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卡马西平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临床特点及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神经内科使用卡马西平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17例病例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潜伏期为3~19 d,平均潜伏期12.6 d,3 d的1例,7 d的3例,11 d的1例,14 d的6例,15 d的2例,19 d的2例,24 d的2例。17例患者中15例治愈出院,2例好转,皮肤愈合后留下不规则色素沉着、瘢痕,无一例死亡,治疗效果好,住院时间7~30 d,平均治疗20 d。卡马西平引起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与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药物过敏史无明显相关性,是不可预测的;但与起始剂量和潜伏期有关。结论 卡马西平引起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应尽量预防,如有异常及时停药,尽早治疗,控制病情,缩短病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监测服用卡马西平患儿血浆中卡马西平浓度,根据血药浓度数据,分析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卡马西平血浆药物浓度;依据癫痫病的疗效评价标准对卡马西平的疗效进行评定;分析血药浓度、每日剂量(mg·kg^-1·d^-1)、日总剂量(mg·d^-1)与临床疗效关系。结果:卡马西平的血药质量浓度在4.0-12.0mg·L^-1。范围时,疗效较好。结论:临床用药时宜控制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最佳治疗范围为4.0~12.0mg·L^-1,临床疗效与血药浓度的相关性大于剂量(按公斤体质量计算)与血药浓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35例卡马西平致药疹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致药疹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CNKI、CBM、PubMed、Medline、Embase、VIP等数据库,搜集卡马西平导致药疹的文献,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过敏史、药物使用情况以及药疹临床表现等数据进行汇总并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35例卡马西平所致药疹的个案报道,均为重症药疹,其中重症多形性红斑18例、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9例,剥脱性皮炎8例。结论:卡马西平所致药疹的潜伏期平均约为2周,多数患者在短期内可发展成重症药疹,及时停药和使用足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使皮损好转或痊愈。  相似文献   

4.
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的监测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考察卡马西平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卡马西平血浆药物浓度:依据癫痫病的疗效评价标准对卡马西平的疗效进行评定;分析血药浓度、每日剂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 卡马西平血药浓度在3.0~6.0μg/ml范围时,疗效较好。结论 临床用药时宜控制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的最佳治疗范围为3.0~6.0μg/ml,适宜的每日剂量300~500mg/d。  相似文献   

5.
曹育春  陈岚  李慎秋  刘继红  陈兴平 《医药导报》2007,26(12):1512-1514
[摘要]目的研究卡马西平所致药疹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由马西平所致药疹住院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用药原因、潜伏期、皮肤和黏膜损害特点、系统损害特点及对治疗的反应等。结果8例患者的平均潜伏期为(13.9±5.9) d;重症多形性红斑(SEM)、重症多形性红斑并发大疱性表皮松解症(SEM/ TEN)各3例,轻症多形性红斑(MEM)、大疱性表皮松解症(TEN)各1例;成人重症药疹易出现肝肾等内脏损害;对糖皮质激素反应较差的重症药疹患者并用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较理想; 在7例重症药疹患者中有5例糖皮质激素的有效剂量等效于泼尼松平均为1.5 mg·kg-1·d-1。 结论卡马西平所致药疹的潜伏期平均约为2周;多数患者在短期内可进展成重症药疹;及时停药和使用足量的糖皮质激素可能是阻止患者向TEN或SEM/ TEN发展的关键;等效的泼尼松1.2~2.0 mg·kg-1·d-1的激素用量或并用较大剂量IVIG疗效较好, 且在4周内未出现明显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托吡酯治疗癫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低剂量托吡酯(商品名:妥秦,<200mg)对癫痫发作的疗效。方法:33例癫痫患者采用妥泰单用或联合其他抗癫痫药治疗,起始剂量25mg.qd。另外40例患者采用卡马西平治疗作为对照。结果:妥秦治疗组的有效率(93.9%)明显高于卡马西平治疗组(77.5%),P<0.05,同时单一抗癫痫和联合抗癫痫疗效比较显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妥泰对癫痫发作的疗效优于卡马西平,且妥秦单一用药优于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7.
丙戊酸钠对卡马西平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丙戊酸钠对卡马西平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6名健康志愿分别口服单剂量卡马西平片以及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钠片,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经3p97程序处理,计算卡马西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以及丙戊酸钠对卡马西平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合用丙戊酸钠后,卡马西平的Ke,CL/F明显增加,而T1/2Ke,AUC0-1明显减小(P<0.05)。结论:丙戊酸钠可加速卡马西平的排泄,使卡马西平的半衰期缩短,生物利用度减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卡马西平单用及其与逍遥散合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双相躁狂82例,双相抑郁76例,各随机分为3组。双相躁狂疗程8周,双相抑郁疗程12周。用Young与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Hamilton与Montgomery—Asberg抑郁量表和临床总体印象量表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双相躁狂患者3组药物临床有效率分别为:逍遥散合用卡马西平为79%,卡马西平单用为64%,安慰剂为45%,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双相抑郁患者3组药物临床有效率分别为:逍遥散合用卡马西平为75%,卡马西平单用为59%,安慰剂为33%,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逍遥散合用卡马西平较卡马西平单用,在头昏、视力模糊、皮疹、恶心发生率增加。结论 逍遥散作为辅助药物治疗双相障碍有效,但能增加卡马西平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百忧解联合卡马西平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伯军  朱祖福  孔玉 《中国医药》2007,2(5):269-270
目的观察百忧解联合卡马西平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129例面肌痉挛患者分为卡马西平联合百忧解组47例,予以百忧解20mg/d,卡马西平首剂100mg,口服,2次/d,若疗效不满意,1周后可加量100mg,口服,2次/d,以后每隔1周加量100mg,口服,2次/d,但最大剂量不超过600mg/d;卡马西平组82例,卡马西平用法同上。结果百忧解联合卡马西平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率为74%,卡马西平组显著改善率为4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忧解联合卡马西平治疗面肌痉挛较单用卡马西平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大剂量高效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儿童重症药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大剂量高效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15例(治疗组)与单纯激素治疗的16例(对照组)病例资料对比,分析起效时间及总体疗效。结果:治疗组起较快,平均缓解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t=2.619,P〈0.05),治疗3d后,治疗组总体疗效也显著优于对照组(χ^2=9.05,P〈0.05)。结论:大剂量高效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联合皮质激素治疗儿童重症药疹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别嘌醇引起药疹的临床特征以及病情轻重、预后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995-2010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病房收治的156例别嘌醇药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别嘌醇引起药疹的潜伏期为(41.8&±14.3)d,病人住院时间为(36.8±11.2)d,重症多形红斑型、剥脱性皮炎型及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占42.3%,全身症状重,死亡12例.病情轻重与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密切相关(P<0.05),疾病的预后也与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密切相关(P<0.01).结论:别嘌醇所致的药疹具有潜伏期长、病程长、皮疹重、全身症状重等特点,其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可影响病情的轻重和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焦洋  魏立明  邱雯 《中国药房》2013,(43):4057-4059
目的:研究血脉通胶囊与卡马西平(CBZ)联用对癫痫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第1、3、5、8、10天腹腔注射戊四唑(PTZ,45mg/kg),第12天腹腔注射PTZ(75mg/kg)以复制小鼠癫痫模型。实验分为模型(等容生理盐水)组、CBZ(120mg/kg)组、联合用药(CBZ120mg/kg+血脉通胶囊500mg/kg)组。除第12天外,每次腹腔注射PTZ前30min灌胃给药。计算小鼠轻、重度发作率和死亡率,记录小鼠癫痫轻度发作潜伏期、重度发作持续时间、发作等级,并观察脑组织病理切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CBZ组与联合用药组小鼠重度发生率、死亡率显著降低,轻度发作潜伏期显著延长,重度发作持续时间显著缩短,发作等级显著降低(P〈0.01),小鼠脑组织的损伤明显减轻。与CBZ组比较,联合用药组以上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血脉通胶囊和CBZ联用对小鼠PTZ慢性点燃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341例药疹临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药疹的类型及其相关致病药物,以有助于临床对药疹的诊治。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门诊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药疹的潜伏期、致病药物、类型、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341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65例,女176例,年龄3~90岁,平均年龄(45.67±19.98)岁。298例患者有明确的潜伏期,其中247例(82.89%)≤1周,28例(9.40%)为~2周,23例(7.71%)〉2周。293例(85.92%)为单一用药,引起药疹的常见药物有β-内酰胺类(68例,32.2%),解热镇痛药(49例,16.72%),喹诺酮类(32例,10.92%),中成药(30例,10.24%),磺胺类(29例,9.90%);其他致病药物有心血管药物、抗癫痫药、生物制品以及镇静催眠药等。药疹的类型有: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疹(发疹样疹)(147例)、荨麻疹(71例),固定性药疹(60例)、多形红斑(7例)、紫癜性疹(4例)、湿疹样疹(2例)、重症多形红斑(1例)及痤疮样疹(1例)。发疹样疹主要由β-内酰胺类(49例)、喹诺酮类(18例)、解热镇痛药(18例)及中成药(16例)所致。荨麻疹主要由喹诺酮类(10例)所致。固定性药疹主要由磺胺类(28例)及解热镇痛药(22例)所致,所有患者经用抗组胺药物、皮质激素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全部痊愈。结论:发疹样疹为常见药疹,其次为荨麻疹和固定性药疹。引起药疹的主要药物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喹诺酮类、中成药,以及磺胺类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卡马西平的临床合理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89例癫痫患儿应用卡马西平治疗后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结果:卡马西平血药浓度<4 mg·L~(-1)者32例,其中20例有效(占62.5%);>12 mg·L~(-1)者2例,2例均有效(达100%);4~12 mg·L~(-1)者155例,其中114例有效(占73.5%)。卡马西平单用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进行有效率比较,P值均>0.05,尚不能认为卡马西平单用组与联合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有差别。结论:卡马西平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很大,应通过对其进行监测,并结合临床疗效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丙戊酸钠致7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口服丙戊酸钠对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我院收治的使用丙戊酸钠出现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丙戊酸钠的用法用量、用药时间、停药时间、停药前后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变化及转归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7例患者中,男6例,女1例,年龄15—43岁,平均年龄(23.43±9.24)岁,4例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3例口服丙戊酸钠片,剂量范围0.1-0.6g,2-3次/d;用药时间为(8.9±8.8)个月;停药时间为(6.14±3.80)d,停药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为(1.56±0.45)g/L和(3,98±2.23)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停用丙戊酸钠及对症治疗,6例患者纤维蛋白原恢复至2.0g/L,1例停药6d,纤维蛋白原由1.58g/L升至1.71∥L。结论:丙戊酸钠可致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用药过程中应监测纤维蛋白原含量,以防引起严重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患者的认知改变情况。方法:采用1:1配对研究,分别测定了海洛因患者及正常人的脑听觉诱发电位。结果:海洛因依赖组Cz导联P300潜伏期延长,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波幅正常无明显差异。同时发现患者Cz、Pz导联的P300潜伏期与其吸入海洛因的量呈显著正相关,亦-9其最后一次海洛因吸入量呈正相关;而患者P300的潜伏期及波幅与其吸食海洛因的时间长短无关,P300潜伏期与其最后一次海洛因吸入时间也无关。结论:海洛因依赖患者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认知损害,其认知损害的程度与海洛因吸入总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在临床药师干预下治疗重症肺炎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的疗效差别,探讨药学监护工作对万古霉素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重症监护室102例MRSA肺炎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均使用万古霉素,随机分为两组,监护组有临床药师提供药学监护,对照组无临床药师参与。比较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等差异。结果:监护组与对照组万古霉素初始稳态浓度达到治疗窗率分别为70.0%和45.8%;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4.1%和56.2%,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3%和20.8%。上述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监护组54例患者平均肌酐清除率为(80.7±10.1)ml·min-1,高于对照组的(68.4±12.7)ml·min-1(P〈0.05);监护组平均住院总费用为(42 302.2±2 465.4)元,药品总费用为(18 105.3±1 416.5)元,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46 801.8±2 542.1)元和(22 886.1±1 446.7)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药师参与重症患者给药方案的制定实施药学监护,能提高用药的合理性,改善预后,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减少费用支出。  相似文献   

18.
王宏蕾  范峥  刘洋  时琳  韩丽娟  郭桂明 《中国药房》2014,(46):4372-4376
目的:了解我院近10年药物性肝损害(DILI)相关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3-2012年DILI相关ADR报告筛选后,从患者性别、年龄、过敏史、药品品种、给药途径、ADR发生的时间、ADR性质、临床表现及严重ADR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我院药物性肝损害ADR在≥50岁的中老年人中发生居多(占75.23%);引发DILI的药品种类以抗微生物药和循环系统药为主,92.66%为潜伏性,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倍数<5倍正常上限值(ULN)例数占77.06%;17.43%有临床表现,症状多较轻微;23.85%痊愈,74.31%好转。结论:DILI发生特点多为潜伏性,临床表现多不明显或轻微,预后较好。医药工作者应积极开展DILI预防和控制工作,以更好地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刘建锋  李艳春  张国利  唐强 《中国药房》2014,(36):3433-3435
目的:考察CYP3A5基因多态性对汉族癫痫患者卡马西平(CBZ)稳态血药浓度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确诊为癫痫并使用CBZ治疗的患者40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CYP3A5基因型并分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卡马西平的稳态血药浓度,同时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40例患者中CYP3A5*1/*1基因型(A组)27例,CYP3A5*3/*3基因型(B组)13例。两组患者CBZ剂量校正浓度分别为(12.39±4.13)和(16.54±3.89)μg/ml,标准化浓度分别为(0.21±0.08)和(0.30±0.11)μg/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疗效(P=0.726)和不良反应(P=0.61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YP3A5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汉族癫痫患者CBZ的稳态血药浓度,而对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影响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