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住院期间的生长发育状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的9家医院新生儿科于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出院的VLBWI的住院资料,根据出生体重,分为宫内生长发育迟缓[IUGR组(n=63)]和非IUGR组(n=120),非IUGR组又根据其出院时是否发展为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而分为EUGR组(n=71)和非EUGR组(n=49),对比性研究IUGR组和非IUGR组住院期间的日均体重增长速度和出院时EUGR的发生率,及各组的院内营养摄入情况、生长速度和相关疾病因素的影响.结果 (1)出生时IUGR和出院时EUGR的发生率分别为34.4%和72.1%,IUGR组的日均体重增长速度高于非IUGR组[(12.5 ±2.7) g/kg vs (11.3±2.5) g/kg,t=3.068,P=0.002],但IUGR组发展为EUGR的比例明显高于非IUGR组(96.8%vs 59.2%,x2=29.145,P =0.000).(2) IUGR组在生后1、2、4周、达完全经口喂养前和住院期间的日均热卡摄入[62(51,69) kcal/kg vs 56(45,64) kcal/kg、83 (71,94) kcal/kg vs 76(66,88) kcal/kg、107(94,120) kcal/kg vs 95(85,108) kcal/kg; 103(96,110) kcal/kg vs 97(89,106) kcal/kg、121(111,131) kcal/kg vs 111 (101,119) kcal/kg](1 kcal=4.1840 kJ).蛋白质摄入[1.7(1.3,2.0) g/kgvs 1.6(1.2,1.8) g/kg、2.6(2.1,2.9) g/kg vs 2.3(1.9,2.7) g/kg、3.3(2.7,3.6) g/kgvs2.7(2.4,3.2) g/kg、3.1(2.6,3.4) g/kgvs 2.8(2.4,3.3) g/kg、3.4(3.1,3.8) g/kgvs3.1(2.8,3.5) g/kg]均高于非IUGR组(P<0.05).热卡累积损失[407(360,483)kcal/kg vs 448(393,527) kcal/kg、534(369,689) kcal/kg vs 612(453,758) kcal/kg、367(12,724) kcal/kg vs 718(330,996) kcal/kg、381 (231,609) kcal/kg vs 656(394,959) kcal/kg、0(0,350) kcal/kg vs 387(85,826) kcal/kg].蛋白质累积损失[12.3(10.2,15.5) g/kg vs 13.7(11.7,16.4) g/kg、12.8(7.8,19.4) g/kg vs 17.5(11.9,22.7) g/kg、6.2(0,22.6)g/kg vs 21.7 (7.3,30.3)g/kg、6.6(1.8,23.0)g/kg vs22.1(7.2,32.5) g/kg、1.9(0,16.7)g/kg vs 20.1 (0,32.6) g/kg]则相应低于非IUGR组(P<0.05).(3)非EUGR组的日均体重增长速度高于EUGR组[(12.7±2.2)g/kgvs (10.3±2.1) g/kg,t=6.137,P=0.000];开始喂养时间[1.0(1.0,3.0)dvs 3.0(2.0,5.0)d]、禁食时间[3.0(1.0,5.5)d vs 4.0(3.0,9.0)d]、最低体重出现时间[4.0(3.0,6.0) dvs6.0(5.0,8.0)d]、恢复出生体重时间[11.0(9.0,14.0) dvs 13.0(10.0,17.0)d]均短于非EUGR组(P<0.05);需机械通气治疗者比例(70.4% vs 51.0%)低于非EUGR组(P<0.05).(4)非EUGR组在生后2周的日均热卡摄入[81(70,91) kcal/kg vs 73(63,85) kcal/kg]和生后1周[1.6(1.4,2.0) g/kgvs 1.4(1.1,1.8) g/kg]、生后2周[2.4(2.1,2.7) g/kg vs 2.1(1.8,2.6) g/kg]、达完全经口喂养前[3.0(2.5,3.4) g/kg vs 2.7(2.3,3.1)g/kg]的蛋白质摄入高于EUGR组(P<0.05),而生后2周的热卡累积损失[546(403,707) kcal/kg vs 655(494,795) kcal/kg]和生后1周[13.1(10.9,15.1) g/kg vs 14.8(12.0,16.6) g/kg]、生后2周[15.5(11.4,19.8) g/kg vs 20.0(12.1,24.0) g/kg]的蛋白质累积损失低于EUGR组(P<0.05),在其余各阶段的日均热卡、蛋白质摄入量及累积损失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IUGR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低于非IUGR组(34.9% vs 56.7%),孕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窘迫发生率则高于非IUGR组(54.0% vs 24.2%、25.4% vs 7.5%),新生儿窒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胆汁淤积症和孕母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EUGR组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11.3% vs0%)和孕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31.0% vs 14.3%)高于非EUGR组(P<0.05),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窒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胆汁淤积症和孕母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UGR早产儿发生EUGR的风险远高于非IUGR者;导致非IUGR早产儿发生EUGR的危险因素包括:日均体重增长速度、最低体重出现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开始喂养时间、禁食时间、机械通气治疗、营养摄入与累积损失、疾病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关注早产儿的营养与健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丹华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4)
以我国多中心早产儿营养状况调查结果为依据,发现出生时小于胎龄儿、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日龄滞后和体质量增长速度慢是造成早产儿宫外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从而提出了为改善早产儿健康需重视和改进之处,全面认识早产儿营养治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宫内生长受限(IUGR)和出院时宫外生长迟缓(EUGR)的发生情况。方法广州市、佛山市10家医院新生儿科出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胎龄<37周,体重<2500g),分别以出生时、出院时生长发育指标在相应宫内生长速率期望值的第10百分位水平以下定义为IUGR、EUGR,分别计算各胎龄组、各体重组IUGR、EUGR发生率及总的发生率,并计算各胎龄组、各体重组EUGR发生率比IUGR发生率增加的比例。结果共595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以体重、身长、头围为指标的IUGR发生率分别为20.2%、16.5%和24.4%,出院时以体重、身长、头围为指标的EUGR发生率分别为42.2%、28.1%和34.3%。不同出生胎龄(<31周、31~32周、33~34周、≥35周)出院时EUGR发生率较出生时IUGR发生率变化的情况:以体重为指标,EURG发生率各组分别增加36.8%、24.8%、19.1%、18.3%;以身长为指标,EUGR发生率各组分别增加26.5%、17.4%、8.2%、6.5%;以头围为指标,各组分别增加26.5%、14.0%、8.2%、3.2%,胎龄越小,增加率越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出生体重(<1500g、1500~1999g、≥2000g)出院时EUGR发生率较出生时IUGR发生率变化的情况:以体重为指标,EUGR发生率分别增加45.3%、21.2%、17.4%;以身长为指标,EUGR发生率分别增加29.7%、14.8%、4.6%;以头围为指标,EUGR发生率分别增加26.6%、12.0%、4.3%,体重越低,增加率越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IUGR发生率较高,出院时EUGR发生率较IUGR发生率增高,且出院时EUGR发生率较出生时IUGR发生率的增加随出生胎龄和出生体重的降低而升高。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宫外生长迟缓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迟缓(EUGR)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本院NICU 2006年1月至12月早产低出生体重儿EUGR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EUGR发生率39.22%.EUGR组胎龄(33.73±1.89)周与非EUGR组(33.54±2.0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59,P>0.05),但EUGR组出生体重(1648.58±304.22)g较非EUGR组(2017.63±325.53)g(t=-5.12)低,胎儿生长迟缓(FGR)、宫内缺氧、产前或产间感染及生后并发症发生率、呼吸机治疗率EUGR组分别为68.3%、41.7%、41.7%、68.3%、13.3%较非EUGR组分别为7.5%、24.7%、25.8%、31.2%、3.2%高,肠外营养(PN)及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应用率EUGR组分别为11.7%、5.0%较非EUGR组分别为24.7%、16.1%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体重低(OR=1.003,P<0.05),FGR(OR=20.723,P<0.05),生后出现并发症(OR=7.580,P<0.05)及未应用PN(OR=0.024,P<0.05)是EUGR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EUGR发生与多因素有关,预防产前及生后各危险因素,及时合理治疗是避免EUGR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超低/极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ELBWI/VLBWI)出生时宫内发育迟缓(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IUGR)和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EUGR)的发生率,为其出院后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的9家医院新生儿科于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期间出院的ELBWI/VBWI的住院资料,分别以出生时、出院时的体重在相应宫内生长速率期望值的第10百分位水平以下(生长曲线的第10百分位)定义为IUGR、EUGR,分别计算各胎龄组、各体重组、单胎与多胎组的IUGR、EUGR发生率,并计算各组EUGR较IUGR增加的发生率.生长曲线参照“Fenton生长曲线2003一胎儿、婴儿生长曲线(供早产儿参考)(WHO生长标准版)”.结果 318例ELBWI/VLBWI出生时IUGR发生率为33.3%(106例),出院时EUGR发生率为70.8%(225例).以出生胎龄(<30周、<32周、≥32周)进行分组统计,EUGR发生率分别为55.7% (68/122)、66.9% (79/113)、94.0% (79/83)(x2=34.964,P=0.000),较IUGR发生率分别增加49.2% (60/122)、51.3% (58/113)、1.2% (1/83) (x2 =63.024,P=0.000);以出生体重(≤1200 g、≤1350 g、>1350 g)进行分组统计,EUGR发生率分别为83.8% (88/105)、65.3% (66/101)、63.4% (71/112) (x2=13.009,P=0.001),较IUGR发生率分别增加42.9% (45/105)、35.6% (36/101)、33.9%(38/112)(x2=2.045,P=0.360);以单胎和多胎进行分组比较,则IUGR、EUGR及EUGR较IUGR增加的发生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BWI/VLBWI出院时EUGR发生率仍然很高,出院时EUGR发生率随出生胎龄的增加或出生体重的降低而升高,且出院时EUGR较出生时IUGR增加的发生率随出生胎龄的降低而升高,但EUGR发生率与胎数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早产儿宫外生长迟缓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儿宫外生长迟缓(EUGR)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出生的早产儿,生后进行体重监测,分析EUGR发生情况,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EUGR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84例早产儿出生时以体重计,宫内生长受限(低于同胎龄第10百分位点,IUGR)的发生率20.1%,出院时EUGR的发生率46.2%。出院时表现为EUGR的患儿围产期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低胎龄(OR=6.62)、低出生体重(OR=24.02)、出生时IUGR(OR=3.56)及生后并发症(OR=2.14),P均<0.05。结论 EUGR的发生与多因素有关,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有低胎龄、低体重、IUGR及住院期间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体重增长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98年7月—2004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51例VLBW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早开奶、热卡摄入量和蛋白质摄入量对体重增长有显著性影响(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示,热卡摄入量和蛋白质摄入量是影响体重增长的显著因素,回归方程为Y(体重增长)=-6·426+0·120X1(热卡摄入量)+3·737X2(蛋白质摄入量)(P<0·01)。达到体重增长目标对象中单纯胃肠内营养组和部分胃肠外营养组热卡摄入量分别为(520·62±21·59)kJ/(kg·d)[(124·43±5·16)kcal/(kg·d)]、(451·49±68·41)kJ/(kg·d)[(107·98±16·35)kcal/(k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开奶组出生体重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胃肠外营养液体量占总液量比例>75%时间平均秩分别为18·58、20·24、20·11,晚开奶组分别为33·00、32·48、3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LBW在生后应保证足量热卡和蛋白质的供给,对于小于胎龄儿和有严重并发症的患儿更应该加强营养的补充,对VLBW应尽早喂养,同时需要胃肠外营养作为肠内营养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研究早产儿住院期间年龄别体重z评分,评估早产儿住院期间生长情况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住院2周以上、出生胎龄在28~33周之间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计算其住院期间年龄别体重z评分的动态变化,z评分=(实测体重-该性别该胎龄体重平均值)/该性别该胎龄体重的标准差.结果 共有438例早产儿入选,男293例,女145例;出生胎龄(31.3±1.4)周,出生体重(1638±345)g,出生时z评分(-0.60±0.68),住院时间(30.3±13.9)d,出院时矫正胎龄(35.6±1.8)周,体重(2058±300)g,出院时z评分(-1.44±0.95).不同胎龄组、适于胎龄儿及小于胎龄儿组住院期间z评分随日龄增长均呈下降趋势,出生时体重(r=0.56,P<0.01)、出生时z评分(r=0.55,P<0.01)和出院时z评分呈正相关,而开始肠内营养日龄(r=-0.33,P<0.01)、肠内营养热卡达100 kcal·kg-1·d-1的时间(r=-0.32,P<0.01)、总热卡达120 kcal·kg-1·d-1的时间(r=-0.30,P<0.01)与出院时z评分呈负相关,败血症与出院时z评分显著相关(x2=7.42,P<0.01).结论 年龄别体重z评分法是早产儿生长状态评估的一个较好指标.早产儿住院期间z评分总体呈下降趋势,适宜的宫内发育及生后积极的胃肠内外营养支持均可提高早产儿z评分,并改善其生长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科保守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效果不佳的早产儿实施床旁外科手术结扎(或钳夹)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心外科对25例行床旁动脉导管结扎(或钳夹)术的手术过程及术后转归.结论 所有行动脉导管结扎术(或钳夹术)患儿中,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均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经左胸后外侧切口治疗早产儿PDA,术中暴露视野清晰、操作简便.层流病房可满足麻醉、术中监护及外科手术操作的需要,手术治疗效果肯定.早产儿经内科保守治疗PDA无效,或存在多系统疾病,或存在药物治疗禁忌的情况下,均应行动脉导管结扎(或钳夹)术.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xperience of bedside surgical treatment of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 by ligature or clip ligation for premature infants.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5 bedside surgical ligations of PDA from Oct.2009 to Oct.201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All these 25 cases recovered uneventfully,no death or surgical complication occurred.ConclusionsThe PDA canbe adequately exposed by a limited left posterolateral thoracotomy.Premature ICU department could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of anesthesia and surgical operation.Surgical ligation of PDA,either by ligature or clip,is a good option for premature infants with PDA. 相似文献
10.
胎龄小儿28周早产儿存活率的提高,为建立体重增长曲线提供了必要性,同时也提供了可行性。通过对123例胎龄小于28周早产儿生后头10周体重增长总结分析,结果发现出生初期有明显的体重下降,平均于生后6天体重最轻,平均体重丢失约11%。平均生后17天恢复至出生体重,平均于生后66天2保于出生体重,胎龄小于25周的早产儿生后体重增长速率稍落后于胎龄25 ̄27周的早产儿,性别和种族对体重增长的影响无显著性差 相似文献
11.
NICU中早产儿营养状况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估NICU中住院早产儿的营养摄入及体重增长状况,以期对早产儿早期的营养支持策略提供指导。方法对从我院NICU出院的61名早产儿,计算不同时段的体重增长速度;计算恢复至出生体重的平均时间,达到推荐摄入标准(RDIs)的平均时间并对出生体重<1500 g组和1500-2000 g组进行比较,比较出生及出院时体重百分位数及积分。结果61名早产儿平均体重增长速度生后第1周为-4.5 g/d,第2周为6.3 g/d,整个住院期间为18.5 g/d。56名早产儿出现了生理性体重下降,恢复时间为10.8d;达到RDIs的时间为18.4 d,<1500 g组所需时间较长。61名早产儿中,出生时体重低于第10百分位的占49.2%,而出院时达到78.7%,明显增加;出院时体重百分位数积分(1.74±0.79分)较出生时(2.25±0.85分)有明显降低。结论早产儿在生后早期容易出现生长发育落后,出院后有必要续贯治疗,继续强化营养,以实现追赶生长。 相似文献
12.
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胃肠功能及体重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早产儿早期非营养性吸吮(NNS)对其胃肠功能及体重增长的影响.方法 76例需经鼻胃管喂养的健康早产适于胎龄儿,出生体重<2 500 g,胎龄<35周,随机分为非营养性吸吮(NNS)组36例和对照组40例.NNS组在鼻胃管喂养前后吸空橡皮奶头5 min,每天7~8次,对照组单纯给予鼻胃管喂养(N-NNS),不足热量给予部分肠道外营养.观察体重、胃排空时间、肠道营养达418.4 kJ/(kg·d)时间,喂养耐受情况.结果 NNS组、对照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分别为(8.6±3.9) d、(10.5±3.6) d,观察组明显缩短(P<0.05);NNS组胃半排空时间(58.3±22.9) min快于对照组(73.8±17.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NS组热能达418.4 kJ/(kg·d)的时间(12.0±5.4) d较对照组(15.4±5.5) d明显缩短(P<0.05);胃残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6.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NS可促进胃排空,有利于早产儿生后胃肠功能发育,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促进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13.
早期足量胃肠道外营养对早产儿出院时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足量胃肠道外营养对早产儿出院时体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适于胎龄的存活低出生体重早产儿25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28例,治疗组应用早期足量胃肠道外营养,对照组应用传统新生儿胃肠道外营养。计算两组患儿各营养指标及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除生后第7天热卡与对照组相比(P〉0.05)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营养指标,如生后体重下降幅度、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每天体重增长克数、经胃肠达到摄入标准时间、应用胃肠道外营养天数、生后第3天热卡、平均住院天数等均优于对照组(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出院时发生EUGR60例,发生率为46.9%,对照组出院时发生EUGR87例,发生率为68.0%(X^2=11.65,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足量胃肠道外营养,可减少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或极低出生体重儿EUGR的发生率,为今后实现追赶性生长打下良好基础。且未见有严重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静脉营养已经成为低出生体重儿现代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对于早产儿静脉营养时何时加用氨基酸和脂肪乳,国内外有很大差别,国内传统静脉营养法为生后48h后加用氨基酸,72h后加用脂肪乳,而国外早期静脉营养法为生后第1天即给予氨基酸和脂肪乳。该实验对比研究两种静脉营养方法的效果。方法:将40例不能耐受全肠道营养的符合条件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早期静脉营养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营养法,记录两组患儿生后1周内营养摄入及2周内体重增长情况、过渡到全肠道喂养时间、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并于生后第1,3,7天采静脉血测血清前白蛋白。对其中21例(实验组11例,对照组10例)于生后6个月测量身长和体重。结果:①实验组生后1周内每日摄入的非蛋白热卡量、2周内平均每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P<0.001);②相同日龄血清前白蛋白检测结果:第1天实验组与对照组无差异;第3日及第7日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1±11.2mg/Lvs31.5±8.5mg/L;91.5±10.8mg/Lvs78±10.9mg/L,P<0.001);③实验组与对照组过渡到全肠道喂养时间无差异;④两组均无静脉炎、血栓形成、氮质血症、高脂血症及胆汁淤积的发生,两组呼吸暂停、高血糖、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生后6个月的体重,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采用早期静脉营养比传统静脉营养摄入热卡多,体重增长快;可以避免早产儿早期营养不良的发生;对胃肠功能的恢复无明显作用;不会增加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对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的作用.方法 对128例早产儿采用医务人员和家长相结合的摸式,按照鲍秀兰教授主编的0~3岁教育大纲进行早期干预(教育),设为干预组;90例出院后家长拒绝干预的早产儿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定期随访,进行体格发育检查和应用Gesell婴幼儿发育量表测试发育商(DQ).对脑损害较重的患儿给予新生儿期后的继续治疗.对两组早产儿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干预组一周岁半时,除一例伤残儿外,体重、身长、头围均达正常,而对照组有17例体重或身长低于正常(P<0.01);干预组各个能区的DQ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一周岁半时平均总DQ(103.1±1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7±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1,P<0.01),干预组总DQ<70仅1例(1/128,0.78%),而对照组有6例(6/90,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P<0.05);干预组脑瘫发生率0.78%(1/128),低于对照组的3.33%(3/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5,P<0.01).结论 医务人员和家长密切配合,对早产儿早期干预(教育),可促进体格和智能发育,减少伤残,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超早产儿135例相关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干预措施,为降低其死亡率提供帮助。方法选择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8--2012年收治的超早产儿(胎龄〈28周),按出生体重分为〈1000g和1000~1499g两组,对两组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早产儿产生的主要原因为胎膜早破、不明原因早产、多胎妊娠、前置胎盘伴出血等。所有超早产儿均有一种以上并发症,其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12例(82.9%),窒息91例(67.4%),呼吸暂停72例(53.3%),肺炎61例(45.2%),败血症48例(35.6%),颅内出血35例(25.9%),动脉导管未闭29例(21.5%)。体重〈1000g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及血糖紊乱发生率均高于体重1000~1499g组(P〈0.05)。本组超早产儿体重〈1000g68例,治愈率60.3%;1000~1499g67例,治愈率76.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重度窒息、重症感染是超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早发现并治疗并发症,早期干预,可降低超早产儿的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早产儿体重与血浆瘦素水平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对早产儿生后体重下降和血浆瘦素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动态研究 ,初步探讨瘦素在早产儿体重下降和能量平衡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动态测定早产儿血浆瘦素水平 ,同时维持基本的液体和最低的能量需求 ,并进行为期 7~ 12d的观察。由专人定期测量体重、身长、头围 ,计算Kaup指数。结果 共有 2 6例早产儿入选 ,其中男 14例 ,女 12例 ,胎龄 30~ 36周 ,早产儿体重和瘦素浓度下降至最低点的时间为分别为生后第 (5 2± 1 6 )天和第 (4 7± 1 4 )天 ;两者下降的最大幅度分别为 (6 5± 3 0 ) %和 (5 9 6± 11 3) %。体重下降和血浆瘦素浓度下降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出生时 :n =2 6 ,r =0 76 6 ;第 3天 :n =2 6 ,r =0 6 36 ;第 5天 :n =2 6 ,r =0 6 2 9;第 7天 :n =2 6 ,r =0 717;第 9~ 12天 :n =2 4 ,r =0 5 87;P均 <0 0 1) ;两者下降至最低点的时间也高度相关 (r =0 6 11,P <0 0 1)。此外 ,血浆瘦素浓度和身长 (出生时 :n =2 6 ,r =0 6 0 9,P <0 0 1;第 3天 :n =2 6 ,r =0 4 19P <0 0 5 ;第 5天 :n =2 6 ,r =0 5 83,P <0 0 1;第 7天 :n =2 6 ,r =0 6 2 6 ,P <0 0 1;第 9~ 12天 :n =2 4 ,r =0 4 82 ;P <0 0 5 )、Kaup指数 (出生时 :n =2 6 ,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