合源影像和常规断面影像。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功能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8例鼻外伤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评价有无骨折和对骨折分型。结果:128例鼻外伤中,确诊鼻骨骨折122例,排除鼻骨骨折6例。122例骨折病例中单纯线型骨折47例,粉碎性骨折75例;单纯性鼻骨骨折32例,鼻骨骨折伴有骨缝分离6例,鼻骨复合性骨折8.4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功能在鼻骨骨折诊断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二维三维重建技术在骨关节外伤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二维、三维重建技术在骨关节外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骨关节外伤患者的爱伤部位进行螺旋CT轴位容积扫描、原始数据传输至ADW 4.1工作站进行二维(MPR)、三维(SSD、MIP、VR)重建。结果原始轴位图像是诊断的基础,二维图像对于显示骨关节损伤的结构细节及骨折内部情况方面有优势;三维图像对于显示骨折的空间关系方面具有优势。结论螺旋CT二维、三维图像的综合运用对于各部位骨折、关节脱位的显示效果良好,能为骨关节外伤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二维三维重建技术在探测骨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骨关节骨折患者行MSCT容积扫描后薄层重建,将薄层重建导入Syngo系统工作站行二维(MPR)三维(MIP、SVR)重建。结果二维(MPR)重建图像清晰地显示了骨关节骨折的部位、细微结构、关节腔内骨折碎片情况;三维(MIP、SVR)重建可立体直观地显示骨折的移位程度、关节脱位及关节腔内碎骨片。结论多层螺旋CT(MSCT)二维三维重建技术综合运用对各部位骨折、关节脱位的显示效果良好,能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容积再现三维成像(VRT)、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5例因颌面部外伤进行MSCT检查并均采用VRT、MPR及MIP对轴扫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果VRT在显示颌面部骨折的类型、位置、范围、碎骨块移位、塌陷,尤其是不规则骨折线的走行等空间信息方面优于多平面重建。MPR在显示深部结构骨折、细小骨折等方面优于容积再现三维成像。MIP对于线性骨折显示清晰。结论 MSCT具有快速扫描、图像分辨率优良和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MSCT容积再现三维成像及多平面重建对颌面部外伤骨折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很高价值。MPR、MIP和VRT3种方法相互补充能准确全面地显示颌面部骨折情况,为外科整复手术提供了直观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踝关节细微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踝部及足部外伤患者分别进行X线平片、64排螺旋CT MPR和VR重建检查,观察三种检查方法对踝关节细微骨折的检出情况。结果本组45例踝部及足部外伤患者中踝关节损伤27例,共计78处,其中外踝骨折31处,内踝骨折27处,后踝骨折20处;跗骨骨折24例,共计32处,其中跟骨粉碎性骨折18例,楔骨骨折8例,骰骨骨折6例;跖骨骨折4例,共计10处;关节脱位10例。X线、MPR及VR等三种检查方法对上述骨折检出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其中MRP对关节骨折检出情况明显优于X线平片和VR,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PR尤其可以显示关节细微骨折,而VR则可以通过在任意角度进行观察,全面显示骨折线走行、骨折块及其与母骨关系。结论 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准确显示踝关节细微骨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3D)及多平面重建(MPR)成像在头颅颌面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60例头颅颌面骨骨折患者行16层螺旋CT薄层扫描,然后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等三维重建技术成像。结果60例头颅颌面骨骨折中单发性骨折43例,多发骨折17例;23例为粉碎性骨折,37例发生骨折移位。骨折部位:下颌骨骨折15例,其中髁状突骨折8例;颧弓骨折15例,其中伴眼眶、鼻骨及副鼻窦骨折9例;上颌骨骨折17例,其中13例伴上颌窦前壁塌陷及眶下壁、鼻骨、碟骨、筛骨等多处骨折;单纯鼻骨骨折13例。采用16层螺旋CT三维及3D-SSD与MPR、MIP、VR相结合多平面重建成像技术,均获得了非常满意的图像。能够立体直观地显示骨折线的位置、走向、骨折范围、类型及骨折块的移位情况等。结论16层螺旋CT扫描的横断图像及重建图像能准确全面地显示颌面部骨折情况,对头颅颌面骨骨折的诊断治疗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重建技术在颅脑外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螺旋CT重建技术在颅脑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颅脑外伤患者,利用三维(3D)重建软件(SSD)、二维重建(MPR)显示颅脑外伤病灶。结果:3D软件的最大密度投影(MIP)对颅顶部骨折显示良好,脑表面重建软件可清楚显示硬膜外出血的范围和与脑沟、脑回的关系。结论:螺旋CT重建技术可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可充分发挥高挡CT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在颈椎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组诊断颈椎复杂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颈椎外伤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薄层重建后利用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MPR)或曲面重组(CPR)、表面遮盖法(SSD)、容积再现(VR)和透明化X线模拟投影技术(4D)的三维重组。结果:SSD、VR和4D对于颈椎较大、移位较明显的骨折显示较好,图像立体感强,直观;MPR可以较全面、细致地显示骨折、移位情况。本组三维重组CT图像清晰、立体、直观地显示31例患者骨折的部位、范围、骨块的移动方向和距离,使得治疗中得以正确地选择接骨板及其放置位置和切口位置。结论:恰当地运用多层螺旋CT图像重组功能,可清晰显示颈椎的空间解剖关系,较为全面、直观、准确地显示骨折情况,对手术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多平面重建(MPR)、四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法(VR)]对肋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29例临床上高度怀疑肋骨骨折,经X线片[直接数字化X线摄像系统(DR)]检查阴性或可疑的外伤患者于外伤后2周内均经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图像拆薄重建,传入随机工作站处理,得到MIP、MPR、CPR及VRT图像。并由2名放射科高年资医师共同阅片,以确定有否骨折。结果 129例患者中124例显示有骨折共207处,阳性率达96.1%(124/129);其中肋软骨骨折14例21处,肋骨骨折110例186处,VR显示肋骨骨折177处。MPR、CPR是诊断隐匿性骨折的主要方法。结论 MSCT后处理技术是诊断肋骨隐匿性骨折有效而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16层螺旋CT扫描容积重建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扫描容积重建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对43例胸部外伤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扫描并行容积重建进行诊断,包括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等方法。结果:43例肋骨骨折共152根,其中多发、粉碎性骨折17例,两侧共107根;多发性骨折16例,两侧共35根;单发性骨折10例,两侧共10根。结论:胸部外伤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结合容积重建等方法诊断肋骨骨折,可清晰、直观地显示肋骨骨折的数量、性质、部位及合并症,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