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360例MBD儿童同时进行了WISC-R,绘人法、Bender法及校对试验,并设立了对照组。其结果MBD儿童智商在80~109占85.7%,无1例智商在69以下,说明MBD儿童智能发育在正常范围内。但WISC-R各分测验的均数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校对试验阳性率却高于对照组(P<0.001),提示了MBD儿童在注意力,思维概括、逻辑推理、记忆力、视—空间能力等有明显缺陷。  相似文献   

2.
儿童轻微脑功能障碍的脑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轻微脑功能障碍(MBD)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注意障碍,而脑诱发电位(BEP)被认为是研究注意障碍的一种有价值的神经生理学方法。因此,自七十年代初期以来,有不少学者应用 BEP 的实验室手段对 MBD儿童进行了观察研究。但所得结果差别较大,这与 BEP 实验条件的不同以及 MBD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有关。然而,多数学者同意以下的意见,即: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儿童脑功能轻微失调(MBD)已得到医学界、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但其原因迄今尚未阐明。有些学者认为与工业污染有关,将之称为“工业化的牺牲品”。David等认为MBD是较低水平铅中毒的临床表现,提示MBD可能与微量元素有关。我们在1981年对MBD儿童进行了一  相似文献   

4.
正常和轻微脑功能障碍患儿诱发电位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对上海市六个区的88例正常儿童及127例轻微脑功能碍障(MBD)患儿的诱发电位(EP)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象 对照组88例正常儿童(男45例,女43例),  相似文献   

5.
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作者用 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及自拟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对上海市11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从五个方面分析儿童行为问题总分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发现:(1)行为问题评分与住房层次高低关系不明显;(2)与有无安静读书环境的关系也不明显;(3)与居住地区社会风气好坏关系明显(P<0.05);(4)与父母文化程度高低关系明显(P<0.05);(5)与家庭类型不明显。作者对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6.
轻微脑功能失调的临床特点和致病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83名MBD儿童临床调查和62名正常儿童的对照研究。发现MBD儿童2/3学龄前起病,临床表现以注意障碍最为突出,其次为活动过度和情绪冲动与周围人关系不良。智力虽然较对照组低但仍在正常范围内。神经系统软症状、发育里程碑迟缓、情绪性格问题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致病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不良及出生前后各种有害因素,轻度颅脑外伤。并发现亲属中有同病例和严重神经精神疾患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利他林与安慰剂双盲对照法、200例MBD疗效观察:服药7天内的疗效,利他林组为97%,安慰剂组12%(P<0.001),观察1个月疗效利他林组仍为97%,安慰剂组全部无效。有效的病例无论在注意力、小动作及行为方面都有改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肯定了利他林对MBD的治疗作用,可以排除心里影响之可能。主张在服药的同时,抓紧时机予以教育,进行心理自律疗法的训练,增强患儿自控能力,才能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84年6月~1985年4月,对兰州市城关区12所小学8315名儿童进行轻微脑功能失调(MBD)的调查,最后确诊为MBD者132例,用国产匹莫林(Pemoline)口服治疗10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75例MBD儿童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75例MBD患儿和20名正常儿童的脑电图,发现MBD者异常脑电图(52%)显著多于对照组(15%),并以中、轻度(分别占1/2和2/5强)及具棘波、锐波(近5/9)为主,13例于利他林治疗后的异常脑电图随临床症状好转而改善,本组提示非正常分娩会增加异常脑电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于2011年3月~2012年10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南充市阆中金城乡中心小学校四到六年级的在校学生203名,分为特殊家庭留守儿童(A组)、一般家庭留守儿童(B组)和普通家庭儿童(C组),采用儿童孤独量表(CL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SCS)和艾森克个性调查问卷(EPQ)对其人格特征、孤独感、自我意识进行测量。结果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儿童的个性、孤独感与自我意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显示,A组的内外向因子分、行为及合群性因子分低于B、C两组,而情绪不稳因子分、孤独感总评分高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特殊家庭留守儿童中男性自我意识高于女性,女性焦虑因子分高于男性,行为因子分低于男性(P<0.05);③年龄<10岁的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其合群、幸福、内外向因子分低于年龄>10岁者,而孤独总分和神经质因子分高于年龄>10岁者(P<0.05)。结论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家庭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其中女性更倾向于情绪问题,男性更倾向于行为问题,年龄越小行为与情绪问题越多。  相似文献   

11.
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观察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并家庭干预组(家庭组)80例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80例。家庭组接受药物、家庭心理干预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出院时和随访2年末,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自制调查表评定精神症状、疗效、住院天数、治疗依从性和复发率。结果出院时:家庭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分别为(56±7)天和(78±18)天,显效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2.2%vs 43.5%;91.7%vs 75.4%);BPRS量表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4.3±4.1)vs(29.6±5.2)];治疗依从性分别是完全依从为75.0%、部分依从为19.4%、不依从为5.6%,对照组分别为52.2%、34.8%和13.0%,差异有显著性(P<0.01)。随访2年末:家庭组显效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3.9%vs30.4%;77.8%vs44.9%);BPRS量表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7.2±5.1)vs(34.7±7.8)];治疗依从性分别是完全依从为62.5%、部分依从为26.4%、不依从为11.1%,对照组分别为36.2%、26.1%和37.7%,差异有显著性(P<0.01);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3.9%vs 30.4%),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脱落率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家庭干预有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改善,能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依从性和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轻微脑机能障碍(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简称MBD,下统此)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又名儿童活动过度综合征、多动症及轻微脑损害等.在儿童中患病率估计高达5-10%.以往认为MBD只限于儿童,到青少年阶段症状就会消失,近来认识到MBD可持续到成年阶段,仪症状有所转变.MBD与成人精神病理之间的联系是从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分娩期的心理因素对产程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本文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家庭式产房(有陪组)及普通产房(无陪组)各53名产妇进行测查。结果表明:有妊娠合并症的产妇更多的希求住家庭产房(P<0.05);有陪组焦虑情绪显著低于无陪组(P<0.01)、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明显缩短(P<0.05)、产后子宫复归较好(P<0.05)。第三产程及产时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有陪组的手术产率(9.4%)低于无陪组(18.9%)(P>0.05)。心理因素与难产的确切关系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我们对419例轻微脑功能失调(MBD)儿童和402例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了钉板测验,Seguin形板测验和WISC-R编码测验的比较,试图以心理学测验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参考指标。 对象和方法 本组病例的临床诊断标准如下:1.以注意障碍和多动性行为为主要表现;2.继发于注意障碍的学习困难(但无智力障碍);3.症状在学龄前或学龄早期即已出现,且持续超过半年;4.排除其它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病。 本组419例是1981年6月~1982年6月在我院儿童精神科门诊确诊为MBD的6~15岁儿童。其中  相似文献   

15.
随访儿童期被诊断为MBD,现已进入青年期的患者83例。结果发现:多动症状减轻最明显占92%;注意缺损伴多动症状好转率占83%;注意缺损好转率72%;情绪问题的好转率占12%。性格问题无好转。伴有情绪及性格问题的MBD亦无好转。随访中还发现患孩父母文化水平在半文盲以下者,以及家属中有MBD症患者,预后都较差。  相似文献   

16.
成人多动症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DSM系统中,把以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度和情绪冲动为主的一组行为问题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ICD和CCMD中则称为儿童多动症、多动综合征;过去称MBD),其患病率约为学龄前儿童的5%~10%,原来认为ADHD仅限于儿童期,经过回顾性调查、前瞻性随访研究、家系调查及有关生物学研究显示,它与成人精神病理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线索调查法于1979年8~10月调查延边地区朝汉族混居公社的11所中、小学的1,433名学生,年龄为6~19岁,其中8~12岁占847人。经详细了解病史并由作者对可疑者作精神和躯体的检查,排除神经系统其他疾病及其他因素后,查出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MBD)51例,患病率为3.5%。发现朝汉两族儿童患病率(分别为3.1%及4.6%)无显著差异,男童患病率显著高于女童,患孩年龄为7~16岁,而9岁以后患者显著增加。致病有关因素除13例不明外,余  相似文献   

18.
有人用右旋苯丙胺治疗儿童轻微脑机能障碍(MBD)综合征或"多动综合征".MBD的表现为多动、冲动、忍耐力差、注意不持久、难于克制和好侵犯.这些症状也见于慢性外伤后脑病.因此作者采用右旋苯丙胺治疗了一例慢性器质性脑综合征.病例男性患者,25岁,入院前16个月因汽车  相似文献   

19.
我们从1979年起曾创用乙酰胆碱皮内试验作为诊断脑功能轻微失调(MBD)的一种辅助指标(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1;7:198.)。六年实践结果启迪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以期阐明该试验与儿童行为的关系,而不只是诊断MBD。为此,我们设计并进行了此项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家庭环境因素。方法:应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及自制家庭环境因素调查表对60例ADHD儿童(ADHD组)及与其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200名健康儿童(正常对照组)进行调查和比较。结果:ADHD组FACES中亲密性及适应性得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3.866,P=0.000;t=2.274,P=0.038);ADHD组母孕期情绪异常、父母有类似ADHD症状、教育方式不当、家庭经济条件差比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社会经济地位、教养方式、母亲类似症状、父亲类似症状4个因素是儿童ADHD的危险因素。结论:家庭环境可能在ADHD发病中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