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血压性脑病系指高血压病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不论在原发或继发性高血压病,它表现为一种能以急速降低血压而逆转的亚急性脑机能改变。不应错误地用来描述在高血压病人发生的,包括脑出血或脑梗塞后遗症,老年性痴呆,大脑皮层萎缩,假性延髓麻痹等慢性器质性脑症候群。高血压脑病是一个内科急症,需要在不可逆的脑损害或死亡来临之前立即作出诊断并进行紧急治疗。  相似文献   

2.
脊髓血管瘤常因病变部位的出血、直接压迫,或因“盗血”现象引起正常脊髓组织的缺血,而突然出现脊髓横断症状。对此类疾病的治疗目的,在于防止症状进行性加重或反复发作导致脊髓横断症状的出现。Svien等认为手术适应症为:(1)症状进行性加重;(2)有难以控制的剧烈疼痛;  相似文献   

3.
临床表现为癫痫的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绵状血管瘤被认为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现有人报道出生后也可以发生。癫痫为其主要表现,影响癫痫预后的因素有年龄、性别、病程的长短或发作频次的多少,病灶与皮质的关系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手术时主张在切除病灶的同时,一并切除胶质疤痕和含铁血黄素沉积带。  相似文献   

4.
脊髓空洞症的发病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脊髓空洞症是1546年Estienne最先记述的,1827年Ollivier首先应用了脊髓空洞(Syringomyelia:SM)的术语。1891年Chiari报道了ArnoldChiari(A-C)畸形及分类,以后人们渐渐注意到SM和A-C畸形的关系。尤其是ChiariⅠ型(小脑扁桃下疝)50%以上都伴有SM。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表现、术前MRI表现、术中所见、手术切除情况、术后MRI表现及随访结果。均在显微镜下行手术治疗,根据肿瘤与脊髓有无明确边界,决定肿瘤切除的程度。手术前后采用McCormick分级评价脊髓功能。结果镜下见肿瘤有明确边界者行手术全切除,共34例;肿瘤有相对边界但不明确者仅行近全切除,共4例;肿瘤无边界且病人术前功能较差者行部分切除,计1例。病理证实均为海绵状血管瘤。术后McCormick分级改善30例,无变化5例,加重4例。结论MRI是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术前诊断最有效的方法;手术全切除病变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有症状者应积极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作者报告7例有症状的脊椎血管瘤,强调了脊髓血管造影和栓塞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6例脊髓压迫是因脊椎骨膨胀压迫了神经管和硬膜处肿瘤组织引起.1例由于轻度损伤引起椎体压缩骨折的压迫所致.有5例因有典型的X线征象可在术前作出正确的诊断,有2例术前未能肯定诊断,其中1例特别值得注意,此例经血管瘤栓塞治疗后又经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脊髓髓内血管畸形,常致严重的脊髓损害.本文总结四年来作者治疗此病12例的经验.病人多为青壮年,肢体瘫痪和二便失禁为其主要症状.病变为一团浆果样薄壁血管窦,出血后血块上皮化使病变体积增大,多发生于脊髓胸段,病程可为急性发病型、双峰型和慢性进行型.反复小量出血和脊髓微循环失调是脊髓受损的主要机理.MRI为确诊的唯一手段.手术完全切除病变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脊髓海绵状血管瘤(CA)的诊断水平与显微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资料完整的脊髓CA病例,所有患者均经MRI确诊并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病灶全切10例,次全切1例.术后脊髓功能改善9例,无变化1例,加重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MRI是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术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全脊髓血管造影可以排除其他脊髓血管畸形.显微手术切除是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术前脊髓功能受损程度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脊髓髓内血管畸形,常致严重的脊髓损害。本总结四年来作治疗此病12例的经验。病人多为青壮年,肢体瘫痪和二梗失禁为其主要症状。病变为一团浆果样薄壁血管窦,出血后血块上皮化使病变体积增大,多发生于脊髓胸段,病程可为急性发病型、双峰型和慢性进行型。反复小量出血和脊髓微循环失调是脊髓受损的主要机理。MRI为确诊的唯一手段。手术完全切除病变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是一少见的脊髓髓内血管畸形,常致严重的脊髓损害。本文总结四年来作者治疗此病12例的经验。患者多为青壮年,肢体瘫痪和大小便失禁为其主要症状。病变为一团浆果样薄壁血管窦,出血后血块上皮化使病变体积增大,多发生于脊髓胸段,病程可为急性发病型、双峰型和慢性进行型。反复小量出血和脊髓微循环失调是脊髓受损主要机理。MRI为确诊唯一手段。手术完全切除病变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脊髓海绵状血管瘤(CA)的诊断水平与显微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资料完整的脊髓CA病例,所有患者均经MRI确诊并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病灶全切10例,次全切1例.术后脊髓功能改善9例,无变化1例,加重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MRI是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术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全脊髓血管造影可以排除其他脊髓血管畸形.显微手术切除是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术前脊髓功能受损程度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脊髓海绵状血管瘤(CA)的诊断水平与显微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资料完整的脊髓CA病例,所有患者均经MRI确诊并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病灶全切10例,次全切1例.术后脊髓功能改善9例,无变化1例,加重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MRI是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术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全脊髓血管造影可以排除其他脊髓血管畸形.显微手术切除是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术前脊髓功能受损程度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瘤型脑膜瘤的特征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血管瘤型脑膜瘤的病例资料,均采取手术治疗。总结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手术技巧及预后。结果血管瘤型脑膜瘤MRI扫描T1WI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多呈高信号,多伴明显瘤周水肿,肿瘤内常可见粗细不等的血管流空影,增强后可见脑膜尾征,并呈显著明亮均匀强化。术中见肿瘤富含血管,血供极其丰富,除硬膜动脉供血外,常有脑表面分支动脉参与供血。本组SimpsonⅠ级切除16例,Ⅱ级切除6例。术后6个月~2年随访复查,无肿瘤复发。结论血管瘤型脑膜瘤以血管化生为主,富含血管,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肿瘤血供极其丰富,术中易出血,手术全切除肿瘤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治疗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方法我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经病理学证实的髓内海绵状血管瘤25例(男性12例,女性13例);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完成显微手术治疗,用Frankel分级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4年,平均2.3年。术前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例,C级5例,D级8例,E级7例;术后1年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2例,C级3,D级7例,E级10例。术后症状改善18例(72%),症状维持不变4例(16%),症状加重3例(12%)。结论 MRI是术前诊断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佳方式,手术是治疗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术中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能够使手术更安全、更有效。  相似文献   

15.
一、发病机理(一)癫痫与精神病的偶合在本世纪初,癫痫患者发生精神病,尤其是迁延较长的精神病,被看作是两种病的偶合.而且,大都限于与分裂症的偶合,因为妄想性精神病发生于癫痫的机会相对多些.甚至一些持精神分裂症与癫痫相拮抗观点的学者也不得不承认个别病例有二者偶合的可能.人们用双重遗传性来作解释.现代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15年间(1957~1972)所见原发性-慢性脊髓灰质炎综合症47例:慢性发病的42例,亚急性发病的5例。原发性-慢性脊髓灰质炎综合症的临床表现以各种不同程度及分布的瘫痪为特点。症状可由局限于高颈髓、颈膨大前角细胞或脑干运动神经核的病损所致。腰膨大的损害少见。发病缓慢或呈亚急性起病。出现手的活动不灵或轻微无力者26人,足无力18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柱血管瘤合并脊髓压迫的外科手术方式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脊柱血管瘤合并脊髓压迫病人的临床资料。6例均经后正中入路,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进行肿瘤切除,结合减压和(或)内固定进行治疗。结果随访6例,时间4~36个月,2例病人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予以射波刀治疗后,改善1例,无效1例。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椎管内肿瘤切除+椎板减压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脊柱血管瘤合并脊髓压迫的基本手术方式,椎体部分切除术对于脊髓前方压迫的部分病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桥本脑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桥本脑病是桥本甲状腺炎的脑部并发症[1],于1966年首先由Brain等[2]报道,是一种伴有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和(或)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增高,以持续性或波动性神经和精神功能缺陷及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为特征的综合征,患者通常甲状腺功能正常或仅有轻度甲状腺功能减退[3].近40年来,国外文献报道约100余例桥本脑病患者[4],而国内只有3例个案报道[5-7].  相似文献   

19.
Arnold-chiari畸型合并脊髓空洞发病机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建立ACM- SM 狗动物模型, 并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 8 只健康家犬分两组进行梗阻前后压力测定并研究其变化趋势。模型组动物寰枕间隙置入梗阻物; 观察所有实验动物的行为改变; 不同时间行颅底及颈胸段脊髓MRI检查; 对模型组动物进行病理学观察。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 以P< 0-05 为显著差异。结果 8 只动物梗阻前枕大池及脊髓蛛网膜下腔压力差的均数为0-075 ±0-071 ( P>0-05) 无显著差异。梗阻前后压力差比较P< 0-01 差异非常显著。梗阻后即刻与梗阻后30 分钟比较P>0-05, 无显著差异; 梗阻后30 分钟与梗阻60 分钟,P<0-05 有显著差异; 梗阻即刻与梗阻60 分钟,P< 0-02 差异较显著。术后6 只模型组动物均有行为异常。影像学检查, 6 只模型组动物5 只有脊髓空洞形成。组织学观察与人类空洞及脑积水周围结构一致。结论 枕大孔处蛛网膜下腔梗阻, 导致枕大池压力升高, 使Ⅳ脑室CSF冲开中央管上口进入中央管, 反复冲击中央管,并向外膨胀破坏室管膜进入脊髓实质, 从而形成与中央管相通的多房空洞  相似文献   

20.
Arnoid-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发病机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 探讨 Arnold Chiari 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 ( A C M/ S M) 的发病 机理, 寻求更好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14 例 A C M/ S M 的患者进行 M R I检查及术前奎科试验, 术中枕大池、空洞及脊髓蛛网膜下腔 ( S S A S) 压力测量, 分析与空洞形成及大小相关的因素, 对单纯 A C M 及 H C I( 正中矢状面最宽处空洞与脊髓直径比值) < 05 者行枕下颅骨切除+ 硬膜扩大修补术 ( A) ; A C M/ S M 且 H C I≥05者行 A+ 空洞蛛网膜下腔( S S) 分流术( B) 。结果 14 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部位置性梗阻。空洞内液体与 C S F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 P > 005) , 小脑扁桃体下疝的程度与空洞大小无显著线性关系( Pr1 > 05 , Pr2 > 02) ; 枕大池与椎管蛛网膜下腔压力差与空洞大小呈显著正相关( Pr3 < 01 , Pr4< 0005) 。手术有效率为938 % 。结论 脑脊液动力学改变是脊髓空洞形成的关键, 当后颅窝与椎管内压力梯度达到一定值时, 脊髓空洞开始形成。治疗应根据 A C M 是否伴有 S M 及 S C I值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