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细针穿刺定位技术在CT引导下冷循环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症(脾亢)的作用和经验。方法:22例脾亢患者在CT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术,术中先用定位细针穿刺脾脏,然后参照细针位置,再以射频电极穿刺脾脏,确认射频电极位置正确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复查血常规和增强CT或MR以了解血小板(PLT)的变化和脾脏的消融体积。结果:射频电极穿刺总成功率为100%,其中第1次穿刺成功18例,第2次穿刺成功4例,脾脏消融体积为(40.0±5.6)%,术后1个月PLT(105±11)×109/L,与术前PLT(45.0±9.8)×109/L相比显著增高(P〈0.05)。没有因为穿刺失误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细针穿刺定位技术,可以提高脾脏射频消融中穿刺的安全性,减少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55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栓塞量50%~70%。术后1周、2周和1个月复查血常规、肝功能,术后1个月进行CT复查。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栓塞术后1周、2周和1个月化验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明显高于栓塞前,红细胞、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术后1个月白细胞(5.32±1.48)×109/L,血小板(105.68±18.18)×109/L;肝功能指标AST、ALT、TBIL在术后1周显著升高,术后2周和1个月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所有患者无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临床效果。方法: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患者68例,观察组33例为同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对照组35例为单纯行TACE术,观察术前术后血象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28例(84.8%)治疗4周后白细胞>4×109/L,血小板计数升高>80×109/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0例行第2次双栓塞治疗。对照组介入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呈下降趋势,其后又有上升趋势,术前为(51.4±12.45)×109/L,术后第7天下降到(42.25±10.34)×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发热、腹痛、腹水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同时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能有效改善患者血细胞减少,提高免疫力,缓解门脉高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射频消融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Liu QD  Ma KS  He ZP  Wu Q  Zhou NX  Dong JH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5):1031-1034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脾脏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症(脾亢)的可行性、有效性和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对28例肝硬变、门静脉高压性脾亢患者实施脾脏RFA治疗,对随访1年的9例患者进行实验室数据和影像资料分析。结果9例接受RFA治疗的患者随访时间超过1年。住院治疗期间无操作相关死亡率,主要并发症是胸腔积液(3/9)和轻微腹痛(4/9)。每次操作平均毁损30.7%(20%-43%)脾脏体积,血小板计数于术后14d达到峰值。随访期间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肝功能以及肝动脉血流量得到显著改善,并发生硬化肝脏增生的现象。结论RFA是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脾亢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段。肝动脉血流量增加能明显改善肝脏功能,并可能诱导肝脏再生。  相似文献   

5.
射频消融治疗狗充血性脾大和脾功能亢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RFA)脾脏治疗继发性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26只健康杂种狗分为I组(对照组,n=4)为对照组、Ⅱ组(脾静脉结扎,n=10)和Ⅲ组(脾静脉结扎 RFA,n=12)为治疗组。Ⅱ、Ⅲ组通过结扎脾静脉主干和脾静脉属支引起继发性脾大和脾亢模型,3周末Ⅲ组剖腹行脾脏RFA。RFA后观察动物并发症,行外周血小板计数、CT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全组动物无死亡和并发症。脾静脉结扎后可以成功建立脾肿大和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减少的脾亢模型。RFA后的脾脏CT病灶呈节段性毁损,包括高密度的坏死区和低密度的梗死区;梗死区在RFA后4~6周内消失。RFA毁损灶包括凝固性坏死和广泛的血栓性梗死灶;梗死灶逐渐吸收、纤维化,坏死灶被包裹;血管闭塞、脾窦消失和组织少血管化等“残脾实性变”改变是残脾缩小和纠正脾亢的重要病理学变化。结论 RFA治疗实验性脾大和脾亢是可行和有效的,具有临床应用前景。脾脏RFA后特殊的影像学和病理学改变也可作为临床疗效观察和随访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脾双介入疗法在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患者采用Seldinger方法,将5FRH导管插入肝固有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总量的2/3;注入栓塞剂,置换脾管,插入脾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总量的1/3;超选至脾动脉下级分支注入凝胶海绵.化疗应用联合方案:5-氟脲嘧啶(5下U)1000mg、表阿霉素(EADM)60mg、羟基喜树碱(HCPT)30mg或丝裂霉素(MMC)8mg,10例患者加用顺铂(DDP)60mg.栓塞剂为超液化碘油及凝胶海绵.结果30例患者术后4周内白细胞计数为(4.5±2.3)×109/L,血小板计数为(102.1±5.4)×109/L,与术前平均值(2.9×109/Lvs 41.6×109/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本组患者6个月生存率为100%,1年生存率为60%.35例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0例,稳定(SD)8例,进展(PD)15例,死亡1例.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均为发热,6例肝功能异常.结论肝脾双介入疗法可以缓解脾亢,有效支持原发性肝癌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术在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聚乙烯醇(PVA)颗粒及碘化油对29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实行部分脾栓塞术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随访术后疗效、患者血象变化及对患者的影响.结果 29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均成功实施了部分脾脏栓塞术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消除了脾亢症状,白细胞和血小板术后24 h即有明显提高(P<0.05),延长了生存时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21个月,脾功能亢进症状未见复发.结论部分性脾栓塞术简便、微创、安全,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与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联合治疗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血象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32例,采用经皮穿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治疗前后测定血细胞数量。结果:双介入术后24h、1周、4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均较栓塞前明显升高(P<0.01),术前与术后比较患者的TBIL、ALT及Child-Pugh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介入治疗是治疗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永山  潘光明 《吉林医学》2011,32(28):5922-5923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肝癌伴脾亢患者64例,按抽签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研究组行TACE同时行PSE。选择置管于脾脏中、下级,栓塞面积控制在40%~70%。对照组单纯为患者行TACE。观察患者术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肿瘤缩小等情况和术后反应,判断治疗效果。结果:TACE联合PSE治疗肝癌合并脾亢可明显改善患者外周血象,术后48 h、1周、2周及4周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较栓塞前明显提高,肝脏肿瘤及脾脏亦明显缩小。对照组术后各项化验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对于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在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同时行部分性脾栓塞术,安全可靠,又能有效改善患者血象,提高机体免疫力,为肝癌介入治疗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脾切除术与脾动脉栓塞术治疗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近期疗效。方法乙肝肝硬化并脾亢患者76例分成脾切除术组和脾栓塞术组,观察比较术后1周时脾亢改善情况及发热和腹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脾亢均得到一定的改善,脾切除术组纠正脾亢的效果明显好于脾栓塞术组。脾栓塞术组的32例患者中,术后1周时有18例血小板<10.0×109/L(占56.3%),而脾切除术组44例患者血小板均>10.0×109/L。两组患者术后均有一定比例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脾切除术治疗乙肝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的近期疗效明显好于脾动脉栓塞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