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急救系统对北京市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延迟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现阶段北京市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延迟时间以及急救系统对院前延迟时间的影响,并对北京市急性脑卒中院前救治系统的建设提出初步的建议.方法 收集北京市现阶段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就诊流程资料,详细记录院前延迟时间段以及患者的一般信息,总结影响急救系统院前延迟时间的主要因素.结果 2005年10月-2006年10月,共收集1 029例患者的资料,其中使用急救系统(EMS)的院前延迟中位时间为4.65 h,未使用EMS的院前延迟中位时间为6.95 h,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2);单因素分析中可见受教育程度、基层医院延迟、EMS使用、居住情况、疾病严重程度5个因素对发病至决定就诊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ic回归模型显示影响因素主要有发病时间、基层医院延迟以及发病后的疾病严重程度,EMS的因素未进入方程.结论 北京市急救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延迟时间;应当进一步加强公众脑血管病知识教育,宣传EMS的作用,同时加强医院与急救系统的密切合作,使急救系统能够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环节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救医疗系统(EMS)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11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按来院方式不同分为使用EMS收入院组(47例)和未使用EMS来院组(68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院前延迟时间、治疗效果及病死率.结果 使用EMS患者急救反应时间5~17 min,平均9 min;院前急救时间12~55 min,平均30 min.使用EMS患者院前延迟时间为0.5~4.0 h,未使用EMS患者院前延迟时间为0.5~16.0 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0 d,使用EMS患者疗效良好25例,预后不良22例;未使用EMS患者疗效良好29例,预后不良39例,两组治疗效果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48 h病死率及30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48 h~30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S能缩短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院前延迟时间,明显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病死率,并有可能改善预后;应强化公众对急救系统的认识,使更多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选择通过急救系统入院.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院前预警对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就诊到溶栓时间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经我院卒中绿色通道行静脉溶栓治疗的115例AIS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院前预警(n=40)和无院前预警经门、急诊就诊(n=75)进入卒中绿色通道患者就诊至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的差异.同时观察2组患者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onset to needle time,ONT)、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90 d良好神经功能预后(mRS评分0~2)率、90 d死亡率的差异.结果 院前预警组ONT略长于无院前预警组[(207.00±89.71) min vs(175.11 ±65.21) min,P=0.031];但DNT明显短于无院前预警组[(42.57±19.58) min vs(59.55±13.95) min,P<0.01];2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90 d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率、90 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各环节的时间节点分析结果显示,院前预警组患者入院-开始影像检查、获得影像结果-患者家属同意溶栓的时间明显短于无院前预警组(P <0.05,P<0.01);2组患者开始影像检查-影像检查结束时间、患者家属同意溶栓-开始溶栓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预警可明显缩短患者DNT.对于不具备溶栓条件的机构转诊可疑AIS患者时,应做到院前预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转诊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根据其就诊方式分为直接就诊组和转诊组,其中直接就诊组患者通过120急救系统或其他交通工具直接至我院急诊就诊,转诊组患者由其他医院通过120急救系统转诊至我院急诊,分析两组的基线资料,血管内治疗术后资料、疗效和预后。结果 共有239例患者符合条件纳入本研究,其中直接就诊组129例,转诊组110例。与直接就诊组相比,转诊组患者预警比例更高,基线NIHSS评分更高,核心梗死体积更大,ASPECT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转诊组患者发病至就诊的中位时间为258(175,373)min,明显长于直接就诊组(94(60,176)min)(Z=7.996,P<0.001)。转诊组发病至穿刺时间,发病到再通时间均较直接就诊组更长(354(284,494)VS 225(162,318)Z=5.794,P<0.001;417(340,577) VS 277(205,424),Z=6.063,P<0.001),而转诊组就诊到穿刺时间更短(94(75,127) VS 103(86,139)Z=2.420, P=0.016)。转诊组90d良好预后的比例仅为49.1%,明显低于直接就诊组的63.6%(χ2=5.073,P=0.024),同时其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更高,死亡率更高(14.5% VS 6.2%,χ2=4.576,P=0.032;20.0%VS 10.1%,χ2=4.677,P=0.031)。结论 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中,转诊组患者卒中病情更严重,血管内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更高,死亡率更高,90d良好预后率更低。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7):145-147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前急诊护理中接受个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 择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86例急性心梗患者,根据患者的接诊时间先后顺序划分为个性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3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急诊护理,个性组患者接受个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出诊时间、急救时间和入院时间及诊断率、转运和急救的成功率。结果 个性组患者的出诊时间(49.1±15.8)s、急救时间(19.2±5.7)min、入院时间(2.15±0.31)h均短于常规组的出诊时间(94.2±21.7)s、急救时间(38.6±6.1)min、入院时间(3.03±0.37)h,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个性组患者的诊断率97.7%、转运成功率100.0%和急救的成功率95.3%均优于常规组诊断率83.7%、转运成功率86.0%和急救的成功率81.4%,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前急诊护理中接受院前个性化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的急救时间、出诊时间、入院时间,提高诊断率、转运和急救的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病患者急症就诊时间和院前延误的原因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在某院急诊科首诊的264例武汉城区脑卒中患者的就诊时间及就诊时间超过了3h的患者院前延误的原因进行了调查.264例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140例,出血性脑卒中124例,发病3h内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48例(34%),3h后就诊者92例(66%);出血性脑卒中3h内就诊者77例(62%),3h后就诊者47例(38%).有院前延误的患者,83%缺血性脑卒中和近60%出血性脑卒中的延误是由患者或其家属主观因素造成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脑卒中相关知识尤其是早期症候识别知识的欠缺以及对脑卒中急救意识的淡薄.广泛开展健谈教会,普及脑卒中相关知识,增强人们的急救意识,对减少患者就诊延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实施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月枝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在院前急诊护理中实施常规院前急诊护理,观察组行个性化护理。比较2组患者急救时间、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患者急救时间、出诊反应时间均长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患者转运成功率为88.89%、急救成功率为86.67%,分别低于观察组的100.00%、95.56%(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2.31%,低于观察组的100.00%(P<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实施个性化护理可有效减少患者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我院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为60例患者实施院前急诊,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成两组,对照组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用个性化护理,对比两种方案实施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准备出诊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观察组的转运成功率100.00%、急救成功率100.00%、家属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的83.33%、86.67%、80.00%,统计学有意义(P 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缩短了抢救时间,提高了转运成功率和急救成功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抽选104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52例,在院前急诊过程中实施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52例,在院前急诊过程中实施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急救诊断率、转运成功率及急救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诊护理中实施个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以90例我院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分组,每组45例,对照组院前急诊护理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院前急诊予以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急救时间、入院时间、转运成功率、急救成功率,设计问卷调查两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急救时间、入院时间、转运成功率、急救成功率(20.5±5.5)min、(2.6±0.2)h、100%、97.8%,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满意度97.8%,对照组满意度82.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个性化护理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成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就诊及接受治疗情况,就其就诊及治疗延迟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法。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011年7月—2011年11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1例,对其院前及院内延迟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病后3 h内于我院就诊患者为36例(15.6%);延迟就诊组与及时就诊组患者的职业状态、脑卒中史、医疗保险、发病模式、发病地与我院的距离、首诊医院、到达首诊医院采用的交通工具、是否呼叫急救车、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各项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诊医院非我院、未呼叫急救车、居住地与我院的距离及在职人员,其就诊延迟危险因素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脑卒中史及NIHSS较高的患者,其就诊延迟的危险性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休患者就诊危险性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延迟各个时间段均与美国国立神经病与卒中研究所(NINDS)的要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延迟情况门诊就诊组与急诊科就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公众对卒中知识及早期就诊的重要性认识、提高急诊急救系统的宣传使用,加强卒中单元规范化建设对急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智能预警系统在脑卒中患者院前院内衔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病中心进行治疗并采用智能预警系统进行院前预警的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院前预警定义为120在将患者转运至目的医院之前通过软件向脑卒中团队发出预警。按照院内处理方式将患者分成非脑卒中组、保守治疗组、单纯溶栓组、单纯取栓组、桥接组和脑出血组。评价各组患者救治中智能预警系统各环节的效率,急救医师判定脑卒中的能力和应用凝视-面臂语言时间(G-FAST)量表识别重度脑卒中的能力,接诊医师急救响应速度,以及初级卒中中心急救效率[入院至出院(DIDO)时间]。结果 共纳入患者248例,其中非脑卒中患者24例,脑卒中(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4例(保守治疗组101例、单纯溶栓组23例、单纯取栓组32例、桥接组22例、脑出血组46例)。248例患者的中位初筛时间、预警时间、响应时间分别为28.0(13.0,92.5)、11.0(7.3,15.3)、19.0(13.0,35.0)s。6名院前急救医师应用G-FAST量表识别重度脑卒中的总体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度分别为84%、71%、83%、72%、79%。其中8例重度脑卒中患者通过软件实行院前救治全流程监测,中位转运时间为113(82,142)min,DIDO时间为84(12,125)min。结论 智能预警系统可实现对转运时间点数据采集自动化,使数据更全面、可信度高。该系统有助于分析脑卒中患者院前院内衔接环节中急救医师、驾驶员、脑卒中团队的效率及初级卒中中心院内救治效率等,从而不断缩短院前救治时间,提高院前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8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的意义。方法:对进行院前急救脑卒中的86例患者均给予吸氧,甘露醇加呋塞米及地塞米松治疗。结果:院前急救的8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全部安全送入住院部进一步治疗。结论:同时使用甘露醇加呋塞米及地塞米松,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院前急救,能明显减少死亡率、致残率并提高好转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了解唐山市院前急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疾病谱及其变化,寻找变化规律,指导急救实践。方法:选取1998、2002、2(106这三年需要院前急救多达392例患者记录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等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通过抽取三年院前急救统计数据,发现1998—2006年九年来唐山市AMI案例的高峰时间分布、病例类型分布、年龄分布等有了很大的差异性。引起这种差异性变化的原因可能与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变化相关。结论:(1)根据AMI疾病谱的变化,加强对居民进行有重点的健康教育。(2)八年来,AMI发病年龄、性别及时间都随着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这种变化,急救工作的重点也要做科学的调整。(3)根据院前AMI疾病谱变迁,对院前急救工作者的培训工作进行加强,从而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诊脑卒中识别(the recognition of stroke in the emergency room,ROSIER)评分量表在社区院前急救中对可疑脑卒中患者的快速筛选价值.方法 以面、臂、言语、时间(the face arm speech time,FAST)评分量表为对照,急诊医师在社区院前急救中使用ROSIER评分量表对可疑脑卒中患者进行筛查,以综合临床诊断为金标准(根据患者的颅脑CT或MRI扫描,由神经专科医师拟定综合临床诊断标准),比较ROSIER评分量表和FAST评分量表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关联系数.结果 108例可疑脑卒中患者社区院前急救中,以综合临床诊断为标准,FAST评分量表的敏感度为88.6%[95%CI (82.6%,94.6%)],特异度为71.1%[95%CI(62.6%,79.6%)],阳性预测值为84.9%[95%CI(78.2%,91.7%)],阴性预测值为77.1%[95%CI(69.2%,85.0%)],关联系数为0.520;ROSIER评分量表的敏感度为90.0%[95%CI(84.3%,95.7%)],特异度为84.2%[95%CI(77.3%,91.1%)],阳性预测值为91.3%[95%CI(86.0%,96.6%)],阴性预测值为82.1%[95%CI(74.9%,89.3%)],关联系数为0.594.ROSIER评分量表对可疑脑卒中患者的筛选与综合临床诊断相关联(P<0.05).ROSIER评分量表与FAST评分量表对可疑脑卒中患者筛选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社区院前急救中,使用ROSIER评分量表对可疑脑卒中患者进行筛选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加强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管理,使急诊急救过程的各个环节有效规范地衔接。方法分析影响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管理的各个环节,总结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管理的实践与体会。结果建立了高效快捷的全程急救服务体系,急救工作质量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院前急性酒精的各环节救治分析,挖掘安全隐患,提出应对措施。方法:对院前救治急性酒精中毒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杭州市急救中心和资深急救医师的经验提出对策。结果:急性酒精中毒病人在院前急救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且由于正常的应对能力偏差或消失,对疾病本身及院前急救构成安全隐患。结论:急性酒精中毒为常见的院前急救病种,应当通过早期指导救治、现场救治、知情告知签字及对事件本身的整体控制等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8.
王晓庆 《中外医疗》2014,(32):147-148
目的探索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5月—2014年4月该院收治的10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按不同护理方案和入院时间均分为观察组(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和对照组(未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致残率以及接受正规治疗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死亡率、致残率及接受正规治疗时间分别为13.5%、46.2%、(45.37±11.43)min,对照组为30.8%、65.4%、(76.51±17.38)min,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效果确切,能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致残率及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脑卒中病人的院前急救与护理配合效果。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间,我院急诊科院前急救抢救的脑卒中患者156例(A组),将治疗成功率、死亡率与同期自行就诊的148例患者(B组)进行比较,分析院前急救与护理配合的治疗效果。结果:A、B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72.32±5.41)岁和(71.49±3.52)岁,两者之间进行比较,P=0.43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到医院就诊平均时间分别是(13.35±2.61)m in和(125.16±17.95)m in,两者之间进行比较,P=0.000,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抢救成功151例(96.69%),死亡5例(3.31%),B组患者抢救成功133例(90.00%),死亡15例(10.00%),两者之间进行比较,P=0.023,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效的院前急救与护理配合,能赢得最佳治疗时间,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梁少敏 《当代医学》2010,16(18):54-55
目的探讨分析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前急救措施、效果,总结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提高抢救成功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我院的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前急救措施进行分析,并观察其实施效果。结果对患者进行有效救治后,均避免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更无死亡病例出现。所有49例患者均平安生产,成功率为100%。结论对危重孕妇能够及时、准确判断病情,进行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防止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