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大鼠肝纤维化、肝硬化磁共振灌注成像(MR-PWI)参数特征,评价PWI对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分级的价值.方法:清洁级SD大鼠100只,体重约150~200 g,雄性.将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16),实验组(n=84);实验组腹腔定点注射硫代乙酰胺(TAA),对照组同期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生理盐水.建模成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分批次进行肝脏常规磁共振扫描及PWI扫描.依据病理结果将肝脏损伤分为5组:肝纤维化0期(对照组)、肝纤维化Ⅰ期(S1),肝纤维化Ⅱ期(S2),肝纤维化Ⅲ期(S3),肝硬化结节期(S4),然后分析灌注参数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共69只大鼠(实验组57只,对照组12只)成功获取PWI图像并进行灌注参数测量,成功率69%(69/100).各期门静脉诸灌注参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期肝实质诸灌注参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门静脉TTP及WOR与肝纤维化分级之间存在相关性(r=0.420、-0.464,P<0.001).肝实质TTP及WIR与肝纤维化分级之间存在相关性(r=0.424、-0.488,P<0.001).结论:MR-PWI参数与大鼠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分级有一定相关性.MR-PWI对评价肝纤维化分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 T灌注成像区分轻、中度肝纤维化的价值。方法分析经肝穿刺活检证实轻度肝纤维化(F1期)患者18例和中度肝纤维化(F2、F3期)患者21例,均行256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采用体灌注软件获得肝动脉灌注(HAP),门静脉灌注(PVP),全肝总灌注(TLP)和达峰时间(TTP)参数值,对比分析2组灌注参数值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灌注指标区分轻、中度肝纤维化的能力,选择约登指数最大作为截断点,计算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中度肝纤维化患者与轻度肝纤维化患者相比,TTP明显增加[(43.86±13.41) s vs (37.84±9.97) s ,P=0.034)],HAP、PVP及 TLP均无显著差异。ROC分析显示,TTP阈值在41.7 s区分轻、中度肝纤维化的敏感性为72.7%,特异性为75%。结论256层螺旋CT灌注参数能反映肝纤维化的血流动力学改变,TTP有助于区分轻、中度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WI对宫颈癌诊断、病理分级、分型及化疗后疗效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宫颈癌患者及25例正常对照组行盆腔常规磁共振扫描、DWI扫描及灌注成像,获取每个灌注层面感兴趣区的TIC曲线,利用“Basic T1 Perfusion”软件包分析,分别比较宫颈癌与正常宫颈、宫颈鳞癌与腺癌、鳞癌不同病理级别的灌注参数以及9例宫颈癌患者化疗前后的灌注参数.结果:①宫颈癌患者TIC曲以“速升缓降”型为主,正常对照组以“缓慢上升”型为主.②宫颈癌组ME、WIR、WOR较正常宫颈组显著升高(P<0.05),而TTP前组较后组显著减低(P<0.05);宫颈鳞癌与腺癌各参数间无显著差异(P>0.05);宫颈鳞癌高分化组ME、WIR、WOR较低分化组低(P<0.05),而TTP较低分化组高(P<0.05),中分化组WIR较低分化组低(P<0.05),高分化组TTP较中分化组高(P<0.05),余ME、WIR、WOR及TTP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宫颈癌化疗组:ME、WIR化疗前显著高于化疗后(P<0.05),而TTP化疗后明显较化疗前延迟(P<0.05).结论:MRI灌注成像可不同程度反映宫颈癌组织的病理学特征,有助于宫颈癌的定性诊断,对宫颈癌的病理分级有一定提示作用,并对监测宫颈癌化疗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联合血清学指标对兔肝纤维化进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四氯化碳法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共对46只肝纤维化成模兔及10只对照兔行灌注成像,取得不同肝纤维化级别肝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ALP)、门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血流量(BF)、血容量(BV)。检测肝纤维化兔血清透明质酸(H A )、Ⅲ型前胶原(PCⅢ)、IV型胶原(IV‐C )和层黏连蛋白(L N )值,随后行病检分期分组,分析组间灌注参数值,同时分析灌注参数及血清学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随着肝纤维化分期增加,PV P值呈下降趋势( P <0.05);S0、S1期分别与S2、S3、S4期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PVP、HPI与肝纤维化分期存在一定相关性( r =‐0.84,P <0.05;r =0.62,P <0.05)。血清学指标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逐渐升高,其中,HA、IV‐C与肝纤维化分期关系较为密切( P<0.05)。结论双源CT灌注成像与血清学检查在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各有优缺点,联合应用二者有助于临床对肝纤维化进行合理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用640层CT肝灌注容积数据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肝血管成像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5例肝功正常(A组)和50例肝硬化患者(B组:Child-Pugh A级25例;C组:Child-Pugh B级25例)行640层CT肝灌注检查,绘制时间-密度曲线(TDC),测量主动脉和门静脉的达峰值时间(TTP)、峰值(PV)及门静脉与肝脏密度差的最大值(P-L).选取主动脉峰值期的容积数据进行肝动脉血管成像;采用P-L值最大的1期及3期容积数据对门静脉进行单期和多期融合成像,并对比两种成像方法的图像质量.结果:三组间主动脉TTP和PV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门静脉的TTP较对照组长,PV及P-L值下降,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除A与B组间门脉TTP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3个参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可显示肝动脉3级分支.门脉多期融合成像质量优于单期成像(P<0.05),A组可显示3~4级门静脉分支,B和C组可显示1~3级门静脉分支.结论:利用640层CT全肝灌注成像容积数据进行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肝动脉和门静脉,有助于肝硬化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5 T MRI不同b值DWI下的ADC值、e ADC值与大鼠肝纤维化、肝硬化分级的相关性。方法:清洁级SD大鼠100只,雄性,体质量180~200 g。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84只,对照组16只,实验组采用硫代乙酰胺(TAA)腹腔定点注射,对照组同期腹腔注射同剂量生理盐水。常规MRI检查后,DWI采用FSE-EPI,按b=300、600 s/mm2分为2组,生成ADC图及e ADC图,并测量相应ADC及e ADC值;根据病理结果将肝损伤分为肝纤维化0期(对照组)、肝纤维化I~Ⅱ期(早期)、肝纤维化Ⅲ~Ⅳ期(晚期)、肝硬化结节期。结果:共59只(实验组47只,对照组12只)大鼠成功行DWI检查。1b=300 s/mm2时,实验组ADC值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期之间及肝硬化结节期与其余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 ADC值均高于对照组,肝硬化结节期与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与肝纤维化晚期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600 s/mm2时,实验组ADC值均低于对照组,肝硬化结节期与其余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与肝纤维化晚期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结节组e ADC值与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ADC值与SD大鼠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分级之间呈负相关,b=300 s/mm2时,r=-0.463(P0.05);b=600 s/mm2时,r=-0.606(P0.05)。e ADC值与SD大鼠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分级之间呈正相关,b=300 s/mm2时,r=0.504(P0.05);b=600 s/mm2时,r=0.435(P0.05)。结论:ADC值和e ADC值能对肝纤维化、肝硬化进行分级,且有一定的相关性。b=600 s/mm2时,ADC值与肝纤维化、肝硬化分级之间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门区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改变与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学分期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对经病理穿刺活检证实的肝纤维化S1期(17例)、S2期(13例)、S3期(15例)、S4期(21例)和中晚期肝硬化(22例)患者及20例对照组患者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在CT增强图像上测量各组门静脉右支前间隙宽度,将所测结果与病理学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ROC曲线用于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改变判断S≥4即早期肝硬化的评价。结果门静脉右支前间隙从S3期开始至肝硬化期逐渐增宽,其中S4期门静脉右支前间隙增宽与对照组、S1~S3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硬化期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等级分析显示门静脉右支前间隙变化与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分期呈正相关(r=0.704, P<0.01)。ROC曲线显示CT测量门静脉右支前间隙判断S≥4的曲线下面积为0.897,最佳诊断宽度为≥10 mm,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1%和71.4%。结论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改变与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学分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通过CT测量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改变有助于肝纤维化、肝硬化程度的判断,尤其是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究五期增强CT扫描灌注参数评估正常肝实质及肝硬化者肝脏灌注特性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正常或肝单发血管瘤(直径<2cm)者16例及肝硬化患者10例纳入本研究,均行腹部CT平扫及五期增强检查,包括动脉早期、动脉期、门脉期流入期、门脉期及延迟期。另外回顾性收集12例正常或肝单发血管瘤(直径<2cm)者的肝脏灌注数据纳入本研究。经后处理获取肝脏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血流量(BF)和血容量(BV)。由2位观察者分别测量五期增强CT及常规CT灌注后处理获取的各肝脏灌注参数。记录以上各扫描方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2位观察者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比较正常肝实质五期增强CT与常规CT灌注、正常肝实质与肝硬化患者五期增强CT所得各灌注参数的差异,并比较五期增强CT扫描与常规CT灌注扫描的CTDIvol值差异。结果:2位观察者测量各灌注参数结果的一致性均良好(ICC值为 0.818~0.996)。正常肝实质五期增强CT与常规CT灌注得到的HPI、HAP、PVP、BF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75、0.219、0.073、0.108),而两者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五期增强CT扫描得到的参数中,肝硬化组HPI、HAP较正常肝实质组升高,PVP较正常肝实质组减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42、0.002);而两组间BV、BF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88、0.093)。平扫加五期增强CT扫描的CTDIvol为(53.78±13.67)mGy,常规CT灌注扫描的CTDIvol为45.45mGy,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单期增强CT扫描的CTDIvol为(8.96±2.28)mGy,为常规CT灌注扫描的19.7%。结论:五期增强CT对正常肝实质灌注评估结果与常规灌注CT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有望应用于肝硬化患者肝脏灌注改变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自身对照比较Gd-EOB-DTPA与Gd-DTPA增强MR对肝硬化患者的肝动脉、门静脉和肝实质强化效果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肝硬化患者的Gd-EOB-DTPA与Gd-DTPA增强MR图像,计算肝总动脉、门静脉和肝实质的强化比率(PE)和肝总动脉、门静脉与肝实质的相对对比度(RC),并统计是否存在差异。结果:Gd-EOB-DTPA增强MR肝总动脉、门静脉的平均PE明显低于Gd-DTPA(P<0.05)。Gd-EOB-DTPA的门脉期肝实质的平均PE明显低于Gd DTPA(P<0.05)而动脉期肝实质的PE值无明显差异(P=0.1010)。肝总动脉、门静脉与肝实质的RC值Gd-DTPA增强MR略高于Gd-EOB-DTPA,但是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3421和0.2389)。结论:肝硬化患者Gd-EOB-DTPA增强MR的肝血管和肝实质效果低于Gd-DTPA, Gd-EOB-DTPA的剂量需要进一步调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兔早期肝硬化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灌注参数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实验设四氯化碳诱导和正常对照组各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别每2周对实验组兔5只,正常对照组兔5只进行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扫描,用肝脏灌注分析软件取得不同病变阶段肝实质的灌注参数;实验组兔及对照组兔于灌注扫描后立即处死,获取的肝组织一部分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一部分置于液氮内冻存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IF-1α在早期肝硬化中(10周末、12周末)阳性表达数为10例,在肝纤维化期(6周末、8周末)阳性表达数为9例,在肝炎期(2周末、4周末)阳性表达数为4例;兔肝组织HIF-1αm RNA的表达水平从第2周末至第12周末是依次增加的;肝动脉灌注量(HAP)、平均通过时间(MTT)和HIF-1α表达呈正相关(r=0.532,P<0.05;r=0.381,P<0.05);门静脉灌注量(HPP)、肝血流量(HBF)和HIF-1α表达呈负相关(r=-0.721,P<0.05;r=-0.687,P<0.05)。结论:本实验通过早期肝硬化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灌注参数与HIF-1α表达的相关性的实验研究,为临床早期诊断肝硬化及判断疗效和愈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MSCT灌注参数评价慢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价值.方法 对经肝穿刺病理活检确诊的轻度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分期为S1、S2期)31例,重度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分期为S3、S4期)和(或)早期肝硬化34例,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的晚期肝硬化42例以及对照组30例行16层螺旋CT肝脏灌注扫描,取得不同病变阶段肝实质的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全肝总灌注量(TL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及达峰时间(TTP)5个指标,并与病理分期作对照研究.各组肝脏不同CT灌注参数值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各灌注参数值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秩相关分析;采用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探讨肝脏灌注参数值中对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影响最大的指标.结果 对照组、S1、S2期组、S3、S4期组及肝硬化组的HAP值分别为(28.9±8.6)、(24.6±2.4)、(29.2±2.3)和(38.9±7.0)ml·100 ml-1·min-1,表现为先下降后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0.26,P<0.01);上述各组PVP分别为(111.3±18.1)、(92.9±5.3)、(73.0±9.0)和(54.1 ±13.8)ml·100 ml-1·min-1,TLP分别为(140.2 ±25.9)、(117.1±4.5)、(102.3±8.7)和(93.0±ll.8)ml.100 ml-1·min-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36.79、67.40,P值均<0.01);各组的HPI分别为(20.4±2.6)%、(21.0±2.1)%、(28.5±3.1)%和(42.6±1 1.1)%,TTP分别为(123.7±22.2)、(137.1 ±27.1)、(145.0±28.6)和(166.5 ±25.1)s,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3.05、17.37,P值均<0.01).PVP、TLP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920和-0.846,P值均<0.01;HAP、HPI、TTP则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611、0.882和0.545,P值均<0.01.在肝脏CT灌注扫描的参数值中,PVP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最大(-8.798).ROC曲线判断得到的最佳临界点PVP =84.76 ml· 100 ml-1· min1作为重度肝纤维化S3、S4期和(或)早期肝硬化的诊断阈值,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90、0.950,准确度达0.931.结论MSCT灌注参数能反映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改变;CT灌注成像有助于鉴别重度肝纤维化和(或)早期肝硬化及晚期肝硬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普通级36只家兔,随机分为一组对照组和三组实验组。对实验组家兔注射四氯化碳溶液,建立家兔肝纤维化模型,然后分组行磁共振灌注成像。磁共振灌注成像采用SE-EPI序列,通过软件处理后采集肝实质和门静脉的信号强度,计算出相对肝门静脉局部血流容积、相对肝门静脉局部血流量、平均通过时间、最大信号下降百分比和相对肝血流容积,每次试验结束后取肝脏行病理检查。对MR灌注参数与病理改变作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结果:MR灌注成像参数中最大信号下降百分比在各组间分别为0.750±0.080、0.534±0.168、0.572±0.119及0.626±0.03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参数在各组之间有相对减少或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R灌注成像参数中仅最大信号下降百分比有统计学意义,但其对肝纤维化分期的价值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从正常肝脏到肝炎后肝硬化的演变过程中,相关脏器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变化规律.资料与方法 3组共120例(正常对照组34例,肝炎肝纤维化组48例,肝炎后肝硬化组38例)经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得到腹主动脉、门静脉、肝实质、脾脏实质等4个感兴趣区(ROI)TDC,分析3组ROI达峰时间(TTP)和峰值高度(PV).结果 3组主动脉的TTP无差异性,PV有统计学差异;3组门静脉、肝脏、脾的,TTP及PV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TTP渐延长,PV渐下降.结论 门静脉、肝脏、脾等相关脏器的TDC表现反映了肝炎后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炎、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14只肝炎、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时期的Wistar雄性大鼠和14只正常对照组大鼠行单层动态螺旋CT肝脏灌注扫描,用肝脏灌注分析软件取得不同病变阶段肝实质的灌注参数,并与病理改变作对照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时间密度灌注曲线合乎数据分析要求。自实验组肝炎到早期肝硬化时期,正常对照组的肝动脉血流(hepaticarterialflow,HAF)呈轻度下降趋势,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ittime,MTT)以及肝血流量(bloodflow,BF)、肝血容积(bloodvolume,BV)都有升高趋势;实验组HAF呈升高趋势,肝炎期、肝纤维化期和早期肝硬化期的平均HAF值分别为(0.33±0.23)%、(0.55±0.13)%、(0.70±0.24)%;MTT呈明显延长,3个病变阶段分别为(6.60±2.39)s、(11.41±3.92)s、(15.02±5.21)s;BV和BF都有下降,从肝炎期的(18.05±3.27)ml·100g-1和(152.84±59.12)ml·100g-1·min-1降为肝硬化期的(9.51±3.61)ml·100g-1和(117.59±78.66)ml·100g-1·min-1。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在不同时期的HAF和MTT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炎和早期肝硬化、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阶段各实验组间BV和B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炎和肝纤维化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炎阶段相应灌注层面肝脏的病理改变主要为肝细胞肿大;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阶段主要是窦隙毛细血管化、血管外Disse间隙胶原沉积。结论CT肝脏灌注扫描能反映肝炎、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一些血液动力学改变。动态的肝脏血流灌注参数改变应对临床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技术测定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患者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与正常对照组及相应病理对照来反映肝纤维化程度,同时分析其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分别对44例肝纤维化患者、49例肝硬化患者及46名正常对照者利用DWI(b=500s/mm2)技术进行ADC值测定,并与病理改变及CT灌注参数作对照研究。结果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ADC值降低;对照组、S2、S3组ADC值逐渐降低;Child-PughA、B、C分级组中ADC值无差别;肝纤维化不同分级与Child-PughA、B、C分级组中S3组ADC值降低而ChildC组ADC升高;对照组及肝纤维化组ADC值均与CT灌注参数间无相关性;肝硬化组ADC值与CT灌注参数(BV、BF)正相关。结论b值为500s/mm2时可显示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患者ADC值降低,肝硬化患者ADC值较肝纤维化患者ADC值升高与肝血流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6.
晚期肝硬化肝脏MR灌注成像的灌注量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使用动态增强MR成像技术获得的肝灌注系数(HPI),评价其在反映肝移植前晚期肝硬化患者肝脏血供特点中的价值。方法:使用1.5T MR扫描仪对100例正常肝脏组和57例晚期肝硬化患者移植前的受体肝脏进行快速团注对比剂(Gd-DTPA)后的斜冠状断面单层2D SPGR序列的MR灌注成像检查,比较对照组和肝硬化组门静脉和肝实质的时间-信号强度变化曲线(TIC)特点及峰值时间。根据腹腔干水平腹主动脉和门静脉主干的TIC为参照设置时间参数,计算受检者肝脏实质动脉期和静脉期的正增强系数(PEI)。设定肝灌注系数(HPI)=动脉期PEI/(动脉期PEI 门脉期PEI)×100%。对两组受检者HPI进行统计分析,根据HPI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curve,ROCcurve)选择诊断肝硬化的HPI参考标准。结果:对照组及肝硬化组门静脉曲线峰值时间分别为(38.66±4.14)s和(55.51±5.31)s,P<0.01;肝实质TIC峰值时间分别为(56.24±4.47)s和(81.39±7.02)s,P<0.01;对照组及肝硬化组肝实质的HPI分别为(18.9±3.5)%和(26.4±5.5)%,P<0.01;应用HPI>21.6%为诊断肝硬化的标准,敏感度为86%,特异度为85%,阳性预测值为77%,阴性预测值为91%,诊断符合率为85%。结论:MR灌注成像技术可以在活体状态下无创分析肝内血供,此技术可用于评估晚期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前肝脏内的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多层CT灌注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介导肝癌血管生成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肝癌、11例肝血管瘤行多层CT灌注成像,获取参数.免疫组化SP法检测34例肝癌、11例肝血管瘤及周围正常肝中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微血管密度,将两者对比研究.结果 肝癌的肝动脉灌注量(HAP)、肝动脉灌注指数(HAI)均高于肝血管瘤及周围正常肝(P<0.01).肝癌缺氧诱导因子-1α与VEGF及CD34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肝癌HAP和HPI与HIF-1α、VEGF及CD34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肝癌的Edmondson-Steiner组织学分级从Ⅰ级、Ⅱ~Ⅲ级、Ⅳ级间HAP、HAI、MV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CT灌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HIF-1α介导的缺氧条件下的肝癌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头颈部鳞癌评估中.确定CT灌注成像参数与瘤内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此项符合HIPPA的前瞻性研究得到了当地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加本研究的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13例进展期头颈部鳞癌病人(Ⅲ和Ⅳ期)进行了颈部CT增强、CT灌注成像和原发肿瘤的内镜活检。病人的平均年龄为57.4岁(范围为41~78岁)。经小鼠抗人类CD31抗体免疫染色后,检测瘤内微血管密度。记录每一标本在10个高倍视野(×400)下的平均染色微血管数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肝纤维化指标(PC-Ⅲ、Ⅳ-C、LN、HA)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按Child—Pugh分级标准将100例肝硬化患者分为A、B、C三级组,测定血浆胛、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PC-Ⅲ、Ⅳ-C、LN、HA)水平。结果A、B、C三级组血浆町、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随Child—Pugh积分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三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胛、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Child—Pugh分级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359~0.604,P〈0.05)。结论联合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浆PT和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对指导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是较理想的实验室诊断肝硬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门静脉压力梯度(PPG)、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胃冠状静脉直径、门静脉直径及肝纤维化指标等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风险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明确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拟行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患者106例,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统计所有患者术前PPG、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验、胃镜检查、核医学肝纤维化指标、门静脉造影等资料。结果 出血组、未出血组患者伴腹水、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胃冠状静脉直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门静脉直径、PPG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患者透明质酸钠(HA)、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Ⅳ型胶原(ⅣC)均高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层粘连蛋白(L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因素评分相比,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多因素评分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灵敏度、特异度更高。 结论 以PPG为核心的多因素评分评估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较单一因素评估具有更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曲张静脉高危患者中HA、PⅢNP、ⅣC明显增高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可能降低破裂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