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科危重患者术后转入重症监护室(ICU)的时机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外科手术后转入ICU救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即时转入ICU的患者13例为治疗组;术后回普通病房,24h内转入ICU的患者17例为对照组。均采用机械通气、镇痛镇静、循环支持、控制感染、营养支持、抑酸、止血、利尿、床旁血液滤过等综合ICU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ICU居住时间、ICU总费用三项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病死率、ICU居住时间、ICU总费用三项指标均大于治疗组(P<0.05)。结论危重患者术后早期ICU综合治疗能够降低病死率,缩短ICU居住时间,减少ICU总费用。  相似文献   

2.
外科危重患者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总被引:39,自引:9,他引:30  
目的:探讨外科危重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调查我院SICU近3年来244例重症患者AAD的发病情况,分析禁食,腹部手术,疾病的严重程度与AAD的关系,并评价一些治疗方法与相应的治疗效果。结果:35例患者发生AAD,发生AAD前均使用高级广谱抗生素,禁食,腹部手术后,APA-Ⅱ评分高者AAD发生率均相应高于进食,非腹部手术,APA-Ⅱ评分低的患者。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积极使用胃肠道途径是预防SICU患者发生AAD的有力措施,发生AAD后,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尽可能改用诱发AAD率低的抗生素,正常人大便混悬液保留灌肠是治疗AAD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方 《药物与人》2014,(12):50-50
目的:系统分析危重症患者在ICU(重症监护室)营养支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对今后ICU 患者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在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这两年间,我院ICU 患者病例资料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平均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对两组患者的预后的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营养支持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21.05.0%VS47.37%,5.25%VS1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 患者的营养支持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病例发生率,具有合理、安全有效的特点,患者的预后理想,具有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统计产科危重孕产妇的疾病种类及所占比例,探讨将其转入重症监护室(ICU)救治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5月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产科转入ICU救治的145例危重孕产妇的病历资料,总结危重孕产妇的疾病分布特点、母婴结局,并比较救治前后的相关检测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危重孕产妇入住ICU的主要病因包括产科出血(61.38%)、重度子痫前期(26.90%)、心脏病(7.59%)、子痫(1.38%)、羊水栓塞(1.38%)、急性胰腺炎(1.38%);成功救治孕产妇144例、转院1例,总分娩围生儿158例,正常存活131例、低体质量及其他不良预后20例、死亡7例。危重孕产妇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容易导致围生儿早产、低体质量、先天性心脏病。经入住ICU救治,危重孕产妇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指标水平明显下降,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指标水平明显升高(P0.05);危重孕产妇的白蛋白(ALB)指标水平明显升高,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指标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产科危重孕产妇入住ICU救治能够缓解产科出血、子痫和重度子痫前期等症状,防止心、肝、肾、胰腺等进一步损害,阻断器官功能衰竭引起的连锁反应,改善母婴预后。  相似文献   

5.
白琳  王玉琴  李军 《工企医刊》2010,23(3):64-65
ICU危重患者气管切开后,病人营养状况及抵抗力均下降,易造成病情加重,病程延长。如护理不当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其生命。所以,加强人工气道的护理在救治危重患者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科对气管切开重症患者全程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李臻  张素萍 《工企医刊》2007,20(6):63-64
重症监护室(ICU)的创建和完善对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感染性并发症也随之而来,ICU院内感染处理较为棘手,感染可以导致抢救最终失败,因此控制和预防ICU医院感染十分重要。通过对2005年1月~12月我院ICU医院感染的原因进行查找总结如下。2005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ICU收住患者1020例,发生感染62例,占6%,男40例,女22例,年龄18岁~70岁,其中60岁以上36例,占60%。其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62例患者医院感染常见致病菌,真菌类18例占首位,其次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还有肠球…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ICU危重患者早期胃肠营养支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ICU危重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以及早期胃肠营养支持的患者资料。结果:在护理后的血清前蛋白、血红蛋白、胆固醇含量、蛋白摄入量以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方面,早期营养支持组优于常规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胃肠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ICU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护理对防止危重患者肠道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ICU危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护理并观察肠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颅脑损伤并发症:腹泻22.4%,呕吐10%,消化道出血7.1%,误吸3.1%,脱管4.1%,堵管5.1%。胸外伤并发症:腹泻11.2%,呕吐4.1%,消化道出血6.1%,误吸2.0%,脱管2.0%,堵管2.0%。脊髓损伤并发症:泻8.16%,呕吐5.1%,消化道出血4.1%,误吸2.0%,脱管1.0%,堵管1.0%。腹泻等并发症发生低于不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结论 ICU危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护理对防止胃肠道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护理对防止危重患者肠道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ICU危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护理并观察肠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颅脑损伤并发症:腹泻22.4%,呕吐10%,消化道出血7.1%,误吸3.1%,脱管41%,堵管51%。胸外伤并发症:腹泻112%,呕吐4.1%,消化道出血61%,误吸20%,脱管2.0%,堵管2.0%。脊髓损伤并发症:泻8.16%,呕吐5.1%,消化道出血41%,误吸20%,脱管1.0%,堵管1.0%。腹泻等并发症发生低于不给予肠内营养史持的患者。结论ICU危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护理对防止胃肠道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后肺部感染对重症监护室(ICU)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医院ICU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137例,观察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并对肺部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进行检测,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观察患者预后。结果术后50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36.50%。46例感染患者病原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92.00%,共培养病原菌5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8株占71.70%、革兰阳性菌12株占22.64%、真菌3株占5.66%;感染组患者血清IL-2水平(135.33±48.21)pg/ml低于无感染组(P<0.05),IL-6、IL-10、TNF-α水平分别为(127.84±54.32)pg/ml、(45.18±17.54)pg/ml、(51.45±21.35)pg/ml,均高于无感染组(P<0.05);感染组恢复良好患者占比低于无感染组(P<0.05)。结论引起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术后肺部感染可加重机体炎症损伤,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外科术后危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72例确诊有微生物感染(病例组)及66例无感染(对照组)的外科手术后呼吸机脱机困难而转入ICU的危重患者的应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外科术后危重患者VAP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VAP的发病率为40.0%,ICU病死率是26.6%。单因素分析提示昏迷、高位颈髓损伤、先前使用抗生素、留置胃管、再次气管插管、抑酸剂、肠外营养是VAP的危险因素;回归分析提示VAP的独立危险因素昏迷(GCS〈6)、高位颈髓损伤、先前使用抗生素、留置胃管的相对危险度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15.422(2.546~116.20)、11.548(2.511~58.560)、11.239(2.705~76.288)、14.336(2.106~101.389)。结论 昏迷(GCS〈6)、高位颈髓损伤、先前使用抗生素、留置胃管是外科术后危重患者VA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ICU危重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肠炎(ACC)发病率及抗生素合理使用情况。方法对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3例ICU危重合并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ACC发病率及抗生素使用。结果在观察期间共有7例(16.3%)患者发生了AAC;抗生素一联使用引发的ACC发病率为11.1%,二联为16.7%,三联为20.O%,≥四联为50.O%(P〈0.05)。结论AAC的发生率和临床抗生素抗菌谱的广度,联合使用种类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危重老年患者死亡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5年期间,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危重老年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研究期间入院的1 763名老年患者中338名死亡,病死率19.2%;65~74岁组老年患者病死率15.1%,75~84岁组老年患者病死率21.0%,85岁上组老年患者病死率44.3%(P0.05);急危重老年患者院内死亡前三位病因为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为基础疾病中的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病以及年龄。结论急危重老年患者随年龄增长,病死率增高;积极进行老年患者基础疾病的预防控制是降低死亡率的根本办法。  相似文献   

14.
重症监护室(ICU)是集中收治危重症患者的场所。ICU护理交接是将危重患者的病情及应注意的问题向下一班报告,便于医护人员全面系统了解患者信息,及时提供全方位服务,体现护理工作的连续性[1]。为了提高交接班质量,降低医疗投诉,我们于2011年1月自行设计了一款信息便签,经7个月的临床实践,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医患共同决策在医院ICU危重患者诊治中的应用及效果,为推进ICU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入住我院ICU的患者家属作为研究对象,共选取138位患者家属,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9人.对照组进行常规医患沟通,研究组基于医患共同决策规范进行医患沟通.比较两组患者家属医患...  相似文献   

16.
顾春娟 《工企医刊》2011,24(4):74-75
异常心理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及康复多个过程的一个关键因素,尤其是危重患者的异常心理对治疗和护理的影响更大.ICU作为全院危重病人集中的地方,恰当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为提高治疗效果,我科对危重症患者中存在的异常心理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危重患者术后肠外营养护理的效果。方法对5例妇科危重患者行NRS筛查,给予肠外营养及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5例患者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得到纠正,痊愈出院。结论术后在胃肠功能恢复之前,给予肠外营养治疗,能改善患者预后及营养状况,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8.
实施危重新生儿转运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1999年初开始实施危重新生儿的转运工作.6年来.新生儿转运工作不断发展完善。2004年1月~2004年12月共转运危重新生儿87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对性定人监管在ICU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ICU危重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取基础护理,观察组采取针对性定人监管。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管理效能、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特一级护理、健康教育、急救管理、病房管理、医院感染、护理文书评分分别为(77.0±4.2)、(82.7±5.2)、(76.8±4.3)、(84.4±4.6)、(63.4±3.6)、(60.4±3.6)分,观察组分别为(88.2±5.4)、(93.1±6.8)、(90.7±6.0)、(94.1±6.3)、(85.4±5.3)、(89.4±5.6)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54、7.138、11.028、7.289、20.057、25.380,均P0.05)。对照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护理到位率、床位利用率分别为71.9%、75.0%、65.6%、71.9%,观察组分别为92.5%、95.0%、87.5%、9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45、4.391、4.922、3.947,均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2%,观察组为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20,P0.05)。结论针对性定人监管应用于ICU危重患者护理中,效果显著,可全面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管理水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及个体化治疗方案在外科危重患者术后应激性高血糖调控中的作用.方法 将176例外科危重手术患者按入院排序随机分为观察组(92例)和对照组(84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治疗,观察组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及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两组患者术后1、3、7d血糖水平,以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 观察组术后1、3 d血糖水平[分别为(7.7±0.7)、(6.7±0.4)mmol/L]虽然高于正常血糖水平(3.9~6.1 mmol/L),但均在本次试验的目标水平之内(3.9~8.0 mmol/L),术后7 d血糖水平[(5.9±0.3)mmol/L]基本在正常范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3、7 d血糖水平(P<0.01);观察组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较对照组也明显降低(P<0.01或<0.05).结论 对外科危重患者术后进行严密血糖监测及个体化治疗能更有效、更及时地控制血糖,并显著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