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目的 目的探讨应用动脉造影在骨折术后下肢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的溶栓方法及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10例骨折术后下肢动脉急性血栓形成,均行骨折内固定术,其中1例骨折内固定并血管吻合术后形成,通过造影确定栓塞的程度、范围、部位后,在抗凝的同时用尿激酶溶栓,开通后常规口服抗凝剂3个月。结果 10例急性形成的血栓均溶解,患肢远端血运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结论 骨折内固定术后急性形成的血栓通过造影明确栓塞的部位、程度、范围。然后采取急诊溶栓措施可有效地解除动脉闭塞。  相似文献   

2.
四肢动脉内血栓形成的动脉内溶栓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四肢动脉内血栓形成的动脉内溶栓治疗价值。方法 :2 8例四肢动脉内血栓形成者 ,按治疗方式分三组 :16例行单纯动脉内导管溶栓 (A组 ) ;7例急性血栓者行单纯超声溶栓 (B组 ) ;5例慢性血栓者行超声溶栓结合动脉内导管溶栓 (C组 )。结果 :2 8例肢体动脉阻塞均溶栓成功 ,无 1例产生并发症。A、B、C三组的平均溶栓时间分别为 6.4± 5 .9h、0 .9± 0 .3h和 8.4± 4.5h ,A组的溶栓时间明显长于B、C组 (P <0 .0 5 )。对于慢性血栓形成者 ,超声溶栓结合导管溶栓的疗效较单纯动脉内导管溶栓或单纯超声溶栓者好。超声溶栓还能加快溶栓进程。结论 :动脉内溶栓治疗是四肢动脉内血栓形成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低频高能超声能量对体外血栓的溶解作用及对血管内急性血栓的疗效.方法应用ACOLYSIS SYSTEMTM超声溶栓仪(40kHz,18W/cm2)消融20块新鲜血栓,显微镜下检查碎块大小,并与红细胞直径比较.通过导管技术对10例下肢动脉血栓患者行超声消融,比较手术前后栓塞相关血管(infarction-related arteries,IRA)TIMI血流及下肢皮肤颜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结果释放超声能量(138.5±22.2)s 20块血栓肉眼观察完全溶解,溶解速度为(12.5±2.7)mg/s.碎片直径为(5.7±1.5)μm,90%小于红细胞直径,红细胞无损伤,呈散在分布.10例患者均有一支有大量血栓的IRA,8例TIMI 0级,2例为TIMI 1级.经超声消融(242.3±19.01)s后,血栓均被溶解,TIMI均为3级,开通率为100%(10/10),血管内未再见有血栓影像,术中未见动脉痉挛、撕裂等改变.消融成功后2 h内患侧下肢疼痛消失,皮肤颜色红润,皮温升高,足背动脉搏动恢复正常.结论低频高能超声可有效地溶解体外及血管内急性血栓,消融后产生的碎片不造成远端微小血管的栓塞,是治疗下肢动脉急性血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应用Aegisy式可回收滤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创伤骨科收治的急性或亚急性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92例,Aegisy滤器经股静脉植入下腔静脉,第2天开始进行溶栓治疗,治疗后10~15 d观察患者患肢愈合情况,采用超声以及血管造影证实下肢静脉内无新鲜或游离血栓,采用抓捕器将Aegisy可回收滤器取出,下肢静脉造影术复查,并同时抗凝治疗。结果全部患者置入成功,Aegisy滤器释放均无明显前跳和回缩现象,介入治疗及造影复查过程中,滤器无移位。置入滤器时间平均(16.8±1.3)d,89例患者回收滤器成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治疗效果明显,疼痛减轻,无肺动脉栓塞症状。结论 Aegisy可回收滤器能够明显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具有置入定位准确、捕获血栓能力高、回收成功率高等优点,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胫后静脉途径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先行患肢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的基础上采用胫后静脉置管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直接溶栓治疗,对其中髂静脉狭窄5例和闭塞1例患者在拔除溶栓导管后实施髂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结果:18例患者置管溶栓治疗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1例术前合并肺动脉栓塞者症状消失。溶栓后的健、患侧大腿周径差及小腿周径差比治疗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期间,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无肺动脉栓塞发生,无置管处渗血或血肿形成、神经损伤等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1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平均5个月。15例肢体肿胀基本消退、肌张力减低、恢复正常劳动力;2例活动后肢体出现轻微肿胀伴沉重感,能进行正常家务劳动;17例均未出现患肢浅静脉曲张及静脉营养性障碍。结论: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胫后静脉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疗效好、创伤小、安全性高、适应证宽,便于护理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杨维华  许金华 《医学信息》2007,20(8):1472-1473
由于深静脉血栓是医学界面临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因此,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而导致一系列的后遗症状,如:下肢水肿,即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严重者将面临截肢的危险,而在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的病人中更容易并发深静脉血栓。我院于2000~2006年间,共收治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者23例,作者通过对临床上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病人的病因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效果的总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分级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2005年5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73例经造影证实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或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33例;年龄35~90岁,平均年龄68.5岁。采集临床相关资料,对性别、年龄、缺血时间、吸烟史、其他合并症、肢体动脉栓塞史、梗阻原因(栓塞/血栓形成)等可能影响急性缺血分级的因素,使用SPSS 11.5软件进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该组患者73例,79条患肢,急性缺血分级:Ⅰ级2例(3条患肢);Ⅱ级65例,其中Ⅱa级32例(34条患肢),Ⅱb级33例(36条患肢);Ⅲ级6例(6条患肢)。缺血时间、糖尿病及梗阻性质可影响患者缺血程度(P<0.05)。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缺血程度逐渐加重;糖尿病患者下肢缺血程度倾向于Ⅱa级以下;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缺血程度倾向于Ⅱa级,急性动脉栓塞缺血程度更趋向于Ⅱb级。结论缺血时间、糖尿病及梗阻性质与急性肢体缺血分级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冠脉介入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反复形成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当地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术后7d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示支架内血栓形成,使用球囊反复高压扩张支架内血栓部位开通血管,术后7d又行冠状动脉造影支架内再次血栓形成,查氯吡格雷抵抗试验阳性,改变抗凝方案7d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示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 冠脉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原因较多,但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抗凝治疗是减少介入术后血栓形成的关健.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16例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13个急性病例中12例用尿激酶治愈,1例截肢。3个慢性病例采用保守治疗等待栓塞静脉再通。由于在妊娠晚期,尤其是在分娩时下腔静脉和髂静脉受膨大子宫压迫导致下肢静脉郁血,加之分娩时血管内凝血活性又达高峰,所以产妇可以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如果在分娩时伴有休克、缺氧或手术刺激等导致静脉内膜损伤则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危险性更大。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效。  相似文献   

10.
易寅华  杨鸣  高洪波 《医学信息》2010,23(4):1059-1060
目的 总结二维及彩色普勒超声检查下肢静脉血栓的体会,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普勒超声对32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检查,观察血管内径、血栓范围、血栓回声特征及血流情况.结果 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静脉内径增宽,管腔不能压闭,血栓表现为均质低回声;慢性血栓回声为不均质较高回声,血栓部位血流信号消失或充盈缺损.结论 彩色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是一个简捷、实用、无创性的检查方法,是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肢创伤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上肢创伤围手术期合并DVT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诊断方法有上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上肢动脉造影以及血浆D-二聚体检测,治疗方法以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为主。结果 16例患者中血清D-二聚体水平增高14例,经上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8例,经CTA检查发现3例,经上肢血管造影诊断5例。6例术前并发DVT患者经治疗后5例血栓消失,行骨折切开复位术,术后痊愈出院;10例术后并发DVT患者经治疗后8例血栓消失,2例在住院期间并发肺栓塞,1例经积极抢救成功,1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诊断上肢创伤骨折合并DVT的首选方法,一旦确诊应早期溶栓及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颈静脉滤器植入联合足背静脉加压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临床入选82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方法分成2组,每组41例,其中研究组在放射介入引导下行颈静脉滤器植入联合足背静脉加压溶栓,对照组单独采用足背静脉加压溶栓治疗。治疗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研究组的溶栓时间和应用尿激酶总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溶栓前后大腿和小腿周径缩小长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大(19〈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73%,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7.81%,两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36.59%,研究组患者的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34.15%,两组相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颈静脉滤器植入联合足背静脉加压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泳裤供区”理念设计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SCIP)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靠性与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我院创伤骨科收治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38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2例。损伤部位:手部缺损17例,足部缺损2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3 cm×1.7 cm~12 cm×8 cm。所有患者均采用游离SCIP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1.6 cm×2.1 cm~15 cm×11 cm。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抗凝、抗痉挛、保温等治疗并定期随访。 结果 38例皮瓣均得到有效随访8~14月,平均10.4月,所有皮瓣均顺利成活。2例皮瓣术后出现血管危象,1例给予活血解痉等处理后顺利成活,1例抬高患肢后自行缓解。余皮瓣血液循环良好,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供区仅留存线状瘢痕。 结论 “泳裤供区”理念下设计游离SCIP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其综合了受区移植后的功能与外形,亦兼顾了供区位置与美观程度,且并发症少。为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较佳选择,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各种方法诱导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动物模型缺乏统一的标准。 目的:建立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兔模型。 方法:采用专用击打装置,用位于28 cm高度的击打物击打家兔后下肢左侧大腿根部;建立兔髋部骨折模型,另一侧兔后下肢不击打设为对照侧。4周后选取下肢髂静脉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凝血功能的检查血栓形成情况。 结果与结论:家兔经打击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长度(124±37) mm。对照侧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率81.8%,死亡率为9.1%。结果证实,实验成功建立的兔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核素下肢静脉造影和肺灌注/通气显像对肺栓塞(PE)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评价.方法 3l例怀疑深静脉血栓形成(DET)患者行核素下肢静脉造影、肺灌注/肺通气显像;l例行核素上腔静脉造影;2例行核素下腔静脉造影.与高速螺旋CT、彩超、X线胸片结果对比进行评价.结果 核素下肢静脉造影阳性20/31例.其中肺灌注/通气显像不匹配高度可能者诊断为PE4/20例.伴急性PE症状者2/4例,在24小时内行溶栓治疗后,症状消失,肺灌注像恢复正常.2/4例治疗后肺灌注显像持续未恢复患者,3年随访肺灌注显像持续缺损与通气不匹配,出现肺动脉高压、肺原性心脏病.3/20例在1年随访中先后发生PE.2例肿瘤患者下腔静脉造影发现癌栓阻塞.8例下肢静脉造影和肺灌注/通气显像正常的低概率病人,追踪4个月未发现PE.结论 肺灌注/通气显像对PE的诊断及高危人群的预测及疗效观察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Flow-through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对上肢高压电击伤的保肢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的5例上肢高压电击伤患者,患肢均存在广泛的软组织坏死伴血循环障碍,急诊予以患肢切开减张、坏死组织清除、血管探查及游离Flow-through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并重建肢体远端血运。彻底清创后创面面积6.0 cm×4.0 cm ~ 17.1 cm×10.3 cm,切取皮瓣面积为7.2 cm×5.0 cm ~ 18.3 cm×11.5 cm。供区均Ⅰ期闭合。 结果 1例患者术后7 d发生皮瓣下感染,经扩创缝合后顺利愈合;其余患者皮瓣存活良好,创面I期愈合。所有患者获随访6 ~ 18个月,平均12个月,保肢成功,皮瓣质地柔软、外形满意,患肢尺、桡动脉通畅,手、腕部血运良好,功能有一定恢复。供区残余片状瘢痕,小范围感觉麻木。 结论 Flow-through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可及时有效重建肢体血运的同时修复创面,是上肢高压电击伤保肢的理想方法之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深静脉血栓形成易发于下肢.1988年11月~1992年10月,诊治231例,男性146例、女性85例,年龄15~78岁、平均42.3岁.出现症状距确诊时间为1天至30年,平均45.7月.病变累及下肢227例,上肢4例.79例急性者用尿激酶溶栓效果满意.其余病例给予抗凝或抑制血小板治疗,等待病变静脉再通后行抗返流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卵巢切除大鼠建立骨质疏松骨折模型,研究低幅高频振动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及患肢远端血供的作用。方法 32只6月龄雌性SD大鼠行卵巢切除术,3个月后构建右侧股骨干闭合性横行骨折合并股动脉损伤模型,术后随机平均分为振动组与对照组。每周摄股骨侧位X片以监测外骨痂尺寸及骨折愈合情况。第2、4、8周,应用脉冲多普勒超声测量患肢远端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Micro-CT扫描重建骨折部位,并作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超声检测发现,第2、4周振动组患肢股动脉远端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阻力指数降低。X片及Micro-CT分析显示,振动组在愈合过程中,骨痂形成、矿化程度、重塑效果、桥接愈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低幅高频振动可有效改善患肢远端血供,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