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后路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脱位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采用AF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复位、固定+椎板切除减压+取髂骨植骨融合的手术方法治疗72例胸腰段爆裂型骨折脱位伴不同程度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4年8个月,无特殊并发症。椎体前缘平均高度由术前的60%提高到术后的95%,Cobb’S角由术前平均20°改善至术后平均3°,神经功能均有Ⅰ级以上恢复。结论AF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具有良好的复位、减压、三维矫形和短节段牢固内固定等特点,是一种理想而有效的临床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3例胸腰段骨折脱位的患者采用RF、AF、GSS-2型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固定。结果22例椎体高度均得到良好的恢复,后凸畸形得到矫正,伤椎椎体高度比术前平均为45%,术后恢复到95%,Cobb’s角术前平均为28°,术后恢复到5;°1例2处椎体骨折患者,上位椎体高度恢复差,术前为35%,术后为40%。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操作简易,固定牢靠,安全性高,是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效果。方法分析AF系统内固定治疗128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观察患者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变化和椎管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5年,128例患者椎体高度全部恢复108例,基本恢复17例,过度撑开3例。病例后凸畸形均纠正,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41%恢复到术后96%,椎体矢状面水平位移由术前平均31%纠正到术后6%。结论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复位确切,固定可靠,是一种理想的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李清  谭震   《中国医学工程》2010,(2):92-93
目的总结应用AF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脊柱后正中入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61例和后外侧入路椎管探查减压34例。结果经6~24个月随访,椎体平均高度由术前的前36%和后75.5%恢复到术后的前90.5%和后96%,Cobb's角由术前平均24.6°恢复为术后平均4.5°。脊髓损伤的患者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5级。有2例出现椎弓根的松动,1例出现断钉。结论 AF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内固定可靠,是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治疗更加完善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AF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35例,行AF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3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伤椎高度平均恢复均达95%以上;Cobb角由术前平均26.5°,矫正到术后平均4.6°;骨折脱位均得到纠正;神经功能恢复1级或1级以上3例(88.6%);未发生感染、神经损伤及内固定脱落、断裂等严重并发症;椎体高度未再丢失。结论 AF椎弓根内固定能明显恢复椎体高度及纠正脱位,内固定坚强且并发症少,可作为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AF椎弓根钉后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一些心得.方法 后路入路用AF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15例.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2-24个月.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满意.神经功能除Franket A级外均有提高.结论 AF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疗效肯定,且操作相对简单、安全、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及椎弓根RSS内固定系统在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合并脊髓损伤早期行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RSS内固定,其中11例行椎管切开减压,并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30例患者术后随访9~21个月,平均17个月,总优良率86.5%。结论:后路椎弓根RSS内固定系在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中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自法国人Roy-camille首先使用椎弓根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以来,现椎弓根固定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脊柱骨折固定治疗。我科自1998年—2002年间应用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和腰段压缩性骨折和爆裂型骨折78例,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效果。方法:分析AF系统内固定治疗28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观察患者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变化和椎管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4年,28例患者椎体高度全部恢复17例,基本恢复7例,过度撑开3例,1例椎体高度基本恢复,椎体侧方移位改善。所有病例后凸畸形均纠正。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41%恢复到术后的96%,椎体矢状面水平位移由术前平均31%纠正到术后6%。结论: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复位确切,固定可靠,是一种理想的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建发  何勇  李卫国 《河北医学》2003,9(12):1094-1096
目的:探讨应用A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7年8月至2001年6月2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均行了AF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经7个月~4年(平均16个月)随访,其中22例获解剖复住,脊柱生理弯曲恢复。椎体前缘高度术前平均41%,术后96%,21例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1分级提高1~3级。结论:经AF短节段的椎弓根钉系统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它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F系统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对64例脊椎胸腰段骨折病人经后路行AF系统复住、内固定手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4个月,椎体高度恢复90%以上的40例,80%-90%19例,70%-80%5例;Cobb角由术前平均26.8°降至4°。脱位完全纠正。断钉、杆4例,部分病例存在椎体高度再丢失。结论AF内固定系统是脊椎胸腰段骨折复位固定的有效方法,椎弓根置钉技术是关键,强调植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胸腰段骨折后后凸畸形程度与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或棒断裂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分析186例胸腰段骨折(不包括骨折脱位病例)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后路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按照手术前后凸畸形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后外侧植骨已融合,其中有27例椎弓根螺钉或棒断裂,手术前后凸角大于15度组椎弓根螺钉或棒断裂发生率较小于15度组高(24/131;3/55)X2=4.19.结论 椎弓根螺钉或棒的断裂可能后凸畸形程度有关,对于椎体爆裂型骨折或压缩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行前路支撑植骨或后路压缩内固定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2年12月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11例,9例行6钉固定,2例行5钉固定。结果本组病例均为AO分型A型,爆裂性骨折4例,压缩骨折7例;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10°~30°。术后Cobb角矫正至5°~10°,爆裂骨折中2例椎管容积完全恢复;术后所有病例中脊柱稳定,内固定牢固,无断钉、断棒及拔钉等,Cobb角无丢失。结论经伤椎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对于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效应,固定牢固有效,骨折复位效果好,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应用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临床治疗20例胸腰椎不稳定型骨折和/或骨折脱位伴神经损伤患者,其中爆裂型骨折11例,骨折脱位9例,损伤椎体间成角按CObb氏法术前平均为23°,术后5.5°;椎体高度术前平均49%,移位26%,术后分别为80%和4.5%;有显著性差异。随访3~25月,17例神经损伤患者按Frankle法评价,3例A级无变化,余14例均提高1-2级,14例于6个月内骨折愈合,疗效满意。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具有短节段、三柱固定的特点,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等优点,适应于各种类型的胸腰椎骨折脱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对55例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患者,采用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固定,同时作关节突及横突间植骨融合。对合并神经压迫症状者选择性椎管减压。结果:所有病例术后椎体高度、后凸畸形及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AF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胸腰段不稳定骨折的理想内固定方法之一,但对椎管前方明显骨块压迫的病例,要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减压、植骨治疗56例胸腰椎骨折脱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刀口一期愈合。Cobb角由术前平均16.6°度矫正至术后平均2.6°;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54%恢复至术后平均98%。52例平均随访12(7~32)个月,椎体序列、伤椎高度、椎间隙及Cobb角恢复满意。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复位固定植骨,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谢宗乾 《当代医学》2011,17(32):95-96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诊治的2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对其进行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6个月,进行X线正侧位片检查,观察椎体复位,植骨融合,以及是否发生椎弓根钉松动、断裂等情况。并比较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值和Cobbs角。结果随访1a,所有患者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与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51.4%)相比,术后2周和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都明显升高,分别达到98.1%和96.0%,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前Gobbs角(26.1°)相比,术后2周和术后6个月Cobbs角明显降低,分别为46°和5.3°,P〈0.05,有统计学意义。手术过程中,没有出现血管和神经损伤,术后没有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切口感染、深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①目的探讨AF椎弓根钉脊柱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中的疗效。②方法50例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患者,采用AF椎弓根钉脊柱内固定系统进行手术,比较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并拍摄X线片观察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及Cobb's角的变化。③结果50例患者伤椎前后缘高度恢复、后凸侧弯畸形及侧方移位纠正,Cobb’s角由术前平均22.5°降至术后平均11.5°。④结论后路减压、AF系统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复位骨折椎体,重建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胸腰椎骨折,更换一个入路手术,考察与最常用手术(正中棘突旁)入路的早期手术效果、再损伤、术后康复差异。方法:自2013年起,半年内我科采用椎旁入路植入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A型椎体爆裂骨折22例。结果:21例患者术口1期获得愈合;1例因未放引流,术区血肿,张力高,引流减压后2期愈合。未发生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无内固定失效情况。术前Cobb角平均23.6°术后平均3.2°。术前椎体高度丢失率44.8%,术后丢失平均7.2%。结论:对于不计划作椎板开窗减压的A型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植入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椎体,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失血量减少明显,手术创伤小,术后病人痛苦轻,功能锻炼早,积极预防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周树根 《吉林医学》2012,33(6):1123-1124
目的:分析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57例患者,比较不同术式患者术前、术后、随访中的临床表现差异。结果:AF组脊柱骨折后凸畸形的矫正度、矫正角度丢失情况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0.01)。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