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对未手术的食管癌患者进行同步放化疗,比较其与单纯放疗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入住我科的80 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0例):三维适形放疗(3DCRT)+化疗,化疗采用顺铂(DDP)+氟尿嘧啶(5-Fu),DDP 20 mg/m2 d3-5,5-Fu 500 mg/m2 d1-5,共2个周期,分别于放疗的第1天和第28天给予;对照组(40 例):单纯3DCRT,给予单纯放射治疗。结果 研究组的近期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1、2、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第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白细胞减少外,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变长度、临床分期、贫血程度、同步放化疗对生存率有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同步放化疗和临床分期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同步放化疗优于单纯放射治疗,能够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替莫唑胺密集方案治疗恶性复发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8年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肿瘤五科住院的脑恶性胶质瘤复发患者62例,信封法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替莫唑胺密集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贝伐单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4个疗程后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及无进展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高血压及蛋白尿,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进展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伐珠单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复发脑胶质瘤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脑胶质瘤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TMZ)与放疗联合尼莫司汀(ACNU)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36例,根据患者的意愿及经济情况分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组(RT—TMZ组)18例与放疗联合尼莫司汀组(RT—ACNU组)18例,分别应用替莫唑胺(TMZ)和尼莫司汀(ACNU)化疗4~6个周期。同时进行放疗,总照射剂量60Gy,2Gy/次,1次/d,5次/周。结果两组患者观察期内均未出现Ⅲ度以上毒性反应,RT—TMZ组的I。Ⅱ度不良反应发生率较RT—ACNU组为低(P〈0.05)。RT—TMZ组有效率、控制率(83.3%,88.9%)均明显高于RT—ACNU组(55.6%,66.7%),两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RT—TMZ组的中1、2年生存率分别为77.8%、55.6%,优于RT—ACNU组的61.1%、33-3%(P〈O.05)。结论与放疗联合ACNU组相比,放疔联合TMZ联合组对脑胶质瘤术后患者更安全、有效。脑恶性胶质瘤患者术后放疗联合TMZ化疗疗效较好,毒副作用较轻,且TMZ口服应用方便,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替莫唑胺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138例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组(n=63)与单一放疗组(n=55)。所有患者均在术后第15~30日进行治疗,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组患者在接受放疗2周后,同时接受替莫唑胺序贯/辅助化疗治疗,单一放疗组患者仅接受放疗。记录患者耐药、症状、体征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每周进行血生化与血常规检查,评价患者耐药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用药调整。用药期间收集并记录患者的体征、症状、卡氏评分。结果:2组患者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6);与单一放疗组相比,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组患者2、3年生存率、疾病复发时间、卡氏评分均显著改善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替莫唑胺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脑胶质瘤与单一放疗的近期疗效相近,但可显著延缓患者的疾病复发时间,提高2、3年生存率,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替莫唑胺联合贝伐单抗对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放疗的临床效果及相关不良反应。方法 将我院2010 年10 月~2011 年3 月被确诊为脑恶性胶质瘤且术后接受放疗的84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 例,化疗前两组均接受放疗治疗,放疗后治疗组采用替莫唑胺与贝伐单抗联合治疗,对照组接受替尼泊甙联合洛莫司汀治疗。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有效率为66.7%,两组有效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疾病控制率为95.2%,对照组为81.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的肝肾功能异常、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疲乏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0 个月,3 年生存率为37.2%,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21 个月,3 年生存率为13.0%,经Log-rank 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莫唑胺联合贝伐单抗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疗效确切,神经毒性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对比替莫唑胺与尼莫司汀在恶性胶质瘤(WHOⅢ,Ⅳ)的疗效.方法:120例恶性胶质瘤患者随机分为替莫唑胺治疗组及尼莫司汀对照组,治疗至少4个疗程,观察有效率、无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替莫唑胺较尼莫司汀有更高的有效率,生存时间长,不良反应较小.结论:替莫唑胺治疗恶性胶质瘤比尼莫司汀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胡翔  陈猛  吴承骏  郝大为 《肿瘤药学》2022,12(2):221-227
目的 探讨Cofilin1及其Ser3位点磷酸化水平与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放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4月于我院行手术切除、经病理确诊并接受术后放疗的老年NSCLC患者102例,根据疗效分为放疗敏感组(55例)和放疗抵抗组(47例),检测Cofilin1及其Ser3位点磷酸化蛋白Cofilin1(phospho S3)的表达,并记录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率。结果 放疗抵抗组Cofilin1阳性表达组织的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率均显著升高,而Cofilin1(phospho S3)阳性表达组织显著降低(P<0.05)。放疗抵抗组的Cofilin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放疗敏感组,而放疗敏感组的Cofilin1(phospho S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放疗抵抗组(P<0.05)。淋巴结转移、Cofilin1高表达、Cofilin1(phospho S3)低表达是放疗抵抗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放疗敏感组、Cofilin1阴性患者、Cofilin1(phospho S3)阳性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较长、5年生存率较高(P<0.05);放疗敏感组中,Cofilin1阴性和Cofilin1(phospho S3)阳性患者PFS最长、5年生存率最高(P<0.05);放疗抵抗组中,Cofilin1阳性和Cofilin1(phospho S3)阴性患者PFS最短、5年生存率最低(P<0.05)。结论 老年NSCLC患者的放疗敏感性与Cofilin1表达呈明显负相关,与Cofilin1的Ser3位点磷酸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Cofilin1及其Ser3位点磷酸化是放疗敏感性的独立预测因素,对老年NSCLC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在美罗华联合化疗背景下,放疗对局限期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2017年收治的93例Ⅰ-Ⅱ期原发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仅接受美罗华联合CHOP或CHOP类似方案化疗的38例患者分为单纯化疗组,将接受化疗+巩固放疗的55例患者分为综合治疗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局部区域控制率(LRC),并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法检验两组患者生存差异,并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患者随访中位时间47个月,3年存活病例67例。单纯化疗组和综合治疗组患者的3年PFS分别为76.1%和94.2%(P=0.036),3年OS分别为78.6%和96.0%(P=0.032),3年LRC分别为83.1%和98.1%(P=0.015)。其中62例化疗后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CR)的患者中,单纯化疗组和综合治疗组的3年PFS、OS和LRC分别为87.8%和97.6%(P=0.164)、93.8%和97.4%(P=0.522)、87.8%和100.0%(P=0.028)。进一步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和化疗疗效未达CR是PFS和OS的不良预后因素,B症状和化疗疗效未达CR是LRC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B症状、化疗疗效未达CR是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年龄>60岁、化疗疗效未达CR是OS的不良预后因素,B症状、化疗疗效未达CR和未放疗是LRC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Ⅰ-Ⅱ期原发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采用美罗华联合CHOP为主的化疗后的巩固性放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PFS、OS和LRC,但仍需大样本和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昂丹司琼和托烷司琼预防上腹部分割放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84例接受上腹部分割放疗的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昂丹司琼组(O组)和托烷司琼组(T组),每组42例。记录两组患者放疗期间恶心呕吐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O组急性期恶心的完全缓解(CR)率显著低于T组(81.0% vs. 57.1%, P=0.018);两组延迟期和全期恶心的CR率(61.9% vs. 50.0%, P=0.272; 61.9% vs. 45.2%, P=0.1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急性期、延迟期及全期呕吐的CR率(71.4% vs. 64.3%, P=0.483; 59.5% vs. 57.1%, P=0.825; 66.7% vs. 57.1%, P=0.36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头晕、头痛、疲乏、腹泻和便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昂丹司琼和托烷司琼预防上腹部分割放疗所致恶心呕吐具有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昂丹司琼预防急性恶心的效果优于托烷司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耳鸣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耳鸣患者178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89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进行治疗,5 mg/次,1次/d,疗程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进行治疗,12 mg/次,3次/d,疗程2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耳鸣程度、听力水平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87.64%)显著高于对照组(4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耳鸣评分差异不显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耳鸣评分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听力水平差异不显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听力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结论 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耳鸣的效果优于单纯使用盐酸氟桂利嗪,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目的分析调强适形放疗(IMRT)治疗放疗后复发的恶性胶质瘤的近期临床疗效和副反应。方法2003年12月至2006年12月,共治疗20例放疗后复发的恶性胶质瘤。中位复发时间为11个月。复发灶每次剂量为2.0 Gy,总量56~60 Gy/28~30次。治疗过程用脱水剂治疗脑水肿。结果PR10例,有效率为50%,中位生存期8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47.14%、15.27%。脑水肿发生率50%,经治疗后减轻或消失,病人均能耐受。结论调强适形放疗治疗放疗后复发恶性胶质瘤能减轻症状。  相似文献   

15.
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和常规放疗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三维适形放疗在食管癌放射治疗中的近期疗效和放射反应。方法将35例食管癌患者分为适形放疗组(15例)和常规放疗组(20例),分别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和常规放疗进行治疗。处方剂量6000~6600cGy,分割剂量180~200cGy,1次/天,5次/周,照射剂量参考线为90%为等剂量曲线。结果三维适形放疗组CR40.0%(6/15),PR46.7%(7/15),近期有效率86.7%;常规放疗组CR35.0%(7/20),PR60.0%(12/20),近期有效率95.0%,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适形放疗组1年生存率80.0%(12/15),常规放疗组85.0%(17/20),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放射性食管炎三维适形放疗组发生率53.3%(8/15),小于常规放疗组65.0%(13/20)。结论三维适形放疗用于食管癌治疗是可行的,急性放射损伤较轻,但近期疗效与常规放疗比较未见明显提高,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DCE-MRI)在鉴定鼻咽癌放疗后复发与放疗后炎症的鉴别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患者与20例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炎症患者进行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观察2组患者在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中的表现特征。结果 20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患者均表现为鼻咽腔不对称狭窄或肿物隆突、鼻咽黏膜或浸润区多表现为凹凸不平,黏膜层和肌层、肌间隙受累、MRI中病变的信号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且信号不均匀,多处骨质破坏。20例鼻咽癌放疗后炎症患者中有18例表现为原鼻咽癌放疗区黏膜及组织肿胀,病变的信号呈稍长T1长T2信号,信号欠均匀。结论 DCE-MRI能够很好地区别鼻咽癌放疗后复发与放疗后炎症的鉴别,能够很好地在临床诊断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调强放疗和普通放疗2种方法给医院和患者带来的获益因素。方法:对2008年3月~2010年10月两院收治的患者,按研究标准进行随机分组,共85例入组。其中,调强(适形)放疗组43例,普通放疗组42例。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然后对其不同方法治疗的患者从疗效、副作用、费用以及设备投入或操作过程等进行分析比较,找出相关的利弊因素,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通过分析发现调强组、普放组、近期生存率、转移率无差别;副作用情况:调强组急性黏膜反应、溃疡较明显,普放组张口困难、听力下降较明显,其他口干、咽痛、食欲下降、皮肤改变、骨髓抑制等无明显差异,从总费用看,调强组是普放组的6倍左右。结论:两种方法不同,各有利弊因素,但从患者获益情况看,调强组疗程较短,治疗靶区精确,副作用相对较轻,远期疗效可能优于普通组,因此,多数患者还是可以接受的,从医院角度看,调强放疗增加技术员的工作量和设备投资,但经济收入明显增加,也符合"效—价—比"规律。因此,提出如果患者有经济实力,应提倡调强放疗。  相似文献   

18.
19.
Antiangiogenic therapies are one of the fore-runner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anticancer drugs aimed at tumour-specific molecular targets. Up until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the general opinion was that targeted agents should show antitumour activity when used as single agents. However, it has now become clear that much greater improvements in therapeutic activity may be achieved by combining the novel agents with conventional cytotoxic therapies already in use in the clinic. Radiotherapy is currently used to treat half of all cancer patients at some stage in their therapy,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radioresistance is an ongoing problem. It is therefore reasonable to expect that any novel molecularly-targeted agent which reaches the clinic will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radiotherapy. The rationale for combining antiangiogenics in particular with radiotherapy exists, as radiotherapy has been shown to kill proliferating endothelial cells, suggesting that inhibiting angiogenesis may sensitise endothelial cells to the effects of radiation. Furthermore, targeting the vasculature may paradoxically increase oxygenation within tumours, thereby enhancing radiotherapy efficacy. In this review we present an update on the use of antiangiogenic methods in combination with radiotherapy.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颈段、胸上段食管癌常规放疗(CRT)、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放疗(IMRT)累及野放疗中靶区和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学差异,进而为临床治疗选择最优放射治疗方案;比较不同大小肿瘤(直径〈3 cm及&gt;5 cm)不同放疗计划对危及器官的影响,进而选择较优的放疗计划。方法选择12例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分别为每位患者设计三种治疗计划(A.常规放疗;B三维适形放疗;C调强适形放疗),在规定CTV至少达到95%处方剂量前提下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DVH)、等剂量曲线比较三种计划靶区剂量分布及脊髓、气管、肺正常组织受量的差异;同时比较不同大小的肿瘤三种放疗计划对脊髓的剂量学影响。结果三种计划的靶区的平均剂量以IMRT计划为好,IMRT同时减少了脊髓及气管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管肿瘤直径大小,以IMRT计划最好。结论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采用调强适形放疗,能在提高靶区剂量的同时更好的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及器官,较三维适形放疗有剂量学优势,是目前较好的一种放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