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和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经银针刺激后相关的脑功能活跃区,探讨针灸疗效与脑梗死后功能重组关系.方法:采用GE1.5T双梯度16通道磁共振成像系统,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fMRI检查,比较银针刺激前后患者的fMRI异同.结果:该组患者银针刺激后较刺激前脑功能活跃区、面积显著增多(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银针刺激后脑功能活跃区、面积增加与脑功能重组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一种实现血氧水平依赖与弥散张量成像图像融合的可行性方法.方法:运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得10名健康志愿者手指运动过程中大脑皮层功能图像,运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获得运动区的下行纤维束的图像,采用磁共振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融合.结果:采用该方法可获得脑激活、纤维束和脑解剖的融合图像,运动区的激活模式及其下行的纤维束可同时在脑结构图上清晰显示.结论: 应用磁共振分析软件可以实现功能磁共振成像与扩散张量图像的融合,为临床诊断和脑功能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2 0世纪90年代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出现,使其在认知科学研究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把神经活动和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结合,已成为针刺作用机理、针灸在神经系统机制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手段。就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针刺研究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脑功能活动成像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脑的功能磁共振成像 (functionalMRI,fMRI)是 90年代初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一项新发展。它不仅能清晰、准确地显示脑组织、解剖和病理改变 ,还能同时观察到脑皮层功能活动时的信息 ,可无创、实时地对大脑的功能活动进行成像。为临床诊断从单一形态学研究到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它的出现引起了世人关注 ,受到了医学界和认知神经科学界的高度评价。本文就磁共振脑功能活动成像的概念、原理、成像技术与条件及临床应用的现状与前景作一综述。1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概念与原理1.1 脑功能成像的概…  相似文献   

5.
穴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穴位主治作用还未得到比较完整的科学的解释,近年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的应用,使在活体非创伤性地研究针刺不同穴位对大脑活动的影响成为可能。本文对2004年以来利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针刺不同穴位脑活动效应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电针刺激光明、外关组穴fMRI脑功能成像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建立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平台,观察电针刺激光明(GB37)、外关(SJ5)组穴时对人脑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名健康志愿者,电针刺激光明(GB37)、外关(SJ5)组穴,采用Siemens公司Sonata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全脑功能扫描.数据经SPM软件统计分析得出刺激状态与静息状态信号对比的脑激活统计参数图,观察脑皮层相应功能区的激活状况.结果电针刺激右侧光明(GB37)及外关穴(SJ5)可使受试者双侧大脑枕叶距状沟附近的视觉皮质及顶下小叶皮层区的fMRI信号显著增加.结论特定的功能组穴与相应皮层兴奋区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fMRI影像技术结合SPM分析是研究电针作用机制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经皮神经电刺激合谷穴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合谷穴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表现,为揭示针灸效应中枢机制提供可视性数据.方法:对8名健康右利手年轻被试者进行左手合谷穴经皮神经电刺激,同时进行全脑fMRI,对脑内活动区域进行定位.结果:经皮神经电刺激合谷穴激活的脑功能区主要以对侧为主的双侧枕叶视觉皮层(BA19),前扣带回、海马回、对侧...  相似文献   

8.
Lu GM  Zhang ZQ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1):1441-1442
大脑功能活动的原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和研究:一是功能分化(functional segmentation),即寻找对应各脑功能的具体脑区,主要手段是功能定位研究,任务刺激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已得到了广泛应用[1];二是功能整合(functional integration),认为脑功能活动是由多个脑区协同作用完成,主要手段则通过脑连接分析技术研究脑区间的联系.近十年来出现的静息态fMRI技术,更倾向于对脑功能整合网络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定位脑功能区,并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对脑运动皮层区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正常志愿者及30例脑运动皮层区或附近肿瘤患者进行常规及脑功能成像,功能成像方法采用复杂对指运动,并经过计算机后处理获得脑功能区的影像表现,分析肿瘤对功能区的影响.结果: 20例健康志愿者均准确显示了运动皮层中枢形态和位置.30 例脑肿瘤患者病变侧的运动功能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分散, 甚至消失.术后脑肿瘤患者运动功能皮层的位置基本恢复正常. 结论: BOLD-fMRI 是一种有效而无创的脑功能皮层定位方法,对脑功能皮层区肿瘤术前制定手术计划、降低手术风险、选择手术进路等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10.
目前,由于在采用动物模型进行脑缺血的机制研究及药效学评价时,多在单一时间点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测,所以无法实现对脑功能损伤动态演变进程的观察。而应用常规磁共振成像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实现对动物脑缺血模型脑损伤的活体动态观察。其中,灌注加权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弥散张量成像及磁共振波谱成像可观察脑缺血损伤的动态演变进程。未来在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基础研究中,将磁共振成像与病理学结合可以更好地综合评价脑缺血的损伤程度及客观评价药物对脑缺血损伤后脑功能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