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PME/GC/MS法分析白车轴草花挥发性化学成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分析白车轴草花的挥发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结果:共分离出76个化学成分,鉴定出其中的36个成分,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百分含量,其相对含量占总挥发性组分峰面积的52.76%。结论:主要成分为: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6.11%),1-辛烯-3-醇(5.74%),2,6-二(1,1-二甲基乙基)-4-甲基-苯酚(4.94%),双环戊二烯(4.47%),(E)-1,2,3-三甲基-4-丙烯基-萘(1.94%),正十五烷(1.88%),苯乙烯(1.76%),2,6,10,14-四甲基-十五烷(1.07%),正十六烷(1.06%),β-紫罗兰酮(1.05%)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蝙蝠蛾拟青霉发酵菌粉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法(HS - SPME - GC/ MS)分析蝙蝠蛾拟青霉发酵菌粉中挥发性物质的成分。结果共鉴定出48种化学成分,其中吡嗪类和醛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占总量的46.7%和44.4%。蝙蝠蛾拟青霉发酵菌粉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为2-甲基丁醛(29.41%)、3-乙基-2,5-二甲基吡嗪(9.19%)、异丁醛(6.57%)、2,5-二甲基吡嗪(5.96%)、2-乙基-6-甲基吡嗪(5.35%)、2-乙基-5-甲基吡嗪(4.35%)和2-乙基3-甲基吡嗪(4.08%)。结论 HS -SPME - GC/ MS 技术可以作为分析蝙蝠蛾拟青霉发酵菌粉挥发性成分分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分析法对不同采收期薄荷药材样品中挥发油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挥发油成分,GC-MS进行分析鉴定,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结果成熟期薄荷药材共检出47种化合物,定性并定量12种化合物,总含量为78.23%。对薄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成分左旋柠檬烯、薄荷酮和左旋薄荷醇进行不同采收期的对比,初步确定该种薄荷的最佳采收期为9月。结论该方法可以高效、快速地分析薄荷药材的挥发油成分,为揭示不同采收期薄荷药材中挥发油成分动态变化及确定薄荷药材合理采收期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的硝基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相色谱联用技术测定了水中硝基苯的含量。使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涂层)商品固相微萃取进样器,气-液平衡时间30min,萃取时间为25min,温度为60℃。色谱柱为2m×3mmi.d.的不锈钢柱;内填充GDX-102(60—80目)。硝基苯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18%,在0.01~0.1mg·L^-1时,色谱峰高与质量浓度之间相关系数(r^2)为0.9909,检出限为0.015mg·L^-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测定三七挥发性成分的可行性.[方法]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研究三七挥发性成分的化学成分组成.[结果]三七挥发性成分经气相色谱分离得到离子峰93个,鉴定得到83个化合物,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95.83%.[结论]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具有简便、环保、快速、灵敏的优点,可应用于三七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离和鉴定知母挥发油成分,用归一化测定其相对含量。共分离出64个组分,鉴定出57种化合物,其含量占总挥发油组分峰面积95.41%。主要挥发成分及其含量为抗氧剂264(24.05%)、正十六烷(15.67%)、乙酸松油酯(8.25%)、正十五烷(7.71%)。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零陵香挥发性成分。方法利用75μm碳分子筛/聚二甲基硅氧烷(75μm CAR/PDMS)、65μm二乙烯基苯/聚二甲基硅氧烷(65μm DVB/PDMS)、85μm聚丙烯酸酯(85μm PA)和100μm聚二甲基硅氧烷(100μm PDMS)共4种不同涂层的固相微萃取(SPME)萃取头,在最佳条件下,分别对零陵香挥发性成分进行萃取,并通过气相/质谱(GC/MS)联用分析检测其化学成分。结果零陵香挥发性成分SPME关键参数为:萃取温度80℃、时间50 min。4种萃取头共检出零陵香挥发性成分10类103种,酚类、酯类和烃类化合物是零陵香挥发性成分的主要化学类型。4种萃取头检出共有成分6种,分别为葫芦巴内酯、二氢猕猴桃内酯、(+)-雪松醇、植酮、菲、3-氨基-4,5-二甲基-2(5H)-呋喃酮;各萃取头中75μm CAR/PDMS萃取头检出挥发性成分数量最多。结论本文首次采用SPME-GC/MS对零陵香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为零陵香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喙尾琵甲干燥虫体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结合气质联用技术对其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 经质谱扫描结合标准谱库检索对比,共鉴定出其中40个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2.80%.其中烃类16种,占总含量的35.73%,以直链和支链烷烃为主;脂...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对喙尾琵甲干燥虫体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结合气质联用技术对其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  结果  经质谱扫描结合标准谱库检索对比,共鉴定出其中40个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2.80%。其中烃类16种,占总含量的35.73%,以直链和支链烷烃为主;脂肪酸类8种,占总含量的35.87%,以短链脂肪酸为主;此外,还含有胺类、醇类、酯类、醛类、酚类、酮类、醚类等成分。含量在5%以上的组分有十三烷(21.47%)、3-甲基丁酸(16.88%)、2-甲基丁酸(7.67%)、三甲胺(6.59%)和乙酸(5.47%)。  结论  喙尾琵甲干燥虫体中的挥发性成分以烃类和短链脂肪酸类化合物为主,这些成分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为药用昆虫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海南产高良姜叶和花挥发性成分分析并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高良姜叶和花的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其成分,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从高良姜叶中鉴定出32种成分,占色谱总流出峰面积的83.94%,主要是由萜类、酚(醇)类、酯类、酮类和烷烃类组成,其中4-氨基-1-萘酚(13.97%)、3-氯苯基-β-苯丙酸酯(10.33%)、石竹烯(9.85%)、苄丙酮(8.26%)、β-蒎烯(7.63%)和棕榈酸(3.44%)等化合物含量较高;从高良姜花中鉴定出16种成分,占色谱总流出峰面积的64.99%,主要由酚(醇)类、萜类和酸类组成,其中4-氨基-1-萘酚(20.61%)、石竹烯(10.93%)、棕榈酸(9.15%)、3-苯基-2-丁酮(5.92%)、苯丙醛(2.74%)、β-水芹烯(2.71%)和芳樟醇(2.28%)等化合物含量较高。结论良姜叶和花中的挥发性成分有很大的差异,本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贵州民族药物果上叶挥发性化学成分。方法:固相微萃取法提取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共鉴定出48种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53.84%.主要化学成分为2,6-二叔丁基对甲酚(17.490)、十六烷(10.478)、石竹烯(3.566)、柏木脑(3.536)。结论:本方法可用于果上叶中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为进一步开发贵州民族药物果上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罗汉果浸膏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分析鉴定。方法 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 ,在固相微萃取实验中使用 85μm聚丙烯酸酯作为萃取纤维 ,并对萃取时间、萃取温度、离子强度、解吸时间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 ,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 在 HP-5MS柱共鉴定出 3 8种化合物 ,主要成分为β-大马酮、β-二氢大马酮、糠醛、苯甲酸苄酯等。结论 本方法为罗汉果资源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清感秋饮和菊花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全面表征。[方法] 基于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技术构建清感秋饮和菊花的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确定共有峰;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清感秋饮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HS-GC-IMS方法鉴定出41种挥发性成分,HS-SPME-GC-MS方法鉴定出8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6种挥发性成分在两种方法中均被检测出。此外,HS-SPME-GC-MS定量方法表明:酮类成分、烃类成分、醇类成分、酯类成分和环类成分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的51.97%、18.15%、13.05%、6.17%和4.41%,以上几类成分占到总挥发性成分的90%以上。[结论] 定性结合定量分析从清感秋饮中共鉴定出12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紫苏属酮、异白苏烯酮、(Z)-乙酸菊酯、β-石竹烯等可能为其主要药效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