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用B超对24例胆囊结石患者进行胆囊功能各方面的研究,并对照血浆中胆囊收缩素(CCK)浓度与胆囊壁CCK受体(CCK-R)数目,以进一步探讨胆囊功能改变在胆囊结石发病中的意义。结果发现14例胆囊收缩率“正常组”患者:空腹胆囊体积增大,正常的餐后CCK血浓度,而10例胆囊收缩率“降低组”患者;胆囊残留体积增大,餐后CCK血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胆囊壁CCK-R结合位点数胆囊收缩率“正常组”明显多于胆囊收缩率“降低组”,胆囊收缩性的差异与CCK-R数有关。揭示了二组胆囊结石患者产生结石的某些过程和机制的不同点及最终形成结石的胆囊功能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胆舒胶囊联合腹腔镜微创取石术在胆囊结石(Gallbladder stones,GS)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96例GS,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两组均采取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次基础上加用胆舒胶囊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胆囊收缩功能、炎症反应、血清胆囊收缩素A受体(CCK-A)水平、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2)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胆囊收缩功能、胆囊壁厚度、炎症反应、血清CCK-A水平、SREBP-2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胆囊收缩功能高于对照组,胆囊壁厚度小于对照组,白介素-6(IL-6)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SREBP-2水平低于对照组,CCK-A水平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胆舒胶囊联合腹腔镜微创取石术能降低GS患者机体炎症水平,改善胆囊收缩功能,减少疾病复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乌梅、芫花、巴豆对豚鼠胆囊肌条运动的影响。方法:用8个灌流肌槽同时记录实验动物胆囊肌条的自发收缩活动。结果:①低浓度的乌梅对胆囊肌条的收缩活动具有抑制作用(P&;lt;0.01,t=3.918),而高浓度的乌梅对胆囊肌条张力的影响则呈现先降低后增高的双向性反应(P&;lt;0.05,t=2.297)。普萘洛尔、吲哚美辛、雷尼替丁、六烃季胺、L-NNA均末阻断乌梅对肌条的作用(P&;gt;0.05)。②芫花和巴豆均可增高离体胆囊肌条的张力(P&;lt;0.01,t=16;t=11.79)、加快收缩频率(P&;lt;0.01,t=5.47;t=4.00)、减小收缩波平均振幅(P&;lt;0.01,t=12.37;t=10.5)。③酚妥拉明、苯海拉明、吲哚美辛可部分阻断芫花和巴豆对胆囊肌条的作用。另外,六烃季胺可部分阻断巴豆的作用。结论:①乌梅对豚鼠胆囊肌条的作用可能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②芫花和巴豆对胆囊肌条的作用与肾上腺能α受体、组胺H1受体、前列腺素合成酶有关。而巴豆还与胆碱能N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柴芩舒胃颗粒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将28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43例。治疗组予柴芩舒胃颗粒1袋每日3次治疗。对照组予奥美拉唑20mg,每日1次;吗叮啉10mg,每日3次治疗,2组治疗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观察记录临床症状,复查电子胃镜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胃镜下疗效有效率为82.52%,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改善烧心、胸痛、反酸、嗳气等临床症状及胃镜下黏膜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柴芩舒胃颗粒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林金祥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2,22(4):99-101
目的:探析胰胆舒颗粒联合甲磺酸加贝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莆田市秀屿区医院接诊的10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加贝酯治疗,观察组采用胰胆舒颗粒联合甲磺酸加贝酯治疗,两组治疗10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排气正常时间、腹水消失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治疗前、治疗10 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78.00%(P<0.05);观察组排气正常、腹水消失、腹痛缓解、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10 d,两组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胆舒颗粒联合甲磺酸加贝酯治疗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临床症状恢复,减轻炎症反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LRCL)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184例术前胆囊收缩率≥30%的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行LC和LRCL,分别于术后3、12、24个月进行随访,B超测量胆总管内径,统计腹痛、腹泻、脂肪泻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4个月LC组胆总管内径(7.6±0.4)mm,显著大于术前的(5.3±0.7)mm(P< 0.05);而LRCL组术前与术后比较胆总管内径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3个月LC组腹痛的发生率57.6%,高于LRCL组的15.2%(P<0.01).LC组术前无腹泻和脂肪泻,术后3个月腹泻发生率为34.8%,脂肪泻发生率为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LRCL组腹泻及脂肪泻的发生率术前及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腹泻、脂肪泻的发生率差异最为显著,LC组显著高于LRCL组(P< 0.01);LC组在术后24个月仍有少数患者存在腹泻(4.3%)、脂肪泻(6.5%),与LRC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术前胆囊收缩功能良好的胆囊结石患者,LC后胆囊功能缺失,术后2年内包括腹痛、腹泻及脂肪泻在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而LRCL保留了胆囊亦保留了胆囊功能,术后2年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胆腑舒胶囊对家兔实验性胆固醇结石的溶石作用及机制。方法:血清脂代谢指标在全自动生化仪上完成。胆汁总胆固醇(TC)、总胆汁酸分别用硫磷铁法、磷钼酸比色法测定。胆汁中卵磷脂、粘蛋白分别运用硝化-磷钼酸-氨萘磺酸法、磷钨酸沉淀-酚试剂法测定。结果:胆腑舒胶囊可有效地降低血清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胆汁中胆固醇、粘蛋白粘度、提高胆汁中总胆汁酸、卵磷脂含量。结论:胆腑舒胶囊能较好地溶、排胆囊胆固醇结石,其机制与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致石性胆汁与纠正胆囊动力学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33例行微创保胆取石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患者胆囊收缩功能可分为A组(良好)11例、B组(尚可)12例、C组(欠佳)10例。对比三组患者超声评价手术前后胆囊收缩功能的变化。A组11例患者术后胆囊收缩恢复正常,B组8例恢复正常,C组6例有所改善或恢复正常。超声为临床微创保胆取石术前后胆囊收缩功能评估提供给了依据,是临床诊断胆囊功能或胆囊结石疾病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壶腹周围疾病对内镜保胆取石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2年12月该科腹腔镜辅助内镜保胆取石术后再次入院治疗的24例伴有壶腹周围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患者中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胆型8例,SOD胰型2例,SOD混合型1例,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十二指肠乳头憩室5例,胆胰合流异常4例,十二指肠乳头炎3例,十二指肠乳头癌1例,其中6例表现为胆囊造瘘管拔除后经瘘道持续性胆汁外漏,5例表现为胆囊内胆泥淤积/泥沙样结石,2例表现为上腹部疼痛。10例SOD患者经解痉抑酸治疗后缓解,1例胆型SOD因药物治疗无效而采取十二指肠镜治疗后缓解;5例胆囊内胆泥淤积/泥沙样结石患者口服胆石利通片及牛磺熊去氧胆酸胶囊1个月以上无效;6例胆汁外漏患者采取局部瘘道缝合无效;5例十二指肠乳头憩室、4例胆胰合流异常、3例十二指肠乳头炎及1例十二指肠乳头癌患者采取十二指肠镜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 壶腹周围疾病是内镜保胆取石术胆囊造瘘管拔除后经瘘道持续性胆汁外漏,腹痛及胆囊结石复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内镜微创保胆术后复发的胆囊病变因素。方法将行内镜微创保胆手术的患者根据胆囊的病变的情况分为9组:1胆囊壁光滑,厚度小于5 mm,2胆囊壁光滑,厚度大于5 mm,3胆囊内分隔,4胆囊壁间结石,5胆囊颈部结石嵌顿,6胆囊壁胆固醇沉积,7胆囊壁厚度大于5 mm伴有胆囊壁间结石,8胆囊分隔,胆囊壁厚度大于5 mm,9胆囊分隔伴有胆囊壁间结石。每年B超复查,在第5年后统计结石复发率。结果胆囊壁光滑,厚度小于5 mm,其5年复发率为3.0%;胆囊壁光滑,厚度大于5 mm,其5年复发率为2.4%;胆囊分隔术后5年复发率为4.7%;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术后5年复发率为2.3%;胆囊壁胆固醇沉积术后5年复发率为2.3%~4.5%;胆囊分隔,胆囊壁厚度大于5 cm术后5年复发率为6.4%;胆囊壁间结石术后5年复发率为0.0%~7.5%;胆囊壁间结石伴有胆囊分隔术后复发率为7.4%~16.9%;胆囊壁厚度大于5 mm伴壁间结石其术后5年复发率为12.5%。结论胆囊结石行保胆手术时,胆囊壁厚度、胆固醇沉积、胆囊分隔及胆囊壁间结石其复发率不高,可行保胆手术,当胆囊壁间结石合并有胆囊分隔,其术后5年复发率明显升高,应考虑胆囊切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硬质胆道镜联合腹腔镜保胆取石治疗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48例胆囊结石与30例胆囊息肉患者行硬质胆道镜保留胆囊、取净结石和息肉手术,术后定期复查腹部彩超。结果 78例患者中1例(1.28%)因结石位于胆囊颈且嵌顿中转行胆囊切除,其余均顺利手术;1例(1.28%)术后2月发现胆囊颈内残余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息肉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良性息肉。结论硬质胆道镜取石、取息肉术方法简单、安全、可行,是保留胆囊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经胆囊十二指肠乳头肌扩张排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选择我院接受经皮经胆囊十二指肠乳头肌扩张排石术(观察组)与内镜乳头切开取石术(对照组)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各5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临床疗效、结石排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胆囊功能指标、复发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总有效率、结石排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术后6个月空腹胆囊容积、餐后胆囊排出量大于对照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经胆囊十二指肠乳头肌扩张排石术用于胆总管结石治疗中不仅可达到与内镜乳头切开取石术相当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还具有保留胆囊功能、术后复发少等优势,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胆囊胆固醇性息肉实时超声造影表现。方法对45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超声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超声观察息肉的大小、形态、回声、血流参数。超声造影观察息肉的增强时相及增强方式。结果 45个胆固醇息肉,直径5~23mm,平均(9.47±4.48)mm。直径≥10mm的息肉100%(17/17)测及血流,<10mm的息肉38.9%(11/28)测及血流。流速范围0.11~0.28m/s,阻力指数0.51~0.65。实时超声造影显示45个息肉均有增强,41个(91.1%,41/45)胆囊病灶增强快于肝实质,4个(8.9%,4/45)与肝实质同步增强,而减退方式上,21个(46.7%,21/45)减退慢于肝实质,22个(48.9%,22/45)与肝实质同步减退,2个(4.4%,2/45)快于肝实质,表现为稍低回声。增强方式上,蜂窝样增强38个(84.4%,38/45),整体增强7个(15.6%,7/45)。结论超声造影可提高胆固醇性息肉的血流显示率,慢于或同步于肝实质减退及蜂窝样增强的表现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韩超 《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8):817-818
目的总结局限型胆囊腺肌病的MRI影像表现,探讨MRI诊断局限型胆囊腺肌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局限型胆囊腺肌病患者MRI影像资料。结果 7例中MRI平扫示胆囊底部壁不均匀增厚3例或结节状增厚4例,有典型Rokitansky-Aschoff窦腔5例,合并胆囊结石1例;增强扫描示动脉期黏膜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Rokitansky-Aschoff窦腔内无强化。结论 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Rokitansky-Aschoff窦腔,对局限型胆囊腺肌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分娩方式对肛提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54名初产妇,其中剖宫产组26名和经阴道分娩组 28名.对所选对象于产后6~8周行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在静息、缩肛状态时肛提肌裂孔水平夹角、长度、面积及肛提肌裂孔水平夹角改变量、肛提肌裂孔长度改变量、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面积改变量.结果 静息状态时两组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缩肛状态时两组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缩肛状态下肛提肌裂孔水平夹角改变量、肛提肌裂孔长度改变量、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面积改变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选择性剖宫产对肛提肌收缩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内镜保胆取息肉术后息肉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保胆取息肉术治疗胆囊息肉患者,从随访满1年以上的患者里随机抽取胆囊息肉复发病例和未复发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先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胆囊息肉阳性家族史、吸烟史、油腻饮食及相关息肉病理类型,与保胆术后息肉复发具有相关性(均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胆囊息肉家族史、吸烟及息肉病理类型与微创内镜保胆取息肉术后息肉复发相关(均P <0.05)。结论 胆囊息肉家族史、吸烟及胆固醇性息肉是内镜保胆取息肉术后息肉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PURPOSE: We assessed the postprandial sonographic findings in patients with cholelithiasis whose gallbladders were completely contracted after fasting. METHODS: The gallbladders of 5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abdominal pain were completely contracted despite overnight fasting and could not be adequately examined on sonography.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a fatty meal and re-examined after 30 minutes. RESULTS: In all patients, the gallbladder became distended after the meal, and gallstones were clearly demonstrated. CONCLUSIONS: Patients whose gallbladders are completely contracted after overnight fasting and cannot be adequately evaluated on sonography should be given a fatty meal and re-examined sonographically. This technique is efficient in preventing unnecessary additional patient visits for the evaluation of cholelithiasi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