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U波为Einthoven于1906年首次描述。直立的U波在心电图12个标准导联中均可正常地出现,U波振幅正常平均为0.3mm或为T波振幅的5~25%。U波的方向通常与T波一致,但有两种例外,即在右侧胸前导联或Ⅲ导联中当T波倒置时U波可以直立。在心率缓慢时,U波一般在V_(2~3)导联中最高,其高度可达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45岁。临床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血钾2.10mmol/L。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窦性P—R间期0.14s,QRS波时限0.10s,V4、V5导联T波直立,V6导联T波低平,Q—T间期0.32s,室性期前收缩出现于窦性心律的U波上,形成R on 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的T波后面紧随一个较大U波,V4导联U波0.50mY,Q—TU间期0.80s。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③低钾血症致巨大U波。  相似文献   

3.
心电图U波(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杨造起 《心电学杂志》1993,12(4):329-331
U 波是心电图中较小的波,近来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但对 U 波的正常形态、波幅大小和方向的变化及 U 波产生的机理仍无统一认识,现综述如下。正常 U 波 U 波是在 T 波后0.02—0.04s 出现的四钝状的低平波,其方向与 T 波相同,时限0.10—0.30s,V_2、V_3导联 U 波可高达0.2—0.3mV,肢体导联波幅低,一般在0.10—0.15mV,额面电轴+60。鲁端等报道正常组U 波幅在-0.02—0.12mV,(3)U 波时限0.  相似文献   

4.
1903年,Einthoven在心电图T波后描记到一个独立的、低平矮小而光滑的波,按英文字母的排序将其命名为U波。一.正常U波正常U波为单相波,出现在T波后0.02~0.04s,时限0.16~0.25s,平均0.20s。通常与同导联T波方向一  相似文献   

5.
U波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临床正常及异常U波的观察和分析越来越广泛深入,并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正常U波是在T波后0.02~0.04s出现的圆钝状的低平波,方向与T波一致。国内有作者观察100例正常人心电图的U波,发现其特点:①除aVR导联外U波均直立。  相似文献   

6.
一、T波的定义 T波是指在QRS波群之后出现的较为宽大的向上的波。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电压约为0.1~0.8mV,历时0.05~0.25s。正常T波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同,在QRS波群主波向上的导联中,T波电压不低于同导联QRS波群主波电压的1/10,形态特点为升肢缓,降肢陡。在不同导联中T波形态各异,但有一定的规律,如果改变超出一定的范围,提示心室肌的复极化过程发生障碍。  相似文献   

7.
U波心电图特殊表现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U波1903年由Einthoven发现,因其在T波后,按英文字母排列顺序将其命名为U波。U波一般出现在T波后20~40ms,常为单相波,电压为0.05-0.2mV.〉0.2mV为增高,〉0.5mV为明显增高,产生机制目前还不明确。本文报道4例U波的特殊心电现象(图1~图4)。  相似文献   

8.
U波改变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阮虹 《心电学杂志》1996,15(4):246-247
U波在心电图上较小,因而易被忽视。近年来研究发现U波异常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故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正常U波位于T波后0.02—0.04s,其形态上升肢较陡直,下降肢较平缓,与正常T波形态相反,方向与T波相同,时间0.10—0.30s,电压0.05—0.30mV(电压肢体导联较低,胸导联较高)。冠心病常见的U波变化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心电图检查出现明显U波(任何导联的U波振幅超过同一导联T波振幅的1/2)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546例明确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并对其分别进行心电图及生化实验检查。结果 脑卒中后心电图出现明显U波者22例,占脑卒中患者总数4.03%;出现明显U波并伴低血钾者2例,占脑卒中患者总数0.366%(χ2值为17,P<0.001)。结论 心电图出现的明显U波未必由低钾血症引起,临床应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0.
4322例出生至84岁正常人心电图U波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振武  王成  李茗香  林萍  曹闽京 《心电学杂志》2005,24(3):131-134,143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和性别正常人心电图U波特点。方法对4322例出生至84岁正常人12导联心电图U波进行详细测量、统计和分析。结果U波出现率和电压有显著的导联和年龄差异,V2、V3导联U波出现率最高。在同一导联,如V2导联,U波出现率儿童为95.3%,而新生儿不及10.0%。12导联全部U波缺如者成人为2.6%,<1岁婴儿则为54.3%。U波电压以V2、V3最高,V2为45±28μV,V3为39±26μV;男性>女性3~4μV穴肢体导联雪或4~11μV(胸导联)。V2导联U/T电压比,0~17岁为16.0%,18~84岁为7.0%。U波时间与心率呈负相关,与年龄呈正相关,男性>女性。aT-aU间期的实测值为0.163±0.033s(0~17岁)、0.204±0.025s(18~84岁),校正值为0.200±0.034s(0~17岁)、0.220±0.027s(18~84岁),在导联间和性别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已知U波形态、电压及aT-aU间期在临床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但对U波的发生机制、低U波诊断的电压标准介定及U波出现率在心肌梗死流行病学上的意义尚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80岁。高血压病10年。因头昏、耳鸣半日来诊。血压:180/110mmHg,心电图(图1)示常规9导联。窦性P波,P-P 0.64s(94次/min)。肢导QRS波形态正常.胸导Rv5 Sv1≥4.8mV。STⅡ、v5分别呈水平型压低0.1mV和0.25mV。TⅡ、Ⅲ、avL、v3、v5直立.在这些导联中U波均倒置,以V3、V5导联倒置最深。  相似文献   

12.
刘玉琼  罗义 《心电学杂志》2010,29(4):298-299
目的分析正常人群心电图aVL导联出现变异性Q波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73例正常或大致正常心电图,所有入选者均无心血管病史,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aVL导联出现变异Q波的情况,以及伴随P波、T波等的变化特点。结果①aVL导联出现变异性Q波的发生率为1153%,不受性别影响。②aVL导联出现变异性Q波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明显下降趋势,40岁后趋于稳定,维持较低水平(6%左右)。③其中有45%伴随P波倒置,明显高于无变异性Q波者。④aVL导联T波倒置率较低。结论正常人群中avL导联存在一定比例的变异性Q波,随年龄增大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QRS形态与心脏电张调整性T波的相关性。方法对35例右心室心尖部临时或永久性起搏患者起搏时QRS形态与恢复室上性心律时心脏电张调整性T波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并比较其同导联T/QRS比值。结果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后电张调整性T波分布广,除下壁导联(Ⅱ、Ⅲ、aVF)外,胸导联亦广泛存在(V1-V4占100.0%,V1-V6占76,7%),倒置最深的T波常分布在V。(深度-0.71±0.27mV);心室起搏时最大负相QRS波群常出现在Ⅲ(深度-2.16±0.39mV);多数导联起搏时负相QRS波群深度与恢复室上性心律时同导联心脏电张调整性T波的深度呈正相关(r=-0.3454—0.4804,P〈0.05),T/QRS比值在胸导联(0.324±0,105—0.407±0.166)明显高于下壁导联(0.177±0.041—0.216±0.078,P〈0.01)。结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负相QRS波群深度与同导联心脏电张调整性T波的深度呈正相关,胸导联负相QRS波群所致电张调整性T波的深度约为下壁导联的2倍。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45岁。高血压史7年,双下肢无力10个月,加重20天入院。查体:血压160/110mmHg,心律齐,心率58次/分,心前区可闻及Ⅲ/Ⅵ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查CT示:左侧肾上腺囊肿。血钾1.5mmol/L。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R间期0.15s,QRS波时限0.08s,Q—T间期0.32s,V2、V3导联U波高于T波,Q—u间期0.48s。图1示窦性T波后可见高大U波,在室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歇之后的第1个窦性心律中U波振幅增大更明显,之后出现一阵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率200次/分。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U波增大;③室性期前收缩;④短阵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5.
Q波T波分离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义]当患者心电图出现或存在了病理性Q波时,同导联T波仍为正常直立的现象称为Q波T波分离(Q wave and T wave dissociation)现象。[心电图特点]Q波T波分离现象最早由Gold-berger在70年代提出,即在心电图的某些导联中,当病理性Q波已经存在时,同导联的T波却无变化,即T波无倒置,S  相似文献   

16.
心电图U波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U波是继T波后宽而低平的一个微小波,1903年由E inthoven命名,在临床工作中常易被忽视。近年研究发现,U波的改变对心血管疾病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逐渐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现综述如下。1正常U波1.1 U波形态U波是继T波之后0.02~0.04s处出现的一个小而园钝的波,除aVR导联呈负相波外,其余常规导联均呈单相正相波,方向与T波一致。U波形态与T波相反(即升支相对陡直,降支缓慢)。U波的向量在额面为+60°,在横面呈向前及轻度向左,反映在心电图(ECG)Ⅱ、V2、V4导联U波幅度最大,在aVL导联最不明显。1.2 U波电压肢体导联较低,胸导联较高,95%以上人群U波振幅为0.5~2mm,一般不超过2mm,以V2或V3导联振幅最高。男性较女性电压高,老年U波电压有降低趋势,多数情况下,U波振幅相当于同导联T波振幅的1/10,绝不超过T波的1/2高度。U波振幅还与心率相关,心率慢时,U波较高,心率快时,U波较低。当心率增快>80次/分时,电压降低,并可能埋藏于其下一个心搏的P波中。1.3 U波时间约0.16~0.25s,平均0.20s,与心率呈负相关,与年龄呈正相关,男性>女性,其中受心率的影响最大。1...  相似文献   

17.
下壁导联异常Q波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Q波异常包括三个因索:(1)Q波时间〉0.04s;(2)Q波的幅度〉同导联R波的1/4;(3)不该出现Q波的导联出现电静止区域。具体有:①除aVR外,其他导联Q波时间〉0.04,Q波幅度〉同导联R波1/4;②aVL导联Q波幅度〉1/2R.下壁Q波幅度〉60%R;③Q波时间〉0.02s.幅度1/4R④V1、V2出现q波;⑤V1、V2出现QS。临床上Ⅲ导联有Q波疾病很多,是一种临床症候群,常见于下壁心梗、急性肺栓塞、预激综合征、左柬支传导阻滞,左后分支阻滞.正常变异等。  相似文献   

18.
苏启燕  李琳 《山东医药》2003,43(11):72-72
患者女,65岁。6年前出现阵发性心前区疼痛,伴胸闷憋气,劳累后加重,持续几分钟可缓解。为查明原因来院就诊。体检:Bp170/114mmHg,心脏未闻及杂音,两肺(一)。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78次/min,P-R间期0.16秒,QRS间期0.08秒,S-T段Ⅰ、Ⅲ、aVF、V4~V4导联呈水平型下移0.05~0.1mV,V1导联S-T上抬0.1mV,Ⅰ及V3~V5导联T波负正双向、V1~V2直立,V2~V5导联U波倒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心电图T波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2 0 3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UA患者 ,其心电图T波、ST段有异常改变 ,并分析其与临床危险分层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心电图出现T波异常≥ 2个导联者 173例 ( 85 .2 %) ,而T波异常≥ 6个导联在多支病变组为 73 .9%,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 2 0 .5 %;显著T波倒置在UA高危组为65 .9%,明显多于低中危组 8.3 %;T波异常伴ST段压低在UA高危组为 80 .8%,明显多于低中危组 10 .2 %。T波异常的导联数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明显相关性 (r =0 .874,P <0 .0 1)。结论 对UA患者T波异常进行定量分析将有助于病情评价及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20.
异常J波2例     
例1患者男性,63岁。因突然晕厥倒地半小时入院。查体:体温36℃,心率74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134/100mmHg。口唇无紫绀,心律齐.各瓣膜未闻及杂音,双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下肢无水肿。查心肌酶谱正常,查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查心电图(图1)示:P—R间期0.20s,QRS波0.10s,Ⅰ、Ⅱ、Ⅲ、aVF、V4~V6导联R波及aVR导联S波挫折,V1导联星rsr’波,Ⅱ、Ⅲ、aVF、V,~Va导联ST段里下斜型上抬、J波明显宽大,并依导联顺序逐渐降低,同导联T波双向。心电图诊断:①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②巨大异常J波;③Q—T闻期延长;④T波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