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对足背动脉皮瓣供区的修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营养血管皮瓣供区植皮修复后无溃疡发生. 结论 足背动脉皮瓣供区可采用带蒂的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方法简单、适用、可靠.  相似文献   

2.
吻合血管的足内侧足背孪生复合皮瓣移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修复手部洞穿性缺损或两外软组织缺损,设计了吻合血管的足内侧,足背孪生复合皮瓣移植。方法;切取以足背血管内侧分支为蒂的足内侧皮瓣和足背血管主干为蒂的含趾长伸肌腱的足背复合皮瓣移植,修复伴有指伸肌腱缺损的手部洞穿性缺损及两处组织缺损。结果:临床应用2例,术后皮瓣均成活,手外形及功能恢复较满意。  相似文献   

3.
以第一跖背动脉为蒂的足背岛状皮瓣修复第一跖骨头外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以第一跖背动脉为蒂的足背岛状皮瓣修复第一跖骨头外露.方法以足底穿支处为皮瓣中心,第一跖背动脉为蒂,趾蹼处为旋转轴来修复第一跖骨头外露.结果 36例皮瓣都成活,随访3~6个月,行走功能正常.结论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第一跖骨头外露均可采用此种皮瓣来修复,来恢复患足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岛状皮瓣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目的探讨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岛状皮瓣的最大切取面积,并比较皮神经蒂皮瓣与静脉皮瓣、筋膜皮瓣、传统带蒂皮瓣在成活面积之间的差异性。方法取4侧新鲜成人尸体小腿,从小隐静脉逆行灌注美蓝并观察其蓝染面积的范围。另采用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股部皮神经蒂皮瓣及上述3种皮瓣的模型,术后6天测量各组皮瓣成活面积。结果小腿后外侧皮肤出现蓝染面积在12cm×17cm范围内。大鼠皮瓣成活面积以传统带蒂皮瓣、皮神经蒂皮瓣为佳,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筋膜皮瓣次之,静脉皮瓣最差。结论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岛状皮瓣的最大切取面积不宜超过12cm×17cm。术时保留皮瓣内浅静脉和蒂部的部分深筋膜可提高皮神经皮瓣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长条形足背皮瓣修复类圆形创面的方法,使皮瓣宽度减小,供区创面能直接缝合.方法 根据缺损皮肤的面积设计,在足背设计面积相当的长条形足背皮瓣,然后从皮瓣中间斜形切开,形成"分裂皮瓣",使1个长条形皮瓣变为2个皮瓣,再通过扭转移动将分裂后的皮瓣改形拼合成与预修复受区相似的类圆形状,带蒂转移或游离移植修复类圆形创面.如此作长条形足背皮瓣修复类圆形创面,足背供区长条形创面可以直接缝合.结果 临床应用5例,其中带蒂局部旋转修复4例,游离移植1例,皮瓣均成活,足背供区均直接缝合,外形满意.结论 应用足背分裂皮瓣修复类圆形创面,受区创面有可能可直接缝合,大大减少供区植皮面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不同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修复面部复杂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以及适应证的选择.方法 利用不同的游离皮瓣对37例(男16例,女21例,年龄1~54岁)不同原因所致面部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其中背阔肌肌皮瓣10例,胸背动脉的穿支皮瓣3例,肩胛皮瓣9例,前臂皮瓣6例,耳后皮瓣9例;修复缺损面积1 cm×2 cm- 25 cm×12 cm.结果 除耳后皮瓣移植有3例出现静脉回流障碍致2例部分坏死外,其余移植的皮瓣全部成活,组织缺损得以修复,明显改善了功能及外形.结论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修复面部复杂性皮肤软组织缺损,可以一期闭合创面并较好地重建功能、恢复外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以第一跖背动脉为蒂的足背岛状皮瓣修复第一跖骨头外露。方法:以足底丢处为皮瓣中心,第一跖背动脉为蒂,趾蹼处为旋转轴来修复第一跖骨头外露。结果:36例皮瓣都成活,随访3-6个月,行走功能正常。结论: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第一跖骨头外露均可采用此种皮瓣来修复,来恢复患足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足内侧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通过33侧成人足内侧区血管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发现足内侧区存在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和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深支的内侧支多源性供血及神经分布。血管恒定,有丰富的吻合。以上述血管为蒂可切取10cm×8cm的足内侧感觉皮瓣。临床应用于足跟、足背、小腿下端及手部修复13例均获得成功,证明足内侧皮瓣是一种用途广泛而可靠的皮瓣。  相似文献   

9.
目的 报道应用吻合血管的第一趾蹼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虎口挛缩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中、重度的虎口挛缩,选择同侧第一趾蹼皮瓣进行修复22例.将皮瓣所携带的第一跖背动脉、大隐静脉和腓深神经分别与受区桡动脉腕背支、头静脉及桡神经浅支吻合,就虎口宽度、虎口角及拇指功能损害进行评定. 结果 术后22例游离皮瓣全部成活,经1~2年随访,除皮瓣覆盖区颜色略深外,皮瓣外形美观,不臃肿,皮瓣的皮肤两点辨别觉8~13 mm.术后虎口角、虎口宽度、拇指功能较术前有改善. 结论 第一趾蹼皮瓣与虎口皮肤组织的厚薄相似.是修复虎口缺损的理想组织皮瓣.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足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疗效。方法成人下肢标本32侧,解剖观测足背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分布,设计皮瓣。临床应用逆行足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30例。结果可单独设计足背内侧、中间和外侧皮神经的顺行或逆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深神经终末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以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使用。临床皮瓣的切取面积为(3.5~5.5)cm×(2.0~9.0)cm。27例愈合顺利,3例经按摩后完全存活。平均随访2.3年。外观满意,穿鞋无碍。结论逆行足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疗较满意,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研究小腿不同区域皮肤穿支血管的分布特点及规律,探讨小腿穿支血管筋膜蒂皮瓣在下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38侧下肢标本,其中12侧用于全程追踪各穿支血管的来源与分布;另26侧用于观察并测量外径≥0.5 mm穿支血管的穿出部位、走行方向、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等.1998年5月至2010年11月临床应用多普勒血管测听仪测听穿支血管,并根据小腿穿支血管走行轴线设计带穿支血管的筋膜蒂皮瓣,邻近转位修复62例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男50例,女12例;年龄7~78岁,平均40岁.创面部位:胫骨上段10例,胫骨中下段32例,足踝部20例.缺损面积为2cm×3cm~9cm×l6cm.结果 解剖发现小腿内侧、后侧、后外侧及前外侧有4条明显的营养血管链,其中内侧隐神经与后侧腓肠神经走行区营养血管链的穿支最多.本组59例患者术后皮瓣完全成活,2例逆行皮瓣远端表皮坏死结痂,1例皮瓣远端部分皮肤坏死行二期植皮.62例患者术后获3~48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皮瓣外观与质地满意,无一例患者发生骨髓炎.结论 在小腿4条链状血管丛走行区,以纵向走行的穿支血管为纵轴线切取离创面最近的筋膜蒂皮瓣,其切取方法简便、对穿支血管干扰小、血供可靠,为下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2.
吻合血管的足内侧,第一跖背,足外侧三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为修复多指皮肤缺损而设计了足内侧,第一趾背、足外侧的三叶皮瓣。方法: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以胫前、足背血管为主干,跗内侧、第1跖背、跗外侧血管为分支,构成足内侧、第1跖背、足外侧的三叶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多指皮肤同时缺损。结果:临床应用4例,3例三叶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有二叶坏死。结论:足内侧、第1跖背、足外侧三叶皮瓣游离移植的应用成功,为临床多指皮肤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吻合血管复合腓骨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报道吻合血管的复合腓骨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修复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4侧下肢标本采用有色乳胶从腘动脉灌注,解剖观测腓动脉及其穿支血管的分布、蒂长、管径等.临床设计切取小腿外侧区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与游离腓骨形成复合腓骨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肢体复合组织缺损共16例,皮瓣面积为6 cm×4cm~16cm×8 cm,骨缺损长度6~16 cm,移植腓骨长度8~20 cm.结果 腓动脉沿途平均发出5.3支穿支,其中40.6%为肌皮穿支、59.4%为隔皮穿支,分布在腓骨后缘3.1 cm范围内.平均直径1.1 mm,穿支间距4~8 cm,外踝后上方15~25 cm、4~7 cm范围内均可发现穿支血管.移植的16例复合腓骨穿支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0~36个月,平均22.3个月,移植的腓骨在术后3~5个月愈合,随时间延长及患者负重移植骨逐渐增粗.受区外形与肢体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腓动脉穿支数目及位置相对恒定,根据腓动脉皮穿支的发出位置,可设计复合腓骨穿支皮瓣,临床应用证明是修复肢体长段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背皮肤缺损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自胫骨粗隆平面至内外踝连线等分成6段,在近端第2、3段胫骨内缘设计皮瓣,切取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并携带2~3束隐神经,游离移植修复手、足背皮肤缺损,缺损面积:3.0cm×7.5 cm~6.0 cm×12.0 cm.结果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临床应用11例,皮瓣完全成活.随访3~10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色泽红润,两点辨距觉达7~10 mm,小腿供区只存留较小的线状切口瘢痕,功能及外形均较满意.结论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不损伤胫后动脉主干,皮瓣薄且供区相对隐蔽,感觉可部分或全部恢复,是修复手、足背皮肤缺损的较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5.
吻合血管的足底内侧及足内侧双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报道游离足底内侧及足内侧双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在解剖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以足底内侧血管为主干,带其主干支及足内侧区皮穿支构成足底内侧非负重区,足内侧区双叶皮瓣,游离移植同时修复手或手指两处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螺旋桨状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肤筋膜瓣修复足背皮瓣供区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足背皮瓣切取后供区创面,设计以外踝上穿支为蒂,通过皮下筋膜层扩大切取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肤筋膜瓣(皮肤宽度4~6 cm)旋转180.修复;供区直接拉拢缝合,受区皮下筋膜层表面一期或二期移植皮片修复.结果 2007年5月至2011年10月临床应用7例,皮肤筋膜瓣最大切取面积30 cm×11 cm,最小19 cm×8 cm,皮瓣均全部成活.术后随访9~ 23个月,足踝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可正常穿鞋行走;修复手背皮肤肌腱联合缺损的足背趾长伸肌腱皮瓣全部成活,至少部分恢复主动伸指功能(2例进行了二期肌腱松解术).结论 该皮瓣血供确切,旋转修复距离足够,小腿供区仅留线状缝合瘢痕,适用于不同面积足背皮瓣切取后供区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第一趾蹼处三叶皮瓣治疗多手指屈曲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应用第一趾蹼处三叶皮瓣治疗多手指屈曲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例11指屈曲畸形的患者,应用第一趾蹼处拇趾腓侧皮瓣、第二趾趾腹皮瓣及跖底皮瓣组成的三叶皮瓣进行修复。皮瓣以第一跖背或跖底动脉为主干,带跖背静脉,与患指掌侧总动脉或掌浅弓及掌背静脉吻合。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存活。4例获得6个月~2年随访,1例失访。4例9指伸直位,手指伸屈功能良好,皮瓣饱满,质地及外形好。皮瓣两点分辨觉为5~7mm。足部供区有瘢痕,行走无影响。结论 第一趾蹼处三叶皮瓣是修复相邻2~3指严重瘢痕增生或手指严重屈曲畸形矫形术后掌侧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18.
吻合腓肠内侧血管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道腓肠内侧血管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与游离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用明胶-氧化铅液灌注12侧标本的胭动脉,观测腓肠内侧血管及其穿支的分支、蒂长、管径等;取下标本皮肤软组织拍摄X线片,利用Photoshop与Scion Image分析穿支分布的趋向性和供血面积.临床上吻合腓肠内侧血管穿支皮瓣修复5例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面积为7 cm×4 cm~12 cm×8 cm. 结果 所有标本的腓肠内侧血管至少存在1支穿支,平均2.1支;位于距横纹9~18 cm、距后中线1~5 cm的范围内;其深筋膜处的外径为(1.03±0.22)mm;穿支供血的总面积为(107.5±23.9)cm2,单穿支的供血面积为(58.3±17.0)cm2.5例移植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12个月,手部修复后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明胶-氧化铅液灌注造影是皮瓣血管解剖学研究的可靠方法;腓肠内侧血管恒定存在的穿支,可作为腓肠内侧血管穿支皮瓣的血供来源;该皮瓣外形美观,是修复手部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大圆肌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应用大圆肌重建肩肘功能提供依据。方法 对44侧陈旧性上肢标本,解说在圆肌的行径、血管神经蒂的长度及其入肌点。对8例臂丛神经损伤者,行大圆肌移位重建肩外展功能4例,坟功能2例,屈肘功能2例。结果 大圆肌肌腹上缘长6~18cm,下缘11~18cm。肌肉起点为肌性者占63.6%,半妥半肌性者36.4%;肌肉止点为腱性者占79.5%,半腱半肌性者20.5%。神经血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修复相邻两指指端软组织缺损提供一种新的术式.方法 在手指近节指根部同时切取两块岛状皮瓣,修复7例相邻两指指端软组织缺损,其中利用一块皮瓣来修复同指,另一块皮瓣修复邻指.示、中指2例,中、环指4例,环、小指1例;手指末节指腹缺损8指,中节以远软组织缺损4指,手指残端缺损2指,均伴有肌腱、神经或指骨外露.切取指根部近侧皮瓣面积为1.2 cm×1.5cm~2.3 cm×1.5 cm;远端皮瓣面积为1.0 cm×1.0 cm~1.5 cm×1.0cm.结果 术后7例14块皮瓣均顺利存活.1例患者术后6个月因勾甲畸形而再次行矫形术.术后6例随访时间为6~18个月,皮瓣血供及质地良好,两点分辨觉为8~12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手指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5.7%.结论 本术式根据近节指动脉交通支的解剖特点,充分利用了手指近节的皮肤面积,在一块供区上切取两块皮瓣,减少了对另一指的外型及功能破坏,拓展了原有指根部岛状皮瓣的应用范围,为修复邻近两指的指端缺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