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8例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未使用任何预防性药物,观察组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观察并对比两组临床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及不良反应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能有效降低血栓的发生率,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配合医用弹力袜用于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5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常规功能锻炼基础上,对照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实验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配合医用弹力袜。结果实验组DVT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加医用弹力袜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配合医用弹力袜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入院后即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针腹壁皮下注射预防深静脉血栓,对照组未应用低分子肝素,两组患者术后均应用弹力袜。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统计两组患者DVT的发生率;记录两组患者输血量、切口引流量、术后出血、血肿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450.2±154.5)ml,引流量为(291.4±68.5)ml;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482.7±143.2)ml,引流量为(278.2±72.4)ml。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以及引流量均稍多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7.5%,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5.0%,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为发生术后出血的情况。有2例患者出现局部血肿,两组各有1例,经对症治疗后后血肿逐渐吸收,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无不良影响。结论低分子肝素配合医用弹力袜能降低DVT的发生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髋关节置换后运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成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6月入院的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运用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治疗,观察组患者运用利伐沙班预防治疗.针对临床治疗有效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比对照组总有效率(75%)高(P<0.05);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方面,观察组患者发生率(10%)低于对照组血栓发生率(22.5%),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区别(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后运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均有一定的临床成效,但利伐沙班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应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低分子肝素对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后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94例患者随机分为未用药组和用药组,其中未用药组46例,未预防性使用任何药物;用药组48例,围手术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均行双侧下肢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了解DVT形成情况及两组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未用药组中有22例DVT阳性,DVT的发生率47.8%,用药组中有9例DVT阳性,DVT的发生率1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用药组近端DVT的发生率为19.6%,用药组近端DVT的发生率为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未发现术中术后出血增多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能显著降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32例THA术后预防性应用LMWH和LMWD患者发生DVT和术后出血的情况,其中抗凝组术前12h均应用LMWH2500U,术后6h后应用LMWH剂量为5 000 U/d者14例(高剂量组)、2 500 U/d者18例(低剂量组),时间7~14d,均联合手术当日应用LMWD500ml至1000ml;并与2003年4月至2005年4月35例THA术后未应用LMWH和LMWD患者35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病程、假体类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术后1个月内对照组9例(25.7%)、高剂量组1例(7.1%)、低剂量组2例(11.1%)发生DVT,其中对照组有1例DVT继发PTE死亡,抗凝组无死亡。对照组与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及对照组术后出血量和输血量分别为(401.5±90.7)和(619.2±264.8)、(363.5±96.6)和(486.7±269.7)、(319.7±89.2)和(430±192.5)mL;高、低剂量组之间、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剂量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未发生溃疡出血、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40岁以上全髋关节置换病人43例,3个月内无血栓栓塞性疾病史,无凝血功能障碍,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法筛查,双下肢无DVT.随机分成两组:预防组21例,应用LMWH预防DVT;对照组22例,不采用任何预防措施.术后第7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结果 对照组中9例发生DVT,占40.9%;预防组中3例发生DVT,占14.3%(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出血并发症.结论 LMWH能安全、有效地预防全髋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陈振宇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8):56-56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进行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功能练习,观察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钙。结果观察组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在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值得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于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在本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81例85髋,随机分成利伐沙班组(41例43髋)和低分子肝素组(40例42髋)。在髋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组给予分子肝素钠4100IU/d皮下注射,持续用药2周;利伐沙班组给予利伐沙班片10mg/d口服,持续用药2周。于治疗第2周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并检测术前术后APTT、PT、PLT各项指标和记录术后引流量。结果低分子肝素组发生深静脉血栓5例(12.5%),利伐沙班组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4.9%),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血液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利伐沙班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利伐沙班能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医用弹力袜应用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以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将86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后给予医用弹力袜,观察组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并联合医用弹力袜,同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临床治疗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术后输血2例,便秘4例,住院时间(14.73±2.62)d,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1.35±0.87)分,超敏C反应蛋白(10.03±5.62)mg/L优于对照组的(3.52±1.33)分和(35.02±7.88)mg/L(P<0.05)。观察组干预后,大腿周径(46.51±1.25)cm,小腿周径(40.42±1.72)cm优于对照组的(50.52±1.97)cm和(42.16±2.45)cm(P<0.05)。结论 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医用弹力袜同时配合综合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对预防髋、膝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52例行髋、膝关节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不予任何抗凝药物,术后24h开始行物理方法预防DVT;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术前12h、术后给予LMWH腹部皮下注射,2组均治疗7d。观察并比较2组术后双下肢DVT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血常规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DVT发生率为3.8%,低于对照组的26.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LMWH预防髋、膝关节术后DVT疗效确切,对凝血机制无影响,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手术时间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关系:<2 h 3例(15%),2~3 h 5例(25%),>3 h 12例(60%);手术方式:经腹子宫切除术1 746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例(0.23%);阴式子宫切除术984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9例(0.91%);子宫广泛切除加盆腔淋巴清扫和卵巢癌细胞减灭术108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5例(4.6%);子宫肌瘤剔除术691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例(0.29%);>50岁患者17例(85%),≤5岁3例(15%);全部治愈出院. 结论 围术期加强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措施,规范化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形成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2014年2月开展外科手术患者3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95例,两组患者术前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增加皮下注射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与静脉血栓发生率,并开展比较与分析。结果两组样本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以及凝血死亡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共2例患者发生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外科手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但临床应用时需给予针对皮下注射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保证有效抑制低分子肝素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门诊应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草木犀流浸液片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4000U,bid,疗程7d,同时给予口服草木犀流浸液片1.2g,tid,疗程30d。结果治疗前最大静脉回流量为(69.943±8.552)%,治疗14d后患肢最大静脉回流量为(93.375±5.993)%,治疗前后最大静脉回流量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大腿周径差为(5.732±1.478)cm,小腿为(3.036±0.942)cm,治疗后大腿周径差为(1.337±1.436)cm,小腿为(0.716±0.758)cm。治疗前后大小腿周径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胀、疼痛明显缓解,其总有效率为94.1%。结论对于门诊治疗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钠和草木犀流浸液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是患者下肢深静脉内血液流通受阻出现凝结致使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是常见的血管外科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将并发出现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严重并发症可形成致死性肺栓塞(PTE)。该病发症起病急,容易误诊而危及患者生命,是导致患者突发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在腹部外科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2年9月在本院外科行腹部手术的13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对照组68例,治疗组于术后24h开始使用常规剂量的低分子肝素钠,同时予以常规预防及护理,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预防及护理,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记录两组治疗后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治疗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0%,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对预防腹部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肝素钠与低分子肝素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2014年6月经过DSA、MRV检查确诊静脉窦血栓并经过肝素钠、低分子肝素治疗30例,肝素钠组15例,低分子肝素组15例,对比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6月治疗效果、并发症。结果抗凝7d实验组、对照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实验组临床症状缓解15/15,有效率100%,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率11/15,有效率73.3%,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6月随访实验组12例静脉窦血栓减少或消失,3例形成良好侧枝代偿,临床症状均有好转,对照组10例静脉窦血栓减少或消失,5例形成侧枝代偿,13例患者临床症状好转,2例无明显改善,实验组疗效优于低分子肝素组(P〈0.05)。结论肝素钠与低分子肝素治疗CSVT安全性接近,肝素钠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种不同的溶栓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青岛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65例混合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置管溶栓组与系统溶栓组,置管溶栓组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抗凝、患肢深静脉置管溶栓等方法治疗,系统溶栓组采用抗凝、经患肢足背静脉静滴溶栓等方法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测量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d时、7d时、14d时(出院时)、出院1个月时患侧、健侧3个不同部位的周径,通过观察患肢周径及患肢皮肤张力变化情况来判断治疗效果。结果在相同时间段将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周径差进行比较,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3d时置管溶栓组患者踝关节处、膝关节下15cm处、膝关节上15cm处患侧治疗前后的周径差以M(P225,P75)表示分别为0.0(0.0,0.0)、1.0(0.5,1.2)、1.0(0.5,1.2)cm,与系统溶栓组相比[其相应部位周径差分别为0.0(0.0,0.0)、0.5(0.0,0.5)、0.5(0.0,0.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7d时置管溶栓组患者踝关节处、膝关节下15cm处、膝关节上15cm处患侧治疗前后的周径差分别为1.0(0.0,1.5)、3.5(2.8,4.5)、2.5(1.5,5.8)am,与系统溶栓组相比[其相应部位周径差分别为:0.0(0.0,0.5)、1.0(0.5,1.0)、1.0(0.0,1.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14d时置管溶栓组患者踝关节处、膝关节下15cm处、膝关节上15cm处患侧治疗前后的周径差分别为1.0(0.0,2.0)、4.0(2.8,5.5)、3.0(1.8,7.8)cm,与系统溶栓组相比[其相应部位周径差分别为0.5(0.0,1.0)、2.0(1.0,2.5)、2.0(0.6,3.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院1个月时置管溶栓组患者踝关节处、膝关节下15cm处、膝关节上15cm处患侧治疗前后的周径差分别为1.0(0.0,2.0)、4.0(3.0,6.0)、3.5(2.0,7.8)cm,与系统溶栓组相比[其相应部位周径差分别为1.0(0.0,1.5)、3.2(1.1,5.4)、3.2(1.0,5.4)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系统溶栓组相比,置管溶栓组患者在治疗7d时患肢周径缩减幅度最大;出院后随访1个月,发现2组患者患肢周径与健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复查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置管溶栓组通畅率远大于系统溶栓组。结论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具有见效快、治愈率高等特点,经患肢深静脉置管溶栓时尿激酶直接注入血栓处,局部浓度高,使血栓清除快,效果显著,症状缓解明显,能够迅速恢复深静脉血流,在无Cockett综合症的前提下,深静脉通畅率远远大于系统溶栓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