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通过体外构建重组腺病毒mi R-126,应用于小鼠缺血后肢腓肠肌局部治疗,观察mi R-126对缺血局部具有促血管新生作用。方法:重组腺病毒mi R-126包装、纯化、滴度的鉴定;C57小鼠随机分为A组(C57左侧缺血后肢手术组)、B组(空病毒C57左侧缺血后肢手术组)、C组(重组腺病毒mi R-126 C57左侧缺血后肢手术组)三组,制作小鼠缺血后肢模型,术后即刻将重组腺病毒mi R-126和腺病毒各50μl局部注射于小鼠缺血左后肢腓肠肌。分别于3、7、14天各组(3只)取左后肢腓肠肌做HE染色、CD31免疫组化染色、west ern bl ot检测Akt、ERK1/2、pAkt、pERK1/2蛋白水平以及实时定量PCR检测等。结果:各种检测结果显示C组较A、B两组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明显,新生血管数目计数明显增多,mi R-126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尤其在第7天升高最为明显,以及VEGF、bFGF等介导的I P3和MAPK信号通路中ERK1、pERK1、AKT和pAKT蛋白水平表达明显增高。结论:mi R-126局部应用于缺血后肢,通过激活Akt、ERK1/2的相关通路,促进血管新生,利于缺血后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治疗对家兔肢体缺血模型的疗效.方法 切除新西兰兔右后肢全长股浅动脉并结扎股深动脉以建立兔后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空质粒对照组(EP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BMSC组)、VEGF基因治疗组(VEGF组)及联合治疗组(BV组),每组各8只.分别于治疗后28 d及30 d进行动脉造影及VEG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EP组、BMSC组及VEGF组的新生血管计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V组的新生血管计数较其余3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47,P<O.01).BMSC组及VEGF组的VEGF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表达,与E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4.32,P<0.01).BV组的VEGF免疫组化染色呈强阳性表达,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764.32,P<0.01).结论 BMSC联合VEGF基因治疗兔肢体缺血可使VEGF获得稳定而有效的表达,从而改善肢体缺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外源性胰岛素对糖尿病大鼠缺血后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及其促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取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将其右后肢股动、静脉及其分支和属支结扎,制成糖尿病大鼠后肢缺血模型,然后将其用简单随机化方法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与治疗组,另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14 d后处死大鼠,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后肢肌肉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碱性磷酸酶(AKP)染色法测定大鼠后肢肌肉组织中毛细血管密度。结果对照组大鼠术前和术后7 d体重和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术后7 d与术前比较,体重明显下降(P<0.05),但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注射液术后7 d较术前体重明显下降,并且血糖水平较术前也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及模型组大鼠术后7 d体重明显下降、血糖明显升高(P<0.05,P<0.01);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大鼠术后7 d血糖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大鼠缺血肢体肌肉组织中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155.06±10.26)明显高于模型组(94.30±11.23),P<0.05;对照组大鼠未检测到VEGF蛋白表达。对照组大鼠右后肢肌肉组织中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和治疗组(P<0.05),而治疗组又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3组大鼠左后肢毛细血管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大鼠左、右后肢毛细血管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右后肢毛细血管密度均明显低于左后肢(P<0.05)。结论胰岛素可以增强糖尿病大鼠后肢缺血肌肉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促进毛细血管生成,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局部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促进兔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25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2组,外科结扎切断各兔股动脉及其分支,制作兔后肢缺血模型。试验组各兔在缺血后肢肌肉内多次注射重组人bFGF蛋白(n=15);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n=10)。术后4周,各兔行腹主动脉造影观察侧支血管形成情况,取内收肌和腓肠肌肌肉行病理切片HE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统计血管密度,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内收肌和腓肠肌中VEGF阳性表达的血管数。结果:试验组兔侧支循环血管条数、血管密度及VEGF阳性表达的血管数均大于对照组(P<0.01),缺血状态得到改善。结论:在兔缺血后肢肌肉中注射bFGF蛋白可促进血管新生,增加兔缺血后肢血液灌注,改善肢体缺血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使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染内皮祖细胞(EPC)治疗大鼠缺血后肢,观察EPC、VEGF转染EPC对大鼠缺血后肢的新生血管和肢体成活的影响.方法 制作SD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将构建的VEGF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入骨髓来源的EPCs后通过尾静脉注射人大鼠体内,并与使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或EPC的动物进行比较,观察转染VEGF的EPCs在缺血部位的聚集和形成新生血管的情况.结果 (1)动物总残肢率比较,CELL组、VEGF组较PBS组明显增加的肢体恢复率(P<0.05),CELL组肢体恢复率较VEGF组差(P<0.05).(2)毛细血管密度与PBS组比较,各时间点中CELL、VEGF组MVD均明显增多(P<0.05).(3)缺血肢体VEGFa的表达:VEGF组的VEGF蛋白表达较PBS组、CELL组、明显增多(P<0.05);(4)手术后7、14、28 d,与PBS对照组比较,CELL、VEGF组细胞的血流灌注有较大程度的恢复(P<0.01).结论 VEGFa基因转染EPCs对缺血部位的血管新生有重要影响,联合应用VEGFa基因和EPCs治疗缺血后肢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同种异体内皮祖细胞(EPCs)对糖尿病大鼠后肢血管病变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腹腔注射链佐星制备SD大鼠糖尿病模型,然后将其两后肢股动脉结扎,制成血管病变模型。将模型分为两组,移植组大鼠左后肢为实验侧,自结扎部位以下每0.5 cm注射分离自糖尿病大鼠外周血的以荧光染料标记的EPCs悬液0.5 ml(含EPCs 2.5×105个),右后肢为对照侧,注射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空白对照组不注射任何溶液。注射EPCs后1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后肢局部肌肉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注射EPCs后28 d,切取局部肌肉组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中荧光染料的染色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on Willebrand因子(vWF)表达情况,并计算毛细血管密度。结果注射EPCs后1周,移植组实验侧组织中VEGF含量高于对照侧和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空白对照组和对照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EPCs后28 d,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注射部位组织中蓝染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注射EPCs的左后肢局部毛细血管密度高于未注射的对照侧和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同种异体EPCs注射至糖尿病大鼠缺血后肢能分化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从而改善局部供血,局部VEGF分泌增加可能参与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7.
Li YJ  Lin Q  Liu CW  Guan H  Liu XL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7):1206-1209
目的研究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状态下,小鼠肢体对缺血刺激的血管生成反应,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雄性C57BL/6小鼠40只,分别以常规饲料(对照组20只)和高脂肪饲料(糖尿病组20只)喂养。12周后,创建小鼠下肢动脉缺血模型,应用激光多普勒扫描仪记录肢体血流恢复情况。术后4周处死小鼠,取下肢肌肉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CD31染色,评价血管密度;取正常下肢肌肉组织分别行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下游因子AKT的表达状况,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VEGF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鼠肢体缺血后其自身恢复和新生血管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小鼠;肌肉组织中VEG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VEGF受体表达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肌肉组织中PAKT/AKT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肢体对缺血刺激的反应明显减弱,这一现象可能与VEGF信号传导通路功能不全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家兔后肢缺血模型 ,观察纳米材料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 (poly dl lactic co glycolicacid ,PLGA) ,包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16 5 )基因 ,经局部肌肉注射后 ,外源基因在局部缺血组织中的转染及强度 ,以及缺血部位的血管新生状况。 方法 制备VEGF16 5 真核表达质粒 ,制备包载VEGF16 5 基因的纳米粒子 ,并检测其理化性质和体外释放曲线。建立家兔后肢缺血模型 2 4只 ,其中4只为对照组 ,只行股动脉及其分支结扎切断术 ;2只为空白纳米粒子组 ,局部缺血肌肉注射空白纳米粒子 ;10只应用裸质粒VEGF16 5 转染 ,8只采用纳米技术包载VEGF16 5 转染。直接缺血部位肌肉内多点注射 ,进行局部定位基因转染。术后 14d行血管造影 ,了解缺血部位侧枝形成情况。处死兔子 ,取股二头肌 ,内收大肌 ,做病理切片 ,免疫组化染色 ,观察VEGF16 5 的表达 ,测定毛细血管密度。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了解VEGF16 5 在骨骼肌中的表达 ,并对不同的转染技术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 转基因治疗 14d后 ,转染VEGF基因组血管造影可见明显新生血管和侧枝循环形成 ,免疫组化染色可见VEGF16 5 蛋白表达水平增高 ,缺血肌肉血管数增多 ,纳米VEGF16 5 治疗组与裸质粒VEGF16 5 治疗组的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雷帕霉素对大鼠肝内胆管缺血术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的影响.方法 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假手术组)28只;B组为假手术+雷帕霉素组28只;C组为缺血组32只,D组为缺血+雷帕霉素组32只.雷帕霉素按2.0 mg/(kg·d)胃内注入.术前、术后7d及术后14d分别测量实验大鼠体质量.各实验组于术后第1、3、7天分别处死6只大鼠,术后14 d处死全部大鼠.切取肝脏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观察肝组织内VEGF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染料法)检测VEGF mRNA表达.多个独立样本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样本间的比较经秩转换处理后行one way ANOVA检验,两独立样本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对照组及假手术+雷帕霉素组未见明显VEGF阳性染色;缺血组术后VEGF阳性染色明显,主要定位于汇管区内血管内皮;缺血组及缺血+雷帕霉素组术后VEGFmRNA明显升高,术后3d达到峰值(5.19±0.15),术后1、3、7d,缺血组血清VEGF mRNA水平高于缺血+雷帕霉素组(P<0.05).结论 雷帕霉素抑制胆管缺血后VEGF mRNA表达,这可能是雷帕霉素抑制胆管缺血后代偿性增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生肌玉红胶原在缺血组织中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效果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Wistar大鼠48只按随机配对方法随机均分为空白组、对照组(胶原)及实验组(生肌玉红胶原)3组;在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基础上于大鼠右后肢缺血组织中植入不同的胶原制剂,分别于模型制作术后3,7、14及28 d取埋植的胶原制剂标本及标本周围约0.5 cm范围的缺血肌肉组织。通过激光散斑成像系统观察大鼠右后肢缺血模型制作术后各时点的血流灌注情况,采用光度计法测定胶原制剂(生肌玉红胶原)内的血红蛋白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标本周围肉芽组织中的微血管计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缺血肌肉组织中各时点低氧诱导因子(HIF)-1αmRNA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结果大鼠右后肢缺血模型制作成功即刻大鼠患肢呈现明显的缺血状态,其血流灌注值明显低于术前(P〈0.01);在术后3 d却呈明显的充血状态,其血流灌注值明显升高,且略高于术前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7~14 d大鼠患肢的血流灌注值呈逐渐下降趋势,至术后28 d又开始回升,该3个时点实验组大鼠患肢的血流灌注值均高于空白组(P〈0.05),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及14 d实验组大鼠肢体的血流灌注值高于对照组(P〈0.05)。各时点实验组胶原标本内血红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微血管计数于术后7及14 d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各时点HIF-1αmRNA及VEGF 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而对照组与空白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肌玉红胶原通过诱导HIF-1αmRNA及VEGF mRNA血管新生相关基因的表达而改善缺血组织的血流灌注,促进微血管新生,从而达到促进组织修复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局部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联合干细胞动员剂对促进兔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 40只大耳白兔均切断左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制作兔后肢缺血模型。成模后随机分4组(每组10只):(1)bFGF组,在缺血后肢肌内多次注射重组人bFGF蛋白;(2)G-CSF组,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3) bFGF+G-CSF组,按bFGF组和G-CSF组的方法给予bFGF和G-CSF;(4)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后4周,各组兔行腹主动脉造影,观察侧支血管形成情况。取内收肌和腓肠肌肌组织行病理切片检查;用图像分析系统统计血管密度;用免疫组化检测内收肌和腓肠肌中VEGF阳性表达的血管数。结果: 兔侧支循环血管条数、血管密度及VEGF阳性表达的血管数均依次为:bFGF+G-CSF组 > bFGF组 > G-CSF组 > 对照组 (均P<0.05)。结论: 在缺血下肢肌内注射bFGF蛋白和皮下注射骨髓干细胞动员剂均可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肢体缺血状态;但在骨髓干细胞动员的同时,联合应用bFGF蛋白效果更好,缺血肢体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MSCs)移植对SD大鼠缺血肢体治疗机制和规律,为MSCs移植治疗肢体缺血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体外全骨髓培养法培养雄性SD大鼠MSCs至三代。60只SD大鼠经结扎腹主动脉及双侧腹壁阴部动脉造成双下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及移植组(n=30),造模后3天度过反应期后移植组右下肢腓肠肌及股二头肌内分5点注射移植含1×106个MSCs细胞悬液0.5ml,对照组同法注射生理盐水0.5ml。按移植后1周、2周、4周、6周、8周时两组再随机分为5个亚组(n=6),分别取动物麻醉后穿刺双侧髂静脉血行血氧分压测定,处死动物取左前肢,左后、右后肢骨骼肌标本4%多聚甲醛固定,制切片。行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SRY)原位杂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原位杂交、HE染色,计数VEGF-mRNA阳性细胞数和毛细血管数。对照组仅作右后肢的相关检测。结果 SRY:移植组右后肢、左后肢、骨骼肌间间隙内有阳性细胞构成血管样结构,有的在血管周围,未见到呈阳性的骨骼肌细胞。左前肢的骨骼肌周围筋膜内偶尔可见到阳性细胞。对照组无阳性细胞发现。VEGF-mRNA原位杂交:对照组和移植组右后肢、左后肢VEGF-mRNA呈进行性升高(P0.001),而左前肢则无明显升高(P=0.694)。在第1周时对照组与移植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79),随后移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静脉血氧分压:对照组及移植组髂静脉血氧分压呈进行性升高(P0.001),移植组右后肢髂静脉氧分压较左后肢及对照组明显高(P0.05)。毛细血管计数:对照组及移植组右后肢、左后肢的毛细血管计数呈进行性增高(P0.05),而左前肢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5),移植组中右后肢毛细血管计数明显高于左后肢及对照组(P0.05)。HE染色:未见明显组织细胞核异常分裂改变。结论移植的MSCs可以在同种异体动物体内长期生存、分化,促进缺血肢体的VEGF-mRNA的表达和毛细血管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时段蚓激酶对于大鼠缺血后肢腓肠肌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成年Wistar大鼠150只,显微外科技术制作大鼠后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蚓激酶治疗组、非治疗组及空白对照组.治疗组从术后1 d开始,于大腿肌肉分4点等量注射蚓激酶(5 g/L,1.6ml/kg体重)每周3次,治疗2周;非治疗组在同样部位按1.6 ml/kg体重注射生理盐水,空白组仅切开皮肤后缝合.分别于术后3、7、14、21、28 d采取缺血后肢及对侧的腓肠肌.测定各组肌肉组织含水量、线粒体游离钙浓度和线粒体通透性转运通道开放程度(用吸光度变化AS表示)的动态变化.结果 缺血腓肠肌含水程度在1周内升高,随后下降,蚓激酶治疗组腓肠肌含水程度在造模术21、28 d后显著高于非治疗组(P<0.05);在术后第14、21天,蚓激酶治疗组线粒体游离钙浓度显著低于非治疗组(P<0.05);蚓激酶治疗组中作为MPTP开放程度指标的AS值在第14、21、28天均显著高于非治疗组(P<0.05).结论 蚓激酶能维持大鼠缺血后肢腓肠肌的含水量,降低缺血腓肠肌内线粒体游离钙浓度,抑制MPTP的开放,表明蚓激酶对大鼠后肢缺血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华骨科杂志》2022,(13):856-863
目的通过观察阿仑膦酸钠(alendronate, ALN)对小鼠失神经骨骼肌萎缩肌肉组织中自噬信号通路相关蛋白LC3、Beclin-1和P62表达的影响, 探讨其治疗骨骼肌萎缩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使用随机数方法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分为3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 暴露坐骨神经不切除;模型组, 暴露坐骨神经并切除;ALN组, 切除坐骨神经+ALN干预。造模阶段采用坐骨神经切断术建立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小鼠模型;干预阶段给予小鼠1 mg/kg ALN灌胃治疗。采用湿重称量法称量小鼠腓肠肌质量;采用肌球蛋白ATP酶染色区分肌纤维类型;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腓肠肌肌纤维排列和横截面积, 并通过Image J进一步定量计算分析;行RT-q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腓肠肌组织中MHC、MuRF1表达以及LC3Ⅰ、LC3Ⅱ、Beclin-1和P62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模型组小鼠腓肠肌质量显著降低, 证明小鼠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模型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 ALN组小鼠腓肠肌质量明显升高。HE染色示模型组肌纤维排列松散, 肌纤维间出现较多蓝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对大鼠后肢动脉硬化闭塞血管再生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建立后肢动脉硬化闭塞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NS组)、VEGF组、b FGF组及VEGF+b FGF组。NS组、VEGF组隔天于腹腔分别注射生理盐水1 m L、100μg/L rh VEGF 1 m L;b FGF组隔天于后肢股内侧多点肌肉注射100μg/L rhb FGF 1 m L;VEGF+b FGF组隔天于腹腔注射100μg/L rh VEGF 1 m L及于后肢股内侧多点肌肉注射100μg/L rhb FGF 1 m L,共治疗21 d。第30 d时行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大鼠后肢动脉硬化闭塞血管再生情况;第3个月时,取后肢股内侧肌肉组织分别应用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其组织中VEGF和b FGF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结果 1血管造影结果显示,VEGF+b FGF组侧支血管新生条数明显多于b FGF组(P0.05)、VEGF组(P0.05)及NS组(P0.001),b FGF组和VEGF组也明显多于NS组(P0.05),b FGF组和VEGF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结果均显示,VEGF和b FGF蛋白和m RNA表达在VEGF+b FGF组均明显高于NS组(P0.001)、VEGF组(P0.001)和b FGF组(P0.001);VEGF组和b FGF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和b FGF联合应用能够上调大鼠后肢缺血区组织中VEGF、b FGF的含量,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分化、毛细血管出芽生长,使缺血区血管新生,为外周动脉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大鼠急性和慢性后肢缺血模型,研究两组大鼠病变特点及缺血代偿情况.方法 选择3 月龄成年、高脂血症SD 大鼠建立急性(n = 20)和慢性(n = 20)后肢缺血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和2-△△Ct 法,检测股动脉闭塞后6 h 患肢股内收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相对定量.股动脉闭塞1 周后取腓肠肌检查组织坏死及炎症浸润情况.股动脉闭塞后4 周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计算股内收肌毛细血管/肌纤维比例.术后记录患肢运动功能及患肢/健肢股骨中段周径比值.结果 急性组大鼠术后即刻表现严重肢体缺血.慢性组平均术后(8.2 ± 0.7)d 始表现严重肢体缺血.股动脉闭塞后6 h,急性组股内收肌目标基因VEGF和HIF-1α的相对定量均高于慢性缺血组[(5.57 ± 0.87) vs.(2.49 ± 0.85)和(10.28 ± 1.09) vs.(6.83 ±1.17),P 〈 0.05].股动脉闭塞后1 周,急性组腓肠肌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较多坏死及炎症浸润.股动脉闭塞后4 周,急性组股内收肌毛细血管/肌纤维比例显著高于慢性组[(1.37 ± 0.14) vs.(1.18 ±0.12),P 〈 0.05].缺血肢体功能评分结果 显示,急性缺血肢体运动功能早期受损甚于慢性组(P 〈0.05),但后期恢复较优(P 均〈 0.05).结论 急、慢性缺血具有不同的病理损伤特点,进而表现出不同的缺血代偿机制.急性大鼠缺血的代偿优于慢性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糖尿病大鼠下肢缺血模型,研究脉管复康片联合糖痹外洗方对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损伤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50只大鼠中的8只为正常对照组,余下大鼠采用高脂饮食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法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结扎大鼠左后肢股动脉,建立下肢缺血模型。取造模成功的3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高、中、低剂量给药组,每组8只。给药21 d后处死大鼠,取其血样及左后肢腓肠肌组织,检测血清中血栓素A2(TXA2)、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 VCAM-1)、C反应蛋白(CRP)含量;HE染色观察缺血后肢肌细胞形态;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术侧腓肠肌微血管形成数量。结果:经给药治疗后,大鼠腓肠肌组织HE染色未见明显萎缩坏死,血管内皮功能趋于正常。与模型组相比,脉管复康片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中TXA2水平均显著降低(P <0.01);eNOS水平均显著升高(P <0.001);ET-1水平均有下降,高剂量组最显著(P <0.001);高剂量组NO水平显著上升(P <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使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转染内皮祖细胞(EPC)治疗大鼠后肢缺血,观察EPC、HIF-1α转染EPC对大鼠缺血后肢血管新生和肢体成活的影响.方法 制作SD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将构建的HIF-1α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入EPCs后通过尾静脉注射入大鼠体内,并与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或EPC的大鼠进行比较,观察转染HIF-1α对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结果 (1)EPC组、HIF组较PBS组肢体恢复率明显增加(P<0.05),EPC组肢体恢复率较HIF组差(P<0.05).(2)与PBS组比较,各时间点中EPC、HIF组微血管密度(MVD)均明显增多(P<0.05),HIF组较EPC组明显增高(P<0.05).(3)HIF组的HI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较PBS组、EPC组明显增多(P<0.05).PBS组Capase-3的表达较EPC组、HIF组明显增多(P<0.05).(4)术后7 d,各组的大鼠肢体灌注均明显降低,但EPC、HIF组细胞的血流灌注较PBS组多(P<0.01).术后14、21 d,与PBS对照组比较,HIF组的血流灌注恢复明显(P<0.01),EPC组血流灌注较HIF组少(P<0.05).结论 EPCs对大鼠缺血后肢的局部血管新生有明显促进作用,联合应用HIF-1α和EPCs有更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肌肉注射转染pEGFP-C1/Akt的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后肢缺血大鼠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30只,制成双后肢缺血模型,双盲法随机分为基因治疗组(肌注经pEGFP-C1/Akt转染的MSCs)、非基因治疗组(肌注MSCs)及对照组(肌注PBS液).造模前、造膜后即刻及MSCs移植后1~7 d内,每天用红外线皮温仪测定大鼠后肢皮温变化.28 d时经动脉造影观察后肢血管生成情况;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后肢毛细血管密度;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后肢肌肉组织中Akt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移植3 d后基因治疗组大鼠后肢皮温升高明显.28 d时经动脉造影观察基因治疗组后肢侧支血管生成明显; 荧光显微镜观察有绿色荧光细胞在基因治疗组的内收肌和半膜肌分布.毛细血管密度: 基因治疗组为(7.1±0.3)个/高倍镜,非基因治疗组为(4.2±0.4)个/高倍镜,对照组为(1.3±0.2)个/高倍镜,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kt及VEGF的 mRNA和蛋白的表达分析: 基因治疗组Akt mRNA(2.44±0.14)和蛋白(1.12±0.13)及VEGF mRNA(1.11±0.11)和蛋白(0.97±0.13)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基因治疗组Akt mRNA(1.58±0.13)和蛋白(0.78±0.12)及VEGF mRNA(0.78±0.14)和蛋白(0.67±0.11)以及对照组Akt mRNA(0.64±0.11)和蛋白(0.36±0.12)及VEGF mRNA(0.56±0.11)和蛋白(0.33±0.13)的表达水平(P<0.01),后2组间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EGFP-C1/Akt体外转染骨髓MSCs促进后肢缺血大鼠血管生成的效果优于单纯MSCs治疗,为基因转染MSCs治疗缺血性疾病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20.
大鼠缺血后肢骨骼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鼠缺血后肢侧枝代偿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动态变化。为外源性VEGF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切除SD大白鼠右后肢全长股动脉,随机分为9个时间组:造模后1、3d、1、2、3、4、6、8及12周,各组5只动物。分别于造模前后和观察期末检测双后肢大、小腿肌肉Fit-1、Flk-1蛋白及mRNA表达,各组观察期末实验动物后肢动脉DSA检查。结果 (1)缺血后3d,5只大鼠右后肢出现溃疡(11.11%);2周后,4只大鼠后肢溃疡愈合,而1只趾端坏疽(2.22%)。(2)缺血后2周,患肢侧枝形成达到高峰,12周时仍可见侧支血管显影。(3)缺血早期(3周内),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均较健侧显著增强(P〈0.05);缺血中期(3~8周)。VEGF和Flt-1表达迅速下降,Flk-1仍表达;缺血后期(8周后),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均低至极低水平,与对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肢体缺血后自身的血管新生不能完全满足缺血组织的需要。(2)缺血早期外源性的VEGF补充是不必要的;缺血中期补充VEGF是适宜的;缺血后期在应用VEGF治疗的同时,也需要干预受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